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 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前在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分别连续逐搏取血,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计算分析脐带静脉和脐带动脉的异同和动态变化。结果: 虽然准备了数十产妇,但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同一时间的PuvO2显著高于PuaO2P均<0.01),平均相差(24.17±7.09) mmHg;而PuvCO2显著低于PuaCO2P均<0.01),平均相差(-7.67±3.70) mmHg。在同一时间的Puv-uaO2显著高于Puv-uaCO2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前,全部氧气供应由脐带静脉运输,只要胎盘开始剥离则新生儿的PuaO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当PuaO2达到触发呼吸阈值(最低值)诱发第一次吸气开始其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2.
目的: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_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选择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正常分娩产妇数十例,仅14例新生儿在自主呼吸开始前成功完成脐带动脉或静脉置管。分别进行逐搏取血及顺序血气分析,计算血气指标的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统计比较脐带动静脉的异同。结果:在14例新生儿自主呼吸开始前完成采集脐带动脉(Pua)样本9例,脐带静脉(Puv)样本8例。就PO_2而言,所有9例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呈逐渐降低倾向,直至在自主呼吸产生大约8~10次心跳后Pua挛缩、基本上无法取得足够的血样。PuaO_2平均值是(25.94±6.79,18.04~37.51)mmHg,最高值是(29.11±6.46,23.00~45.90)mmHg,最低值是(21.34±5.54,14.00~33.60)mmHg;但PuaCO_2变化趋势和规律则不够稳定,PuaCO_2平均值是(47.26±7.71) mmHg。PuvO_2随时间(心跳次数)虽也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多数还呈现随母亲呼吸节律的规律性交替升降的倾向,特别是母亲吸氧时。所有8例Puv O_2平均值是(53.35±21.35,32.56~100.73)mmHg,最高值是(90.38±48.44,43.40~153.00)mmHg,最低值是(36.96±14.90,24.80~73.80)mmHg;PuvCO_2平均值是(41.04±6.44)mmHg。虽然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但PuvO_2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均显著较Pua O_2高(P0.05);PuvCO_2虽略低于PuaCO_2,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胎儿娩出为新生儿后自主呼吸前Pua O_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在达到触发呼吸的阈值时诱发第一次吸气,从而开始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3.
目的: 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 选择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正常分娩产妇数十例,仅14例新生儿在自主呼吸开始前成功完成脐带动脉或静脉置管。分别进行逐搏取血及顺序血气分析,计算血气指标的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统计比较脐带动静脉的异同。结果: 在14例新生儿自主呼吸开始前完成采集脐带动脉(Pua)样本9例,脐带静脉(Puv)样本8例。就PO2而言,所有9例PuaO2随时间(心跳次数)呈逐渐降低倾向,直至在自主呼吸产生大约8~10次心跳后Pua挛缩、基本上无法取得足够的血样。PuaO2平均值是(25.94±6.79,18.04~37.51)mmHg,最高值是(29.11±6.46,23.00~45.90)mmHg,最低值是(21.34±5.54,14.00~33.60)mmHg;但PuaCO2变化趋势和规律则不够稳定,PuaCO2平均值是(47.26 ±7.71) mmHg。PuvO2随时间(心跳次数)虽也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多数还呈现随母亲呼吸节律的规律性交替升降的倾向,特别是母亲吸氧时。所有8例PuvO2平均值是(53.35±21.35,32.56~100.73)mmHg,最高值是(90.38±48.44,43.40~153.00)mmHg,最低值是(36.96±14.90,24.80~73.80)mmHg;PuvCO2平均值是(41.04±6.44)mmHg。虽然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但 PuvO2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均显著较PuaO2高(P<0.05);PuvCO2虽略低于PuaCO2,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胎儿娩出为新生儿后自主呼吸前PuaO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在达到触发呼吸的阈值时诱发第一次吸气,从而开始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脐动脉血流用于预测子痫前期新生儿和产妇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产科建档分娩的12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子痫前期发病情况分为子痫前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记录和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血脂、血糖水平、分娩前脐动脉血流与新生儿体重、胎盘的重量及Apgar评分,并进行相关性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孕次、产次、流产次数、孕周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的血清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C、TG、LDL-C、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子痫前期组脐动脉S/D、RI与PI值显著升高(P0.05)。所有孕产妇都顺利完成分娩,孕产妇与新生儿都存活,子痫前期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和胎盘的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子痫前期组中,脐动脉S/D、RI、PI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现显著负相关性(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子痫前期孕产妇的脐动脉S/D、RI、PI值为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脐动脉血流与子痫前期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相关,脐动脉S/D、RI、PI值为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子痫前期脐动脉血流监测可为预测新生儿和产妇结局以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比较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诊的9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均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ervo-i呼吸机治疗,对照组使用SIMV模式,观察组使用NANA模式,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的变化,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PaO_2、PaO_2/FiO_2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aCO_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aO_2、PaO_2/FiO_2明显高于对照组[(69.12±4.10)vs.(55.74±3.65) mmHg,(256.81±28.11) vs.(212.75±26.35) mmHg],PaCO_2明显比对照组低[(45.81±3.04)mmHg vs.(50.03±3.15)mmHg](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62%(44/47) vs. 74.47%(35/47)](P0.05)。两组气漏综合征、死亡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26%(2/47)vs21.28%(10/47)](P0.05)。结论:和SIMV机械通气模式比较,NAVA模式用于呼吸窘迫症患儿的效果更加显著,其有助于改善血气分析,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延迟结扎脐带对母体产后出血及新生儿一周内的贫血率和黄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02月~2016年12月共663例正常单胎顺产产妇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A组138例10 s内立即结扎脐带、B组128例延迟至30 s结扎脐带、C组133例延迟至1 min结扎脐带、D组117例延迟至脐动脉停止搏动时结扎脐带和E组147例延迟至胎盘娩出后结扎脐带,比较以上五组新生儿贫血和黄疸发生率及产妇产后出血情况。结果:五组新生儿脐带血、1-2 d足跟血的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46),均以D组最低。五组新生儿6-8 d足跟血的贫血发生率比较以D组贫血发生率最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五组新生儿出生后1-2 d、6-8 d的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3,P=0.335)。五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以D组效果最好。结论:延迟结扎脐带在降低新生儿贫血发生率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新生儿的黄疸发生率,并且降低了产妇产后出血量,尤其是当脐动脉停止搏动后结扎脐带可显著减少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以及产妇的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脐带结扎延迟时间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产科符合纳入要求的顺产新生儿400例(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其中100例采用延迟1 min后进行脐带结扎(A组)、100例采用延迟2 min后进行脐带结扎(B组),100例采用延迟3 min后进行脐带结扎(C组)、100例于出生后10 s内完成脐带结扎(D组),对比四组新生儿分娩24 h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分娩后不同时间血清胆红素、人氨基端前心钠肽(NT-pro A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结果:C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Ig G水平高于A、B、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Ig G水平高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四组新生儿的血清Ig A、Ig 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72 h,四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NT-pro ANP、CK-MB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3 min进行脐带结扎方式有利于保证新生儿的血容量、提高免疫水平,同时并不增加新生儿的心脏负荷。  相似文献   

8.
高原鼢鼠是终生生活于地下封闭洞道中的一种啮齿动物。为了探讨高原鼢鼠对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环境的适应机制,对春、夏和秋三季高原鼢鼠血液生理指标以及心肌和骨骼肌肌红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春、夏和秋季高原鼢鼠动脉血和静脉血pH值分别为7.44±0.09、7.44±0.05、7.51±0.07和7.17±0.05、7.29±0.07、7.35±0.08,动脉血pH在不同季节没有显著性差异,静脉血pH春季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动脉和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分别为47.81±14.50mmHg、55.10±13.50mmHg、53.00±10.81mmHg和75.17±31.09mmHg、75.40±20.21mmHg、80.00±17.44mmHg,没有季节性差异;动脉和静脉血氧分压(Po2)分别为76.17±33.24mmHg、78.90±16.61mmHg、88.67±24.94mmHg和7.34±4.07mmHg、10.60±2.76mmHg、10.33±3.56mmHg,没有季节性差异;动脉和静脉血血氧饱和度(SaO2)分别为92.71%±5.00%、94.70%±3.65%、96.00%±4.38%和4.27%±3.03%、9.01%±5.26%、9.67%±6.02%,动脉血SaO2没有季节性差异,而静脉血SaO2春季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血液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从春季到冬季依次增加,并具有显著性差异,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力随着夏季洞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心肌和骨骼肌肌红蛋白(Mb)含量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秋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洞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季节波动,高原鼢鼠通过调节氧转运有关的功能蛋白含量以及氧代谢有关的生理机制维持组织的氧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睾丸微石症(TM)合并精索静脉曲张(VC)患者睾丸动脉与精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情况,并分析VC分级与TM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6年8月80例TM合并VC患者及80例健康男性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睾丸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液速度(PSV)、阻力指数(RI)及精索静脉最高流速(VS-Vmax)、静脉返流时间(TR)、平静呼吸最大内径(DR)、Valsalva试验最大内径(DV)。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TM分类与VC评分的关系。结果:两组睾丸动脉R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PSV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精索静脉DR、DV、VS-Vmax、TR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TM分类与VC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TM合并VC患者睾丸动脉、精索静脉血流动力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VC严重程度与睾丸微小结石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A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B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新生儿患者PaO_2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aCO_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A组PaO_2显著高于B组(P0.05),PaCO_2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新生儿患者的胸部X线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组12 h和24 h胸部X线评分均显著性低于B组(P0.05);A组PEEP/cmH_2O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Fi O_2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生儿患者的的O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且且可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8,(1)
目的分析与评价枸橼酸咖啡因和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6例呼吸暂停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3例,A组给予枸橼酸咖啡因和氨茶碱治疗,B组给予单纯氨茶碱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3%,B组为8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B组为17.4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暂停新生儿实施枸橼酸咖啡因和氨茶碱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变胎儿、胎盘相对位置对≤34周母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300例及其新生儿,根据胎儿胎盘相对位置分为A组、B组与C组。A组脐带、脐带胎儿端、脐带胎盘端位于同一水平面,B组脐带胎儿端低于胎盘端15 cm,C组脐带胎儿端低于胎盘端30 cm,记录和比较各组母儿预后。结果:三组孕妇的第三产程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 d、2 d与3 d的血清胆红素浓度都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预后显著差于B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以上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孕妇产后出血、感染、便秘、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0%、5.0%和4.0%,A组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结论:脐带胎儿端低于胎盘端可增加胎盘输血,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改善孕妇与新生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氧合功能、肝肾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6例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微创PS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肝肾功能、氧合指数及呼吸机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总量(TCO_2)、氧饱和度(SaO_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 (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呼吸机参数和氧合指数,发现两组的吸入氧浓度(FiO_2)、吸气峰压(PIP)、呼吸末正压(PEEP)、氧合指数(PaO_2/FiO_2,OI)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微创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肝肾功能以及氧合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机械通气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珂立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院NICU收治的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患儿46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患儿给予珂立苏联合NIPPV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NIPPV治疗.比较两者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48h呼吸功能参数变化情况、X线胸片评分改变情况及3d内存活率.结果:(1)呼吸功能参数情况: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肺顺应性(C值)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升高,氧合指数(OI值)、呼吸指数(RI值)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值)均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下降.试验组患儿经珂立苏治疗后6h、24h、48h和对照组比较,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O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a)DO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a)DO2值.(2)X线胸片变化: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X线胸片评分逐渐降低,且用药后6h、24h、48h后每一时间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患儿3d内存活率:试验组患儿存活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0.1%(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能明显改善患儿肺通气、换气功能,降低患儿死亡率,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NIPPV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心肌酶变化在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120例,其中有55例出生后未出现窒息,将其纳入观察1组,另外65例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窒息则纳入观察2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新生儿的血乳酸、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水平,并分析血乳酸与心肌酶、PaO_2、PaCO_2的相关性。结果:出生时、出生后5d,观察2组的血乳酸、LDH、CK、CKMB水平均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且观察1组的血乳酸、LDH、CK、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观察2组的PaO_2水平低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PaCO_2水平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的Pa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aCO_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血乳酸水平与CK、CKMB、PaCO_2呈正相关,与PaO_2呈负相关(P0.05),与LDH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LDH、CK、CKMB与PaCO_2呈正相关,与PaO_2呈负相关(P0.05)。结论: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血乳酸和心肌酶水平明显升高,且出生后存在窒息的新生儿中更为明显,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血乳酸、心肌酶水平与缺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溶血样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作用及优化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接受生化检验的13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按照常规方式采集两管血液标本,并分别作为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对两组试管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溶血组新生儿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溶血组(P0.05),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溶血组(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样本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需引起临床人员重视,在开展溶血检验过程中积极通过合理选择采血点、采血方式等优化措施,避免或减少溶血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断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患儿39例,中度患儿45例,重度患儿36例,另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1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并保存于厌氧菌稀释液,使用MRS琼脂培养基、KF琼脂培养基、马丁培养基检测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以及真杆菌的数量,比较各类患儿肠道菌群、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t=16.217,P<0.001)、肠球菌(t=10.677,P<0.001)、乳杆菌(t=8.326,P<0.001)以及真杆菌(t=12.455,P<0.001)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F=13.069,P<0.001)、肠球菌(F=10.269,P<0.001)、乳杆菌(F=12.036,P<0.001)以及真杆菌(F=10.698,P<0.001)数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出生后第10天肠道乳杆...  相似文献   

18.
有关胎儿的血液循环问题在初三《生理卫生》教材中没有详述,只谈了胎儿经胎盘由脐静脉获得母体血液中的养料和氧气,由脐动脉把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血液中。而胎儿的呼吸、胎儿的心脏、胎儿的血液循环与出生后有什么不同,本文浅谈说明。胎儿的血液循环与出生后的很不相同,因胎儿的两肺不进行呼吸作用,肠管保持静止状态,血液中的气体交换与物质交换等过程在胎盘进行。所以胎儿的血液循环也叫胎盘循环。胎儿血液循环器的构造及血液循环的径路等和出生后比较都有显著的差异。首先说明胎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菌群及皮肤感染致病菌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母婴同室区2017年3月至7月出生的新生儿,对新生儿出生5min内、出生24h后第1次沐浴前、出生48h后第2次沐浴前、出生72h后第3次沐浴前及皮肤感染部位使用琼脂直接接触培养(RODCA)法采样并将采样平皿送入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培养观察。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7例新生儿,其中23例新生儿发生皮肤感染。随着出生时间的增加,检出的细菌菌落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5min内无细菌生长,出生5min之后主要检出表皮葡萄球菌(320株)、微球菌(118株)和枯草芽胞杆菌(96株)。阴道分娩新生儿皮肤感染发生率低于剖宫产新生儿(P0.05),其感染部位致病微生物为表皮葡萄球菌(18株)。结论我院母婴同室区无外来致病菌,不会造成医院感染的暴发。新生儿出生后72h内是皮肤感染的高危时间段,医院感染管理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阻断猫基底动脉引起的延髓缺血和呼吸血压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结扎基底动脉主干不同节段观察脑干缺血范围和神经元形态学变化以及呼吸活动和动脉血压的变化 ,为进一步探讨脑干缺血影响呼吸和循环等功能活动的机制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猫为实验对象 ,结扎基底动脉主干不同节段 ,分析脑干缺血区血管密度和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以膈肌肌电和股动脉血压为指标 ,观察呼吸活动和血压的变化。结果 :结扎基底动脉可引起延髓血管密度减小 ,引起延髓缺血。结扎基底动脉不同节段引起的缺血范围有明显重叠 ,缺血区主要位于闩平面吻端的延髓。缺血区神经元胞体肿胀 ,尼氏染色着色变浅 ,尼氏体减少。动物的吸气时程 (TI)和呼气时程 (TE)缩短 ,呼吸频率 (RF)增快 ,平均动脉血压 (MBP)下降 ,均P <0 .0 5,呼吸幅度 (A)无明显变化。结论 :基底动脉不同节段对延髓的血液供应有明显重叠 ,延髓缺血可引起呼吸和血压改变 ,延髓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是引起呼吸、血压改变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