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中心小尖凸显,中附锥和中心小尖趋于分裂,有弱的白垩质发育,符合维曼嵌齿象的鉴定特征。维曼嵌齿象此前发现于甘肃的中中新统,而南峪村地点的含化石地层可与周围其他地点的中中新统对比,因此,南峪村地点维曼嵌齿象层位的地质时代为中中新世。同时,结合孢粉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中中新世时期,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低齿冠的哺乳类如嵌齿象等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  相似文献   

5.
中国首次发现恐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一件恐象类的下颌。经查证,该下颌产于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班土村晚中新世柳树组底部的砂岩透镜体中。根据联合部斜向前下方和p3具下内尖等特征,该下颌被归入原恐象属Prodeinotherium。该下颌以p3相对于其他颊齿特别小、无真正下外脊而区别于该属已知各种。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惟一一件恐象化石,故定名为中华原恐象P.sinense。恐象类在欧洲、南亚和非洲早一中中新世已广泛分布,至晚中新世已十分进步。中华原恐象一方面保留了某些早期恐象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性状。这表明中华原恐象可能较早从恐象主干中分出,而后成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在中国或周边地区早-中中新世地层中应该还有恐象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新世同心铲齿象(Platybelodon tongxinensis)闭合肌组的复原,讨论了由长颌象向短颌象进化过程中头部形态适应性变化的机制。食性与取食方式变化所引起的下颌变短、下门齿消失,以及由低冠丘脊型、具研磨—剪切功能的臼齿向高冠脊型、具高效水平剪切功能的臼齿的变化是导致头部骨骼和咬合肌组一系列相关适应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章着重讨论、补充了颞肌附着点和延伸方向的变化对于在臼齿齿脊和咬合面积增加的情况下保持臼齿咀嚼面上的压强的功能,并分析了齿脊数增加脊间距减小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豪猪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豪猪化石一新种,甘肃豪猪(Hystrix gansuensis)。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大;鼻骨较宽大,后缘圆凸,达M3的后上方;门齿与P4间齿缺长,腭面较宽,两齿列彼此近于平行;后鼻孔前缘弧形;颊齿为中度单面高冠;P4的前边脊短,褶I向颊侧开口,具低小的前附尖;上臼齿褶I不向颊侧开口;M3较少退化。根据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判断,其时代为晚中新世。  相似文献   

8.
临夏盆地下中新统的甘池梁地点发现了一件残破下颌带有m2和m3齿列。在齿列前方,其水平支伸长,并且不向下转折或倾斜。下颌角位置较低。颊齿小,冠面结构特征原始。齿谷在前后方向宽度中等,副齿柱侧及主齿柱中心小尖不分裂,副齿柱中心小尖不发育。这些特征与哈萨克斯坦图尔盖地区早中新世的意外嵌齿象(Gomphotherium inopinatum)相同,应归为该种。这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并且是中国发现的最原始的种。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的嵌齿象各种的系统关系。维曼嵌齿象(G.wimani)代表了一种在欧亚大陆东部发现的进步类型,可以与欧洲的施泰因海姆嵌齿象(G.steinheimense)相联系。间型嵌齿象(G.connexum)则似乎是属于真正的"狭齿嵌齿象类群",因为其与狭齿嵌齿象(G.angustidens)的颊齿具有相似性。亚似貘型嵌齿象(G.subtapiroideum)或许代表了一个与狭齿嵌齿象不同的分支,而陕西嵌齿象("G.shensiensis")则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变异。  相似文献   

9.
犬熊科(Amphicyonidae)的4个亚科(Amphicyoninae,Daphoeninae,Haplocyoninae和Temnocyoninae)中,Haplocyoninae(简齿犬熊亚科)和Temnocyoninae(剪切犬熊亚科)是两类比较特殊的、高度食肉化的姊妹群。Haplocyoninae仅出现在欧洲的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而Temnocyoninae则局限在北美的早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目前亚洲虽还没有记录,但新近纪的亚洲无疑是欧洲与北美之间迁徙途中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记录的新材料既是意外发现又是意料之中。2015年我们在内蒙古中部早中新世敖尔班组下红层中首次发现一枚犬熊类的左上第一臼齿。这颗臼齿虽然零星,但非常特征,属Haplocyoninae或Temnocyoninae无疑,值得记述。该牙齿由于中间的收缩及原尖周边齿带的变宽而具有明显的哑铃型轮廓。另外其原尖上的前、后脊也几乎消失,形成一种原尖缩小而且孤立的形态。上述特征与欧洲早中新世的Haplocyonoides mordax(咬合似简齿犬熊)似乎最接近,但由于材料稀少敖尔班犬熊类与北美的Temnocyon percussor更为接近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上述判断正确的话,新发现的Haplocyonoides则是目前发现的少数几例早中新世从欧洲迁移到亚洲的种类之一。这一支系在亚洲有可能延续到中中新世的Gobicyon(戈壁犬熊)。  相似文献   

10.
王伴月 《化石》2014,(3):22-27
正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收集到产自山东省临朐县解家河中中新世(现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硅藻土层中两件很漂亮的标本。一件是带有毛、须印痕的近于完整的骨架,保存有大部分牙齿。另一件仅保存了前半身的骨骼,头骨上保存有完整的齿列。这两件标本所共有的、独特的特点是:(1)它们具有松鼠型的下颌骨(即角突向后延伸,与下颌骨水平部约在同一垂直面上);(2)它们的颊齿很特别:上、下颌均具四枚颊齿(一枚前臼齿和三枚臼齿),而且四枚颊齿冠面都只有两条近于平行的横脊。这种类型的颊齿  相似文献   

11.
铲齿象一新种在甘肃省党河地区下中新统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记述了甘肃省党河地区的铲齿象化石一新种———党河铲齿象 (Platybelodondangheen sis)。其主要特征是 :下颌联合和下门齿构成宽短的铲形 ;下门齿薄 ,由单层稀少的齿柱组成 ;具较大的p3 ,p4前窄后宽 ,前齿带和跟座较小 ,m1构造简单 ,齿冠较低 ,第一齿脊无前斜脊 ,前齿带和后跟座较小。它是欧亚大陆目前所知时代最早 (早中新世 )、构造最原始的一种铲齿象。  相似文献   

12.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整理了175条乳齿象类的中文译名(绝大多数为有效分类名),包括12个属以上分类群,46个属,117个种,涵盖了乳齿象类几乎全部的种属。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提出乳齿象类分类和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乳齿象类的头骨和下颌的演化在各支系中都是连续的,体现出了相近的平行演化趋势,而颊齿的形态特征虽然区别不明显,但在各支系中相对稳定。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是乳齿象类中最稳健的单系群,其中厚棱象(Synconolophus)可能是有效属名;玛姆象科中,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和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可能都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的直接祖先;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中达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danovi)与格氏铲齿象(P. grangeri)、赵氏隐门齿象(Aphanobelodon zhaoi)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疑问,取决于P.danovi的下门齿断面究竟是否为齿柱状结构,而美洲的布氏柱门齿象(Konobelodonbritti)可能是卢氏匙门齿象(Torynobelodon loomisi)的同物异名,亚洲归入Konobelodon的种不一定是铲齿象类,可能应归为副四棱齿象(Paratetralophodon);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中锯齿象属(Serridentinus)可能有效,它代表了嵌齿象类中一个偏轭型化的类群,向居维叶象亚科方向演化;居维叶象亚科(Cuvieroniinae)可能仅包括居维叶象(Cuvieronius)和喙嘴象(Rhynchotherium)属,而美洲其他的短颌嵌齿象类中,脊乳齿象(Stegomastodon)有可能从铲齿象科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则可能与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相关;Sinomastodon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 zhupengensis),原来的属型种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intermedius)具有早出原同名,建议以它的早出异名仙台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sendaicus)取代S. intermedius。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部发现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相对较少,犀科材料匮乏,因此云南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产出的犀科化石对于了解该时期中国南部的犀科分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描述的材料包括下门齿和下颌骨:下门齿中等大小,断面轮廓三角形;下颌联合部后缘位于p3水平,最窄处位于p2水平;下颊齿相对窄小,下前脊退化。根据对比,这些材料的形态特征与Acerorhinus一致,被归入A.yuanmouensis。新材料下颊齿退化的外齿带进一步确定了A.yuanmouensis在Acerorhinus属中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报道和描述了一件平额象左侧M3化石。新材料产自Nangal村附近火山灰层之下的泥岩层,该火山灰是出露于查谟-克什米尔桑巴地区Barakhetar上西瓦立克亚群Nagrota组中年龄为2.48 Ma的火山灰层的延伸。根据齿板数,臼齿长和宽,齿冠长、宽和高,釉质和齿质厚度,齿板长和宽,齿脊频率,冠高指数以及白垩质厚度等齿冠形态参数,暂时将之归为Elephas cf.E.planifrons。新材料的发现将该种的分布上限从2.6 Ma提高到2.48 Ma。  相似文献   

15.
湖北房县豕齿兽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湖北省岳县罗家沟始新世地层中新近发现的哺乳类,其中包括踝节目豕齿兽科豕齿兽属一新种──房县豕齿兽(Hyopsodusfangxianensissp.nov.)依据该新种的进化水平,进一步确定产化石的油坪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始新世,但就化石层本身来说,很可能是早始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报道和描述了一件平额象左侧M3化石.新材料产自Nangal村附近火山灰层之下的泥岩层,该火山灰是出露于查谟-克什米尔桑巴地区Barakhetar上西瓦立克亚群Nagrota组中年龄为2.48 Ma的火山灰层的延伸.根据齿板数,臼齿长和宽,齿冠长、宽和高,釉质和齿质厚度,齿板长和宽,齿脊频率,冠高指数以及白垩质厚度等齿冠形态参数,暂时将之归为Elephas cf.E.planifrons.新材料的发现将该种的分布上限从2.6 Ma提高到2.48 Ma.  相似文献   

17.
嵌齿象是真象的基干类群,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种,之前仅有一些牙齿和破碎下颌的报道,研究者对其形态特征和演化地位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省临夏盆地的维曼嵌齿象的新材料,包括上沟地点一件未成年头骨和倒黑沟地点属于同一个体的部分颊齿。通过研究对比,认为维曼嵌齿象是嵌齿象中一个比较进步的种,具有如下独有特征:颊齿的主齿柱前后中心小尖分裂并成嵴状,副齿柱趋向于分裂,发育有弱的副齿柱中心小尖,齿谷中等开阔,齿冠相对较高。对过去发现的维曼嵌齿象材料的厘定表明,该种最初建立时产于泉头沟地点的一颗m3实际上是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的M3;而西宁吊沟地点发现的维曼嵌齿象的一件M3极有可能属于铲齿象类(amebelodontids)。对厘定后的维曼嵌齿象地点的研究表明,维曼嵌齿象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的几个中中新统地点,其时代基本上可以与MN6-MN7/8早期相对比,时代跨度估计为15~13 Ma。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脊棱齿象属(Stegolophodon)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剑齿象属 Stegodon 起源于脊棱齿象属 Stegolophodon,两者都是亚洲大陆晚新生代的特有动物,本文讨论两属中一些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问题,并记述了药铺脊棱齿象 Stegolophodon officinalis 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tongxinensisChen,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丘型齿(嵌齿象类)和轭型齿(玛姆象类)之间,它们的系统演化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将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的颊齿和下颌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类群进行了广泛比较,比较对象包括欧亚的苏黎士轭齿象(Z. turicensis)、亚似貘嵌齿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塔氏嵌齿象(G. tassyi),及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Mio. merriami)和进步嵌齿象(G. productum)。结果表明,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与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臼齿比苏黎士轭齿象略显丘型化(例如,釉质层较厚,主齿柱新月嵴较粗,齿谷侧视釉质柱高度达到齿谷一半,以及副齿柱横向较窄以致于整体轮廓较窄),并且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大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而在苏黎士轭齿象和进步嵌齿象中,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小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平躺的椭圆形。因此,有必要恢复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Osborn, 1922),它包括那些曾被归为轭齿象属,但牙齿相对丘型化的那一类(即所谓"粗壮型苏黎士轭齿象类群"),并且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可以作为中新乳齿象属各种的共衍征。此外,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臼齿也呈现介于丘型齿和轭型齿的形态,但两者的下颌比中新乳齿象更伸长,下门齿截面呈梨形。中新乳齿象以及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存在模糊了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界线,表明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演化历史是深度相关的,并非截然分开。这一点已在胶原蛋白序列分析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玛姆象(Mammut)和现生象的工作中所揭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记云南禄丰发现的Lophochoerus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81年冬在云南省禄丰古猿化石地点发现的脊齿猪(Lophochoerus)进行了描述和对比。禄丰脊齿猪与仅发现于西瓦立克的同属几种之间在前臼齿和臼齿上有一定的区别,为此,另建立一新种Lophochoerus lufengensis sp,nov., 代表我国晚中新世地层该类化石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