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氨基酸对蟾蜍卵母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羽峰  成军 《生理学报》1990,42(6):515-522
本文采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观察了23种氨基酸处理后蟾蜍卵母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丙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可致膜电位去极化和膜K~+通透性降低,而色氨酸可致膜电位超极化和膜K~+通透性增加。其他19个氨基酸未见对膜电位有何作用。丙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于引起去极化同时,还使卵母细胞孕酮含量成倍增加和卵母细胞趋于成熟。这些作用可被1mmol/L 丁酰 cAMP(db-cAMP)或 50μmol/L 雌二醇完全阻断。另一方面,色氨酸能阻断孕酮(10μmol/L)所致的去极化,但对 db-cAMP 所致的超极化无作用。本文讨论了氨基酸和甾类激素对卵母细胞成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俞诗源 《动物学研究》1997,18(4):347-349
本文用扫描电对黄脊游它Coluberspinalis和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的肺毛细血管作了铸型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黄脊游蛇肺壁内面除有网状隔膜、次级隔膜外,还存在三级隔膜,将肺内壁分隔成大量的小室、亚小室及肺泡;花背蟾涂肺壁内面仅有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这两种动物的肺泡壁及各级隔膜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风。本文还对这两种动物肺毛细管构筑与呼吸效率的关系作了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已知有12种蟾蜍,其中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Bufo racldei)最为常见。这两种蟾蜍数量多、分布广、食性杂、食量大,能消灭大量的农林害虫,其耳后腺分泌物蟾酥可入药,是一  相似文献   

4.
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染色体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培养 扣华大蟾蜍、花背蟾蜍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BrdU南极洲民法和胸苷标记的方法,获得了中华大蟾蜍与花背蟾蜍析搞分辨晚复制带,确定了中华大蟾蜍每一染色体的特征性晚复制区,并就中华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的晚复纹带进行了精确比较,发现中华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的染色体之间具有极高同源性,该结果说明,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只要BrdU掺入S期的时间较为统一,显示复制带的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利用复  相似文献   

5.
中华蟾蜍血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应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氏染色、活体观察和血细胞计数法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红细胞有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红细胞较大,椭圆形,平均19.41×14.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白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红细胞长径短,核比例一般较大。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嗜碱性粒细胞极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直接分裂现象。红细胞平均值为7.67×105/mm3,白细胞平均值为0.75×105/mm3。血栓细胞纺锤形或卵圆形,胞质少或裸核状,推侧为红细胞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6.
某些两栖类食性及广州地区黑眶蟾蜍食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海晏 《四川动物》1995,14(3):123-126
某些两栖类食性及广州地区黑眶蟾蜍食性的初步观察何海晏广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广州510400食性分析至少有以下目标:研究该动物在群落中的营养生态位,从而评估其对人类的益害程度;了解该动物的食物种类、数量及变动情况,为驯养和保护提供参考;分析同一环境中各近缘...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分别对蟾蜍的心电图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同结果表明,注入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后出现明显的心电图各波段的变化,有的变化是相同的,提示这两种药物对蟾蜍心脏的电活动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北蟾蜍血清蛋白质成分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士敏  王鑫 《生物技术》2000,10(2):43-45
东北蟾酥为两栖纲动物 ,蟾酥耳后腺及皮肤毒腺所分泌的白色汁液加工制成的蟾蜍 ,具有强心利尿、解毒清热的作用 ,是著名的中药。《本草纲目》谓蟾蜍是“攻坚结、祛疗毒、治恶疮之要药”。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研制的“蟾蜍抗癌胶囊”经大量动物和药理实验后用于临床 ,对肺、胃、食道、淋巴等多种恶性肿瘤有明显抑制效果。抗癌总有效率达93%。我们对蟾蜍血液中血清蛋白质的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取东北蟾蜍洗净 ,固定四肢及头部 ,然后剪开腹部 ,用 6号针头 ,2ml注射器 ,进行心脏采血 (每只蟾蜍可抽出 1ml左右鲜血 …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与其高海拔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对西藏蟾蜍雌雄性头部、躯干和四肢的背、腹侧皮肤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已报道的无尾两栖类相似,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较薄,由5~8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为角质层、中间层和基底层。真皮较厚,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各部位大多表现为背侧皮肤厚度大于腹侧,相应部位大多为雌性大于雄性。皮肤厚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西藏蟾蜍运动方式和繁殖期间抱对行为相适应。皮肤腺体分粘液腺和颗粒腺2种。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疏松层近表皮处,但在表皮和腺体周围也可见色素细胞的不连续分布。皮肤中毛细血管极其丰富,不仅在表皮下几乎成连续分布,而且在腺体周围也有密集分布。西藏蟾蜍皮肤结构明显表现出与生活环境中强紫外辐射和缺氧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取蟾蜍1只,双毁髓后在上胸部用粗剪将脊柱剪断,撤下皮肤和内脏。将带有部分脊柱、后肢的标本用任氏液洗净,置于蛙解剖盘上。在神经出脊柱处,用棉线结扎一侧坐骨神经,并于结扎点与脊柱之间将神经剪断。然后轻轻提起结扎线,沿坐骨神经的走行方向,用组织剪将包绕坐骨神经的肌肉一同剪至膝关节,并在此将坐骨神经和肌肉剪断。如果蟾蜍较小,应继续沿膝关节向下用上述方法把胫、腓神经及其周围组织与其他组织分离,至踝关节处剪断。将带有部分肌肉的坐骨神经放在盛有少量任氏液的腊盘上,一手用镊子夹住包绕神经的肌肉,另一只手提起结扎线轻轻一拉,神…  相似文献   

11.
花背蟾蜍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姜雅风 《四川动物》1991,10(2):15-16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北镇县城郊花背蟾蜍的繁殖习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温度对中华蟾蜍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探讨了温度与中华蟾蜍早期胚胎的发育速度、器官分化、畸形率、死亡率、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同相近温度下几种蛙卵的发育速度进行了比较。证实:中华蟾蜍早期胚胎在6—29℃范围内均能发育,最适发育温度为17—23℃,最高限温32℃,1℃时不能发育,完成早期发育的蝌蚪也不能持续耐受34℃的高温和1℃的低温;变温对胚胎发育有益;原肠胚期和神经胚期是胚胎发育中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乙草胺胁迫条件下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心率和心电活动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乙草胺处理浓度的增大,蟾蜍的心率减慢,心电图中P波、R波和T波的电压峰值降低,而P-R间期、QRS期和Q-T间期的时值延长.乙草胺胁迫条件下,蟾蜍心率与心电图的各项指标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乙草胺的喷施对蟾蜍心电活动周期和机械活动周期均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文英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1,23(1):20-25
目的了解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耳后腺的外部形态及皮肤分泌物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HE和PAS染色方法观察皮肤腺和耳后腺的结构。结果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皮肤黏液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差异有显著性,皮肤颗粒腺结构相似,推测当颗粒腺中的分泌物排出后,腺体外的上皮肌细胞变厚,细胞界限明显。花背蟾蜍皮肤黏液腺有两类分泌细胞相间排列成花环型。根据黏液腺分泌细胞的高矮(即中等高柱状、矮柱状和极矮柱状),中华蟾蜍皮肤黏液腺相应地可见到三种形态,第三种黏液腺的分泌细胞极矮腺腔较大,数量极少,基本上只在前后肢皮肤中观察到。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的耳后腺也有差别:一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内含物明显不同;二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的大导管外侧有不同腺体存在,花背蟾蜍则无;三是,中华蟾蜍耳后腺表皮下大瓶状腺体上有钙化层存在,花背蟾蜍则无。结论两种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HE染色和Holmes银染法对蟾蜍中脑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中脑背侧,视叶可分为顶盖和被盖,顶盖从外侧到内侧依次分为:带状层、外灰质层、浅白质层、中灰质层、中白质层、深灰质层、深白质层和中央灰质.被盖前端分层与顶盖相同,后端分层不明显.中脑腹侧包括被盖和大脑脚,HE染色和Holmes银染法显示,大脑脚从外向内颜色由浅变深,存在大量纵向神经纤维束,两脚底分界处有横向交错的神经纤维.被盖外侧细胞不分层,聚集形成核团.被盖内侧,细胞和纤维以中脑水管为中心,呈同心圆环分8层.通过比较蟾蜍中脑背腹差异程度,了解背腹功能不同.同时对中华蟾蜍中脑同其他脊椎动物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实验采用离体心脏灌流方法,观察了腺苷,腺苷受体特异性阻断DPCPX以及非特异性腺苷受体阻断剂茶碱对两栖类动物蟾蜍的离体心脏力和心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腺苷对心脏收缩力和心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单纯的DPCPX或茶碱对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无显著影响,但在含腺苷的灌流液中加入DPCPX或茶碱后,对腺苷有明显的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采自我国的蟾蜍属(Bufo)7种(亚种)的精子形态,对精子各部位量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该属7种(亚种)精子的形态基本相同,精子由头部、中片和尾部组成,头部细长微弯且前端渐尖,中片有球状突起,尾部长,由轴纤维、轴丝和波动膜构成。与已有报道的两栖动物的精子形态相比较,蟾蜍属精子与无尾类其他科精子形态差别较大,而与有尾类精子形态相似。本文认为两栖动物精子形态和量度在科间存在明显差异;两栖动物精子形态的差异可能与其繁殖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花背蟾蜍眼早期形态发生中其主要部分空间联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仁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90,36(3):231-235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花背蟾蜍眼早期形态发生中视泡和预定晶状体、晶状体和预定角膜上皮间的紧密接触,此后在接触处出现间隙,其中存在呈网状的原纤维(fibril),这些原纤维的数量随两侧相连组织的分化,表现出增多、减少和逐渐消失的规律性变化,据此推测其成分属细胞外基质,对促进相连组织的分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花背蟾蜍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赵振芳 《动物学杂志》1991,26(2):11-16,10
花背蟾蜍是最为常见的两栖类动物,本文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反复,细致地观察,制定出胚胎发育全过程时程表,并绘制了线条图和较详细地描述了各期发育时的形态特征。为花背蟾蜍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比较分析了河南、北京、安徽3个地区分布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种群的核型与染色体银带.结果发现它们体细胞染色体数日都足2n=22,由6对大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组成.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在亚中部着丝粒的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以及银染位置等都有所不同.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蟾蜍属的染色体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