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P)是胃炎和胃溃疡的重要病原体,越年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P的感染与胃癌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因而对其致癌机制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对其机制所知不多,有关文章主要分析了HP感染所引起的炎性刺激,HP感染对人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HP感染所致细胞程序性死亡变化对肿瘤发生的影响。本文就将这几方面的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和方法对胃活检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的影响,从而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分离培养方法。临床20例胃活检组织,14例组织学检查阳性,10例快速尿素酶和常规尿素酶试验阳性,8例细菌培养阳性,显示此培养方法敏感性57.1%。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在胃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密切,且幽门螺杆菌已被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本文就端粒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幽门螺杆菌(HP)的流行病学、胃内定居及定居相关因子、胃内生长代谢及代谢产物(包括多种酶和毒素)以及免疫病理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该菌在胃、十二指肠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研究进展常淑琴,苏华(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哈尔滨)夏海华(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哈尔滨)1983年Warrten和Marshall报告,在活动性胃炎活检标本中,首次发现并培养成功一种螺旋型细... 相似文献
6.
7.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征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是胃相关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一个重要的病原体。其毒力因子包括:尿素酶、鞭毛蛋白、粘附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和空泡毒素等,通过对全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对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已被公认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癌的重要病因,但其 致病与免疫机制等多问题的深入解决尚有 待于动物模型的发展。本文好在小猪、犬、猴、裸鼠胃中建立的HPB感染模型,或用HP近似菌如Helicobacterfelis(HF)或Helicobactermustelas(HM)在小鼠、雪貂胃中建立的拟HP感染模型,并介绍了它们在观察抗HP疗法疗效、HP及其近似菌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随着幽门螺杆菌耐药率的上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逐渐下降,如何提高根除率是目前临床治疗上遇到的重要问题。益生菌不但能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还能降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不良反应,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正>大约十年前在澳大利亚西部的佩斯市,Marrshall等偶然从一个延长培养物中发现了目前定名为幽门螺杆菌的弯曲杆菌样微生物。此杆菌及其与胃炎和胃溃疡相关联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认识,迄今已积累了有关此种螺杆菌的大量研究资料。本文就目前对这些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从生态学前景加以叙述并确定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选择性定植于胃上皮细胞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广泛传染的病原菌,也是诱导产生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并通过各种逃逸机制避免被杀灭。幽门螺杆菌能不断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活性氧和活性氮,导致体内活性氧和活性氮的过度积累,致使细胞的凋亡和胃粘膜损伤的加剧,这是导致胃炎发生及加重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幽门螺杆感染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2、sIL-2R、IL-6、IL-8水平.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CD3 、CD 4和CD 4/CD 8比值及血清IL-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sIL-2R、IL-6和IL-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细胞免疫在Hp相关性胃炎的损伤中作用明显,检测细胞免疫功能对Hp相关性胃炎的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在口腔中的特征性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在慢性胃炎患者口腔中的分布.方法:依据Hp尿素酶C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设计引物建立PCR方法,从32例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内多部位采集标本,检测和鉴定牙菌斑(每人采集6个牙的龈上和龈下菌斑)、含漱液、舌背黏膜、颊黏膜及腭黏膜表面中的Hp.结果:32例患者中有29例(90.6%)从口腔内牙菌斑、含漱液、舌背黏膜、颊黏膜及腭黏膜至少一处检测出Hp,其中28例(87.5%)从胃和口腔内同时检出Hp,口腔内各部位标本中Hp检出率依次为牙菌斑84.4%,口腔含漱液56.2%,舌背黏膜43.8%,颊黏膜28.1%,腭黏膜9.4%;在384份牙菌斑中,磨牙的牙菌斑Hp的检出率高于前牙(33.2%vs21.9%,P<0.01);而上下牙的牙菌斑Hp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29.7%vs29.2%,P>0.05);在PD>4 mm的牙周袋,菌斑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袋(P<0.05),龈下菌班Hp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龈上菌斑(P<0.01).结论:口腔多部位存在Hp,牙菌斑中居多,并呈一定的分布规律;口腔Hp可能是胃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统治疗方案面临着耐药性和依从性差的问题,而其治疗性疫苗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免疫机制、主要抗原、佐剂、已有的治疗性疫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
陈翠萍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6,24(3):39-41
幽门螺杆菌(HH)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相关致病因子主要包括尿素酶、细胞粘附素、过氧化氢酶、脂酶、蛋白酶、细菌毒素和能导致炎症反应的物质。HP的致病机理与HP的致病性和宿主免疫应答有关,尤以细菌的毒性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国内外均关注HP的免疫预防和治疗。由于HP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条件尚不成熟,目前正重点进行全菌体死疫苗、组分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HP动物模型、疫苗的免疫途径、免疫佐剂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HP疫苗的治疗作用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HP的致病机理、疫苗的研究进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定居是幽门螺杆菌(HP)致病关键步骤,而粘附素是一种重要定居因子,能与胃上皮细胞特异受体结合,目前研究国多的粘附素主要有两种;可溶性N-乙酰神经氨酰乳糖结合纤丝血凝素(NLBH)和胞外酶S样粘附素,本文论述粘附素的种类,性质及其结构特点,以及hpaA基因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