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9年2月拉都庶(J.D.La Touche)在广东汕头采得一只竹鼠,1915年汤麦斯(O. Thomas)把它定名为拉氏竹鼠(Rhizomys la-touchei)。1956年5—7月间我们在福建省南部  相似文献   

2.
云南树萝卜属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树萝卜属(Agapetes D.Don ex G.Don)属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亚科(Vaccinioidae),是G.Don于1834年建立的。最初包括了Thibaudia与Ceratostema两属植物中一些种类。接着C.B.Clarke于1881年在印度植物志上(Flora of British India3:445—449)描述了东印度分布的种类。随后W.E.Evans于1927年在Notes Roy.Bot.Gard.Edinb.(15:199—208)上根据G.Forrest在中国西部和缅甸东北部采集的标本描述了一些种类。Smleumer于1939年在Engl.Bot.Jahrb.(70:95—106,1939)上描述和记载  相似文献   

3.
秦岭太白山区羚牛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前言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Hodgson)俗名金毛扭角羚或白羊,隶属于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Antilopinae)。国内计有三个亚种:模式亚种(B.t.taxicolor)产于云南西北部;西南亚种(B.t.tibetana)产于青海、四川;秦岭亚种(B.t.bedfordi)产于陕西、甘肃之秦岭山脉(王宗禕、汪松等,1963)。 1961年5月我们在陕西周至县捕获秦岭亚种幼兽1只。1964年4—11月间又在秦岭太白山区羚牛  相似文献   

4.
乔舒亚.来德伯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本命 《遗传》2006,28(5):511-512
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于1925年5月23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父母是犹太移民.他在纽约曼哈顿华盛顿高级特区长大并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1941~1944年,他在哥伦比亚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同时取得动物学(医学预科课程)优等成绩.1944~194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习内科学和外科学.在此期间,他在动物学系瑞恩(F.J.Ryan)教授指导下作兼职研究.随后,他到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耶鲁大学微生物学和植物学系做研究员,1946~1947年成为微生物学家泰特姆(E.L.Tatum)的研究生,1948年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1903年10月22日,乔治·威尔斯·比德尔(G.W.Beadle)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一户农民家庭,1926年和1927年先后获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理科学士和硕士学位.尔后,他到康奈尔大学,在遗传学大师爱默生(Emerson)领导的"玉米小组"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玉米细胞遗传学研究.1931年获博士学位后,他又到加州理工学院,在遗传学大师摩尔根(Morgan)领导的"蝇室"从事果蝇细胞遗传学研究.1936年,他到哈佛大学任助理教授,1937~1946年任斯坦福大学教授,1946年回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授和生物学系主任,1961~1968年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比德尔和泰特姆(Tatum)以及莱德伯格(Lederberg)共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6.
出生性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71— 1993年云南昆明、玉溪、红河、思茅、西双版纳、大理、楚雄、丽江等 8地、州、市 66个医疗单位接生的新生儿资料进行调查 ,获取401454例新生儿性别等有关资料。发现 :( 1 )出生性比在上升 ,由 1971年的 104 .06上升到 1993年的 108.57;1974年最低 ,为 101 .11 ,1991年最高 ,为 111 .87。 23年中 ,平均每年上升 0 .47。 ( 2 )一年之中 ,新生儿出生人数的高峰期为 10、 11、 12等 3个月 ,峰顶为 11月 ,占 11 .01% ;出生性比的峰顶为 3、4、6、7、9等5个月 ,最高为 9月 ,达 109.47。 ( 3)城、乡出生性比差异显著。不论胎次 (一、二胎 )和月份 ( 8、 9两月除外 ) ,市、县城区 ,出生性比均显著高于农村。 ( 4) 1 979年以前的出生性比在101 .11— 105 .67之间 ,1980年以后的出生性比在 104 .17— 111 .87之间。 ( 5 )提出了维持性平衡的6点对策。  相似文献   

7.
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典的遗传学成果年度1933194619581959196219651968获奖人 (美)摩尔根(T .H.Morgon)l引0年开始以果蝇为材料进行遗传学研究,发现连锁交换规律,确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提出基因学说. (美)穆勒(H .J.Muller)1927年首先用x射线诱发了果蝇的突变,开始了人工诱变和应用的遗传学研究. (美)比德尔(G .W.Beadle) (美)泰特姆(EL.Tatum) (美)莱德伯 (英)桑格 (F名anqer)比德尔和泰特姆于194、年发表链抱霉营养缺陷型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学说,开辟了生化遗传学的研究.莱德伯格和泰特姆于1946年至1947年发现并证实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鲈属(鲈形目:石鲈科)鱼类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区记载过约15种石鲈属(Pomadasys Lacepede,1803)鱼类,其中分布在我国沿海的,现知有5种:银石鲈P.argenteus(Forskal),鳃斑石鲈P.grunniens(Schneider),赤笔石鳃P.furcatus(Schneider),断斑石鲈P.hasta(Bloch)和大班石鲈P.maculatus(Bloch)。1956年春季和1964年秋季,曾先后两次在北部湾-三亚渔场的渔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矮岩羊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 年7 ~12 月和2008 年4 ~6 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在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集群行为进行了观察。2007 年观察到34 群共217 只矮岩羊,集群平均为6. 4 ± 4.9 只;2008 年观察到16 群共135只,集群平均为8.4 ± 7.7 只。集群分为雄性群(2007 年:8.8% ;2008 年:6.3% )、雌性群(2007 年:2. 9% ;2008 年:0)、混合群(2007 年:70.6% ;2008 年:81.2% )、母仔群(2007 年:8.8% ;2008 年:12. 5% )和孤羊(2007 年:8.8% ;2008 年:0)5 种类型。在不同季节,5 种集群类型比例都有所变化,差异显著(P <0.01)。集群大小间和集群类型间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2 ~ 10 只的集群在2007 年占73.5%,在2008 年占75.0% ,呈集小群特征。年龄组结构中,成体、亚成体和幼体个体数比为100∶ 26.4∶ 28. 6 (2007 年)和100∶24.7∶ 20. 4 (2008 年)。雌雄性比2007 年为100∶ 55.7,2008 年为100∶ 56.6,年间差异不显著(P > .05)。受集群收益、生物学特征、繁殖周期、资源竞争、生境地形地貌、捕食风险和人类活动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矮岩羊在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年龄结构和性比上显示了其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丁长青  王岐山 《动物学杂志》2006,41(3):84-84,F0004
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辽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在沈阳市西北部的獾子洞水库发现有白鹤(Grus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白头鹤(G.monacha)、白枕鹤(G.vipio)等大量水鸟迁徙停歇(见封4图片)。2006年4月7日,中国鸟类学会鹤类与水鸟专家组组长王岐山教授等会同世  相似文献   

11.
木虱亚科(Psyllinae)的长角木虱属Epipsylla最显著的特点是触角极细长。是日本的桑山茂(Sk.Kuwayama)1908年以松村松年(S.Matsumura)采自我国台湾省的标本所建立的属,模式种E.albolineata仅一雄一雌,另一种E.rubrofasciata则有大量标本。美国的D.L.Crawford于1913年记述菲律宾的E.pulchra,第四种E.porcipata,是1917年发表的,则采自巴拉望岛。意大利的F.B.Boselli在1930年研究了高桥良一(R.Takahashi)采自台湾的木虱,绘了E.albolineata Kuwayama的特征图并记述了其若虫。半个  相似文献   

12.
连续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养分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漳州地区,对连续年龄序列(2、3、4、5、6年生)的尾巨桉(Eucalyptus grandis ×E.urophylla)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2、3、4、5和6年生)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796.65、3098.10、4489.13、4200.72和3692.40 kg·hm-2,呈现先期增加,4年生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各年龄段林分凋落物量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其中3、4和6年生林分呈单峰型,前二者出现在6月,后者出现在4月;而2和5年生林分则出现2个峰值,前一个峰值出现在4月,后一峰值出现在6月.在凋落物的组成中,落叶占总凋落物量的84.86%~90.04%,其次分别为碎屑物(5.01%~6.70%)、落枝(2.95%~4.52%)、树皮(2.64%~3.62%)和落果(0.30%~0.55%).凋落物各组分中,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N>Ca>K>Mg>P.各龄级桉树人工林凋落物中5种元素的年通量的大小顺序表现为:4年生(133.20 kg·hm-2)>5年生(124.98 kg·hm-2)>6年生(97.56 kg·hm-2)>3年生(90.51 kg·hm-2)>2年生(86.01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两种茨藻属植物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在1985年报道过分布于我国大陆的6种茨藻属(Najas L.)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结果。而高雄茨藻(N. browniana Rendle)和弯果茨藻(N. ancistrocarpa A. Br. ex Magnus)为笔者不久前(1987年)才发现它们在我国大陆上有分布。据载,仅弯果茨藻前人作过染色体计数工作。因此,作为对整个茨藻属细胞分  相似文献   

14.
李端方  丁仕兰 《蛇志》1992,4(2):12-14
为摸清我县蛇伤发病情况,对全县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时间是1989年至1991年三年;调查人口20.3万人.蛇伤数213人,平均年发病率为0.35‰.其中男性161例占75.59%.死亡2例,死亡率0.94%.蛇伤高峰在5至8月.受伤者绝大多数是农民(97.65%).受伤部位多为下肢(78.40%).受伤地点多在山林中(40.85%)和山间小路上(38.03%),致伤蛇种主要是蝮蛇(40.85%)和烙铁头蛇(33.80%),其次是竹叶青蛇(13.62%)和五步蛇(8.45%).本地对人危害最大的是五步蛇。  相似文献   

15.
云南大理人工松林中小兽群落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云南大理不同年龄的人工松林(5-8年、10-15年、16-20年)中小兽群落的物种多度、多样性和主要小兽的丰富度,研究了小兽与森林栖境因子(乔木的密度、覆盖度和森林底层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密度、物种多度)的关系,探讨了小兽群落在中国西南人工森林的演替,以及地表植物和森林覆盖度对小兽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表植物的物种多度和丰富度随着森林的年龄增长而增大,但是小兽群落的物种多度和多样性随着森林年龄的增长而变小。小兽与森林栖境因子的回归关系显示小兽群落的物种多度和多样性与地表植物(PC1)成负相关关系。小兽群落的优势物种随着森林的年龄有明显的演替。在年龄最小的森林(5-8年)中,大绒鼠(E.miletu)和齐氏姬鼠(A.chevrieri)是优势物种;在10-15年森林齐氏姬鼠(A.chevrieri)和锡金小鼠(M.pahari)是优势物种;在年龄最大的森林(16-20年)中,贝氏树(T.belangeri)和珀氏长吻松鼠(D.pernyi)成为优势物种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玉米上的多堆柄锈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在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的过程中,我们曾于1972年12月中旬在海南岛乐东县尖峰地区“金-03”号玉米自交系的植株上采得一种锈菌——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其后,1974年和1979年在该岛的陵水及崖县等地亦分别采到过此菌。据 Weber(1973)和 Kranz(1978)等报道,P.polysora广泛地发生于世界热带地区的玉米上;在我国,戴芳澜等(1937)、天云章(1949)、谌多仁(1963)以及戚佩坤(1978)等所报道的国内玉米上的锈菌均属于高粱柄锈菌 P.sorghi。作者在海南岛玉米上采得的这种锈菌(P.polysora),国内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17.
沁明 《人类学学报》1984,3(1):83-84
法国东比利牛斯陶塔维(Tautavel)的阿拉戈洞(Cave of I'Arago)发现的人化石的年代,以前用热释光法(thermoluminescence)测得的年代为大约距今20万年。1983年横山(Yokoyama)用电子(回辶)旋共振法(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测得的年代为大约距今50万年,比用热释光法所得的数据大一倍以上。最近英国的斯金纳(A.F.Skinner)和德贝纳姆(N.C.Debenham)对此数  相似文献   

18.
西 加杨(Populus canadenssuaveolens)是苏联波格丹诺夫于1936年将加拿大杨(P.×euramericana cv.“regenerata”)合接在西伯利亚杨(P.suaveolens)上得到的。波氏称其为加拿大杨-西伯利亚杨无性杂种No.10。我省于1961年引入,先后曾在白城、长春、吉林等  相似文献   

19.
肯蚖属(Kenyentulus)是Tuxen1981年新分立出来的一个属,原归格蚖属(Gracilentulus),现已知共有7种,K.kenyanus(Conde1948)分布于东非、塞舌尔、印度南部和巴西等地;K.condei(Prabhoo 1975)在印度南部;K.japonicus(Imadate1961)和K.sakimori(Imad.1977)均分布于日本;而其余三种K.malaysiensis(Imad.1965),K.ohyamai(Imad.1965)和K.sanjianus(Imad.1965)则分布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20.
江西产新变种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志雄 《植物研究》1986,6(1):151-154
江西(Jiangxi):井冈山(Jinggangshan)珠砂冲,林内,海拔500米,1974年5月,采集人未详(sine coll.)740126;同地(ibid),红军游击队洞口,岩畔海拔880米,1979年5月19日,俞志雄和张秋根(Z.X.Yu et Q.G.Zhang)790014;龙潭至将军洞途中,山地杂木林中,海拔830米,1983年9月17日,俞志雄(Z.X.YU)8342,;龙潭,点将台,海拔778米,1983年9月17日,俞志雄(Z.X.YU)8346;同地,山地林中,1983年9月22日,俞志雄(Z.X.YU)8361(Typusl JXAU;lsotypus NEFl),83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