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种子发芽率是指在发芽试验中,能发芽的种子粒数占全部供试验种子粒数的百分数;表示种子的发芽能力;是种子播种品质检验内容之一。可用常规方法(直接发芽)来测定,或用各种快速法来预测。种子生活力仅指种子发芽潜力,即用快速法测定发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当归种子的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归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存放一年后,即失去发芽力,这一问题成为推广“立秋直播”新技术的严重障碍。为查明导致发芽力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探讨保持发芽力的有效措施,特对当归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发芽力的年变化,以及种子含水量(4—20%)、贮种温度(-10一33℃)和发芽温度(5—35℃)等对种子发芽力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归种子属于“耐干藏种子类型”,高温和高湿是降低发芽力的主要因素。若将种子含水量降低到5—8%,并配合以较低的温度(15℃以下),发芽力则可长达三年以上。在当归产区,若能改“常温堆藏法”为“低温、干燥、密闭贮存法”,便可达到妥善保存当归种子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红松球果成熟后不能自行散出种子,需要依赖动物将种子从球果中取出再传播出去。为了检验红松种子能否直接在落地球果中发芽、成苗。在球果成熟期采集球果,将球果封闭在铁丝笼中,在排除动物干扰的情况下放置在林地上。2年后回收了10个球果,其中9个可看到少量种子发芽。对5个球果中115粒发育正常种子的逐个检查表明发芽率为11%。53%种子腐烂,另外35%的种子虽未腐烂也已失去发芽能力。发芽后形成的幼苗均为残缺或畸形苗。实验结果支持没有动物帮助,红松不能进行天然更新的结论及有关动物可视为红松林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或关键种组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下四川金川县岷江柏种子的发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柏(Capressus chenggiana S.Y.Hu)是我国川甘地区特有的濒危乔木。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岷江柏种子的发芽特征研究,分析了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并讨论了岷江柏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从而为岷江柏的人工繁育和物种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子发芽周期为20d,其中0~5d为萌动期,5~15d为高峰期。种子发芽温度为5℃~30℃,适宜发芽温度为10℃~25℃,5℃和30℃不利于种子发芽。在贮藏过程中,贮藏开始阶段10℃不利于种子发芽,贮藏4~10个月后10℃~25℃种子发芽的差别不明显。种子最适发芽温度在2003年1月、4月、7月和10月分别为:20℃、15℃、20℃、25℃。在贮藏过程.不同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T50都有显著影响。岷江柏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贮藏过程中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植物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5.
光与激素对于杜鹃花种子发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24种杜鹃花种子的光照发芽试验,结果表明杜鹃花种子是需光性种子。所有种子的发芽都必须有光照,假如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种子的发芽率几乎等于零。杜鹃花种子的发芽受光敏素的控制,红光促进种子发芽,远红光可以逆转这种促进作用,种子发芽与否取决于最后一次照射的光质。 不同种的杜鹃花种子对光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敏感的种子可以在蓝光,短光照时间下正常发芽,并且它们的需光要求可以被1000 ppm赤霉素所代替。迟钝的种子发芽则要求红光和长光照时间,1000 ppm赤霉素不能代替光,光和赤霉素并用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盐碱地绒毛白蜡和苦楝种子抗盐萌发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盐碱地和正常地上采集的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和苦楝(Melia azedarach)种子在不同盐浓度下做发芽实验,测定两类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两种种子在不同盐胁迫下的发芽情况、幼苗保护性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绒毛白蜡比苦楝种子抗盐萌发能力强,比较适合在盐碱地上种植.正常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高于盐碱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产自正常地的绒毛白蜡种子活力随盐胁迫的增强而逐渐增大,苦楝却相反.盐碱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形成的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形成的幼苗,以绒毛白蜡幼苗为最高;丙二醛含量则是产自盐碱地的幼苗低于正常地幼苗,以绒毛白蜡为最低.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四川小金县岷江柏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采自四川小金县的岷江柏(Cupressus chenggiana S. Y. Hu)种子发芽特征的研究,分析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四川小金县的岷江柏种子发芽周期为20 d,其中0 ~5 d为萌动期,5 ~15 d为高峰期;发芽温度为5℃~30℃,适宜发芽温度为10℃~25℃,种子最适发芽温度在2003年1、4、7和10月分别为25℃、15℃、20℃和20℃.岷江柏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和贮藏过程中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丽云  曹帮华 《植物学报》2005,22(6):668-672
将盐碱地和正常地上采集的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和苦楝(Melia azedarach)种子在不同盐浓度下做发芽实验, 测定两类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 比较两种种子在不同盐胁迫下的发芽情况、幼苗保护性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绒毛白蜡比苦楝种子抗盐萌发能力强, 比较适合在盐碱地上种植。正常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高于盐碱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 产自正常地的绒毛白蜡种子活力随盐胁迫的增强而逐渐增大, 苦楝却相反。盐碱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形成的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形成的幼苗, 以绒毛白蜡幼苗为最高; 丙二醛含量则是产自盐碱地的幼苗低于正常地幼苗, 以绒毛白蜡为最低。  相似文献   

9.
以青藏高原野豌豆属窄叶野碗豆(Vicia angustifolia)种子为材料,就其休眠类型、发芽对温度与水分的响应以及休眠破除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窄叶野碗豆新鲜种子具有复合休眠特性,而贮藏种子仅具有物理休眠特性。(2)与贮藏种子相比,新鲜种子的发芽温度范围变窄,高温显著抑制其种子的发芽,在25℃条件下新鲜种子的发芽率仅为4%,而贮藏种子可达90%以上。(3)新鲜种子发芽对水分的要求较高,在-0.4 MPa以及10℃、15℃、20℃条件下,新鲜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85%、55%、8%,而贮藏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95%、91%、89%。(4)氟啶酮(FL)和赤霉素(GA3)对贮藏种子的发芽与发芽速率均无明显作用,但可显著提高新鲜种子的发芽速率;与贮藏种子相比,新鲜种子的发芽对脱落酸(ABA)的抑制作用更为敏感;除高浓度多效唑(PA)显著抑制新鲜种子的发芽外,其他浓度的PA对新鲜种子与贮藏种子均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脱落酸可能是引致窄叶野豌豆种子生理休眠的主要原因;硫酸及切破种皮处理均可破除贮藏种的物理休眠,其中硫酸处理20min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浑善达克沙地黄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秀萍  刘果厚  贺晓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312-2317
在实验室通过模拟野外自然条件,研究了土壤水分、沙埋厚度和温度对黄柳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柳种子对水分条件很敏感,发芽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3%~20%,低于3%或高于20%发芽都会受到抑制;(2)种子萌发需要沙土覆盖,适宜覆沙厚度为0.1~0.4 cm,此条件下第5天种子发芽率达80%以上;但当沙埋厚度超过0.6 cm时,种子出苗就会受到抑制;当沙埋厚度超过1.2 cm时,将不能出苗;(3)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35℃,当温度高于45℃时种子将不能萌发并最终死亡;(4)幼苗的耐热性较强,40℃处理下幼苗出现热害症状,并且热害症状发展缓慢,60℃处理下90 min后幼苗干枯死亡;(5)种子的寿命为120 d左右。  相似文献   

11.
曾璠  冷俐  包维楷  周志琼 《生态学杂志》2009,28(12):2452-2459
岷谷木蓝(Indigofera lenticellata)是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泛分布的豆科灌木.本文对其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岷谷木蓝种子具有物理休眠,其萌发困难的原因在于种皮的不透水性;种子的硬实比率高(85%),针刺种皮和沙摩处理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其中沙摩7 h最为快速有效.岷谷木蓝种子发芽温度范围较广,10℃~30℃均可发芽,最适温度范围为20℃~30℃,低温不利于种子萌发.岷谷木蓝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在聚乙二醇6000(PEG)溶液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种子在25% PEG胁迫下仍能达到100%的发芽率,但水分胁迫对种子发芽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发芽率和发芽速度降低,发芽周期和发芽准备期增长,发芽高峰期滞后.其中对于发芽能力检测的各项指标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顺序为发芽指数>发芽势>发芽率.岷谷木蓝种子的发芽特征是对干旱河谷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野外播种的适宜时间为4月初,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7 h的沙摩处理.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桑寄生植物的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寄生植物的种子无休眠期,在果实内可以发芽。月平均温度15—26℃,相对湿度78—88%时,种子在多种死、活物体上均能发芽,总平均发芽率87.3%;极大多数种子在室温18—32℃时、2—8天发芽,发芽率97.3%;冰箱内温度4—5℃时,10—31天发芽,发芽率78%,但发芽种子移室温下不再继续生长。去果肉的种子发芽时间短,发芽率比带果肉的种子高。室内弱光照下的种子发芽率比不见光的高。桑寄生的幼苗只能在其寄主树上生长成株,完成生命周期。人工栽培必须用新鲜果实内的种子,在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下,播种在其寄主树的小枝上。从播种至开花结果约需1.5—3年。  相似文献   

13.
种子萌发是一个代谢过程,受到种子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内在因素是种子大小,主要外在因素是外界环境温度。本研究以黄花委陵菜种子为材料,进行了温度和种子大小对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20℃是黄花委陵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最高。种子大小只与其发芽率有显著关系,未能显著改变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综合各项指标,黄花委陵菜的最适发芽温度是20℃,温度适应范围比较小,在园林育种、管理等应用方面要严格控制其外界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
干燥处理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多倍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在细胞学试验中,曾偶然发现蚕豆种子在幼根生长期间缺水,则有诱发根尖形成瘤肿的现象。于是我们进行了“干燥处理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多倍体化”的试验。先将种子放入湿沙中发芽,当幼根生长到1.5厘米时,将已发芽的种子埋入干沙中处理24小时,然后再放入湿沙内继续生长24小时,使幼根生长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5.
外源GA_3浸种处理促进火龙果种子发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龙果种子播种育苗存在着种子发芽慢、发芽不整齐、发芽率低及幼苗细弱等问题。为了探讨提高火龙果种子发芽速度、发芽率和种子活力的方法,本试验以白肉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 Brit.t Rose)种子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浓度(100mg/L,200mg/L,300mg/L和400mg/L)外源GA3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在适宜的光、温、水、气条件下催芽,通过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鲜重和活力指数的测定,研究不同浓度外源GA3浸种处理对火龙果种子发芽的影响,不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GA3浸种处理对火龙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种子活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400mg/L处理效果最好,300mg/L处理次之,再次是200mg/L、100mg/L,对照最差。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火龙果种子播种育苗及育种工作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落叶松种子园中21个长白落叶松无性系亲本为试验材料,对其结实和发芽性状进行研究,分析其遗传变异状况,以期筛选结实及发芽均表现优良的无性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结实和发芽性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无性系L52和L67平均发芽特性表现较好。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3.34%~69.47%,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7757~0.9463,高变异系数、高遗传力有利于优良无性系评价选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相关系数变化范围为0.054~0.889,其中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与千粒重、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种子发芽特性与种子表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最终以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各无性系种子聚为两类,无性系L17、L40、L49、L52、L55、L67、L71、L88和L99种子发芽性状较优良,可作为高发芽率优良亲本进行利用,此研究可为长白落叶松种子园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种子萌发特性和小蓬幼苗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蓬在20℃条件下的发芽效果最好;小蓬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光照,但是全光照情况下发芽速度比在黑暗条件下快;在变温条件下,小蓬种子的发芽率有所提高,其中以15℃和10℃变温条件下的发芽效果最佳;不同坡向种群种子发芽率和千粒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不同种群种子是异质的;通过调查发现小蓬主要在靠近母株一定范围内依靠种子进行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8.
兰花种子在一个果实内有1300-4000000粒,胚仅是未分化的细胞群,不具有发芽时供营养用的胚乳;因此,不像其它种子那样容易发芽。从上一世纪前半期兰花栽培兴盛时期开始,经营兰花栽培与研究工作者就十分关心兰花种子发芽问题。到上一世纪末,证实了兰花自然实生苗的根部存在根菌,由此考虑到其根菌与种子发芽的关系。本世纪初期,法国Bernard和德国Burgeff从根部分离出兰花种子与菌共生而发芽的真菌,研究了所谓共生发芽(symbiotic germination)。由于用人工方法进行发芽需要专门的技术,能否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毛莨科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不同温度对毛莨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和休眠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种的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发芽适温,发芽所需天数及发芽率,对于中药材生产中掌握不同种的种子发芽适温,确定合适的播种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休眠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震  王艳梅  蒋建平 《生态学报》2004,24(5):959-964
为了探讨亚热带树木休眠理论以及休眠与树木分布的相互关系,研究了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休眠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白花泡桐种子适宜发芽温度范围在20~30℃,经过低温处理后,适宜发芽温度范围扩大到15~30℃,具有浅低温休眠特性;5℃的低温处理不仅提高了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而且加快了发芽速度,尤其在15℃发芽温度条件下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40d的5℃低温处理效果最好.20d、60d的低温处理效果相对较差;没有用低温处理的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除了在25℃发芽温度下的发芽势差异不显著外,在不同发芽温度条件下的发芽率与发芽势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在20℃、25℃发芽温度下的平均发芽时间差异不显著。在15℃发芽温度条件下,除了桂林种源以外,没有用低温处理的白花泡桐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都随着种源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20~30℃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内随种源纬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对低温处理反应差异明显。低温处理后的中亚热带以南的低纬度种源白花泡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都较北亚热带的高纬度种源高。低温处理后的中亚热带株州种源和北亚热带南部的宜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最长,而随着纬度的降低或增加平均发芽时间都变短。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浅休眠特性不同,是对不同种源地气候的一种生理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