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同源杀伤细胞(CIK)的共培养诱生的细胞群(DCCIK)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研究。DCCIK细胞体外杀伤肿瘤靶细胞A549(MTT法),效靶比为10∶1、5∶1时杀伤率分别为61%、52%。DCCIK细胞诱导培养3周后,效靶比为10∶1、5∶1时杀伤率分别为64%和56%。数据亦表明DCCI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优于CIK细胞。动物体内实验分荷瘤A549、BEL7404和A375三组,每组分(A)DCCIK 化疗、(B)单用化疗。治疗20天、35天后测量各组肿瘤消失率。结果显示:DCCIK 化疗的抑瘤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化疗。提示DCCIK细胞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在病毒感染应答中产生大量的Ⅰ型干扰素.pDCs通过特异性表达TLR7和TLR9识别病毒核酸,成为专职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pDCs产生的Ⅰ型干扰素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同时使pDCs成为连接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由Toll样受体识别自身核酸导致的pDCs的异常活化,以及由此持续产生Ⅰ型干扰素的现象普遍发生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在病毒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pDCs可以作为调控免疫系统的重要靶点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典型代表,以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特征。浆样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在启动初级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浆样树突状细胞可以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特别是Ⅰ型干扰素,所以它与抗炎、免疫调节联系紧密。而目前Ⅰ型干扰素(β)被认为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的免疫调节剂。本文就浆样树突状细胞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就其未来发展前景做一简单介绍,为进一步探索免疫调节新机制和寻求多发性硬化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采集本科室初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肿大淋巴结分离单个核细胞(MNC)进行体外DC的诱导培养,分为实验组A(rAd-p53-DC)、对照组A(rAd-DC)、空白对照组A(N-DC),同时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MNC),进行体外DC的诱导培养,分为实验组B(rAd-p53-DC)、对照组B(rAd-DC)、空白对照组B(N-DC),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转染2种来源的DCS,流式检测DCS免疫表型,用Western-blotting鉴定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的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测定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经rAd-p53转染的两种来源DCS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CTL)。结果:DC的表型(CD1a除外)CD83、CD80、CD86和HLA-DR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Western-blotting可检测到实验组P53蛋白的表达。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具有明显的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刺激能力随rAd-p53-DC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也能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但较实验组差(p<0.05)。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结果显示,实验组介导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A的CTL效应明显高于实验组B,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d-p53-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有可能在解决淋巴瘤的MRD、DC免疫耐受等问题上发挥强大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为一大批活化和抑制性受体在功能和分子水平上得到阐明,使我们对NK细胞尤其是其表面表达的分子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一方面,NK细胞表达HLA-I类分子特异的抑制性受体,由于宿主自身组织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表达正常而使杀伤抑制性受体介导产生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因此能使正常细胞免受NK细胞的杀伤;而另一方面,不同的活化受体参与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他们参与人类NK细胞杀伤HLA-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的靶细胞。本文主要就NK细胞的活化受体和协同活化受体以及它们的配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所表达的腺苷受体A2B亚型(ADOR-A2B)可促进DC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er cell,Th)的激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本文旨在研究作为免疫反应的诱导分子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否可调节ADOR-A2B在DC中的表达并籍此影响其功能.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BM-DC),以多种TLRs的配体,Pam3csk4、polyIC、LPS及CpG进行干预.提取细胞总RNA,real-time PCR测定ador-a2a、ador-a2b的表达;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测定BM-DC对3H-腺苷结合能力的变化.以LPS及选择性ADOR-A2B激动剂BAY 60-6583协同干预BM-DC,ELISA测定培养基中IL-1、IL-6及IL-12的含量.以干预后的BM-DC刺激naive CD4细胞,ELISA测定培养基中IL-17A、IFNγ的含量,荧光抗体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CD4细胞的分化.结果显示,TLR-4的配体LPS可显著提高BM-DC中ador-a2b的表达及对腺苷的结合能力.BAY 60-6583与LPS相协同可刺激BM-DC分泌多种致炎因子,并增加其诱导CD4细胞向Th1及Th17分化的能力.由此可见,Toll样受体可上调adora2b在DC中的表达,并可籍此增加DC分泌促炎因子的能力及对CD4细胞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所表达的腺苷受体A2B亚型(ADOR-A2B)可促进DC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er cell,Th)的激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本文旨在研究作为免疫反应的诱导分子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否可调节ADOR-A2B在DC中的表达并籍此影响其功能. 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BM-DC),以多种TLRs的配体,Pam3csk4、polyIC、LPS及CpG进行干预. 提取细胞总RNA,real-time PCR测定ador-a2a、ador-a2b的表达;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测定BM-DC对3H 腺苷结合能力的变化.以LPS及选择性ADOR-A2B激动剂BAY 60-6583协同干预BM-DC,ELISA测定培养基中IL-1、IL-6及IL-12的含量. 以干预后的BM DC刺激naive CD4细胞,ELISA测定培养基中IL-17A、IFNγ的含量,荧光抗体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CD4细胞的分化. 结果显示, TLR 4的配体LPS可显著提高BM DC中ador-a2b的表达及对腺苷的结合能力. BAY 60-6583与LPS相协同可刺激BM DC分泌多种致炎因子,并增加其诱导CD4细胞向Th1及Th17分化的能力. 由此可见,Toll样受体可上调ador-a2b在DC中的表达,并可籍此增加DC分泌促炎因子的能力及对CD4细胞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生命科学研究》2015,(5):465-470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cells)是将脐血、外周血和骨髓等不同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适当浓度的IFN-γ、IL-2和CD3单抗等联合诱导后获得的异质细胞群。CIK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强、溶瘤谱广、对耐药细胞株也有杀伤作用,且兼有T细胞强大的杀伤活性和NK细胞(nature killer cells)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non-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non-MHC)限制性的特点,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接受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生存时间延长,不良反应少,但仍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丹参酸甲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型及其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可为丹参酸甲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首先,分离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并利用IL-4和GM-CSF诱生树突状细胞。随后,进行丹参酸甲体外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丹参酸甲对树突状细胞百分率、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80、CD86)表达水平及摄取能力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各组DC与T细胞共培养后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经10μg/mL丹参酸甲处理后,树突状细胞的百分率、FITC-Dextran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而其表面分子MHC-Ⅱ~(high)/MHC-Ⅱ~(low)比例、MHC-Ⅱ~(high)和MHC-Ⅱ~(low)平均荧光强度、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此外,丹参酸甲可增强DC诱导的T细胞分泌IL-10的能力,同时抑制T细胞分泌INF-γ的能力。以上结果说明,丹参酸甲可诱导骨髓细胞向DC分化;并可通过增强DC对抗原的摄取吞噬能力,下调成熟DC的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减轻DC与T细胞相互作用介导的炎症反应。这为丹参酸甲在临床用于T细胞过度活化引发的免疫性疾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及B7-H1 的影响,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逃 逸的的机制。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a180 μg 抗病毒治疗52周,分别于0、12、26、52周检测肝功 能、HBV-DNA;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C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 水平。根据患者HBV-DNA 水平, 将患者分为应答组(A 组)、非应答组(B 组),10 例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组(C 组)。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 子HLA-DR、CD80、CD86、CD83、CD1a 的表达均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后应答组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 CD83、CD1a 的表达高于非应答组65.3± 6.2 %vs 44.2± 5.5 %,67.2± 7.4%vs 37.3± 7.2 %,68.4± 3.6 %vs 42.5± 7.3 %,65.6± 6.8 %vs 43.2± 3.9 %, 49.4± 9.5 %vs 37.5± 7.9 %,(P <0.05)。应答组B7-H1 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非应答组B7-H1 水平无明显变 化12.73± 3.8%vs 25.24± 2.92 %,(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可以提高 树突状细胞功能,降低B7-H1 表达,促进HBV-DNA 的清除。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及B7-H1 高表达是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逸的 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许多病毒性疾病的发展,社会对于新型疫苗的研发迫在眉睫。与传统疫苗相比,新型疫苗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但其免疫原性较弱的特点也十分突出,因此,研究出安全稳定有效的免疫调节剂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成为研究学者们共同的关注点。枸杞是传统的名贵补益中药,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是其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作用。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观察LBP对口蹄疫重组腺病毒疫苗(rAd5VP1)诱导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辅助性T细胞1(T helper cells 1,Th1)、辅助性T细胞2(T helper cells 2,Th2)、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分化的免疫调节作用,为阐明LBP免疫调节的新机制提供实验依据。6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均行腹腔注射rAd5VP1,同时分别给予低剂量(10mg/kg·d)、中剂量(20mg/kg·d)、高剂量(40mg/kg·d)的LBP,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mg/kg·d)。免疫7d后,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小鼠脾脏DC(CD11c+MHCⅡ+CD86+)、Th1细胞(CD4+IFN-γ+)、Th2细胞(CD4+IL-4+)、Tfh细胞(CD4+CXCR5+)及Treg细胞(CD4+CD25+FoxP3+)的数量与比例。结果表明,与PBS组相比,LBP能明显诱导DC的成熟,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量明显升高;LBP能明显促进Th2细胞、Tfh细胞的分化,LBP对Th1细胞的分化无明显影响,LBP能抑制Treg细胞的分化。本研究证实LBP作为疫苗免疫调节剂,可调控DC及Th细胞亚群的分化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为LBP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病变和宫颈鳞癌脱落细胞中人端粒酶RNA(hTERC)基因的扩增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HSH)检测10例宫颈鳞癌、6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18例宫颈炎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并以20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作对照.分析不同宫颈病变和宫颈鳞癌的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扩增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宫颈、宫颈炎、CIN Ⅰ-Ⅲ和宫颈鳞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数分别为2.9、6.0、7.4 11.3、17.8和27.7.正常及宫颈炎、CIN与宫颈癌的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10.53%(4/38)、64.23%(43/68)、100%(10/10).细胞学诊断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样本中,宫颈癌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明显高于CIN与正常宫颈及炎症(P<0.05),高级别CIN(CINⅡ、CINⅢ)明显高于低级别CIN(CINⅠ)(P<0.005).宫颈鳞癌Ⅱ期以上的hTERC基因扩增率高于Ⅰ期.结论: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与CIN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可能成为预测宫颈病变恶性进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4.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MMCT)是一项将外源染色体转入哺乳动物细胞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结合,MMCT可用于生产具有重要医学药用价值和优良农业生产性状的转染色体动物.制备高质量的微细胞是关系MMCT技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荧光染色和吉姆萨染色分析,结果表明,A9(neo12)细胞经0.2mg/L秋水仙素酰胺处理48h后,89%的细胞产生微核化,每个细胞平均形成10个微核.微核化的细胞在含有20mg/L细胞松弛B的Percoll密度梯度介质中,经39000g高速离心后,包含微细胞、完整细胞、细胞核和细胞碎片的混合液,依次通过8μm和5μm孔径的滤膜过滤后可获得纯化的微细胞溶液.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吉姆萨染色观察,可见微细胞为一群直径约为3~5μm的类细胞核的球形物质.微细胞PCR技术首次用于检测微细胞溶液的质量,检测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溶液中均匀分布着带有目的染色体的微细胞,适用于进一步作转染色体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5.
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LR诱导大鼠肾细胞凋亡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毒素,主要由微囊藻产生。其中5个氨基酸为固定组成成分,另外2种氨基酸是可变的,由此衍生出众多的同类物,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 LR,MCLR)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同位素示踪显示,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口服3种不同途径进入小鼠体内的125I-MCLR 70%以上分布在肝脏和肾脏,揭示这两个脏器是它的靶器官。本实验中采用正常大鼠的肾细胞来研究MCLR对细胞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PI/Annexin V双染色法检测MCLR能否引起细胞凋亡的改变,为进一步探讨MCLR对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丁酸钠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兔抗纤维粘(连)蛋白(FN)抗体和兔抗3t,5,环腺苷酸(cAMP)特异性抗体,并用羊抗兔IgG荧光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丁酸钠对人胃腺癌SGC一7901细胞系的纤维粘(连)蛋白(FN)和cAMP水平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丁酸钠有增强SGC一7901细胞内纤维粘(连)蛋白(FN)和c.~MP水平的作用;应用电镜细胞化学和扫描电镜的技术方法,观察到人胃腺癌SGC一7901细胞在丁酸钠作用下膜表而(Na 一K )一ATP酶活性明显下降;微绒毛明显减退,膜表面较光滑。这可能说明丁酸钠通过抑制(Na~一K )一ATP酶活性,提高了细咆内cAMP水平,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佛波醇酶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对蛋白激酶c活力及其在亚细胞分布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蛋白激酶c活力在TPA处理1小时即明显降低,此低水平的酶活力持续整个实验时期。酶的亚细胞分布研究提示TPA处理细胞胞质组分酶活力剧烈降低,而颗粒组分存在一高盐浓度洗脱的酶活力峰。蛋白激酶c抑制剂三氟过(口了)嗪单独处理HL-60细胞导致胞质和颗粒组分酶活力升高,但并不诱导细胞分化;若与TPA合并处理细胞,酶活力又降低,此时细胞又分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对上述结果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鞘内注射干扰素调节因子8小干扰RNA(IRF8 SiRNA)对PPsP大鼠痛阈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n=12),模型组(SM,n=48),溶媒组(SD,n=12)和IRF8沉默组(SS,n=48),其中,SM组于大鼠后足中部隐静脉内侧按皮肤/肌肉切开牵拉(SMIR)法建立术后持续性疼痛(PPsP)模型,SH组仅切开不牵拉;SD组与SS组建模前一周先于L4/5椎间隙行鞘内置管术, SS组于建模后第5、6日连续鞘内给予IRF8 SiRNA溶液20 μl(溶于DEPC水中,150 pmol),SD组给予等量DEPC水。测量并记录建模前(D0),建模后第1(D1)、3(D3)、7(D7)、12(D12)、22(D22)、33(D33)日等时点各组大鼠术侧后足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 (PWT); 建模后第12日各取6只,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情况,并取SH组和SM组各3只,取术野隐神经行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再取SM组和SS组于上述各时点各6只,流式细胞术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结果: 与D0相比, SM组在D1~D22PWT降低(P<0.05或P<0.01),并在D33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与SH组相比,SM组PWT在D1~D22均降低(P<0.05或P<0.01);与SD组相比,SS组PWT在D7~D22增高(P<0.05或P<0.01);与SH组相比,SS组D7~D22降低(P<0.05或P<0.01);隐神经髓鞘平均厚度: SH组为(377.03± 69.60) nm,SM组为(369.50±73.26) nm,两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组相比,SM组Iba-1明显上调(P<0.01);与SD组相比,SS组Iba-1表达受到抑制(P<0.05),与SH组相比,SS组Iba-1表达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SM组与SD组之间,Iba-1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0相比,SM组小胶质细胞活化比率在D3~D22均显著增加(P<0.01),而SS组小胶质细胞活化于D3达到高峰(P<0.01);鞘内给药后,SS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比率明显下降,与SM组相比,在D7~D12显著下降(P<0.01)。结论: SMIR诱导的PPsP大鼠显著且持续的机械痛觉过敏为非明显的外周神经损伤所致,可能是基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所介导,而鞘内给予IRF8小干扰RNA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并逆转SMIR诱导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