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类作物原位杂交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好地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麦类作物外源染色体的检测和基因定位,对麦类作物原位杂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利用缺口转译法对克隆的DNA 片段进行生物素标记,即节省时间,又可以获得较高的标记效率;对麦类作物的基因组DNA,宜采用随机寡核苷酸引物标记法进行生物素标记,适当延长标记时间可以提高标记效率。(2)共变性法比较适宜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分别变性法如掌握不当易使染色体产生膨胀现象,变性温度过高也会使黑麦(Secale cereal)染色体的轮廓模糊不清。(3)应根据麦类作物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决定封阻DNA 的使用浓度,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DNA 为探针,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簇毛麦双二倍体的染色体中识别了簇毛麦的染色体。(4)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受洗脱强度的影响很大,利用甲酰胺进行洗脱可以获得背景清晰的原位杂交带型。随着原位杂交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还将用于单拷贝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相似文献   

2.
新疆大赖草的细胞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俊智 《遗传》1990,12(1):12-14
新疆大赖草是分布于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种多年生牧草,它是麦类作物品种改良很好的种质资源。通过细胞学方面的研究,其核型为: 2n = 4x = 28 = 20m + 6sm(2SAT)+2st(2SAT),,属于2A类型;其染色体不显C带;可以显示N带;还详细观察了其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对大赖草细胞学的进一步了解,可以促使它在作物品种改良方面的尽快利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生物染色体显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显带是系统学和进化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有效技术。主要用于以下目的 :在更加微观的水平上鉴定染色体 ,获取遗传信息 ;获得居群水平上与物种形成有关和遗传变异的信息 ;确定与系统发育有关的种间关系等等。该技术形成于 1938年 ,先驱者是 Darlington和La Cour,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得到广泛应用。染色体显带有几种带型 ,据处理方法不同而异 ,分别为 Hy-带、Q-带、C-带、G-带、N-带等。 2 0世纪 90年代以前应用在玉米、鸭跖草、芫荽、紫葳、百合、烟草、鼠尾草和黎科等植物以及家猪、人类和鲑鱼等动物的细胞学研究方面 ,对于染色体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际上在植物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开展了染色体Giemsa显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积累了大量资料,但是,迄今大量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在体细胞染色体的显带方面,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显带,仅在黑麦、小黑麦、Anemone blanda等少数植物上进行过研究。 国内植物染色体显带研究,近年来在黑麦、洋葱、蚕豆、小黑麦、小麦、大麦、玉米等一些植物上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的显带研究,而在玉米上还进行了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显带研究。 我们曾进行过黑麦体细胞染色体Giemsa显  相似文献   

5.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植物染色体Giemsa N-带的研究已有报道。Matsui、Funaki等指出,在许多情况下,N-带显示染色体上某一特殊部位,他们用N-带技术确定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NOR)的位置。Islam曾利用N-带技术鉴别小麦、大麦杂种附加系中的大麦染色体,Gerlach曾利用N-带技术研究小麦的起源问题,他们的结果指出,在小麦的A、B、D三组染色体中只有全部B组和A组两个染色体(4A、7A)显带,而与供试野生种(Triticum speltoides)染色体显带有相似之处,从而作者认为小麦B组染色体来源于T.speltoides。Islam和Gerlach的结果表明,N-带技术对大麦和小麦染色体上的NOR并不显色。 我们进行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细胞学方面分析鉴定它门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报道是我们在这方面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一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用Giemsa显带技术研究了北京所产之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根尖 染色体,结果表明:它与Tanaka[8]所研究的P.odoratum(Mill.)var.Peuriflorum(Miq.) Ohwi的染色体C-带带型是很不相同的。 此外,也讨论了玉竹染色体C-带带型的特征和显 带技术。  相似文献   

9.
粳稻三体的染色体G—显带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姚青  宋运淳 《遗传学报》1993,20(3):229-234
采用有丝分裂染色体的G-显带技术,对供试的6个三体的额外染色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A型、B型、C型、D型、E型和H型三体的额外染色体分别为K5、K6、K12、K7、K8和K10。用不同的分裂时期的细胞所鉴定出的结果完全一致。与过去所用的三体鉴定的方法相比较,利用G-显带技术鉴定三体的方法具有准确性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以及简便易行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石玉平  马绍武 《遗传学报》1993,20(6):488-492
本文对一便生育过先天愚型儿的个体刊进行了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先证者拥有t(14;21)用一个短臂增大变异为15号标记染色体。通过G-显带、C-显带、Q-显带、硝酸银染色及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特异控针pY3.4对先证者基因组DNA的斑点杂交和中期染色体的原位杂交,证实变异部分由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易位所形成,从而排除了巨大随体的存在或其他染色体参与重排形成变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常规显带与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1种新的鱼类染色体研究方法——限制性内切酶显带技术。我们应用限制性内切酶Bsp631等分别对黄鳝和长春鳊的染色体进行显带处理,结果表明,Bsp631能使这两种鱼的染色体发生稳定的带纹分化:适度的处理产生多重的G-带状带型,而过度的处理则产生特殊的限制性内切酶抗性带型。根据显带结果分析,我们对鱼类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显带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BrdU风油精法进行了荞麦染色体G带显带研究,在其有丝分裂晚前期,早中期和中期的染色体上均显示出了G带带纹。但是,随着分裂时期的进展,染色体上出现的带纹数目依次减少。BrdU和风油精在染色体显带中的作用是使染色体伸长,并增大染色体线性区段间的差异,故显示出G带。  相似文献   

13.
染色体分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当今植物染色体高分辨G-带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染色体鉴别、基因定位等提供了重要手段,对细胞分类学、物种生物学、细胞地理学、体细胞遗传学,以及育种学、人类遗传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众多学者对染色体显带机制进行了研究。最早,用DNA变性与复性理论作为染色体显带的基础,认为是DNA的彻底变性和高度重复DNA的差别退火,导致分带程序中选择性染色的出现。实际上,染色体显带机制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实验结果均与上述解释相矛盾。近来的研究表明,染色体显带的核心问题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发现[6,7]和在 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1971年巴黎会 议t幻制定了人类显带染色体的带型模式图和命 名标准;1975年[9]又对巴黎会议模式图和命名 法作了补充规定。  相似文献   

15.
传统显带分析技术以每条染色体独特的显带带型为依据,提供染色体形态结构的基本信息,用于染色体核型的初步分析。然而有些染色体重排由于涉及的片断太小或具有相似的带型,用该方法难以探测或准确描绘。多元荧光原位杂交(M-FISH),光谱核型分析(SKY),FISH-显带分析技术是染色体特异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mFISH)。它们能够探测出传统显带分析不能发现的染色体异常,提供更准确的核型。M-FISH和SKY均以组合标记的染色体涂染探针共杂交为基础,二者的不同在于观察仪器和分析方法上。它们可对中期染色体涂片进行快速准确分析,描绘复杂核型,确认标记染色体,主要用于恶性疾病的细胞遗传学诊断分析。FISH-显带分析技术以FISH技术为基础,能同时检测多条比染色体臂短的染色体亚区域。符合该定义的FISH-显带分析技术各有特点,其共同特点是都能产生DNA特异的染色体条带。这些条带有更多色彩,能提供更多信息。FISH-显带分析技术已经成功地被用于进化生物学、放射生物学以及核结构的研究,同时也被用于产前、产后以及肿瘤细胞遗传学诊断,是很有潜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利用Giemsa C-带显带技术分析亲本及其杂种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核型的结果表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大多数显带都在染色体的长臂末端,第1、2、9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也显带。所显现的带纹比玉米的稍小些。这些是与玉米不相同的。玉米除第9染色体的短臂末端显带外,其他染色体均为长臂近末端显带。根据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Giemsa C-带带型的特点表明,在杂种F_1的体细胞中,能够鉴别出来一组染色体来自父本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和另一组染色体来自母本玉米。作者还讨论了Giemsa显带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特别是玉米细胞遗传学上的利用价值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限制酶AluI显带、CA_(?)/DA/DAPI荧光染色和常规C带技术研究了家猪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结果表明: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至少可被区分为3类,并且在染色体组内各有其特异的染色体分布。将家猪染色体DA/DAPI荧光带和限制酶AluI显带与人类染色体比较,发现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染色体显带特征与人染色体1,9、16、Y一致。提示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存在与人类随体DNA相似的DNA组成。  相似文献   

18.
《遗传》2007,29(9):1138-1138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  相似文献   

19.
自Caspersson[3],用DNA烷化剂氮芥唆叮 咽(QM)作为荧光染料,发明染色体Q显带法 以后,继之,又发明和Q带带型相同的G带显带 法,显示异染色质的C显带法,和Q及G带带型 相逆的R显带法,显示染色体末端的T显带法, 以及特异地显示核仁形成区的N带法和银染 法。至此,人类和哺乳动物每一对染色体和染色 体上每一区段都可一一加以识别。各种显带技 术的发展,使细胞遗传学进人一个新的阶段,并 推动了体细胞遗传学和基因定位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长顺 《植物学报》1998,15(Z1):101-105
 本文用胰酶-尿素双重处理法和SSG法,分别进行了葱小孢子染色体螺旋的诱导和染色体C-带的显带研究,首次成功地获得了葱小孢子染色体螺旋和染色体C-带,螺旋图象清晰;染色体C-带与体细胞的基本一致,所有染色体上均显示出明显的末端带,但未出现次缢痕带。另外,研究了葱小孢子的核型,其结果与体细胞的核型基本一致,但有差异。作者认为小孢子的核型比体细胞的核型准确,更能反映出葱的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