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富集与释放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别在Pb浓度为0.25、0.50、0.75mg/L,Cd浓度为0.025、0.050、0.075mg/L的单一水环境中暴露时,蟹鳃、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与释放实验,并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富集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半衰期B1/2、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Pb和Cd含量CAmax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具有明显的富集,蟹鳃、肝胰腺和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与富集时间和水环境中Pb和Cd暴露浓度表现出了很好的正相关,血淋巴在富集阶段没有明显的规律。理论平衡状态下鳃、肝胰腺和肌肉中Pb和Cd含量CAmax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成正相关。(2)Pb和Cd在中华绒螯蟹组织器官中的富集具有选择性,开始实验前,Pb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的分布规律为: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Cd的分布规律为:鳃>肝胰腺>血淋巴>肌肉。在实验浓度的Pb和Cd水环境中暴露16d后,Pb的分布规律为:鳃>肝胰腺>肌肉>血淋巴;Cd的分布规律为: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3)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和释放都较缓慢。经过16d的生物富集,各组织器官中Pb和Cd的含量均未达到稳态平衡。Pb和Cd在组织器官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范围分别为5-51和6-3148,中华绒螯蟹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Pb(P1/2)范围分别为4-9d和8-57d,中华绒螯蟹对Cd的排出能力明显低于Pb。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在不同pH下氨氮排泄和血淋巴含氮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不同环境pH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氮排泄的影响,将性成熟的中华绒螯蟹置于pH 4.5、6.0、7.5、9.0和10.5的环境中,24h后测定血淋巴中不同含氮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环境pH从4.5到9.0,中华绒螯蟹的氨氮排泄无显著变化,当pH升高到10.5时,氨氮排泄受到显著抑制;同时环境pH的升高还导致血淋巴pH上升,在pH 10.5时,血淋巴氨氮、尿素氮和尿酸的含量也显著上升分别达到(5.90±0.61) μg/mL、(2.47±0.14)μg/mL和(0.096±0.002)μmol/mL.实验结果还显示,高pH环境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水平,降低血淋巴总蛋白和血蓝蛋白的含量,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它们的变化可能同机体的氨中毒解毒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口灌给药途径下,研究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中华绒螯蟹以20 mg/kg剂量给药双氟沙星后,其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药物-时间曲线关系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吸收迅速,在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达峰时间短.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的Vd分别为3.170 L/kg、2.122 L/kg、1.045 L/kg、1.051 L/kg和0.203 L/kg;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消除缓慢,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96.316 h、88.228 h、137.524 h、67.021 h和124.679 h;总体清除率CLa分别为0.783 L/h·kg、0.040 L/h·kg、0.013 L/h·kg、0.011 L/h·kg和0.008 L/h·kg.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药物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双氟沙星相似,都呈现多峰现象.但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4种组织中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出现药峰的时候恰好是这4种组织中双氟沙星下降缓慢时期.鉴于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消除缓慢,而可食组织中脂肪含量较高,因此若规定可食组织中双氟沙星的最大残留限量以脂肪中最大残留限量(100μg/kg)为标准,沙拉沙星的最大残留限量为30μg/kg,则建议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休药期大于24d,才能保障食用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17℃水温下,单次肌肉注射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法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淋巴、肌肉和肝中药物残留浓度,利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分析数据,研究不同剂量氟苯尼考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和肝组织中的代谢规律及组织分布。结果表明,在3种(5.0、10.0、20.0mg/kg)给药剂量下,血淋巴和肌肉组织中氟苯尼考含量瞬时达到峰值,而肝中氟苯尼考含量则随给药时间,先上升后下降,各组织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肌肉、血淋巴、肝。应用药代动力学计算软件3P97分析结果表明,血淋巴、肌肉、肝组织中氟苯尼考的代谢规律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以3个浓度给药后,血淋巴中氟苯尼考的吸收半衰期(T1/2α)及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0.04、0.21、0.87h和0.60、1.48、3.29h,整体清除率(CLs)分别是2.17、1.99和2.12ml/(kg·h),肌肉中氟苯尼考的T1/2α及T1/2β分别是1.38、0.93、0.47h和10.39、31.78、23.91h,CLs分别是0.07、0.03、0.03ml/(kg·h),肝中氟苯尼考的T1/2α及T1/2β分别是0.69、0.07、0.12h和0.73、4.90、4.49h,CLs分别是1.79、2.55、3.89ml/(kg·h)。  相似文献   

5.
不同发育时期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渗透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全保  何林岗 《动物学报》1990,36(2):165-171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渗透压随不同的生长阶段而异;不论是在淡水中,还是在不同盐浓度的海水中,都具有保持血淋巴高渗调节控制的能力。青春期前,6—9月份,血淋巴渗透压自390mOsm/Kg H_2O升至560mOsm/Kg H_2O;青春期后,9—12月份,自555mOsm/Kg H_2O升至656mOsm/Kg H_2O,但12月到翌年3月份却明显下降。雌蟹从淡水移入海水后的血淋巴渗透压调升速度,青春期后是青春期前的三倍左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中华绒螯蟹越冬后肝胰脏、肌肉和生殖腺维生素C的含量及变化。肝胰脏为中华绒螯蟹储存维生素C的器官;越冬后的雌性中华绒螯蟹,其肌肉和生殖腺的维生素C高于雄性;正常活动雌性或雄性,其肝胰脏、肌肉和生殖腺的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死亡的个体的维生素C含量;产卵且抱卵孵化的雌体,其肝脏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那些不产卵的雌体,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是越冬时或越冬后中华绒螯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中华绒螯蟹越冬后肝胰脏、肌肉和生殖腺维生素C的含量及变化。肝胰脏为中华绒螯蟹储存维生素C的器官;越冬后的雌性中华绒螯蟹,其肌肉和生殖腺的维生素C高于雄性;正常活动雌性或雄性,其肝胰脏、肌肉和生殖腺的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死亡的个体的维生素C含量;产卵且抱卵孵化的雌体,其肝脏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那些不产卵的雌体。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是越冬时或越冬后中华绒螯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33-1144
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对甲壳动物生长、蜕壳、性腺发育、免疫保护和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探讨饲料中脂肪酸营养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耐低氧胁迫的调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单个体养殖试验、生化分析、低氧胁迫及生理指标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初始均重为0.6g左右)成活、生长、脂类组成和低氧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幼蟹饲料中适宜的DHA含量。结果表明:(1)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生长、蜕壳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影响;(2)饲料中DHA含量对幼蟹肝胰腺水分、肌肉水分及总脂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过量DHA(0.81%)导致幼蟹肝胰腺总脂含量显著升高;(3)幼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DHA均随着饲料中DHA含量升高而显著上升,但DHA相对保留率(组织中DHA与饲料中DHA的比值)随着饲料中DHA含量上升而显著下降,整体上肌肉中各PUFA的相对保留率远高于肝胰腺。无论饲料中DHA/EPA比值如何变化,肌肉中DHA/EPA均小于1,这说明幼蟹肌肉需要更多的EPA;(4)饲料中添加适量的DHA(0.18%0.28%)可以提高低氧胁迫下幼蟹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其乳酸和丙二醛含量,从而提高幼蟹的抗低氧胁迫能力。综上,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DHA含量为0.2%左右。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卵黄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中华绒螯蟹的卵黄形成也受各种相关内分泌激素的调控,卵黄的来源虽然是双重的,一方面在蟹卵内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生产卵黄原,然后卵黄原再融合成为卵黄体。另一方面,蟹卵以胞吞方式直接从血淋巴中接纳卵黄原,同时又通过指状小道由卵泡细胞间接接纳卵黄原。肝胰腺可能会产生卵黄原,这些卵黄原随即进入血淋巴内,再直接或间接被蟹卵接纳。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20-羟蜕皮酮诱发蜕皮和卵巢发育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血淋巴20-羟蜕皮酮(20-HE)含量的变化。血淋巴20-HE同卵母细胞发育各个阶段有密切的时相关系:在卵母细胞小生长期血淋巴20-HE持续上升,经青春蜕皮进入卵母细胞大生长期后又迅速降低。不能及时青春蜕皮的青春期前雌蟹,稍后仍出现20-HE下降的趋势。对不同实验条件和生理状态下雌蟹的比较表明,20-HE具有诱发蜕皮的特性。卵母细胞早期生长必需高浓度的血淋巴20-HE。外源注射的20-HE有刺激卵巢增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食物中重金属胁迫对昆虫血淋巴能量物质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饲料中不同浓度的Ni2+ (1~40 mg/kg)对连续3个世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5龄始龄(0 h)至6龄末幼虫(分别记为0,24,48,72,96和120 h幼虫)血淋巴中能量物质总糖、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血淋巴中热量值及5龄和6龄幼虫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和2代48 h和96 h幼虫血淋巴的总糖含量均低于对照;而连续3代其他处理幼虫血淋巴中的总糖含量均在低浓度Ni2+(1~5 mg/kg)胁迫下增高,在高浓度Ni2+ (20~40 mg/kg)胁迫下降低。连续3个世代的Ni2+胁迫均显著降低了0~48 h幼虫血淋巴中的蛋白含量;低浓度Ni2+(1~5 mg/kg)胁迫增加了连续3代72~120 h幼虫血淋巴中的蛋白含量,而高浓度Ni2+(20~40 mg/kg)胁迫只降低了第1代72~120 h幼虫以及第2代72 h幼虫血淋巴中的蛋白含量。第1代0 h,48~72 h和120 h幼虫血淋巴中的脂肪含量在1~20 mg/kg Ni2+胁迫下均高于对照,但24 h和96 h幼虫血淋巴中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中的含量。连续3代0~48 h幼虫血淋巴中的热量值均随饲料中Ni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低浓度Ni2+胁迫(1~5 mg/kg)增加,而高浓度Ni2+(20~40 mg/kg)的胁迫降低第2和3代72 ~120 h幼虫血淋巴中热量值。同时,低浓度Ni2+胁迫增加而高浓度Ni2+胁迫降低了第3代5龄和6龄幼虫的体重。因此推测,Ni2+胁迫对S. litura幼虫血淋巴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热量值的影响与能量物质的种类、虫体的发育阶段和Ni2+的胁迫世代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不同盐度条件下中华绒螯蟹亲蟹行为及血淋巴生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定淡水对照组、盐度18适应组、盐度30骤变组(18→30)和盐度0骤变组(18→0),采用视频记录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条件下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的8项行为学指标变化,并测定了血淋巴渗透压及离子、血蓝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蟹封闭反应行为仅发生于盐度组(盐度18组和盐度30骤变组),且盐度30骤变组封闭反应时间显著高于盐度18组(P<0.05);腹部开合行为仅见于盐度0骤变组;盐度组第一触角回缩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5项行为学指标活动频率均于盐度0骤变组最高。各实验组亲蟹血淋巴渗透压及离子浓度均高于外界实验水体,且均随盐度升高而增大。血蓝蛋白含量随盐度的降低而升高,盐度0骤变组血蓝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盐度30骤变组(P<0.05)。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亲蟹在0~30盐度范围内进行高渗透压调节,腹部开合行为是其在低盐度环境下暴露尾肠吸收水中离子的一种行为策略,封闭反应有助于机体减少高盐度坏境下水的吸收及扩散失盐。  相似文献   

13.
第 1期武汉东湖光合色素与叶绿素a代谢产物的HPLC研究………………………………………………………………………………………… 刘 红 谢 平 周 洁 刘学军 唐汇娟 (1)…………………………………………………………………………………………………人工饲养和野生草鱼幼鱼耳石微结构的比较研究宋昭彬 常剑波 曹文宣 夏立启 (7)………………………………………………………斑节对虾血淋巴中诺氟沙星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房文红 邵锦华 施兆红 杨宪时 (13 )……………………………………………………盐酸环丙沙星在中华绒螯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中华绒螯蟹越冬时和越冬后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状态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及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变化,分析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越冬死亡,越冬后交配,产卵和孵化关系。越冬前雌,雄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碘(I2)值为57和48。越冬(越冬时,越冬后)死亡雌,雄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分别低于28和10;而其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I2值分别低于1.25和0.83。越冬后能成功交配的雄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高于33。越冬后交配产卵雌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高于42,抱卵并使卵正常孵化的雌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大于47。脂肪酸在河蟹的细胞内氧化分解,为越冬提供了能量。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饥饿代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 10~ 12月 ,对体重为 5 4 .5 9(± 2 .37) g的亲蟹在 2 0 (± 0 .5 )℃温度条件下进行饥饿实验 ,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亲蟹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过 30d的饥饿处理 ,亲蟹的耗氧率降低为摄食状态的 5 0 .0 % ;CO2 排出率减小为摄食状态的 6 3.4 % ;NH3 N排泄率减小为 5 9.1% .耗氧率和CO2 排出率、NH3 N排泄率的变化差别较大 ,耗氧率的减小可分为 4个阶段 ,而CO2 排出率和NH3 N排泄率的减小仅可分 3个阶段 .与此同时 ,亲蟹的标准代谢水平同样受到饥饿的影响 ,饥饿 30d后 ,由 4 .4 5J·g-1·h-1减小为 2 .36J·g-1·h-1;在饥饿亲蟹的代谢中 ,脂肪消耗最多 ,其次是碳水化合物 .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鱼油和豆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生长、免疫、代谢和耐低氧性能的影响,配制了添加不同比例鱼油和豆油的3种蟹用饲料,添加3%鱼油饲料组、3%豆油饲料组、3%鱼油和豆油混合组(1∶1,质量比),将其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115 d后测量蟹体重、壳长和壳宽的变化,再将其放入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为(9.06±0.06)mg/L和(2.57±0.44)mg/L的水体中,测定其免疫、代谢指标及耐低氧性能的变化。结果发现:投喂添加3种不同油脂饲料的中华绒螯蟹各组间体重无显著性差异;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代谢指标影响较大;添加鱼油和豆油混合油饲料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都为最高,说明鱼油与豆油混合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增加其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水通道蛋白11基因(AQP11)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长蜕壳过程中的功能作用,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华绒螯蟹水通道蛋白11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总长为1 746bp,5'端和3'端非编码区分别为463 bp和476 bp,开放阅读框为807 bp,推测编码26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29.46 kDa,理论等电点为5.38.生物学信息分析表明,AQP11含有4个跨膜区(第62~84,第159~181,第194~216,第231~250)和2个NPV单元,属于稳定蛋白;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AQP11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同源性最高(82.0%),与凡纳滨对虾的聚为一支,与甲壳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的检测显示,AQP11基因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肠道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肌肉和胸神经节,在肝胰腺、鳃和血中表达量最低.研究发现,AQP11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肠道中的表达呈现,在蜕壳间期(C期)和蜕壳前期(D期)过程中表达量均较低,在蜕壳期(E期)表达量开始上升,蜕壳后期(AB期)表达量不变.AQP11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呈现,蜕壳间期(C期)表达量低,蜕壳前期(D期)表达量开始上升,蜕壳期(E期)达到峰值,随后到蜕壳后期(AB期)下降.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AQP11基因在其蜕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验以淡水(0.3‰)处理组为对照,研究了急性高渗胁迫(盐度16‰和3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雄蟹血淋巴和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质、血蓝蛋白、血糖及肝糖原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进入16‰及30‰盐度后,蟹的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从6—48h显著降低(P<0.05),至72h时显著增加(P<0.05),而机体肝胰腺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从12h开始至96h显著降低(P<0.05);血蓝蛋白含量在前24h显著降低(P<0.05),48h开始显著升高(P<0.05);肝糖原含量在6—96h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降低(P<0.05);16‰盐度组蟹的血糖含量在24—48h时显著下降(P<0.05),到72h开始逐渐恢复(P>0.05),而30‰盐度组其血糖含量早在6—12h时就有显著的下降(P<0.05),到24h则开始逐渐升高。研究表明,在急性盐度胁迫下,糖类和蛋白质对中华绒螯蟹渗透压调节起重要的作用,其优先利用糖类的分解获得所需的能量,其中盐度越高,机体内葡萄糖的消耗越快,血糖水平的恢复也相应较快。对蛋白质的利用稍次之,机体可利用蛋白质的分解获得其渗透压调节的效应物游离氨基酸以维持渗透压平衡。  相似文献   

19.
高温对家蚕三品系血淋巴中糖水平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Bombyx mori的两个二化性品系热耐受型NB4D2和热敏感型CSR2均适合于温带气候,而多化性的PM(Pure Mysore) 品系适合于热带气候,将这3种品系5龄幼虫分别置于32℃和36℃的高温下,观察高温对其5龄幼虫至蛹期血淋巴中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PM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均小于NB4D2和CSR2。在蜕皮期间血淋巴海藻糖水平较高,而葡萄糖水平及海藻糖酶活性较低。32℃和36℃的高温下,幼虫蜕皮期间血淋巴中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仅在其各自的水平上表现为小幅度的增加。蜕皮后幼虫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显著下降,而葡萄糖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上升。在较高温度下,蜕皮后幼虫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下降幅度更大,而葡萄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上升水平也更加显著。25±1℃下取食幼虫血淋巴中葡萄糖含量显著下降,海藻糖含量显著上升;3℃和36℃下PM 和NB4D2取食幼虫血淋巴葡萄糖和海藻糖含量以及海藻糖酶活性增加,而CSR2均减少或降低。吐丝幼虫血淋巴中葡萄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海藻糖小幅度下降。而在较高温度下,耐热型PM 和NB4D2吐丝家蚕血淋巴糖含量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明显增加,而热敏感型CSR2的则明显下降。这3种品系蛹发育期的血淋巴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均下降。在两较高温度下,PM蛹期血淋巴糖和海藻糖酶活性增加,而NB4D2 36℃时增加幅度小于32℃时。对于CSR2,32℃时观察到其血淋巴葡萄糖含量增加,但当环境温度增加到36℃时其血淋巴葡萄糖含量降至正常水平下。然而,当CSR2的蛹置于32℃和36℃时血淋巴海藻糖含量及其酶活性下降,且36℃时下降幅度更大。因此,桑蚕对高温的适应取决于家蚕的品系及发育阶段,并可通过其血淋巴糖及海藻糖酶活性水平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取食不同品种桑树(M-5, S-36和V-1)叶片的家蚕(多化性品种Pure Mysore、 二化性品种NB4D2和CSR2)5龄幼虫血淋巴中阳离子的变化。结果表明: 家蚕幼虫血淋巴中Na+浓度低, K+和Mg2+浓度很高, Ca2+浓度较高。在幼虫活跃取食期间, 血淋巴中阳离子水平显著提高。血淋巴中阳离子水平与排泄物的量呈负相关。血淋巴中阳离子水平受阳离子外泌的控制。与非取食阶段相比, 取食阶段的阳离子清除速率低。家蚕二化性品种的血淋巴阳离子水平比多化性品种PM高出30%。结果说明家蚕品种对家蚕血淋巴阳离子变化的影响显著大于桑树品种或家蚕个体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