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颖  张青文  路大光 《昆虫知识》2005,42(6):681-685
利用扫描电镜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Hope触角上的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触角上共存在着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B hm氏鬃毛、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钟形感器、角形感器。并对松褐天牛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感器在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别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青杨脊虎天牛触角主要感器的超微结构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红  严善春  徐波  李杰  彭璐 《昆虫知识》2008,45(2):223-232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rusticus L.触角感器的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在青杨脊虎天牛触角上共有7类16种常见的感器类型:4种锥形感器、1种凹槽钉形感器、5种刺形感器、1种芽形感器、1种剑形感器、1种齿形感器、1种钩形感器、3种指形感器。根据这些感器的分布、形态特征结合已有的文献描述,分析各感器可能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电镜扫描和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扫描电镜对松褐天牛的触角感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测定了触角对松树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棒形感器、瓶形感器、芽形感器以及刺形感器,以毛形和锥形感器的数量最丰富.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3个型,指形感器有2个型.毛Ⅱ、毛Ⅲ型和锥Ⅰ、锥Ⅱ型感器表皮结构具有深的纵刻纹,具有嗅觉感器的典型特征.同时对各种感器的数量、长度及分布特点等作了描述.电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供试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引起松褐天牛雌、雄成虫较强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不同部位的EAG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剂量试验表明,松褐天牛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α-Pinene的EAG反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L.触角感器的类型和分布,在青杨脊虎天牛触角上共9种感器类型为首次描述:锥形感器Ⅲ、Ⅴ、Ⅶ、Ⅷ,刺形感器Ⅱ、Ⅲ,剑形感器Ⅱ,齿形感器和具壁孔的刺形感器。此外,还有3种特化的感器。根据样方内感器密度的统计结果,在青杨脊虎天牛触角上分布较多的前3种感器依次是:锥形感器Ⅰ和刺形感器Ⅳ、Ⅱ,占总感器数量的95%以上。根据感器的分布、形态特征结合已有的文献描述,分析各感器可能具有的功能。雌雄成虫触角的性二型现象表现在:(1)长度不同,雄虫触角平均较雌虫长0.7mm;(2)同一类型的感器在雌雄触角上的分布模式不同;(3)同一类型感器的数量在雌、雄触角上的分布存在差异;(4)同一类型感器的形态在雌、雄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对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结构、分布及数量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触角鞭节状,由柄节,梗节和9节鞭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分布着4类8种感器,分别是2种毛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3种锥形感器和1种芽形感器。而发锥形感器和短刺形感器只分布于雄虫的触角上,不同类型感器在雌、雄个体上的长度及分布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草地贪夜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迁飞性害虫,本研究旨在了解草地贪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超微结构和分布.[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对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3部分组成,雄蛾触角稍长于雌蛾,且触角表面覆有大量鳞片.共观察到7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B?hm氏...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ImageJ软件测量,观察并获取了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雌雄成虫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长度、数量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均发现有感器类型5型17亚型,即刺形感器8亚型、锥形感器5亚型、毛形感器2亚型、耳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口器均分布有感器类型6型10亚型,即刺形感器2亚型、锥形感器4亚型、毛形感器、钟形感器、板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跗节表面均有感器类型3型6亚型,即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以及毛形感器1亚型,且雌雄虫间各部位感器无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8.
松毛虫赤眼蜂触角板状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玲美  关敦肃 《昆虫学报》1990,33(3):319-322
以扫描电镜观察到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触角板状感器呈穹形长板状隆起在触角的表面.在透射电镜下感器的横切面是一个角质多孔的长圆顶结构,两侧的角质内陷而将感器分成一个中央管和两个侧管.中央管较短,宽为0.7微米,而侧管不明显.树状突远端部分的少量分枝在中央管内成纵行排列,继而分出大量分枝到达圆顶的顶部,每一分枝中包含一根神经小管.感器外部的角质孔板厚为0.19—0.25微米,嗅孔细管位于孔室中,它和树状突分枝的膜相接触.板状感器由神经细胞体、树状突的近端部、纤毛区、树状突的远端部及其分出的分枝等组成.树状突的远端部分横过感器的纵轴呈90°角进入中央管,其分枝到达感器圆顶的顶部.从超微结构研究,它有嗅孔细管存在,说明板状感器有嗅觉作用.  相似文献   

9.
斑鞘豆叶甲是大豆苗期重要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斑鞘豆叶甲触角感器超微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斑鞘豆叶甲触角感器绝大部分着生于鞭节,在鞭亚节端部和末节凹陷区感器分布密集,类型较多。基于感器外部形态可分为8种类型: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指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钟形感器和B 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锥形感器,钟形感器最少,仅分布于雄虫触角,还着生有大量表皮孔。雌、雄虫触角感器在形态、数量和分布上均存在差异,雄虫毛形和刺形感器显著长于雌虫,刺形感器端部膨大,两种感器的数量也明显多于雌虫;雌虫与雄虫相比末节背面也具感器密集的凹陷区,指形感器短于雄虫但数量显著多于雄虫。斑鞘豆叶甲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分布密集,雌、雄虫感器存在明显的性二型现象,其结构和类型表现出种间分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卡氏步甲Carabus casaleianus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卡氏步甲雌、雄成虫触角的各节长度和总长度差异均不显著;触角表面存在7类、12种感器类型,包括3种刺形感器、3种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和钟形感器;两性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数量差异明显。研究结果为其后的电生理学、行为生态学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松墨天牛成虫头部感受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宁眺  刘拥军  孙江华 《昆虫知识》2004,41(6):566-57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成虫头部存在 1 1种感受器。触角有 8种 ,下颚须和下唇须有 6种。栓锥感受器Ⅰ型、毛形感受器Ⅰ型及刺形感受器为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共有。触角特有栓锥感受器Ⅱ型、毛形感受器Ⅱ型、锥形感受器以及柱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下颚须及下唇须特有钟形感受器、坛形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松墨天牛成虫触角感受器在种类、数量和分布上存在性别差异 ,雌雄虫的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受器数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芒果横线尾夜蛾触角感觉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芒果横线尾夜蛾触角感觉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芒果横线尾夜蛾成虫触角上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腔锥形感觉器和柱形感觉器。这些感觉器在成虫中存在雌雄二型性,其中雌雄虫都具有毛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Ⅰ型和腔锥形感觉器等四种类型的感觉器,其中以毛形感觉器最多,约占全部感觉器的72%。而锥形Ⅱ型和柱形感觉器只存在于雄虫触角上。  相似文献   

13.
松墨天牛成虫交配与产卵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永慧  郝德君  王焱  戴华国 《昆虫知识》2006,43(1):47-49,F0004
观察了养虫笼中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Hope的交配和产卵行为。描述了雌、雄虫在交配过程中的多种行为,雌、雄虫间的交配时间可持续23~540 min,平均约200 min;有重复交配现象,重复交配次数可达2~18次;每次交配持续时间为2~100 s。雌虫背负雄虫,边取食边产卵;也可脱离雄虫单独产卵。雌虫在寄主枝条上咬槽产卵,通常日产卵1~2粒,最多3粒。产卵期的长短和产卵量的多少取决于雌虫个体寿命的长短。  相似文献   

14.
浙江余姚地区松褐天牛羽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和室外笼养观察研究了余姚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的羽化规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在室内开始羽化的时间晚于室外,但羽化盛期基本一致。野外成虫羽化受气候影响较为明显,不同的年份羽化始期不同,但羽化盛期基本一致。另外,高山地区松褐天牛的羽化期比平原地区推迟30d左右。  相似文献   

15.
松褐天牛天敌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在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天敌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松褐天牛天敌微生物的种类组成、致病力、应用技术、控制作用和应用前景 ,并简要分析了松褐天牛的危害性和防治现状。天敌微生物特别是病原真菌在松褐天牛的综合治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以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和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为研究对象,以各种天牛的最适条件和最佳材料进行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试验结果如下:松墨天牛的最佳试验材料为7日龄蛹的精巢或卵巢,染色体数目2n=20,性别决定机制为Xyp,有大型染色体5对,中型染色体4对,性染色体在其大小排列中位于最末位,为中型染色体,染色体组式为5L+4M+Xyp;光肩星天牛的最佳试验材料为初羽化成虫的精巢或卵巢,染色体数目2n=20,性别决定机制为Xyp,有大型染色体6对,中型染色体3对,性染色体在其大小排列中位于最末位,但也为中型染色体,染色体组式:6L+3M+Xyp。  相似文献   

17.
松墨天牛的全球潜在分布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宋红敏  徐汝梅 《昆虫知识》2006,43(4):535-539,F0004
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分布在亚洲东部,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andBuhrer)在亚洲最有效的昆虫媒介,同时也是重要的蛀干害虫。利用CLIMEX模型分析松墨天牛分布区的气候限制因子,并在全球范围预测它的潜在分布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是松墨天牛分布区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温度在30°N以北地区和30°S以南地区主要表现为冷胁迫,在非洲中部、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表现为热胁迫。有效积温不足可能是限制松墨天牛向北扩散的主要原因。降水在中国西北地区、非洲中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与美国西部主要表现为干胁迫。降水量对分布区范围影响不大。预测结果表明,松墨天牛的全球潜在分布区远远大于实际分布范围。松墨天牛在东半球的潜在分布区包括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地中海沿岸、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以及澳大利亚的东部和南部,在亚洲热带的潜在分布区1年3代,地中海地区1年1代,非洲1年2~3代,在澳大利亚主要1年1代。松墨天牛在西半球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中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广大地区,美国主要1年1代,中美洲1年2~3代,南美洲主要1年2代。  相似文献   

18.
不同诱捕技术对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不同引诱剂、不同诱芯、不同诱捕器和不同缓释量对松褐天牛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4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引诱剂MA2K 05的效果最好,引诱活性平均为26.3头/诱捕器,对其它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也有引诱作用;引诱剂MA2K 13活性次之,平均21.3头/诱捕器;MA2K 11最弱,平均13.8头/诱捕器.3种诱芯A、B和C的引诱效果分别为14.73、4.25和20.3头/诱捕器,其中诱芯C内引诱剂总量为诱芯A或诱芯B的2.5倍,且诱芯C内的引诱剂3~5 d需添加一次,而诱芯A和诱芯B的引诱活性能持续1个月以上,因此,诱芯B较为理想.宣州诱捕器引诱效果显著高于日式诱捕器,分别为36.4和9.7头/诱捕器.不同剂量诱捕结果表明,随着诱芯缓释量的增加,诱捕效果也相应提高,当剂量从20 ml上升至80 ml时,诱捕效果增加不显著;当诱剂达120 ml时,引诱效果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松褐天牛的交配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试验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松褐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包括相遇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有多次插入输精现象发生。室内试验中共观察到松褐天牛的交配123次,松褐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平均需时63.49 min,其中输精前的抱对时间平均为1.68 min,交配过程中每次输精插入时间平均为57.60 s,配后保护时间为15.18 min。松褐天牛在开始交配的4天内平均交配5.15次,不同雄性个体所获得的交配机会差异很大。松褐天牛的交配行为表现出强烈的雄性竞争现象,雄虫能根据雌虫或自身的交配经历调整交配投入,当雌虫或者雄虫是初次交配时,总输精时间和插入输精的次数显著大于与有交配经历的雌虫或雄虫交配时的输精时间和插入输精次数。田间松褐天牛的交配行为与室内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