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栖息的鼢鼠(Eospalax sp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栖息地特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鼢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线粒体D-loop 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鼢鼠间遗传距离。测量了鼢鼠头骨指标以及体貌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不同鼢鼠栖息地草地类型、优势种植物及土壤紧实度等。结果发现4 个采样地的鼢鼠属两个不同种,即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两种鼢鼠的遗传距离为0.147;眶间宽、听泡宽在两性间均差异显著(n=14,n=16,P < 0.05),颧宽在雄性间差异显著(n= 14,P < 0.05);甘肃鼢鼠尾部和后足有稀疏短毛,而高原鼢鼠则有密毛。甘肃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低的高寒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早熟禾(Poa annua);高原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寒灌丛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早熟禾(Poa annu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但两者栖息地的土壤紧实度无差异(P >0.05)。本研究结果为同区域分布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野外鉴别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高原鼢鼠和鼠兔的低氧适应机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高原鼢鼠、鼠兔及大鼠心肌和骨骼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活力,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了LDH同工酶.结果显示:鼢鼠、鼠兔、大鼠心肌LDH活力分别为16.90±2.00 U/mg pro,20.55±2.46 U/mg pro,38.26±6.78 U/mg pm,鼢鼠和鼠兔差异不显著(P>0.05),大鼠与鼠兔差异显著(P<0.05),大鼠与鼢鼠差异极显著(P<0.01);骨骼肌LDH活力,鼢鼠、鼠兔、大鼠分别为39.34±3.74 U/mg pro,78.33±9.54 U/mg pro,67.80±10.89 u/mg pr0,大鼠和鼠兔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均极显著高于鼢鼠(P<0.01).高原鼠兔与鼢鼠LDH同工酶M亚基的迁移率较为相近,而H亚基差别较大;鼢鼠和大鼠H亚基的迁移率较为相近,而M亚基差别较大.鼢鼠和鼠兔心肌LDH同工酶亚基组成以H亚基为主,M亚基含量较低,而骨骼肌LDH同工酶亚基组成以M业基为主,H业基含量较低.大鼠心肌和骨骼肌LDH同工酶H亚基和M亚基含量均很丰富.说明高原鼢鼠和鼠兔虽然生活在极其缺氧的环境中,但它们的组织并不缺氧;高原鼢鼠和鼠兔以不同的策略适应高原缺氧.  相似文献   

3.
甘肃鼢鼠的震动通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钢  王廷正  何建平  闵一建 《兽类学报》2001,21(2):153-154,152
听觉通讯是兽类一种重要的通讯方式 ,尤其是鼢鼠 ,因其营地下独居生活 ,视觉退化 ,个体间通讯主要依赖听觉和嗅觉。Heth和Rado分别在室内人工模拟洞道和野外自然洞道中采集到了鼹形鼠(Spalaxehrenbergi)用头敲击洞壁产生的震动波信号 ,首先发现地下鼠的震动通讯方式[1,2 ] 。甘肃鼢鼠 (Myospalaxcansus)生活在与鼹形鼠相似的地下环境中 ,是否也同样存在震动通讯方式 ?为此 ,作者在室内利用人工模拟洞道对甘肃鼢鼠震动通讯进行了初步研究。1 材料与方法  实验用甘肃鼢鼠捕自陕西省富县 ,室内单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对植物次生代谢物的解毒能力,比较分析了戊巴比妥钠对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产生的麻醉时间,及连续注射戊巴比妥钠对实验室内高原鼢鼠麻醉时间的影响过程。研究显示,在野外状态下,雌、雄高原鼢鼠的麻醉时间分别为134.23 min±27.73 min和121.14 min±35.23 min,雌、雄高原鼠兔的麻醉时间分别为90.92 min±31.10 min和116.37 min±37.13 min。统计分析表明,高原鼢鼠的麻醉时间显著长于高原鼠兔(P0.05),意味着高原鼢鼠的解毒能力弱于高原鼠兔,这可能与有毒植物在高原鼠兔食物中所占比例较大有关。在实验室条件下,雌、雄高原鼢鼠麻醉时间均有明显的波动,显示麻醉剂对高原鼢鼠的解毒能力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此外,雌、雄高原鼢鼠之间麻醉时间的变化过程差别较大,这可能与两种性别的高原鼢鼠个体对新环境的应激行为明显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华鼢鼠(MYOSP ALAX FONT ANIE RI)的洞道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以下简称鼢鼠),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的农牧区。它们大多栖息于丘陵农田的田埂、地坝、荒地草场,并广泛分布于宁夏南部山区隆德、固原、西吉、海原等地的阴湿区和半阴湿区(任武等,1964;施银柱等1980)。  相似文献   

6.
化石鉴宝     
《化石》2005,(4)
《化石》杂志编辑部的老师您好!我收藏有一枚化石蛋(见图)蛋壳已剥落,里面的动物已成形,并长有两只角,不知是何种动物。体积比鸭蛋大,比鹅蛋小。是我宁夏工作时从老乡手中购得的。敬请在百忙之中回信赐教。敬礼!王晓此为土状结核中的鼢鼠头骨化石,不是外壳剥落的蛋。这种结核在华北常见,是在地层沉积过程中淋滤形成的。鼢鼠是华北三大害鼠之一。俗称地羊、地排、瞎老鼠,掘洞生活,它是划分地层的重要化石依据,最早出现在1200万年前,到今日广泛分布在华北及西伯利亚一带。它早期种类个体较小(头骨长约4cm),后期有的头骨长近10cm。左图是头骨的…  相似文献   

7.
三种啮齿类动物前肢挖掘效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和小鼠(Mus musculus)为对象,对其尺骨、桡骨和肱三头肌结构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力学模型,对这三种生活类型鼠类前肢的挖掘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甘肃鼢鼠肘关节位置大幅度前移,尺骨鹰嘴特化突出,形成更加省力的骨学杠杆基础,其中甘肃鼢鼠的鹰嘴尺骨比例达0.40;棕色田鼠和小鼠的鹰嘴尺骨比例分别约为0.19和0.18。此外,甘肃鼢鼠提供挖掘动力的肱三头肌近体端长头覆盖整个肩胛骨下缘,外侧头和内侧头覆盖桡神经沟到肱骨肘关节髁附近区域,远体端扁腱附着于尺骨鹰嘴,整块肌肉非常发达,棕色田鼠和小鼠均无此特化现象。说明甘肃鼢鼠前肢结构更加适应地下掘土生活,其挖掘效率远大于棕色田鼠和小鼠。  相似文献   

8.
甘肃鼢鼠的求偶和交配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钢  何建平  王廷正 《兽类学报》2001,21(3):234-235,233
甘肃鼢鼠 (Myospalaxcansus)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该鼠的繁殖生态学已有许多报道[1~3] 。其繁殖行为尚未见报道。国内外已对高原鼢鼠 (Myospalaxbaileyi)、裸瞎鼠 (Heterocephalusglaber)、鼹形鼠 (Spalaxehrenbergi)和囊鼠 (Thomomysbottae)等地下鼠的繁殖行为作了研究[4~8] 。由于甘肃鼢鼠营严格的地下生活 ,在野外其繁殖行为无法观察。本文对室内甘肃鼢鼠的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进行初步观察 ,将结果予以报道。1 材料和方法实验用成年甘肃鼢…  相似文献   

9.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俗称瞎老鼠,是青海牧区主要害鼠之一。它对草场的破坏力很强,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国内有关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的研究,有过一些报道。但多为农区研究工作,而牧区很少有报道。当前,消灭鼠害,保护草场已成为草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于1968年4月—1970年10月间,在青海省贵南县木格滩干草原地区,对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进行观察。现将报道如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野外判别高原鼢鼠性别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贵  肖龙 《兽类学报》1993,13(4):307-307,287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川西北草原,终年营地下生活,为寻求建立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我们于1990年和1991年的4—6月,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阿西乡测量和统计了雄性和雌性高原鼢鼠的洞道和土丘直径,剖洞观察并比较雄性和雌性鼢鼠的洞道结构和分布特点,分析了野外判别高原鼢鼠性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980年在四川省巫溪县白果林场,对危害华山松、油松等的南鼢鼠(Myospalax rothschildi)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共采集标本35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南鼢鼠的生活习性南鼢鼠成鼠体长150—215毫米,体重114—  相似文献   

12.
甘肃鼢鼠血象及其与低氧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一种严格营地下生活的鼠类,其形态、行为及生理特征均与地面鼠不同。为探讨甘肃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机理,本研究采用血象指标测定方法,对甘肃鼢鼠低氧适应前后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各血象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甘肃鼢鼠低氧适应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升高,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下降。与地面生活的啮齿动物低氧适应后血象相比,甘肃鼢鼠红细胞数量多,红细胞压积大,血红蛋白浓度高,红细胞膜表面积大,血红蛋白的利用率较高,可能是对低氧环境适应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甘肃鼢鼠(Eospalax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啮齿目(Rodentia),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tinae),中华鼢鼠属(Eospalax)的两个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两种在高寒草甸广泛分布的小型哺乳动物,其暴发活动可能造成高寒草甸的严重退化。使用无人机分别拍摄典型的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暴发区图像,解译高原鼠兔洞口、高原鼢鼠土丘和它们的干扰斑块,获得干扰斑块的周长和面积信息,计算干扰斑块形状指标,确定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暴发活动对高寒草甸的影响。研究表明:(1)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暴发活动形成的干扰斑块周长与面积比(PARA)、形状指数(SHAPE)和分形维数(FRAC)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原鼢鼠斑块的FRAC是1.0124±0.0091,属于普通的规则几何圆形分布格局,高原鼠兔斑块的FRAC是1.1203±0.0546,属于分形几何不规则的分布格局。(2)高原鼠兔洞口数量与其斑块面积没有线性相关关系(P=0.9677),高原鼢鼠土丘数量与其斑块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3)高原鼢鼠斑块面积统计学上呈长尾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P<0.01)。根据高原鼠兔斑块面积分布格局可将斑块演替分为三个阶段:土丘形成阶段、斑块连通...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鼠,地下鼠具有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prestin蛋白是在耳蜗特异性表达且与回声定位有关的蛋白分子。为了探讨prestin基因与高原鼢鼠地下空间定位之间的关系,我们克隆了高原鼢鼠prestin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与其他物种的prestin基因序列进行序列比对;运用PAML软件对高原鼢鼠的prestin基因进行进化分析;根据已克隆的序列,应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测定高原鼢鼠耳蜗、尾部、足垫和鼻垫组织中prestin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人、大鼠、小鼠、裸鼢鼠、家兔和牛6种哺乳类动物相比,高原鼢鼠prestin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显示存在9个氨基酸残基突变;Test2模型未检测到统计上显著的正选择位点;高原鼢鼠耳蜗prestin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高原鼠兔(P<0.05),高原鼢鼠耳蜗和尾部prestin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足垫和鼻垫(P<0.01)。以上结果说明,prestin基因不仅在高原鼢鼠耳蜗中表达,而且在尾部、足垫和鼻垫组织中也有表达。高原鼢鼠在地下洞道生活过程中,可能利用尾巴、前后足和鼻子辅助感知低频声波,从而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6.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一种终年营地下独居生活的小型掘土类动物。本文通过测定mt DNA的控制区部分序列(530 bp)变异,分析青海东部地区8个甘肃鼢鼠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158个样本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9种单倍型,整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高(h=0.953 2)、核苷酸多样性低(π=0.006 36)。歧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青海东部甘肃鼢鼠种群在历史上存在着快速扩张的事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网络关系图中,单倍型呈星状分布,没有按地理位置形成对应类群。基因流(Nm)数据显示多数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贫乏,AMOVA结果显示种群内与种群间遗传变异分别为48.82%和51.18%,遗传分化明显。IBD分析表明,甘肃鼢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说明距离隔离对甘肃鼢鼠种群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甘肃鼢鼠的这种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可能是地下生活方式靠挖掘迁移带来的较小扩散能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高原鼢鼠的挖掘行为及其与土壤硬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无线电遥测法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高原鼢鼠的挖掘行为及其与土壤硬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硬度条件下,雌雄动物的挖掘行为格局和挖掘效率基本相同。但是雄性动物挖掘所持续的时间显高于雌性动物。随着土壤硬度的增加。高原鼢鼠挖掘的时间及每次挖掘时持续的时间明显增加,而每次的掘土量显减少。野外调查也表明土壤硬度是影响高原鼢鼠对栖息地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原鼢鼠明显选择土壤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的平均每日代谢率(ADMR)在6—10月期间无显著变化(F=0.731 ,p》0.05),这可能与地下洞道中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有关。各月份ADMR合并统计为1.3027±0.2314毫升氧/克·小时。ADMR与体重(W,以克计)呈显著的负相关,两者间的回归关系为:ADMR=20.09W~(-0.50)。挖掘活动代谢率(MR_B)为4.6282±0.9332毫升氧/克·小时,相当于各月ADMR平均值的3.15—3.78倍。MR_B亦与W呈明显的负相关,回归公式为:MR_B=67.24W(-0.49).实验室条件(20℃)下,日代谢活动无明显的似昼夜节律现象,这可能是对黑暗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然而,自由生活状态下,鼢鼠的日挖掘取食活动却具明显的似昼夜节律,而且挖掘取食活动期间代谢率将明显地升高,据此推测:野外自由生活状态下的高原鼢鼠可能具有与日挖掘活动相伴随的日代谢节律,而且可能与地温的昼夜变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玄  刘威  常青  丁晶晶 《动物学杂志》2019,54(1):146-146
正2018年6月25日7时左右,在江苏省阜宁县北部发现了一种椋鸟:通体灰色,头顶及腹部偏白,飞羽黑,外侧尾羽羽端白色;肩部有较明显的白色,翅膀黑色,喙和脚均为灰色(图1左)。根据整翼上覆羽及肩部白色这一特征,参照《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和《中国香港及华南鸟类野外手册》(尹琏等2017),  相似文献   

20.
口服补钙对甘肃鼢鼠钙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2007年4~5月捕获的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补钙组(n=7)和对照组(n=7)股骨钙、磷含量,血浆钙、磷浓度,分析口服补钙对甘肃鼢鼠钙、磷代谢的影响,初步探讨甘肃鼢鼠钙、磷吸收机制。结果表明,甘肃鼢鼠补钙后股骨钙、磷含量明显增加(P0.05),血浆钙、磷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股骨钙、磷含量与钙、磷摄入总量显著正相关(P0.01),呈不饱和趋势,股骨钙、磷含量与血浆钙、磷浓度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甘肃鼢鼠骨骼对钙、磷有较高储留能力,推测甘肃鼢鼠对钙、磷的吸收可能是非依赖VD3的被动吸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