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连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自然干旱条件下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叶绿素b含量、光合速率、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叶水势均下降;叶绿素a和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a和b的比值及总叶绿素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后降;丙二醛含量干旱胁迫前期升高,后期变化不明显;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逐步降低。气孔和可溶性糖含量都是影响黄连木光合速率的关键因子,干旱胁迫前12d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之后为非气孔限制。干旱胁迫前期渗透调节物质以可溶性糖为主,干旱胁迫较重时脯氨酸含量急剧升高,与可溶性糖同时起渗透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沙地云杉生态型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32
采用干旱胁迫处理不同生态型沙地云杉幼苗,对其主干高生长、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沙地云杉幼苗高生长明显受到干旱胁迫的抑制,绿果型沙地云杉在水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高生长迅速,明显高于紫果型沙地云杉.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强,其高生长受抑制的程度高于紫果型沙地云杉.红果型沙地云杉处于二者之间.同时干旱胁迫也影响沙地云杉生长进程,使得其封顶时间提前一个多月.MDA含量无论在叶还是根中呈上升趋势,只是在土壤含水量在10%左右出现轻度胁迫时略有下降;叶片中MDA含量明显高于根中;从不同生态型来看,紫果型沙地云杉体内MDA含量高,绿果型低且具有较大的变化幅度.脯氨酸含量随干旱胁迫强度增加而增加;绿果型沙地云杉根部脯氨酸含量在处理4之前高于另外两种生态型.叶绿素的变化规律,紫果型和红果型沙地云杉基本相同,只是红果型含量略微低于紫果型.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都是开始逐渐升高;随着胁迫强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绿果型沙地云杉叶绿素含量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只有叶绿素b含量在胁迫初期有所增加.从叶绿素a/b值出现下降趋势,但不同生态型表现不一样.绿果型沙地云杉由最高下降到最低,紫果型沙地云杉下降幅度较小,红果型介于二者之间.表明不同生态型沙地云杉抗旱能力不同,紫果型>红果型>绿果型.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梓属5个种干旱胁迫响应程度,为梓属耐旱树种的筛选、抗旱育种及栽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梓属的黄金树、滇楸、灰楸、梓树和楸树为试材,将其在浇水量为700 mL和400 mL的水分条件下培养50 d,测量其苗高、地径、叶水势、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比叶重等指标,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2种水分条件下,生长状态最好的为楸树,梓树相对较差。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除黄金树外,其他各树种的叶片水势(ΨL)都降低,最大气孔导度(Gs)均增加。不同种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升高。除滇楸和楸树外,各树种的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随干旱胁迫而增加。除灰楸外,干旱胁迫增加了其他树种的比叶重(LMA)。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抗旱性的结果为:灰楸>梓树>滇楸>楸树>黄金树。说明梓属不同树种间有着不同的抗旱能力。综合分析,楸树和灰楸的抗旱能力较强,滇楸和梓树的抗旱能力次之,黄金树的抗旱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4.
酸枣生理生化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年生酸枣为试材,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法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酸枣生理生化特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梯度的加大、干旱时间的延长,酸枣叶中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抗坏血酸(AsA)含量累积,呈现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重度干旱下可溶性糖积累量高于CK 171.74%,且差异显著(P<0.05);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增加了5.77倍(P<0.05),对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加剧;PRO含量在重度干旱时最高,达到1 733.23 μg/g,是CK组的12.68倍(P<0.01);抗坏血酸含量最高为813.10mg/100g.FW,增加了158.07%(P<0.01).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中度干旱时含量最高9.99 mg/g,增加了2.11倍(P<0.05);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及叶绿素总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Chl a降低了31.08% (P <0.05),Chl b降低了37.99% (P <0.01),叶绿素总量降低了33.68%(P<0.05);干旱对Chl a、Chl b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Chl a/Chl b变化异常;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干旱胁迫前期上升,增加了37.72%,后期下降,降低了18.94% (P <0.05). 相似文献
5.
4种茶菊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和生理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4种茶菊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不同强度干旱胁迫下茶菊形态、生理生化及光合生长的响应特性,并对其进行耐旱性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各茶菊幼苗叶片数增量、叶面积、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降低;根冠比、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SPC)含量和叶绿素(Chl)含量增加;胞间CO2(Ci)浓度先降后升;乳荷、黄滁龙株高增量持续降低,而玉人面、繁白露株高增量先升后降;玉人面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呈先升后降趋势,其它3个品种则持续升高。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不同茶菊品种耐旱性由高到低为乳荷黄滁龙繁白露玉人面。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紫花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抗旱性,然而干旱仍是制约紫花苜蓿生产的主要逆境因子。通过盆栽试验,以抗旱性强弱不同的两种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光合生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Chl)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遭到破坏。相对于抗旱性弱的苜蓿,抗旱性强的苜蓿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净光合速率下降较慢,叶绿体的外形及基粒结构受到的影响较小。(2)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两种紫花苜蓿P。降低的主要因素,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非气孔限制是Pn降低的主要因素。(3)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F/F=)、PSⅡ潜在活性(Fv/Fo)降低。总体上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Fv/Fm和Fv/Fo下降幅度小,PSⅡ利用光能的能力及PSⅡ的潜在活性均较强。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的变化表现为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qP值降低、qN值升高,总体上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qP降低的幅度低且qN升高幅度大,表明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活性受到的影响小,光合机构的损伤程度低。 相似文献
7.
长枝木蓼(Ateaphaxis viegata)和刺叶锦鸡儿(Caragana acanthophulla)是乌鲁木齐周边植被组成的重要种,在植被恢复中具有潜在价值。该文通过盆栽控水控盐法研究两种野生灌木幼苗在不同程度的干旱和盐交叉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干旱和盐交叉胁迫下,长枝木蓼可溶性糖增幅较刺叶锦鸡儿大;轻度交叉胁迫时,两种灌木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仅干旱胁迫或盐胁迫下的。中度和重度交叉胁迫下,长枝木蓼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幅高于刺叶锦鸡儿。交叉胁迫下,两种灌木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且长枝木蓼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幅大于刺叶锦鸡儿。因膜系统的过氧化作用,使MDA含量升高。轻度干旱胁迫提高了两种野生灌木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两种灌木能很好地适应中度交叉胁迫,重度交叉胁迫对两种灌木的伤害很大,但也能生存。综合比较各参数发现,刺叶锦鸡儿更耐早,而长枝木蓼更耐盐;综合比较各生理参数发现,刺叶锦鸡儿对干旱和盐胁迫的耐受能力较长枝木蓼强。 相似文献
8.
以耐旱性较强的德国景天(Sedum hybridum)扦插苗为材料进行干旱胁迫处理(60d),并测定其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细胞伤害率、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荧光参数(F_v/F_m、q~P、PHiPS2),以及苹果酸含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导致德国景天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降低,细胞伤害率、丙二醛含量升高;干旱胁迫30d时,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幅度较小,但40d后变化幅度显著增加,并且德国景天叶片的苹果酸含量和PEPCase活性显著升高,表明C_3光合途径不断减弱,景天酸代谢(CAM)途径被激活,参与了德国景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提高了其耐旱性;当干旱胁迫达60d时,因超过其耐受范围,德国景天受损严重,逐渐死亡。这说明德国景天在生理上表现出极强的耐旱性,并且具有兼性CAM植物的特征,通过CAM途径活化提高植株耐旱性是德国景天重要的耐旱机理。 相似文献
9.
以2种春出叶石蒜属植物中国石蒜和换锦花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以适宜水分(最大持水量的75%~80%)为对照,设置干旱胁迫(最大持水量的35%~40%)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其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明确2种植物的耐旱特性。结果显示:(1)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叶绿素a、b含量均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换锦花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而中国石蒜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TBARS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总体上呈增大趋势,并在干旱末期达到最大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内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研究表明,在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在水分生理、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换锦花较中国石蒜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抗旱性,然而干旱仍是制约紫花苜蓿生产的主要逆境因子。通过盆栽试验,以抗旱性强弱不同的两种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光合生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Chl)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遭到破坏。相对于抗旱性弱的苜蓿,抗旱性强的苜蓿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净光合速率下降较慢,叶绿体的外形及基粒结构受到的影响较小。(2)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两种紫花苜蓿Pn降低的主要因素,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非气孔限制是Pn降低的主要因素。(3)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降低。总体上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Fv/Fm和Fv/Fo下降幅度小,PSⅡ利用光能的能力及PSⅡ的潜在活性均较强。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的变化表现为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qP值降低、qN值升高,总体上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qP降低的幅度低且qN升高幅度大,表明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活性受到的影响小,光合机构的损伤程度低。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实验种群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盆栽实验,对灰绿型和黄绿型两个生态型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幼苗期分别用不同强度的NaCl、Na2CO3和混合盐碱胁迫,测定其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3种盐碱胁迫条件下,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均与胁强之间呈直线y=a+bx变化,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个实验种群均具有耐盐碱能力,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它们在耐盐碱生理特性上已产生了分化,其中,灰绿型的耐盐碱能力强于黄绿型,本文为羊草生态型分化主导生态因子是土壤盐碱所致提供了的生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生长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生长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分株重与密度之间关系呈幂函数变化,方程中b值(-0.098~-0.272)大于-1.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生物量、分株重随着密度、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它们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或直线变化规律,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生物量和分株重随密度和高度的变化速率在营养生长期内均最小.灰绿生态型的变化速率b(0.7872、0.0134)在营养生长期小于黄绿生态型(0.8793、0.0222);到果后营养期,灰绿生态型(0.8048、0.0303)逐渐超过黄绿生态型(0.7796、0.0258).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在研究样地环境中未达到环境容纳量,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在整个生育期内不断生长,具有相同的生长规律,且灰绿生态型羊草种群具有更强的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13.
松嫩草地两种趋异型羊草克隆构型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lonal architecture of two divergent Leyrnus chinensis types (grey-green type and yellowgreen type) in Songnen grassland, and compared their internode length, spacer length, interbranching length, interbranching angle, and rame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height under the same habita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se clonal characteristics except spacer length and ramet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L. chinensis, and yellow-green type, with less spacer length and more ramet density than grey-green type, should be more adaptable to the resourceful habitat. Moreover, the V-indices of the clonal architecture of two divergent L. chinensis types were all close to 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Therefore, both of the two types belonged to typical guerilla clonal plant. 相似文献
14.
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营养元素Fe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均较低,羊草中Fe含量比较丰富.在生长季各时期,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在土壤剖面分布上从上向下呈下降趋势,有效铁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全铁各月平均含量变化在生长季呈“V”型曲线,7月含量最低;有效铁平均含量从5~8月与全铁相似,8月后则逐渐减少.羊草各器官及枯落物Fe含量有很大变化,总的趋势是根>根茎>叶>枯落物>茎;羊草叶、茎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波动型下降曲线,根茎、根及枯落物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V”型曲线.A层土壤富集有效铁的能力稍强.土壤中Fe活性平均为0.640%。从5月至8月逐渐升高,8月后逐渐下降,10月份最低.地下部的Fe向地上部的转移强度为5~7月下降,8月升高,随后又下降.地上部Fe向枯落物的转移强度平均为105.0%,与地下部Fe向地上部转移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调查及定位研究,探讨了松嫩平原羊草草地盐碱化发生原因和过程,论证了羊草草地盐碱化过程的土壤“干扰-裸露”假说.松嫩平原羊草草地表层土壤(0~30 cm)盐分含量低,表层以下土壤层盐分含量高, 定义此为土壤盐渍化草地;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增多的过程称为羊草草地盐碱化过程,盐碱化后形成的草地为盐碱化草地或盐生植物群落.羊草草地表层土壤盐分增多的主导原因是原初含盐量低的土壤表层被干扰消失,表层以下富含盐分的土层直接裸露成新地表,深层盐分在新的表层积累,这种积累也表现在其他各层.次生盐生植物群落形成于羊草草地土壤表层被干扰后的裸地上,各盐生植物群落间没有演替序列关系.松嫩平原羊草草地的退化进程为土壤退化在先、植被退化在后,盐生植物侵入并形成群落及后续的演变近于始自原生状态.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栽培条件下实验无性系的跟踪调查和对羊草草甸水淹后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无性系种群的随机取样调查,分析了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具有充分生长空间而没有种间竞争的风沙土上,两个实验羊草无性系的移植时间相差1个月,翌年生长季末期无性系的大小相差近1倍,整个生长季营养繁殖数量的增长规律均为指数函数.在羊草草甸水淹后恢复演替6年中,在羊草+杂类草群落、羊草+寸草苔群落,羊草无性系种群营养繁殖数量的增长规律均为幂函数.在具有种间竞争的碱化草甸土上,羊草无性系在水淹后恢复演替过程中仍可以通过指数形式迅速地增加无性系的子代数量,同时也迅速地扩展着无性系的生态位空间.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温度(恒温和变温)、水分(含水量2.5%-40.0%)和干旱胁迫、土壤类型(盐碱土和非盐碱土)和盐碱胁迫(NaCl和Na2CO3)等环境因子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子萌发的影响。恒温下未经打破休眠处理的羊草种子发芽率不足2%, 变温下羊草种子发芽率可达85.3%, 表明温度是影响羊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之一。羊草种子萌发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2.5%-15.0%, 随着含水量继续增加, 发芽率呈下降趋势。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壤对羊草种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羊草种子在重度盐碱土(pH 10.24)中发芽率仅为6.0%, 而在非盐碱土中发芽率可达61.3%。羊草种子在萌发阶段的耐盐碱能力差, 随着NaCl和Na2CO3浓度增加, 发芽率呈显著下降趋势, 且Na2CO3的抑制作用更强。松嫩平原盐碱环境下羊草种子萌发受到抑制是该地区羊草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刈割活动对松嫩草原碱化羊草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功能类群指数等多个群落参数, 研究刈割活动对松嫩草原碱化羊草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共捕获土壤线虫8,335条, 分别隶属于线虫动物门2纲7目23科40属。结果表明, 与围栏封育样地相比, 刈割活动样地中线虫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减少, 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SR)虽低于围栏封育样地, 但两类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明刈割活动尽管明显降低土壤线虫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数, 但对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有限; 样地间PPI/MI值差异明显, 表明刈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改变了土壤线虫功能类群组成, 其中受影响的主要是非植物寄生线虫。 相似文献
19.
对6个不同盐碱度梯度环境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中生长状况良好的羊草进行人工筛选, 选取其中长势相近、叶片大小一致的羊草叶片, 用湿式灰化法提取植硅体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共统计植硅体3387粒, 鉴定出植硅体类型10类, 分别是平顶帽型、尖顶帽型、刺帽型、光滑棒型、刺棒型、似牛角棒型、尖型、板型、蜂窝状和其他类型。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 帽型、棒型、尖型、板型和蜂窝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帽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6组样品中同种形态植硅体的大小有一定差别, 植硅体的大小随着盐碱度的升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 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松嫩平原羊草草甸,对水淹恢复演替过程中半径为0.5、1、3、和10 m的羊草无性系种群斑块分蘖株的物质生产和根茎的物质贮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5、1、3、 m斑块各圈和10 m中间及边缘根茎的物质贮藏以1龄级、不同斑块各圈分蘖株的物质生产以1、2龄级对种群的贡献最大,其物质贮藏和生产所占比例均逐圈增加.整体上,年轻龄级分蘖株和根茎具有旺盛的物质生产力和贮藏力.无性系斑块由中心至外围的物质生产和贮藏规律与斑块扩展趋势具有一致性.0.5~10 m斑块分蘖株物质生产力和根茎贮藏力的变异以最外圈最大.在水淹羊草草甸的恢复过程中,不同大小羊草无性系斑块种群构件的物质生产和贮藏策略为种群不断扩展和群落进展演替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