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rDNA序列中的ITS作为DNA barcoding广泛应用于真菌的系统发育与物种辅助鉴定,IGS被认为可以用于种内水平不同菌株的鉴别。食用菌中还没有完整的rDNA序列的报道。本研究采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分别对金针菇单核菌株“6-3”进行测序,用二代测序的数据对三代测序组装得到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修正,得到一个在基因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均较好的基因组序列,对比Fibroporia vaillantii rDNA序列,获得金针菇完整的rDNA序列。金针菇rDNA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它有8个rDNA转录单元,长度均为5 903bp,有9个基因间隔区,其长度有较大差异,3 909-4 566bp。rDNA转录单元中,各元件的序列长度分别为:18S rDNA 1 796bp、ITS1 234bp、5.8S rDNA 173bp、ITS2 291bp、28S rDNA 3 410bp。基因间间隔区中,IGS1 1 351-1 399bp、5S rDNA 124bp、IGS2 2 435-3 092bp。金针菇的5S、5.8S、18S、28S rDNA序列准确性得到转录组数据的验证,也得到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的支持。多序列比对发现,不同拷贝的基因间间隔区序列(IGS1和IGS2)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多态性来源于SNP、InDel和TRS(串联重复序列),而TRS来源于重复单元的类型和数量。9个基因间间隔区之间,IGS1只有少量的SNP和InDel,IGS2不仅有SNP和InDel,还有TRS。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应用IGS进行种内水平不同菌株之间的鉴别时,需要选取不同拷贝之间的保守IGS序列。  相似文献   

2.
基因序列在小蜂总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在膜翅目小蜂总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核基因中,28S rDNA序列应用最广泛,探讨的问题从种级到科级不等;其次是ITS序列,主要用于探讨种及种级以下阶元问题;18S rDNA适于探讨科级以上高级阶元的问题.线粒体基因中,16S rDNA和3个蛋白编码基因COⅠ、COⅡ和Cytb,主要用于属种级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核基因间、线粒体基因间、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间以及分子数据和形态数据间进行的联合分析,在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中均有应用.建议对更多的小蜂类群测定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的序列,不断寻找新的基因对小蜂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行充实和拓展.  相似文献   

3.
紫芝栽培品种‘紫芝S2’(武芝2号)的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5个紫芝菌株/分离株相似度高达99.79%-100%,在系统进化树上相聚成一类。本研究预测‘紫芝S2’基因组与参考基因组中的rRNA基因簇,分析rDNA结构及各构件序列间的多态性。从高质量‘紫芝S2’基因组中挖掘得到完整rDNA,序列全长40.377 kb,由4组串联重复的(18S、5.8S、28S、5S) rRNA基因簇组成,并含有完整的基因内间隔区(ITS1、ITS2)和基因间间隔区(IGS1、IGS2)。在紫芝S2的rDNA中,高度保守的28S rRNA基因间出现3个SNP和2个插入(1 bp,10 bp)位点;虽然第4条ITS2中有1个SNP位点,但紫芝S2的4条ITS2在二级结构上的分子形态高度一致,与ITS2数据库中其他紫芝菌株仅存在螺旋区间夹角的微小差异。由‘紫芝S2’基因组rDNA的ITS2生成的DNA条形码与二维码,可以作为该栽培品种鉴定与同源物种其他菌株鉴别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rDNA序列中的ITS作为DNA barcode广泛应用于真菌的系统发育与物种辅助鉴定,IGS被认为可以用于种内水平不同菌株的鉴别。有关食用菌rDNA序列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单核菌株B02进行三代测序与组装,然后用二代测序数据进行校正,得到一个组装效果较好的基因组序列。比对Fibroporia vaillantiir的rDNA序列获得毛木耳rDNA重复单元的完整序列,每个重复单元包含ETS、18S rDNA、ITS1、5.8S rDNA、ITS2、28S rDNA、IGS1、5S rDNA和IGS2,长度分别为398bp、1 790bp、156bp、156bp、206bp、3 432bp、2 247bp、121bp和2 135bp,总长度10 641bp,毛木耳rDNA有310个串联重复单元,转录组和系统发育分析均支持这一结果。与其他已报道的食用菌不同,毛木耳的IGS1、IGS2序列高度保守,其中IGS1的1 400-2 200bp区域在各拷贝之间没有多态性、而在品种之间有较高频率的SNP,这一片段序列有望用于品种鉴别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细菌的16S rDNA 3′端和23S rDNA 5′端的高度保守区为引物,扩增了3株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16S23S rDNA 间区,克隆到pGEMT载体上,测序。用BLAST和 DNAstar软件对16S23S rDNA间区序列及其内的t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ZSU008和ZSU009测出的16S23S rDNA 间区均有6条,间区类型也相同,分别为IGSGLAV、IGSGLV、IGSAG、IGSIA、IGSG和IGS0。其中IGSGLAV最大,包含tRNAGlu、tRNALys、tRNAAla和tRNAVal基因;IGSGLV包含tRNAGlu、tRNALys和tRNAVal基因;IGSAG包含tRNAAla和tRNAGlu基因;IGSIA,则为tRNAIle和tRNAAla基因;IGSG仅包含tRNAGlu基因;而IGS0最小,未包含任何tRNA。菌株ZSU010测出的16S23S rDNA IGS序列有5条,除缺少IGSAG外,其余的IGS类型均与ZSU008和ZSU009相同。与GenBank 内的副溶血弧菌IGS序列比较,发现副溶血弧菌所有类型的IGS的tRNA基因两端的非编码区具有较高的种内同源性。16S23S rDNA 间区结构的差异为建立一种新的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裸子植物是一类种子裸露的植物,包括松杉类、苏铁类、银杏类和倪藤类,它们的进化历史悠久。核核糖体RNA基因(nrDNA)家族已作为一个重要的分子标记,用于推断很多分类等级上的系统发育关系。相对于被子植物中的快速致同进化,nrDNA在裸子植物中的致同进化速率低,且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S非转录间隔区有着较大的长度变异,这种现象在松科植物中尤为明显。本文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内拷贝数、染色体定位与位点数变异、系统发育研究等四个方面对裸子植物nrRNA基因家族进化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植物分子系统学近五年的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2  
本文综述了与分子系统学发展密切相关的4个因素:1.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不断改进;2.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3.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因种类不断增加,对这些基因进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4.化石DNA的研究。本文还阐述了核基因及叶绿体基因在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例举了rbcL、matk、18s rDNA和ITS序列分析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提出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山茶 (Camellia reticulata) 8个品种的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nrDNA ITS)进行克隆测序,将获得的ITS序列进行GC含量、 5.8S区二级结构的稳定性、替代模式、核苷酸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的相关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云南山茶8个品种的ITS序列存在丰富的基因组内多态性,同时包含中性进化的假基因,表明其ITS序列逃离了一致性进化.云南山茶ITS序列多态性的原因可能来自广泛的种间杂交,以及rDNA位点在基因组中有不确定的物理位置.ITS假基因为品种的物种形成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遗传证据,同时也提示了利用ITS假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可能会对其真实的系统关系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因序列在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合彩  乔格侠 《昆虫学报》2006,49(3):521-527
总结了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在半翅目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核基因中EF-1α应用最广泛,适用于探讨属级及属以上的问题; 核rDNA在蚜虫中应用较少,18S rDNA适用于探讨科级以上高级阶元的问题;LWO是新近在蚜虫中开发使用的一个新基因。线粒体基因中,COⅠ/COⅡ使用最多,12S rDNA/16S rDNA、ND1、Cyt b以及F-ATP6均有应用,探讨的问题从属、种级到科级不等。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间以及不同线粒体基因间的联合分析在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中均有应用。建议不断尝试新基因以找出适合蚜虫类群的“标准基因”。并对未来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rDNA ITS区序列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植物学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分子标记。本文对近10年来rDNA ITS序列在植物系统发育、分类与鉴定、种质资源以及病虫害的鉴定与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ITS序列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