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实质组织及虫卵含糖原最多,其次是表皮、肌组织和生殖腺。酸性粘多糖仅见于卵黄腺。脂类以肠上皮和卵黄腺含量为多。蛋白质主要含在卵黄腺、肠上皮和肌肉内。酸性磷酸酶以肠上皮,排泄囊上皮,表皮和皮层细胞反应最强。碱性磷酸酶主要位于卵黄腺和皮层。最后讨论了各组织器官的主要组化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斯氏狸殖吸虫神经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 abini Chen,1963)是人兽共患寄生虫之一,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研究斯氏狸殖吸虫的神经结构,既可了解该吸虫的生理、生化及杀虫药物作用机制,又可为研究其它吸虫的神经解剖学提供借鉴。为此,我们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定位技术对斯氏狸殖吸虫的神经系统进行了研究。 斯氏狸殖吸虫经无菌生理盐水37℃培养24小时,用4℃ 10%福尔马林蔗糖液固定1—2小时,自来 相似文献
3.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P.s)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病原。本文报告P.s肠上皮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以积累其形态生理和分类学方面的资料。 从陕西宁强县斯氏肺吸虫病流行区捕捉光泽华溪蟹(Sinopotamon dauidi)和陕西华溪蟹(S.shensicnse),分离囊蚴感染犬后100天剖检虫体。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在解剖镜下用细针分离肠管中段,打开肠腔用小针固定在滤纸片上,滴生理盐水冲洗腔面,用含2.5%戊二醛的磷酸缓冲液予固定3小时,经磷酸缓冲液洗后入1%四氧化锻磷酸缓冲液后固定3小时,冼后逐级乙醇脱 相似文献
4.
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是吸虫纲中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近年来不断有新种记载,已知有350多种。我国过去已记载有70多种,并有许多新种发现(顾昌栋等,1958,1963,1974)。在福建过去作者已报告41种,近年来继续采集一些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5.
斯氏狸殖吸虫排泄上皮的光镜与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狸殖吸虫排泄囊表面被覆单层上皮,上皮具有多态性,细胞核明显,细胞质内含嗜硷颗粒。扫描电镜观察到上皮表面有丝状物覆盖,其走向不定,相互吻合,成为迷宫式结构。透射电镜下发现丝状物为板层,呈环状,两端与上皮细胞连接,胞质中可见线粒体、内质网等;基底膜形成基底板向上皮内伸入。~(14)C-葡萄糖放射自显影实验示排泄上皮可能有滤过和重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6.
7.
采集丹江口市官山区溪蟹,用研钵研碎,以消化液置37℃温箱消化过夜,反复换水沉淀至水清为止。将沉渣移放于平皿内置双目解剖镜下检出斯氏狸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囊蚴。胆汁取自试验犬胆囊。一组为将纯胆汁和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胆汁,分别加入平皿,分为100%、75%、50%、25%、2%胆汁,作为试验组;以生理盐水、生活用水作为对照组,在37℃水浴箱中脱囊。另一组均以50%胆汁,分别在46℃、37℃,30℃及室温下进行脱囊观察。每皿加入30个囊蚴,置不同温度下水浴箱中进行脱囊,分别记录时间和脱出率。结果在37℃温度下,各试验组不同浓度…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后期在湄公河流域发现可感染人的湄公血吸虫病,其病原湄公血吸虫 Schistosma mekongi的中间宿主被证明为开放拟钉螺 Tricula aperta (Temcharoen,1971)。湄公河的上游是流贯云南省的澜沧江,我们从1981年开始进行调查,在西双版纳发现有血吸虫和肺吸虫寄生的拟钉螺,经鉴定隶属拟钉螺属 Tricula一新种。 相似文献
9.
台湾南海溪蟹携带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fornosanum (pari(?)i, 1919)最早发现于我国台湾省嘉义、南投等地,戴爱云、陈国孝(1979)曾报告在福建省莆田县南日岛与永春县发现此种蟹。但国内外尚无发现其能充当斯氏狸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报导。自1980年以来,我们在调查肺吸虫病时,在福建中部闽清县的台湾南海溪蟹体内检出斯氏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Chen,1959)的囊蚴。捕获的蟹个体较小,测量最大者3只(2只雄蟹,1只雌蟹),头胸甲平均长20.2毫米,宽24.7毫米,其中一雌蟹于1981年3月份捕获时已抱仔,约40—50个。其主要特点为:头胸甲明显隆起、光滑,雄性第一腹肢末节呈类三角形扩张,腹外末角趋尖,背内末角较钝。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记述采自我国湖南的雄尾螨属一新种:凹背雄尾螨,新种Arrenurus curvidorsalis sp.nov.。新种以背板前端极度向体内塌陷等为显著特征。另对鱼尾雄尾螨Arrenurus pisciscaudapetiolatus Marshall1928作了全面的再记述,其鉴定标本采自湖南、湖北。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外睾吸虫新种及其生活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报告洞庭湖区鲶鱼肠道寄生的洞庭湖外睾吸虫Exorchis dongtinghuensis sp.nov(新种)及其全程生活史,其第一中间宿主为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第二中间宿主为鲤鱼、鲫鱼和金鱼;终宿主为鲶鱼Parasilurus asotus。作者对各期宿主作了人工感染试验和现场自然感染调查。对其发育过程作了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3.
14.
在豚草上发现的一个锈菌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ragweeds, especially Ambrosia trifida L., have become widespread and difficult to control in the Shenyang area. A recent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enemies of the harmful weeds resulted in the finding of Puccinia xanthii Schwein. f. sp. ambrosiae-trifid… 相似文献
15.
重庆八腱索线虫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寄生于中华按蚊幼虫体内的一种索科(Mermithidae)线虫,属八腱索属中的一新种——重庆八腱索线虫(Octomyomermis chongqingensis sp.nov.)。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测量和描述,并与本属内的近似种作了鉴别比较。本属在我国尚属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6.
17.
记述裂胸螨科2新种,吴氏手绥螨Cheiroseius wuwenzheni sp.nov.和长螯肛厉螨proctolaelaps longichelicerae sp.nov. 相似文献
18.
19.
记述采自中国东北地区棘跳科1新纪录族小角棘跳族Oligaphorurini 1新种,三江双型棘跳Dimorphaphorura sanjiangensis sp.nov.及1新纪录种,北极小角棘跳Oligaphorura ursi Fjellberg,1984,附详细描述及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三江双型棘跳,新种Dimorphaphorura sanjiangensis sp.nov.(图1 -11)鉴定特征 假单眼模式:身体背面32/033/333430,腹面11/000/000000,3对足第1亚基节分别具1个.拟单眼模式:身体背面不存在,腹面00/000/122203,3对足第1亚基节分别具两个.腹部第4节背面具2根中间毛(a0和m0),第5节背面不具中间毛,第6节背面具2根中间毛(a0和p0).腹管每侧具7根远端毛,2根基部毛,不具前端毛.弹器退化为1个颗粒状的区域,后面具1+1根毛.具臀刺,乳突不明显.正模♀,采自黑龙江省洪河农场的旱田大豆地土壤层中;2010-10-01,常亮等采.副模:3♀♀,1 ♂,特征与正模相同,采集地点及时间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模式标本采集地三江平原.北极小角棘跳Oligaphorura ursi Fjellberg,1984 中国新纪录(图12~19)鉴定特征 假单眼模式:身体背面32/133/333430,腹面11/000/000000,3对足第1亚基节上分别具1个.拟单眼模式:身体背面不存在,腹面00/000/122200,3对足第1亚基节上不存在.腹部第3、4节背面具或不具中间毛,数目存在变异;第5节背面通常不具中间毛,很少具中间毛m0;第6节背面具2根中间毛(a0和p0).腹管每侧具7根远端毛,2~5根基部毛,不具前端毛.弹器退化为一个表皮皱褶状结构,后面具2+2根毛呈两排排列.具臀刺,乳突较明显. 检视标本:15♀♀,采自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的旱田大豆地土壤层中,2010-10-01,常亮等采;11♀♀,5♂♂,采自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的小叶章草甸湿地土壤中,2011-05-26,武海涛等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