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基于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提出的呼吸引起循环指标变异的假说,分析研究存在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睡眠期间呼吸和心率变异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纳入存在睡眠呼吸异常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次/小时的慢病患者11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标准化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和睡眠呼吸监测,计算分析病人睡眠期间波浪式呼吸(OB)期与正常平稳呼吸期的呼吸鼻气流、心电图R-R间期心率变异的规律。结果: 存在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CPET峰值摄氧量(Peak VO2)和无氧阈(AT)为(70.8±13.6)%pred和(71.2±6.1)%pred;CPET有5例存在运动诱发的波浪式呼吸(EIOB),6例为呼吸不稳定,提示整体功能状态低于正常人。本组慢病患者AHI为每小时(28.8±10.0)次,睡眠呼吸异常总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的比值为(0.38±0.25);OB周期的平均时间长度为(51.1±14.4)s。本组慢病患者正常平稳呼吸期的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的比值(B-n/HRV-B-n)为1.00±0.04,每个呼吸周期节律的心率变异平均幅度(HRV-B-M)为(2.64±1.59) bpm,虽然低于正常人(P<0.05),但却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相似(P>0.05);HRV-B-M的变异度CV(HRV-B-M的SD/x)为( 0.33±0.11),期间血氧饱和度(SpO2)虽略低,但并无明显规律性下降与上升。本组慢病患者的OB期间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OB-B-n/OB-HRV-B-n)比值为(1.22±0.18),OB期每个呼吸周期节律的心率变异平均幅度(OB-HRV-B-M)为(3.56±1.57)bpm及其变异度(OB-CV =OB-HRV-B-M的SD/x)为(0.59±0.28),每个OB周期节律的心率变异平均幅度(OB-HRV-OB-M)为(13.75±4.25)bpm,OB期间低通气时SpO2出现明显的下降,OB期间SpO2平均变异幅度(OB-SpO2-OB-M)为(4.79±1.39)%,OB期的OB-B-n/OB-HRV-B-n比值、OB-HRV-OB-M比其正常平稳呼吸期对应指标显著增大(P<0.01)。OB-HRV-B-M虽然与正常平稳呼吸期HRV-B-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变异度OB-CV却显著增大(P<0.01)。结论: 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OB期的心率变异幅度大于其正常平稳呼吸期,当呼吸模式发生改变时心率变异也发生明显改变,其平稳呼吸期的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的比值与正常人以及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相同,证实心率变异为呼吸源性;而其OB期间心率变异周期数相对于呼吸周期减少直接源于此时的低通气或者呼吸暂停,心率变异也是呼吸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呼吸循环代谢等系统一体化调控提出了呼吸为循环指标变异性起源的假说,我们对人睡眠期间的呼吸和心率变异分别分析,探索心率变异的起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以来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多导睡眠图(PSG)鼻气流和心电图监测的8例无疾病诊断的正常人和10例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呼吸循环代谢等系统一体化调控提出了呼吸为循环指标变异性起源的假说,我们对人睡眠期间的呼吸和心率变异分别分析,探索心率变异的起源。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以来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多导睡眠图(PSG)鼻气流和心电图监测的8例无疾病诊断的正常人和10例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分析夜晚睡眠期间鼻气流的呼吸周期与心电图R-R间期心率变异周期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呼吸周期包括吸气过程和紧接着的呼气过程,分析计算呼吸周期数、平均呼吸周期时间等指标。心率由心电图的R-R间期计算获得,连续一次心率由最低点上升至最高点,再由最高点下降至最低点,为一个心率变异周期,计算心率变异周期数、平均心率变异时间、心率变异平均幅度等指标。比较同一人呼吸和心率变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两组人群之间的异同。结果: 正常人峰值摄氧量、无氧阈等CPET核心指标均显著优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P<0.05)。正常人AHI((1.7±1.3)次/小时)和无睡眠呼吸异常慢性疾病患者AHI((2.9±1.2)次/小时)无差异(P>0.05)。正常人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6581.63±1411.90)次、(6638.38±1459.46)次)、平均呼吸周期时间与平均心率变异周期时间((4.19±0.57)s、(4.16±0.62)s)均高度一致,无差异(P>0.05)。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上述指标比较((7354.50±1443.50)次与(7291.20±1399.31)次、(4.20±0.69)s与(4.23±0.68)s)也是高度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人呼吸周期数/心率变异周期数(0.993±0.027)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呼吸周期数/心率变异周期数(1.008±0.024)比值均接近1。正常人心率变化平均幅度((5.74±3.21) bpm)略高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2.88±1.44) bpm,P<0.05)。结论: 正常人和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无论功能状态如何,心率变异与呼吸存在极其相似的一致性,其心率变异的始发因素均为呼吸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在运动期间诱发的异常波浪式呼吸模式(EIOB)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38例NYHA Ⅲ-Ⅳ级患者完成的症状限制性功率递增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观察分析计算心力衰竭患者在CPET中EIOB的发生时间、频率、振幅等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男17女21在38例患者中,31例发生EIOB,发生率为81.6%。EIOB组每分通气量(VE )波浪振幅是(12±4)L/m(为平均值的81%±30%),周期(77.0±20.0)s。EIOB组中OB发生在运动前、运动中功率低于无氧阈时、恢复期或者全程分别为24、31、4和4例;除VE 外,在CPET的各项参数中,全部31例患者均表现EIOB的指标为VO2、VCO2、RER和PETO2;29例患者 VE / V CO2、VO2/ VE 和BF出现EIOB;26例患者PETCO2出现EIOB;25例患者VT、VO2/HR出现EIOB;2例患者HR出现EIOB。结论: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EIOB。就心脏功能对呼吸调控的影响及心衰患者呼吸异常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衰患者陈施呼吸的发生率及发生机制。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3月~2015年5月于阜外医院行睡眠呼吸监测的患者56例,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结果: 两组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均较高,心衰组11例患者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的有10例,平均AHI指数23.93±14.63;非心衰组45例患者中AHI>5的有33例,平均AHI指数16.20±18.76;心衰组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次数占睡眠呼吸暂停总数的比例明显大于非心衰组病人,分别为80.21%±30.55%和27.16%±35.71%,P<0.01。结论: 心脏的循环功能和肺脏的呼吸功能是联合一体化,相互联系、互为因果而又互相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循环障碍促成了潮式呼吸的发生,所以称之为心源性呼吸睡眠异常。  相似文献   

6.
卢金婧  迟鑫姝  易松 《生物磁学》2009,(15):2957-2959
心率变异性(HRV)是当前心电图分析的一个前沿热点,它反映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综合调节作用,是评价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随着非线性动力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HRV信号被普遍认为是混沌或含有混沌成分的信号。复杂度是用来表征一个心率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复杂程度的量度,以其简单快速的优点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并广泛应用于心率变异性分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复杂度算法的研究进展及基于复杂度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7.
崔成  赵孟辉 《蛇志》1998,10(3):13-14
目的 探讨蝮蛇抗栓酶伍用刺五加对冠心病心率异性的影响。方法 观察蝮蛇抗栓酶伍用刺五加对冠心病为异性的影响,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 治疗组SDNN、HF、LF/HF改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该方法能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对冠心病源性猝死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率变异性 (heartratevariability ,HRV)正在被临床广泛用于作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愈后的指标。目前认为 ,在HRV频谱分析图中 ,高频波段 (highfrequency ,HF)与呼吸活动有关 ,由迷走神经单独介导。低频波段 (lowfrequency ,LF)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双重调节。而极低频波段 (verylowfrequencyVLF)除受自主神经的调节外 ,还受温度、外周血管运动活动以及神经激素的影响。近来有报道在慢性心衰患者中 ,VLF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有关。本实验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呼吸模式对心血管调节系统的影响。方法对16名健康的大学生采集心电、血压和呼吸信号,采用频谱分析方法和基于Volterra—Wiener级数的非线性方法分析自主呼吸、控制呼吸和屏气对心血管调节的影响。结果与自主呼吸模式相比,10次/分钟的控制呼吸使心率变异性的非线性特性定性和定量上均显著降低,而自主呼吸节律的控制呼吸的非线性特性定性上无显著差异,但定量上仍然显著降低。这些结果提示自主呼吸是保持心肺耦合的最优呼吸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互信息和自相关函数在睡眠各阶段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网络公开数据库SleepHeart Rateand Stroke VolumeDataBarhk,将RR序列分为30S一段,并以每30S数据为中心截取5minRR序列作为待分析对象。提取5minRR序列的互信息特征BDM、PDM和自相关函数特征BDC、PDC,然后用统计方法分析各特征在觉醒瓜EM/浅睡/深睡四种睡眠状态下的差异。结果:浅睡和深睡期间,BDM、PDM显著高于觉醒和REM睡眠(P〈0.001)。而BDC显著低于觉醒和REM睡眠(P〈0.001),PDC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BDM、PDM和BDC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睡眠阶段下RR序列的特征,它们或许与HRV不同的调节机制有关。@BDM、PDM和BDC可作为辅助HRV睡眠分期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子宫收缩对胎儿心率变异性非线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子宫收缩状态下,分析胎儿心率变异性的非线性混沌强度。方法采用非线性滴定方法,计算胎儿心率变异性的噪声极限,即非线性混沌强度;另用近似熵方法计算宫缩状态下胎儿心率变异性的复杂性。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宫缩频率越高,计算所得到的噪声极限越大。说明随着外加刺激的增强,胎儿心率变异性的非线性混沌强度是增大的。但是近似熵方法不能反映相似的结果,宫缩反而使胎儿心率变异性的复杂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共振呼吸调节对运动员认知任务表现的提升作用。方法:将30名射击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试验组运动员进行每次30~40 min、每周5 d,共计4周的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训练(HRV训练),掌握共振呼吸调节方法,以相同频次进行呼吸调节(每分钟6次);试验采用试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设计,利用第三版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NES-C3)、生理相干和自主平衡系统SPCS采集运动员的选择反应时和心率变异性(HRV)数据;正式检测,首先让所有运动员经历安静阶段并进行选择反应时测试,随后试验组运动员进行共振呼吸调节,而对照组运动员休息,最后所有运动员再次进行选择反应时测试,测量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结果:与安静阶段相比,试验组运动员心率(HR)显著下降(P<0.05),心脏总功率(TP)和低频功率(LF)与安静阶段相比显著增加(P<0.01),低频/高频功率(LF/HF)也显著增加(P<0.05),自我调节后的选择反应时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共振呼吸调节法可以显著增强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蝮蛇抗栓酶伍用刺五加对冠心病心率异性的影响。方法观察蝮蛇抗栓酶伍用刺五加对冠心病变异性的影响,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SDNN、HF、LF/HF改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该方法能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对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不同活动状态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L  Zhu JW  Cao YX  Li P 《生理学报》1998,50(5):519-524
实验在氯醛糖加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新西兰兔上进行。记录血压、心率、心电图并对心电R-R间期(RRI)作功率谱密度(PSD)分析。以单调性电刺激和低频率的波动性电刺激分别刺激减压神经、疑核和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观察到低频率的波动性刺激对增加PSD中低频成分(LF)的作用比单调性电刺激更大(P〈0.05)。注射新福林仅在头一个256个心动周期时间内引起总变异性(TV)、LF、PSD中高频成分(HF)。L  相似文献   

15.
胡勇军  王长录  邹琼超  沈向前  王海昌 《生物磁学》2013,(30):5878-5880,5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情况,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好的治疗指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心内科及神经内科的患者,其中Ⅰ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40例、Ⅱ组:单纯冠心病患者40例、Ⅲ组:单纯脑梗死患者40例、以及Ⅳ组:健康成人50例,统计全部患24 h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Ⅰ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心律失常发生明显高于其它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下降,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结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为避免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突然心律失常及猝死,应积极改变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用于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了解美托洛尔对UAP患者HRV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UAP患者、SAP患者和健康人各60例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经Holter软件分析进行HRV时域指标的比较。UAP组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加用美托洛尔25-50 mg/d(分两次口服),20天后重复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1UAP组与正常组比较各项指标均降低(P0.01)。2正常人HRV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UAP组HRV昼夜节律变化性降低。3UAP病人服用美托洛尔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得到改善。结论:1.UAP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性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活性受损,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占优势。2.无合并症的UAP病人HRV呈昼夜节律性降低。3.美托洛尔可改善UAP患者HRV。  相似文献   

17.
大鼠心率变异性频谱中高频成分的中枢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hen LL  Cao YX  Wu GQ  Li P 《生理学报》1998,50(4):392-400
本文探讨心率变异性(HRV)频谱中高频成分的中枢机理。对正常SD大量给予不同频率的人工通气并电刺激延髓疑核,观察HRV频谱的改变,记录与呼吸节律同步的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及其周围区神经元细胞外单位放电,对HRV和放电变异性进行相干函数分析。结果显示:(1)HRV的高频成分的中心频率随着人工通气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呈高度线性相关,(r=0.83,P〈0.0001);(2)对rVLM及其周围区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迷走神经刺激对蟾蜍离体心脏的心率及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将蟾蜍心脏和右侧迷走交感干离体后,以不同频率电刺激神经,记录心电图曲线并作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交感神经阻断后,电刺激迷走交感干,心率(HR)显著下降(P0.01),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和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显著升高(P0.01),不同频率刺激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变化较大;给药组0.2Hz时高频(HF)显著升高(P0.01),低频/高频比值(LF/HF)明显降低(P0.05),0.8Hz时HF和LF/HF接近刺激前水平。结论: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频率,迷走神经降低心率的作用增强;没有交感神经调节条件下的迷走神经对心率和心率变异的调节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早搏(IPVCs)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50例IP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负荷量、心功能,将IPVCs患者分别分为低负荷组(1%~10%,n=51)、中负荷组(10%~20%,n=65)、高负荷组(20%,n=34)及LVEF50%组(n=106)、LVEF≤50%组(n=44)。另选取同期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各组HRV相关指标变化,并分析IPVCs与HRV的相关性。结果:高负荷组RMMSD、PNN50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负荷组和中负荷组,中负荷组和高负荷组LF、HF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负荷组(P0.05),高负荷组LF、HF均明显低于中负荷组(P0.05)。LVEF≤50%组RMMSD、PNN50、LF、HF较对照组、LVEF50%组明显降低(P0.05)。IPVCs负荷与LVEDD、LVESD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5)。IPVCs负荷与RMMSD、PNN50、LF、HF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IPVCs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有关,迷走神经张力减弱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诱发HRV异常。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斜角肌间臂丛阻滞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危险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接受肩关节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实验组患者给与超声引导下斜角肌间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斜角肌间臂丛神经阻滞,统计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阻滞前后心率变异指标、SpO2、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水平;同时研究危险因素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斜角肌间臂丛阻滞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与性别、平均年龄、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合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和饮酒史无关(P>0.05),镇痛维持时间较短、运动恢复时间较长、阻断节数较少的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患者更易表现出心率变异性(P<0.05)。阻滞后,实验组LF、HF、LF/HF、RMSSD、SDNN和PNN50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阻滞后SpO2、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无差异(P>0.05)。影响心率变异性危险因素的多因素为镇痛维持时间(OR=6.224,P=0.001<0.05)、运动恢复时间(OR=9.556,P=0.002<0.05)、阻断节数(OR=7.591,P=0.001<0.05)。结论:斜角肌间臂丛阻滞出现心率变异性与镇痛维持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阻断节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