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知识》2009,46(6):829-830
蚂蚁和某些植物具有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植物为蚂蚁提供食宿,换来的是蚂蚁有效地抵御植物的入侵者。然而,最新一项研究显示,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看上去并不完美,往往蚂蚁破坏了植物的性繁殖。节果决明(Cordia nodosa)是一种与蚂蚁共生的南美洲植物,Allomerus octoarticulatus是与节果决明植物一起生存的蚂蚁物种之一,它们在一起生活时,这种蚂蚁既充当着朋友,也充当着破坏者,尽管它们可以保护蚂蚁,但同时却破坏了植物,使其无法繁殖。科学家推测蚂蚁能够迫使植物将营养物质主要用于生长,而不是结出果实和种子。节果决明树枝的中空节结叫做“虫菌穴(domatia)”,蚂蚁在虫菌穴里居住,同时以植物上生产甘露的介壳虫为食。如果节果决明植物生长得更快,那么植物体上就有更多的虫菌穴,能够使蚂蚁殖民地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龙脑香科幼苗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光照、水分、动物捕食和菌根共生体对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植物幼苗生长与死亡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一展望。光照是影响龙脑香科植物幼苗生长和存活的最重要的资源条件,林窗中的较强光照有利于幼苗的生长与存活。引起龙脑香科植物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脊椎动物捕食增加龙脑香科植物幼苗的死亡,昆虫对幼苗叶片捕食造成的死亡只发生在叶片大量损失或幼苗较小的情况下。龙脑香科植物幼苗能通过与真菌形成共生体从成年植株获得营养和水分供应而生长,尤其在资源亏缺的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千岛湖岛屿景观参数对地表蚂蚁群落物种α和β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影响, 作者分别于2017和2018年的5-8月, 采用陷阱法、凋落物分拣法和手捡法调查了千岛湖33个岛屿上的地表蚂蚁群落, 并依据食性将其划分为捕食性蚂蚁和杂食性蚂蚁。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全部蚂蚁、捕食性蚂蚁和杂食性蚂蚁群落α和β多样性与岛屿景观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岛屿面积对全部蚂蚁、捕食性蚂蚁和杂食性蚂蚁的物种丰富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隔离度则无显著作用。蚂蚁群落的β多样性由空间周转组分主导。岛屿面积差对全部蚂蚁、捕食性蚂蚁和杂食性蚂蚁群落β多样性的嵌套组分有正向影响, 隔离度差只对杂食性蚂蚁的总体β多样性有正向影响。因此, 岛屿面积是影响千岛湖地表蚂蚁群落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 并且岛屿面积通过嵌套组分来影响蚂蚁群落的β多样性, 表现出选择性灭绝过程。此外, 不同食性蚂蚁可能因为扩散能力的差异对岛屿景观参数产生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狡猾”蚂蚁巧捕食生活在亚马逊森林的一种蚂蚁能够巧妙利用搭建的陷阱,捕获比自己体积大几十倍、体重大上千倍的昆虫。法国图卢兹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这种寄居在碱蓬上的蚂蚁能够利用碱蓬长出的细丝编织成一个袋状的东西。捕食时,蚁群中的一些工蚁在袋口张开大嘴,“守株待兔”。一旦蝗虫、蝴蝶之类的昆虫落入“圈套”,工蚁便对猎物群起而攻之,撕扯猎物的“手足”和触角,直到猎物一动不动。这时,其他的蚂蚁就会出动,对猎物又刺又咬,直到猎物完全失去知觉。蚂蚁以上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当昆虫稳稳当当成为蚁群的“囊中物”后,它们就开如…  相似文献   

5.
植物疫霉菌病害生防因子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疫霉菌病害的生防因子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对疫霉菌的拮抗作用包括抗生、重寄生、捕食和竞争作用等。一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抑制疫霉菌的生长,并引起菌丝、孢子囊及游动孢子消解。疫霉菌的重寄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它们可以寄生疫霉菌的菌丝及繁殖结构。土壤中的蚂蚁、线虫、螨类、变形虫及其它原生动物对疫霉菌有破坏和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中蚂蚁与蚁运植物的互惠关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蚁运植物种子的油质体是两者发生联系的纽带,它能为蚂蚁提供营养物质,且蚂蚁在消耗油质体的同时,搬运并散布了种子。红火蚁是近年来在华南地区严重发生的一种入侵性蚂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造成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单一化,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危险的社会性昆虫之一。由于该入侵蚂蚁极具侵略性、觅食能力强、种群庞大等特点,对蚁运植物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红火蚁对蚁运植物种子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红火蚁对蚁运植物种子油质体的喜好及搬运行为,以及对蚁运植物种子的直接影响(搬运、取食、划痕或毁坏)及间接影响(排挤本地蚂蚁),最后展望了未来红火蚁对蚁运植物影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霜  张育新  马克明 《植物生态学报》2010,34(11):1344-1353
蚂蚁-植物互利关系是生态和进化研究中的模式系统之一。该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蚂蚁对植物的保护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植物通过给蚂蚁提供食物体、蚁菌穴和蜜露吸引蚂蚁, 通过自身的物理、化学方式调节与蚂蚁的互利关系, 使蚂蚁能有效地保护自已, 防止欺骗和寄生的发生。反过来, 蚂蚁可以减少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伤害和取食, 减少叶片损伤, 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 提高植物的竞争优势等。虽然蚂蚁对植物的保护作用的强度受到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变异性较大,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蚂蚁-植物之间仍呈显著的正相互作用。同时, 蚂蚁-植物的相互作用还具有广泛的生态影响, 尤其会大大降低林冠上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多度。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蚂蚁-植物互利关系的起源与维持机制、对蚂蚁自身的影响、与生物入侵的关系, 以及进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蚂蚁与蚁运植物的互惠共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蚁运植物(myrmecochore)即指种子靠蚂蚁携带散布的植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蚂蚁与蚁运植物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由于蚁运植物种子上附生有蚂蚁喜食的油质体,蚂蚁取食油质体后,将种子丢弃在蚁巢附近,从而使植物得以扩散。蚁运植物广布全世界,但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蚂蚁主要搬运草本植物和部分灌木植物的种子。对蚂蚁与蚁运植物互惠共生关系的研究表明:蚂蚁的搬运有利于保护和传播植物种子;蚁巢有利于种子萌发,出苗和建群;蚂蚁的搬运是影响某些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蚂蚁与蚁运植物互惠共生对自然群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977年9月下旬在北京房山县石楼公社发现一条体长24厘米、具有双头联体的雄性红点锦蛇(Elaphcrufodorsata),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见图)。 红点锦蛇是半水生性蛇类,常见于池塘、河湖、水沟附近田野及菜地,捕食鱼、蛙。 双头的红点锦蛇其身体受两个头来支配,往往一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见的蚂蚁巢穴中的土壤进行一系列探究实验,以此来说明一种生物因素(蚂蚁)是如何通过影响土壤的微环境,进而影响植物生长的,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一个亲身的体验与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的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上发现了一种卷叶绵蚜,小枝端部卷叶里的蚜群在植物生长季节均有发生,绵蚜的寄生造成卷叶,部分卷叶会枯黄,影响美观。这是一种我国新记录的外来种,为原产于北美的洋白蜡卷叶绵蚜Prociphilus fraxinifolii(Riley,1879)。本文描述了该种绵蚜的鉴别特征,记录了其5种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食虫齿爪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和斑楔齿爪盲蝽Deraeocoris ater)和3种访问的蚂蚁(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丝光褐林蚁Formica fusca和黑褐草蚁Lasius niger)。  相似文献   

12.
《昆虫知识》2008,45(6)
美国生物学家最近在巴西境内的亚马逊雨林发现了一种新蚂蚁,初步认定这可能是最古老蚂蚁的后代。由于这种蚂蚁有许多前所未见的特征,生物学家称之为“火星来的蚂蚁”。来自得克萨斯大学的克里斯蒂安·拉伯尔等人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介绍说,这种蚂蚁通体呈金黄色,在土壤中生存,体长2到3mm,没有眼睛,但有很大的大颚。由于它是肉食性蚂蚁,拉伯尔等人猜测它的大颚是捕食的利器。经过形态学和基因分析,拉伯尔等人将这种蚂蚁归入单独一个亚科。这是自1923年以来,科学家第一次发现隶属于新亚科的活蚂蚁,其他的新亚科蚂蚁都是以化石形式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3.
14.
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捕食天敌及其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根生  李典谟 《昆虫知识》1998,35(6):336-340
根据林间调查和室内观察资料,分析了江西省万年县不同松林中马尾松毛虫不同发生代别低龄幼虫期的主要捕食天敌种类及数量。结果表明低龄幼虫期捕食无敌有13科31种,其中以蜘蛛类最多,其次为蚂蚁类。不同林型中捕食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在年份间代别间均存在一定差异,数量差异尤其显著。在室内研究了几种主要捕食无敌对马尾松毛虫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其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功能反应为S型,由此建立了它们的功能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主要的饲养方法蚂蚁的室内饲养一般多用人工蚁巢。人工蚁巢可分有泥土或植物残体的与无泥土或植物残体的两种类型。前一类较接近蚂蚁原来的生活环境,较易饲养,但蚂蚁常易躲于泥土或植物残体下,不利于其行为的观察。后一类虽然相对较难饲养,但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蚂蚁的各种行为。所以目前人们通常使用后一类方法饲养蚂蚁。人工蚁巢的最早报道者是斯瓦默丹(Swammerdam,1737),他把蚂蚁饲养于一只盛有泥土的盘子里,盘的四周围一条5个指头宽的蜡带,蜡带的中间挖一条沟,沟内装有水,以阻止蚂蚁外逃。这就是人们最早发明的人工蚁巢。后来人们为了方便,把盛放蚂蚁的盘子置于一只更大的含水的盘子内以代替蜡沟。此法较简易、实用,称为养蚁盘法。  相似文献   

16.
捕食线虫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捕食线虫真菌是一类通过捕食器官捕食线虫的生物,在自然界是影响线虫数量的主要因子。对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器官、捕食机制、捕食线虫真菌的形态及其在植物线虫的生物防治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动物与红松天然更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红松球果成熟后,种子自身不能脱落到达适宜的萌发地,因而无法自身完成天然更新而要依赖动物帮助传播种子。捕食红松种子的动物包括啮齿类、鸟类和一些大型兽类。其中,松鼠、星雅和普通币鸟具有分散贮藏的行为,以前两者为重要。这些动物从球果中取出种子,吃掉一部分后,靠颊囊或舌下囊搬运至贮藏地,将种子埋藏在地被物下准备冬、春食物缺乏时再重新捕食。搬运的距离远达数百米至几公里。分散贮藏的贮点数量很大。每个贮点有一至数粒种子。贮点小生境比较适合红松种子的萌发,因此大量的未被重新发现和捕食的贮点的种子在20个月后可能萌发。虽然动物贮藏的生境适合幼苗的萌发,但是不一定适合幼苗的继续生长。由于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阔叶红松林内红松种子运转途径在4个层次(树上、地面、地被物下和洞穴)进行,最后只有少数种子萌发为幼苗。幼苗的生长过程同样受到动物的捕食和破坏。由于红松结实的丰欠年度变化,动物种群也随之变动。  相似文献   

18.
《昆虫知识》2008,45(1):87-87
丹麦一些地区的美丽蓝色Alcon蝴蝶欺骗蚂蚁来抚养蝴蝶幼虫,而不是蚂蚁自己的幼虫,因为这些蝴蝶幼虫进化出了一种模仿蚂蚁幼虫的外层。这种学名为Maculinea alcon的蝴蝶是寄生虫,它们危害2种红蚁的健康。David R.Nash和欧洲的共同作者研究了丹麦的几个Alcon毛虫发育的地方。毛虫先在沼泽植物上生长,然后小红蚁Myrmica rubm和皱结红蚁Myrmica ruginodis把它们搬到自己的窝里。这些蚂蚁不顾自己的幼虫而照顾蝴蝶毛虫。  相似文献   

19.
《昆虫知识》2008,45(6)
这个事例就其本身而言涉及“寄生机会主义”而非大脑控制。同寄生于潮虫体内的蠕虫一样,蚂蚁体内的线虫需要进入鸟类体内延续它们的生命周期。不过,线虫不是让蚂蚁溜达到开阔地带,而是在它们身体上标注显眼的“来吃我吧”这样的记号。受感染的蚂蚁尾部会变成亮红色,令其看上去像是生长在许多雨林植物中的红橙相间的莓果。正常情况下,鸟儿会狼吞虎咽将蚂蚁吃掉,如此一来,线虫就到了新宿主的肚子里面。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日本增田芳雄教授应邀访问我国时,赠送给植物生理研究所一本书。其中有罗宗洛先生的学友平塚直秀教授回忆日本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报村彻先生的文章。文中提到罗老在日本的一些往事。现摘录如下:——译者“当年在坂村先生门下学习植物生理学的有比我早一年的先辈罗宗洛君。他在仙台二高毕业后,因慕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