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述了中国木兰科10属的次生木质部解剖学特征,包括导管分子,纤维管胞和木射线。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其系统演化。这10属分为两亚科,即木兰亚科(Magmoliodae),包括木兰族(Magnolieae)和含笑族(Michelieae Law),木兰族有木莲属(Maglietia Bl.)、华兰木属(Manglietiastrum Law)、木兰属(Magnolia L.)、拟草性木兰属(Parakm 相似文献
2.
豆科7种沙生植物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7种豆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进行了比较研究,除紫穗槐的导管直径相对较大,壁较薄和纤维壁薄之外,其余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导管平均直径小,管壁厚,导管分频率及复孔率高,导管分子很短,端壁几乎水平,具单穿孔;管间纹孔为互列的具缘纹孔,并有附物纹孔;韧型纤维短、壁较厚,壁上有较少的单纹孔;射线平均高度很低,具单列及多列射线。然而,它们的导管分布式样、单孔率,以及导管壁上有无螺旋加厚,轴向薄壁 相似文献
3.
国产胡桃科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国产胡桃科6属13种植物所做的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长度,弦径,端壁斜度,穿孔板类型,管孔形状及其排列,导管密度及其在分类中作用的解剖学研究,证实了从导管分子来看黄杞属和青钱柳属是相当原始的属,而化香树属,山核桃属是最进化的属,并根据导管分子的解剖学特征探讨了胡桃科各属间的进化顺序。 相似文献
4.
5.
6种沙拐枣属植物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及其对沙生环境的适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长在甘肃民勤的6种沙拐枣属植物茎的导管有宽,窄两种类型,它们常聚集在一起,复孔率高,导管分子平均直径小,极短,具螺纹加厚和附和的纹孔;纹孔口明显外展,形成许多不规则突起,尤以乔木状沙拐枣突出,在五年生的茎中,除新疆沙拐枣外,其余5种均不同程度地含有侵填体,在甘肃沙拐枣和泡拐枣的部分导管中,还含有质地均匀的胶状物质,均为韧型纤维,部分韧型纤维中含有由多糖物质组成的粘液质。射线同型、单列和多列;射线 相似文献
6.
扁担木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的可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水分生理指标观测,研究了淮北相山不同群落中扁担木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扁担木叶片结构表现出中生特点:叶为异面叶,较薄,角质层不甚发达,气孔密度较小.次生木质部表现出旱生特点:导管频率和复孔率较高,导管分子短而窄,纤维很短,射线很低.扁担木叶片、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均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其可塑性指数高低顺序为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0.24)>水分生理特征(0.19)>叶片解剖特征(0.18).与侧柏林和混交林相比,灌丛中扁担木个体对干旱生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表现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短,导管频率高,单孔率低,木纤维短,射线矮小,具有较大的相对输导率和较小的脆性指数;叶片水势、组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较低,叶面积、比叶面积较小,而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比值较高.扁担木的解剖和生理可塑性,使之能忍受群落演替早期的干旱生境,更好地适应演替后期的中生环境,从而成为广布种和混交林中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探讨秋茄(Kandelia obovata Sheue et al.)次生木质部的形态解剖和数量解剖特征变化对不同红树林生境的生态适应意义,采用光学显微镜(L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对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7个秋茄种群的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进行观测,并对种群样地的土壤盐分含量、pH值和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7个秋茄种群的次生木质部具有一些共同形态解剖特征:具纤维状导管和环管管胞;许多导管壁的微观结构(如管壁附物、穿孔板附物和螺旋雕纹等)有利于提高水分输导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以适应潮间带生境;(2)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秋茄次生木质部数量解剖特征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土壤Na+、土壤全盐量增高,秋茄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趋向于"大型化"。"大型化"导管有利于水分输导,但降低了安全性。在土壤盐离子含量越高、秋茄导管分子越大其水分输导安全性越低的情况下,推测可能有其它机制保证秋茄导管水分输导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伯乐树茎次生木质部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Hem sl.)茎次生木质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特征为:(1)散孔材,有较明显的生长轮;(2)导管分子多为单穿孔板,少数为梯形复穿孔板,具螺纹加厚;(3)管胞、纤维-管胞和韧型木纤维同时存在,后两者有的具分隔;(4)木薄壁组织以轮界分布为主;(5)木射线多为大型异形射线,属异形IIB型;(6)缺乏侵填体、树脂道及分泌细胞。对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的系统位置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两种麻黄根与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与进化和干旱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两种麻黄根、茎次生木质部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轴向系统主要由导管和管胞组成。横向系统由细胞壁木质化了的射线薄壁组织细胞组成。导管直径甚小,多孔式穿孔板,并存在导管与管胞之间的管状分子类型,推断麻黄属是裸子植物中最早出现导管的类群;管胞中有一些两头尖、胞腔小、具缘纹孔含纹孔塞的长分子,可视作纤维状管胞,使管胞的输导作用被削弱,而支持功能被加强;射线异型多列,已不具备裸子植物具较窄射线的特点。导管与管胞并存,恰好起到了一般沙生被子植物具宽窄两种类型的导管、复孔率高等典型的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的作用,茎中导管分子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根,这与茎部需要较强的机械支持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十齿花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十齿花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并与卫矛科其它8属植物的木质部作子下齿花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主要特点是;木质部导管分子相对较长,其末端倾斜,具梯状穿孔板,由14个横隔组成。纤维和纤维管胞均有横隔。韧皮部筛管分子相对较短,其端壁水平或略倾斜,具单筛板,缺少纤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木兰科9属66种植物木射线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系统研究了中国木兰科(Magnoliaceae)9属66种植物的木射线类型、高度和宽度。观察结果表明,木兰科大部分属的木射线为异形Ⅱ_A型或Ⅱ_B型。单列射线的高度在2mm以下,属于低射线。单列射线的宽度在 0.05mm以下,为细射线。多列射线有中等射线和低射线两种类型,有细、中、略宽3种类型。射线的上述特征表明:木兰科是一个相当原始的科,但比异形Ⅰ型的水青树属(Tetracentron)、昆兰树属(Trochodendron)和 Winteraceae 进化。此外,根据木兰科内各分类单位木射线的比较,证明木兰亚科比鹅掌楸亚科原始。在木兰亚科内,木兰族(Magnolieae)比含笑族(Nichelicae)原始。 相似文献
13.
壳斗科次生木质部水分输导分子间连接通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壳斗科次生木质部水分运输聚合体及其连接通道结构,根据水分运输方向可分纵向和横向两大系统。水分纵向运输通道有导管分子间的穿孔,导管分子侧壁间的管间纹孔,导管分子与无穿孔管状分子间的侧壁纹孔,无穿孔管状分子与无穿孔管状分子间的侧壁纹孔。 相似文献
14.
15.
珍珠菜属系统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形态学性状对珍珠菜属(Lysimachia)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内类群包括珍珠菜属29个代表种以及珍珠菜族其它单种、寡种属;仙客来属(Cylclamen)被选作外类群。最简约性分析表明,珍珠菜属并不构成-自然分类群;在其严格一致化树的二岐分支中,异花珍珠菜(L.crispidens)单独构成一支,其它所有内类群构成一支。香草亚属(subgen.Idiophyton)、木黄连花亚属(subgne.Lysimachiopsis)以及珍珠菜亚属(subgen.palladia)均表现为单系群,而黄连花亚属(subgen.Lysimachia)则为一异形的并系群。球尾花亚属(subgen.Naumburgia)仍“内藏”于珍珠菜属的主体之中。而喉鳞花亚属(subgen.Seleucia)则偏离出来而与七瓣莲属(Trien talis)构成姐妹群。如何准确地界定珍珠菜属和进行属下分类群的划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及其近缘种rDNA序列变异和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rDNA间隔区Southern转换技术研究大熊猫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系统关系。通过比较大熊猫、小熊猫、黑熊、马来熊、浣熊和猞猁的rDNA间隔区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用最大似然法和简约法构建它们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大熊猫与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小熊猫和浣熊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云南、泰国和越南木兰科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木兰科植物中国云南新记录 1亚种 1变种 ,泰国新记录 2种和越南新记录 1种 ,引证标本均保存于中国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与繁育实验室标本馆 (YCP) 相似文献
18.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19.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