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茭白锹额夜蛾是舟山市 (区 ) 1997年初次查见的主害茭白新害虫。它以幼虫主害茭白 ,为害状似螟害的枯鞘、枯心 ,一般受害田的株受害率达 30 %~ 4 0 % ,重发田在 6 0 %~ 70 % ,甚至绝收。为解决生产急需的预测预报、最佳施药适期和筛选高效防治农药等问题 ,作者进行了 2年试验研究 ,从而得出了灯光诱蛾预测及在田间以 2龄幼虫为主期 (即初见茭白心叶青卷为害状时 ) ,每公顷用杀螟松 2 .2 5kg、三唑磷 2 .2 5kg、久效磷 1.2 kg,各掺水 2 2 50 kg喷雨防治 ,可分别达 90 .3% ,88.1% ,92 .5%的效果 ,其防治区比对照区增产 95%以上。  相似文献   

2.
茭白黑粉菌在茭白植株内形态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茭白黑粉菌的菌丝体多年生,越冬期宿存于茭白地下茎中,翌年春天入侵由地下茎芽体形成的植株。菌丝具隔膜,分枝,细胞双核,在寄主细胞间隙并入侵细胞中生长,无吸器;受菌丝侵染的茭白地上茎薄壁细胞分裂增多,体积加大,并高度液泡化,使茎膨大。部分菌丝在茭白茎膨大后期菌丝壁胶化,原生质收缩成团,生成厚壁,形成冬孢子。  相似文献   

3.
黄渝 《生命世界》2001,(5):18-19
茭白原产地在我国,是世界上唯有我国独有的蔬菜,它成为蔬菜说来有趣。谷物改行作蔬菜茭白与稻、麦同属于禾本科“大家族”,古时称为菰和蒋。生于浅水沼泽湖泊地区,是多年生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高达2米,叶子条状披针形,有平行叶脉。原是一种野草,所以,也叫菰草、蒋草、茭草。茎梢上开淡紫红色小花,花序为大圆锥形,雌花与雄花同生在一个花序中。花谢后就结成黑色的小型果实,剥去外壳,就是所谓菰米,或叫“雕胡米”、“茭米”,煨熟后吃,味颇香美。我国远在秦汉以前,菰已作为谷物种植,浙江的湖州因产菰米而有“菰城”称号。当…  相似文献   

4.
关于茭白黑粉菌的正名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5.
茭白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也是一种优良的中国特产蔬菜。介绍了将茭白引种到美国华盛顿地区后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将引种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优良性状也进行了报道:(1)此品种在该区域几乎不产生灰茭;(2)它在该地产茭期长达4-5个月;(3)表现出很强的孕茭性能;(4)这种植物能很好地适应华盛顿地区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6.
茭白生育过程中地上各部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两个茭白品种为试材,测定了植株茎蘖生育过程中地上各部位主要激素及肉质茎膨大过程中的干重变化。结果显示:茭白植株生育过程中各部位的激素以玉米素及玉米素核苷(Z ZR)的含量最高,生长素(IAA)其次,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很低;在各部位间总体以茎尖最高,叶鞘其次,叶片最低。其中Z ZR含量在肉质茎膨大前即已明显上升,膨大开始后显著下降;IAA含量在肉质茎膨大后期至末期才出现下降;叶片内ABA含量在肉质茎膨大前即开始上升,叶鞘内ABA.含量在肉质茎膨大后期上升,茎尖内则无明显变化;各部位GA2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无明显变化。肉质茎的干重增加也与其Z ZR含量下降密切相关。认为Z ZR是刺激肉质茎膨大的关键激素。品种间差异表现为各部位激素含量及其变化有一定差异,尤其是肉质茎膨大阶段差异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4月26日开始羽化,其羽化高峰期为5月13-14日,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5月5日,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9d,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2-5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明显比茭白田二化螟低,而二者的羽化率则差不多,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44,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1:1。室内选择试验表明,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均喜在高大的茭白植株上产卵,而幼虫则选择嫩绿的水稻。然而田间选择性试验证实,二化螟幼虫在钻蛀前无法越过田埂而转移到水稻植株上为害,取食茭白的二化螟个体明显大于取食水稻的二化螟,两种寄生上二化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也存在着差异。不繁殖试验表明,茭白和水稻上的二化螟属于同一种,但存在着部分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8.
茭白黑粉菌在文献中出现Yenia esculenta(P.Henn.)Liou及Ustilago esculenta P.Henn.两个名字。现经形态发生学的研究以明确新名字是否有效。此菌冬孢子没有休眠期,孢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即可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不需要外界光的诱导,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正常萌发;培养基中的营养成份对孢子萌发的速率有一定影响。冬孢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萌发形态及方式都是稳定的: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或先菌丝(promycelium)。该先菌丝起初可以是无隔的,但生长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分隔,分隔多为2—4个。初生的先菌丝和小孢子是单核的,但成熟的先菌丝、小孢子及短菌丝细胞内均是双核的。可以认为,该菌的双核期在整个生活史中占有相当长的时间,它只有短暂的单核期。没有发现先菌丝、小孢子彼此之间或相互间融合的现象;未见到双核的融合及减数分裂过程。茭白黑粉菌在人工组合培养基上生成厚壁的孢子,较自然界中的冬孢子为大,但萌发方式则相同。最后作者等认为茭白黑粉菌仍应保留在Ustilago属中,而Yenia esculenta(P.Henn.)Liou的名字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双季茭白品种资源及育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我国双季茭白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整理及研究的基础上,将双季茭白分为两大类;夏茭型和夏秋兼用型,其中夏秋兼用型中又分为两个品种群,对茭白育种的现状,目标及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双季茭白资源及育种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茭白冬芽的发育及抗寒性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间横向维管组织是冬芽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越冬维管结构,它们约起源于冬芽苗端倒数第五节间,其原始细胞由紧贴周缘维管束环外侧的一层薄壁细胞壁反分化而成。节间横向维管组织具有发达的木质部,但不呈V形,它们对加强冬芽发育时期及来年春天萌发期的水份和无机盐的运输起重要作用。冬芽发育过程中,其生长锥及幼叶的细胞发生了一系列细胞学变化,可归纳如下:①细胞分裂活动逐渐减弱,最终停止;②核仁周围的亮环越来越小,直至基本消失;③细胞所积累的淀粉颗粒逐渐增多增大;④在休眠期,细胞普遍产生质壁分离现象。这些细胞学变化可作为确定茭白冬芽抗寒性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豆籽粒大小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籽粒大小是大豆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大豆籽粒的遗传学和生理生态学研究已有一些研究,而对于籽粒发育过程中的遗传效应却报道很少。文章采用种子广义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双列杂交组合3个世代遗传材料8个时期的鲜籽粒大小和干籽粒大小的数据,应用非条件和条件遗传方差及相关方法分析了发育遗传规律。8个时期的亲本、F1、F2的鲜籽粒大小和干籽粒大小的平均数分别在9/6和9/13达到最高值,鲜籽粒大小在9/6后迅速下降,干籽粒大小在9/13后区于稳定。非条件方差分析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胚遗传效应、细胞质遗传效应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对大豆鲜籽粒大小和干籽粒大小有影响。在多数生育阶段中,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的遗传效应对鲜籽粒大小和干籽粒大小影响较大。条件方差分析表明,在大豆生育期中,各遗传体系的基因间断性表达。在多数生育阶段中,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的净遗传效应高于胚净遗传效应。不同时期的各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可以单独或同时影响鲜籽粒大小和干籽粒大小的最终表现。8/16的胚加性效应、8/9和8/16的胚显性效应、8/2和8/16的母体植株显性效应影响到鲜籽粒大小的最终表现。8/2和9/13的胚加性效应、8/9的细胞质效应、8/2的母体植株显性效应对干籽粒大小的最终表现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荞麦籽粒结构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荞麦籽粒的和分析中可以看出,荞麦的果皮和种皮容易分开,种子中心巨大的“S”形胚芽、胚根以及糊粉层虹适量科贮藏蛋白质存在的主要场所。在“S”形胚芽和胚根两侧是荞麦的两片叶子,由淀粉贮藏细胞组成。该细胞呈长方多棱体,细胞壁极薄且透明,人淀粉粒呈多面球形,大小均匀整齐,淀粉粒间结合紧密、严实,具有一定的几何构形。在淀粉粒间未发现基质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和脱落酸与谷类作物籽粒发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部分冬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及其单籽粒频率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籽粒硬度是小麦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主要影响磨粉品质和食品加工品质.用单籽粒谷物硬度测定仪对252份冬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硬度及其单籽粒频率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按籽粒硬度分为三类5级,63份软质品种(系)中,5级和4级占95.2%,3级为4.8%;31份混合品种(系)中,3级占93.6%,4级和2级各3.2%;148份硬质品种(系)以1级为主,占92.4%,2级为7.6%.籽粒硬度变幅为12~104,标准差12~29.各种硬度类型皆有,且不同麦区的品种差异较大,北部和黄淮麦区品种的硬度显著高于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前者以硬质为主,后者分别以混合和软质类型为主.籽粒硬度的分类与不同硬度范围单籽粒频率分布及其硬度均值有关,软质麦硬度指数小于46的籽粒占75%~98%,大于47的籽粒为6%~36%,均值为14~40,标准差12~27;硬质麦硬度指数小于46的籽粒为1%~19%,大于47的籽粒为82%~100%,硬度均值为56~104,标准差12~20;混合麦硬度指数小于46和大于47的籽粒分别为26%~75%和23%~74%,硬度均值为32~63,标准差17~29.软质或硬质品种籽粒分布集中,一致性较好;混合型品种籽粒分布分散,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糯玉米籽粒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对糯玉米的研究较少。我们在1938~1989两年中,以本所新选育的糯玉米杂交种为试材,对其籽粒发育过程中的鲜重、体积、干重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赖氨酸和维生素B_2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超大穗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超大穗小麦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宝贵资源,通过去穗处理,对不同类型的超大穗小麦灌浆特性进行了方程拟合及参数分析,结果表明:①百粒重的增重进程,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系间差异明显;②单株粒重的增重进程,在不同处理间、不同品系间都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处理间更为突出;③对灌浆参数分析,超大穗小麦的最大灌浆速度与对照基本一致,但灌浆期显著的长,86(306)达50d,90(151)43d,而对照小偃6号、咸农151分别为40d,35d。依次配合相应的栽培技术,可有效的发挥超大穗小麦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水稻种群与茭白种群光周期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用水稻和茭白分别饲养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光周期反应。光周期反应曲线显示,用水稻饲养茭白种群或用茭白饲养水稻种群,无论是在短光照还是在长光照条件下,绝大多数幼虫被诱导进入滞育,丧失了各自原有的光周期反应特性,表明这两个种群已分化到仅适应其本身寄主的程度。用水稻饲养的茭白种群仅有5%~6%的个体化蛹,且其幼虫期较用茭白饲养的延长了15~18天;而用茭白饲养的水稻种群有30%~40%的个体化蛹,其幼虫期与水稻饲养的仅相差3~8天。茭白种群用水稻饲养时32日龄幼虫体重仅为茭白饲养的53.1%,而水稻种群用水稻饲养时32日龄幼虫体重为茭白饲养的79.5%。这些结果表明,茭白种群不适应取食水稻,而水稻种群对取食茭白则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认为:(1)这两个种群已出现种下分化的迹象;(2)茭白种植不会对水稻田二化螟的发生产生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茭白黑粉菌在文献中出现Yenia esculenta(P.Henn.)Liou及Ustilago esculenta P.Henn.两个名字。现经形态发生学的研究以明确新名字是否有效。此菌冬孢子没有休眠期,孢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即可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不需要外界光的诱导,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正常萌发;培养基中的营养成份对孢子萌发的速率有一定影响。冬孢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萌发形态及方式都是稳定的: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或先菌丝(promycelium)。该先菌丝起初可以是无隔的,但生长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分隔,分隔多为2—4个。初生的先菌丝和小孢子是单核的,但成熟的先菌丝、小孢子及短菌丝细胞内均是双核的。可以认为,该菌的双核期在整个生活史中占有相当长的时间,它只有短暂的单核期。没有发现先菌丝、小孢子彼此之间或相互间融合的现象;未见到双核的融合及减数分裂过程。茭白黑粉菌在人工组合培养基上生成厚壁的孢子,较自然界中的冬孢子为大,但萌发方式则相同。最后作者等认为茭白黑粉菌仍应保留在Ustilago属中,而Yenia esculenta(P.Henn.)Liou的名字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9.
籼粳杂交稻籽粒库活性与其充实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两个籽粒充实程度不同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PC311*早献党18(充实差)和测03*扬稻4号(充实好)材料,研究两组合的强、弱势粒发育过程中籽粒库活性与其充实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充实好的亚杂组合强,、弱势粒干重、淀粉积累速率都盯应高于充实差的亚杂组合,两组合的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均表现异步型特征;(2)在灌浆早期,两亚杂组合强、弱热粒胚乳中蔗糖含量都比较高,且测扬要明显高于P早;在籽粒发育后期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籽粒增重过程的动态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冬小麦籽粒增重过程。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中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给以划分,获取各阶段的动态特征参数,运用全息协调的方法对其动态特征参数进行研究。找出了其内在的协调关系。并给以定量优化。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在快速增长期主要决定于持续天数,在渐增期和缓增期主要决定于灌浆的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