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云南植胶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云南橡胶种植区位于云南高原南部,北纬20°09′—24°59′,东经93°31′—105°08′,海拔100—1000m之间的热带季风地区。包括文山、红河、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和德宏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南省封丘县鲁冈乡境内的泡桐-小麦-玉米(paulownia-wheat-maize)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桐间作系统的土壤养分与小气候,林木与农作物的生物生产力等进行了系统测定,分析了林带间环境因子与农作物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Logistic曲线拟合林带内农作物产量,设计了农桐间作的最优行距,为探讨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提出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果树下间作玉米优化调控试验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果树下玉米间作品种以早或中熟、矮株型的品种(黄早4×R10试113、4088×R10试113、川农单交9号和340×R10试113)表现好,可有效提高产量3.9%~22%,并且减小对果树的影响,值得大力推广;试验的玉米芯育苗技术合理实用,所有肥液处理下的都能增产.其中,3kg过磷酸钙/50kg水肥液浸泡处理玉米芯条件下的育苗移栽,增产最高,可达36.8%,人畜粪水、2.5kg尿素/50kg水、1.5kg尿素/50kg水和5kg复合肥/50kg水肥液浸泡处理条件下的,增产也在20%以上,2kg过磷酸钙/50kg水肥液浸泡的处理增产为16.7%.这些肥液浓度是该区玉米芯育苗较合理的处理浓度,但12~15d的浸泡处理时间太短,致使育苗成功率低;栽培方式试验结果显示,每公顷45000窝,每窝双苗,受光叶南北或近南北定向可明显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林茶间作下的光照条件与茶树生理生态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林茶间作下的光照条件与茶树生理生态研究综述周志翔(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武汉430070)ReviewonLightVariationinTeaandOtherWoodyPlantsIntercroppedPlantationsandEco-physi...  相似文献   

5.
豆科牧草与冬小麦间作的农田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豆科牧草与冬小麦间作的农田生态效应毛凯,周寿荣(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EcologicalEffectofIntercroppingForageLegumeswithWinterWheat¥.MaoKai,ZhouShourong(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ly,Yaan625014).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4):55-57.Ecologicalresearchesontheintercroppingofforageswithwheatwerecarriedoutduring1989-1990.Theitemsincluderelativelightintensity,temperature,temperaturalvariation,relativehumidityandsoilrnois-tureandnutrientcontents.Theresultsaresummarizedindetailandeffectivemeasuresforsoilprotectionarementioned.Keywords:ecolog  相似文献   

6.
茶稻间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特征及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茶稻间作系统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茶园,且上、下2 层空间分布合理,水稻生长前期形成上部茶冠和下部水稻的生态边界层,生长后期则形成上部水稻和下部茶冠的生态边界层,有利于系统对光、热、水、气资源的充分利用.比之于单作茶园,茶稻间作系统内盛夏期相对光强减弱357 % ,午后温度降低09 ~19 ℃,相对湿度增加7 % ,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较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新梢生长速率有所提高.茶稻间作系统中的水稻比水田水稻水分利用率高,边际效应显著,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提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复合群体生态生理效应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李潮海  苏新宏  孙敦立 《生态学报》2002,22(12):2096-2103
连续两年(1998-1999)根据不同基因型玉米株形的差异和对抗病虫,抗倒伏以及对水分胁迫适应性的差异进行了组合间作试验,结果表明,合理间作的复合群体后期抗逆能力明显提高,其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和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增强,复合群体在后期可维持较高的叶日积(LAI-D),叶绿素(Chl)含量和光合速率(Pn),土地当量比(LER)有所提高,因此有利于实现玉米的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8.
春玉米与生姜间作不同种植方式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春玉米与生姜间作不同种植方式农田生态效应研究姚向高王爱玲(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郑州450002)StudyoftheEcologicalEfcctsofDiferentTreatmentofIntercroppingofSpringMaizeand...  相似文献   

9.
通过甘蔗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模式(甘蔗单作、甘蔗-甜玉米间作(1∶1、2∶1)和施氮水平(300、525 kg·hm-2)对甘蔗群体经济效益、甘蔗产量、生物量积累动态变化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水平(300 kg·hm-2)下,甘蔗-甜玉米间作(1∶1、2∶1)的经济效益分别高于单作甘蔗52.67%和20.59%,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且甘蔗-甜玉米1∶1间作模式的LER高于甘蔗-甜玉米2∶1间作31.50%;高氮水平(525 kg·hm-2)下,甘蔗-甜玉米1∶1间作的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分别高于单作26.25%和36.00%,而甘蔗-甜玉米2∶1间作与甘蔗单作相比无间作优势;甘蔗-甜玉米间作中,因间作甘蔗最大生长速率(v m)减小,理论最大值(w m)、最快生长日(t m)等生物量动态累积特征参数的协调性劣于单作甘蔗,使间作甘蔗产量低于单作甘蔗9.72%~33.17%,而间作甜玉米产量比单作甜玉米高14.10%~24.43%;相比甘蔗单作,甘蔗-甜玉米间作对甘蔗品质无显著影响;甘蔗-甜玉米间作是实现甘蔗优质、高效种植的可行途径,其中甘蔗-甜玉米1∶1间作模式更为优化。  相似文献   

10.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亚热带丘陵区1a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结果发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N、水解N的含量、K的活性、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消耗了部分有效P;增加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延缓和缩短了夏季高温干旱与秋季持续干旱时间;获得了土壤降温时增温、保温与升温时降温的双向动态调控效果,增加了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缩短了过度高温时间,减少了高温对茶树生长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杂草生长,增加了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了虫害发生率。从而形成了立地环境.茶树.伴生生物群落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后,春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下降了17.10%和30.90%,产量提高了32.65%。  相似文献   

11.
对果树下间作玉米优化调控试验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果树下玉米间作品种以早或中熟、矮株型的品种(黄早4×R10试1-1-3、4088×R10试1-1-3、川农单交9号和340×R10试1-1-3)表现好,可有效提高产量3.9%~22%,并且减小对果树的影响,值得大力推广;试验的玉米芯育苗技术合理实用,所有肥液处理下的都能增产.其中,3kg过磷酸钙/50kg水肥液浸泡处理玉米芯条件下的育苗移栽,增产最高,可达36.8%,人畜粪水、2.5kg尿素/50kg水、1.5kg尿素/50kg水和5kg复合肥/50kg水肥液浸泡处理条件下的,增产也在20%以上,2kg过磷酸钙/50kg水肥液浸泡的处理增产为16.7%.这些肥液浓度是该区玉米芯育苗较合理的处理浓度,但12~15d的浸泡处理时间太短,致使育苗成功率低;栽培方式试验结果显示,每公顷45000窝,每窝双苗,受光叶南北或近南北定向可明显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间作茶树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春、夏茶期间,间作茶树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为7.35mgCO_2dm~(-2)h~(-1),比对照高出8.4%。光照强度是影响茶树净光合作用的主导生态因子,自然条件下其最适光强约为40~50 klx。强光、高温和低湿地区,茶树适度遮荫是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北方农家屋顶养绿萍技术及生态经济效益安淑苹(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050021)TheEcologicalandEconomicalBenefitsofCultivatingAzolafiliculoidesontheRooftopint...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育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育是一项无须使用除草剂和施用较少农药的低成本生态农业技术。通常,20d左右大的鸭子按225只.hm-2放入移栽不久的稻田。由于取食和活动,它们能够帮助控制田间杂草、虫害、甚至病害,并且对水稻生长发育、土壤理化性状、水体溶氧量和微生物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稻鸭共育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应加强在精确施肥和水稻后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幼龄桔园间作牧草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对桔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17.
安徽涡阳县桐农间作类型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姜志林  方越井 《生态学杂志》1991,10(3):22-26,40
一、概况涡阳县位于黄淮平原南部,安徽省的西北部。全县土地面积2.09×10~5ha,其中耕地面积1.44×10~5ha。人口105万。本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6℃,降水量824mm,蒸发量1974.5mm。太阳辐射总量5.22×10~5J·m~(-2)。气候温和,水热同季,  相似文献   

18.
在农田尺度下,如何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自身的控害能力,探索有利于害虫生态调控的农田种植模式是时下的研究热点之一,而间作作为一种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控害能力的种植模式,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马铃薯甲虫发生期,对马铃薯-玉米2:2间作、马铃薯-玉米4:2间作、马铃薯-玉米-马铃薯2:2:2间作、马铃薯单作4种作物种植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第一代高龄幼虫为害高峰期(6月28日-7月19日)与第一代高龄幼虫为害末期(7月26日-8月16)时,单作田高龄幼虫数量均高于3种间作田,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12日-8月2日)与第一代成虫羽化末期(8月2日-8月23日)时,单作田成虫数量均高于3种间作田,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调查期间,就高龄幼虫与成虫而言,3种马铃薯间作田虫量均小于单作田.此外,对3种间作田的天敌昆虫种群调查表明,优势天敌多异瓢虫的平均虫量马铃薯-玉米-马铃薯2:2:2间作田比马铃薯-玉米4:2间作田高,且差异显著(P<0.05).在马铃薯-玉米间作后期,间作田的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低于单作田,通过间作会对迁移能力较强的高龄幼虫与成虫有一定阻隔与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木薯/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明木薯/花生间作在增产增收的同时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研究木薯和花生以不同行距(30 cm,40 cm,50 cm)间作的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木薯/花生间作可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30 cm间作行距的木薯、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分别比单作木薯、花生增加了129.6%和101.1%;间作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相比单作增加,50 cm间作花生的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量比单作花生增加了145.9%~195.9%,30 cm间作木薯的根际土壤有效钾、有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木薯增加了161.8%和187.9%;木薯/花生间作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活性相比单作升高,间作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相比单作降低,30 cm间作木薯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单作木薯增加了59.2%,50 cm间作花生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比单作花生增加了97.4%。可见,木薯/花生间作可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坏境,且适宜的间作行距更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条件下旱田养分淋溶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当今世界范围看 ,每年转入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总N量约为 2× 10 8t。其中来自工业肥料的N含量占 2 0 %。目前全世界的施肥量仍在增加 ,发展中国家的增加速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耕地都需要补充N素 ,一半以上的耕地需要补充磷肥 ,大约 1/3~ 1/4以上的耕地需要补充钾肥。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农田土壤养分的利用率一直较低 ,损失率较大。旱地土壤N素 (尿素 )利用率仅为 2 0 %~ 4 0 %。P的利用率 15 %~ 30 %。这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成本 ,另一方面 ,过多的使用肥料又造成了环境问题[1,2 ] 。其中 ,一部分养分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