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蚜抗杀灭菊酯品系的某些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吴孔明  刘芹轩 《昆虫学报》1994,37(2):137-144
1908-1990年抗性监测表明,河南棉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对杀灭菊酯、氧化乐果和 久效磷的抗性水平明显增长,特别是对杀灭菊酯的抗性已达较高水平。使用杀灭菊酯对敏感棉蚜连续选择8次,棉蚜对杀灭菊酯抗性上升1392.67倍(浸溃法测定),并表现对久效磷和氧化乐果有3-4倍的正交互抗性。对4个不同抗性品系棉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表明,杀灭菊酯抗性棉蚜的适合度并不降低,抗性棉 蚜的繁殖力不表现降低趋势。利用棉田常用8种有机磷、菊酯类和脒类农药的单剂及混剂测定了对高抗棉蚜的毒力水平,DDVP表现对高抗杀灭菊酯棉蚜有较强毒力;脒类和菊酯类农药混配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但与DDVP混用则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拟除虫菊酯的结构与害虫抗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L.为试虫,用汰选方法研究了家蝇对六种不同拟除虫菊酯的抗性发展.结果表明,家蝇对不同化学结构和不同光学异构体组分的拟除虫菊酯抗性差别很大.对溴氧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抗性发展很快,氯氰菊酯次之,氰戊菊酯、氰戍菊酯A和氰戊菊酯Aσ抗性发展较慢.用抗溴氰菊酯家蝇品系和点滴法测定了十种拟除虫菊酯和七种有机磷杀虫剂的毒力,讨论了它们之间的交互抗性和结构与抗性的关系.溴氰菊酯(抗性比值24.00)、氯氰嫡酯(抗性比值20.11)、顺式氯氰菊酯(抗性比值38.10)和二氯苯醚菊酯(抗性比值11.04),结构相近的交互抗性比较严重.氰戊菊酯(抗性比值4.64)、氰戊菊酯A(抗性比值5.97)、戊菊酯(抗性比值4.49)和氟氰菊酯(抗性比值4.12)化学结构中醇部分与溴氰菊酯相同、酸部分不同,它们与溴氰菊酯交互抗性水平较低.联苯菊酯(抗性比值1.98)化学结构中酯和醇部分都与溴氰菊酯不同,其交互抗性水平较低,杀螟松等七种有机磷杀虫剂,除敌敌畏与溴氰菊酯有轻微交互坑性外,其它均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对苦皮藤素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测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敏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经苦皮藤素20代的抗性选育,其抗性增长21.57倍。选育的小菜蛾抗性品系对杀虫双、杀螟丹和叶蝉散分别有4.63、4.11和3.71倍的交互抗性;对溴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分别有0.22、0.01和0.26倍的负交互抗性。高抗杀螟丹、杀虫双小菜蛾品系对苦皮藤素无明显交互抗性,而高抗溴氰菊酯小菜蛾品系对苦皮藤素有3.61倍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抗甲胺磷品系的交互抗性和抗性生化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甲胺磷筛选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品系(R),对甲胺磷的抗性达到43.74倍,对马拉硫磷、二嗪磷、异丙威、仲丁威及醚菊酯都表现出一定的交互抗性,而对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交互抗性不显著。为了研究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和对其它药剂交互抗性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活体增效试验和离体生化实验。用2 μg/头的增效剂预处理试虫的活体增效实验结果显示,在甲胺磷筛选品系(R)中, TPP(triphenyl phosphate, 磷酸三苯酯)对甲胺磷的增效倍数达到4.54,TPP对马拉硫磷、二嗪磷、仲丁威、异丙威都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为2.76、2.07、2.17和1.64;PBO(piperonyl butoxide,胡椒基丁醚)对甲胺磷、马拉硫磷和醚菊酯有一定的增效作用;DEM(diethyl meteate,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的增效作用不明显。研究离体情况下增效剂对三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发现,TPP对R品系酯酶活力抑制作用很强(抑制率69.04%),PBO对多功能氧化酶(MF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29.30%),而TPP和PBO在F品系和S品系中对酯酶和MFO的抑制作用都较小;DEM在三个品系中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作用都很小。由此可见,酯酶在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中起最主要作用,在马拉硫磷、二嗪磷、异丙威和仲丁威的交互抗性中起很重要作用;MFO可能在甲胺磷抗性和醚菊酯、马拉硫磷的交互抗性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神经递质释放与家蝇对拟除虫菊酯抗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通过生物测定比较溴氰菊酯、氯菊酯和DDT对Dec-R,2C1-R,DDT-R和敏感(SP)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的毒力,表明三个抗性品系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DDT均有很高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达120 912,6 032和112.2倍,并对上述三种杀虫剂有明显的交互抗性和抗击倒效应。杂交试验表明Dec-R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是一个隐性基因,电生理试验表明抗性家蝇中枢神经系统(CNS)对药剂敏感度的降低是其产生抗性和交互抗性的重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Dec-R和2CLR家蝇品系中存在有击倒抗性因子(Kdr)。当用1×10-7mol/L溴氰菊酯对SP家蝇脑突触体在提高K+浓度去极化后,可加强3H-胆碱的释放,而在Dec-R品系中,溴氰菊酯浓度提高到1×10-4m0l/L也未能加强3H-胆碱的释放,表明溴氰菊酯与神经递质的释放和钠通道亲和性的降低是抗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棉蚜(Aphis gossypu Glover)是我国北方棉区的主要害虫。自1953年开始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和1059等防治棉蚜以来,田间喷雾浓度和使用次数逐年增大,棉蚜产生的抗性。80年代使用高效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三年后棉蚜抗性增长了171倍,有些地区达3230倍。此文报道棉蚜的抗性机制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棉蚜抗性与杀虫剂穿透能力降低、多功能氧化酶、α-乙酸萘酯酶和α-乙酸萘酯羧酸酶的活力增加、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剂敏感性的降低有关。在这基础上进行增效剂SV_1对多种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增效试验,得出SV_1对防治抗性棉蚜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能延缓抗性的发展。并研究了杀虫剂抗性的防治策略及综合治理措施,为防治棉蚜抗性和延缓抗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拟除虫菊酯抗性家蝇的交互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除虫菊酯的广泛使用使家蝇普遍产生了抗药性,为有效的控制家蝇的危害,需要了解家蝇对轮换或新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状况。作者用点滴法测定了两个实验室汰选的拟除虫菊酯抗性家蝇品系对几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二氯苯醚菊酯和溴氰菊酯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交互抗药性;拟除虫菊酯抗性较高的家蝇对作用机制不同的新农药(多杀菌素、氟虫腈)表现较低程度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抗性和敏感棉蚜Aphis gossypii品系对菊酯类药剂代谢的差异, 本实验合成了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报告荧光底物, 应用这两种底物水解后生成具有荧光化合物的特性,测定了不同品系棉蚜羧酸酯酶的代谢活性。结果表明: 氧化乐果棉蚜抗性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对溴氰菊酯报告荧光底物的代谢活性分别为10.0和3.4 pmol/min·mg; 对高效氯氰菊酯报告荧光底物的代谢活性分别为4.0和2.4 pmol/min·mg, 抗性品系羧酸酯酶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报告荧光底物的代谢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9和1.7倍; 溴氰菊酯棉蚜抗性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对溴氰菊酯报告荧光底物的代谢活性分别为7.6和6.2 pmol/min·mg; 对高效氯氰菊酯报告荧光底物的代谢活性分别为9.3和5.2 pmol/min·mg, 抗性品系羧酸酯酶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报告荧光底物的代谢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2和1.8倍。这种衍生的报告荧光底物能够用来检测抗性棉蚜羧酸酯酶的水解活性, 表明羧酸酯酶可能参与棉蚜对溴氰菊酯和氧化乐果抗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用澳氰菊酯、久效磷、灭多威及硫丹对敏感棉蚜以浸渍法连续选择16代或12代后,棉蚜对上述1种药剂的敏感度分别降低了300.0、6.0、5.0、及5.0倍。对4个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棉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表明:澳氰菊酯抗性品系棉蚜的存活率呈“S”形曲线下降,其内禀增长率为0.2985;久效磷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棉蚜的存活率呈二次曲线下降趋势,其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2979和0.2973;灭多戚及硫丹抗性品系棉蚜的存括率呈指数曲线下降趋势,其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2602和0.2533。  相似文献   

10.
棉蚜抗药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艾颖  邱星辉  何凤琴 《昆虫知识》2003,40(5):385-391
棉蚜的抗药性涉及到代谢酶活力的提高、靶标部位的不敏感以及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该文重点概述了棉蚜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棉蚜抗性中存在的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 ,讨论了抗性稳定性以及寄主植物和转基因棉对棉蚜抗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文柱  冯国蕾 《昆虫学报》1992,35(4):393-398
本文以电生理技术研究了四个品系的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中枢神经系统(CNS)对DDT、二氯苯醚菊酯和澳氰菊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抗性家蝇,DDT高抗品系(DDT-R)、二氯苯醚菊酯高抗品系(2C1-R)和溴氰菊酯高抗品系(Dec-R)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对三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与敏感家蝇相比均明显降低,而且,GNS的不敏感性随杀虫剂LD50的升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我们认为,CNS不敏感性是家蝇对DDT相拟除虫菊酯产生抗性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产生交互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电生理技术研究了四个品系的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中枢神经系统(CNS)对DDT、二氯苯醚菊酯和澳氰菊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抗性家蝇,DDT高抗品系(DDT-R)、二氯苯醚菊酯高抗品系(2C1-R)和溴氰菊酯高抗品系(Dec-R)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对三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与敏感家蝇相比均明显降低,而且,GNS的不敏感性随杀虫剂LD50的升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我们认为,CNS不敏感性是家蝇对DDT相拟除虫菊酯产生抗性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产生交互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用K+去极化条件下,研究了溴氰菊酯和氯菊酯分别对敏感、抗溴氰菊酯和抗氯菊酯家蝇Musca domestica 品系脑突触体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K+去极化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在抗溴氰菊酯和抗氯菊酯家蝇品系中比敏感品系分别下降47.0%和51.0%;当用10-5 mol/L溴氰菊酯预处理家蝇脑突触体,用K+去极化后对敏感、抗溴氰菊酯和抗氯菊酯家蝇品系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强作用分别提高80.3%、26.5%和70.5%;用10-5 mol/L氯菊酯预处理3个家蝇品系的突触体对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均无加强作用。由此表明,家蝇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是与Na+通道的亲和性降低有关,而氯菊酯的抗性与Na+通道的亲和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抗苄呋菊酯淡色库蚊对其它拟除虫菊酯的交互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朝远 《昆虫学报》1986,(2):131-138
1978年秋末从上海闸北区采得淡色库蚊用苄呋菊酯选育获得高达960倍的抗性品系(Res品系),它对被测定的其它拟除虫菊酯具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从7倍(天然除虫菊酯)至7,342倍(戊氰菊酯)。交互抗性大于90倍以上的是醇部位中带有3-苯氧基苄基的二氯苯醚菊酯及其顺、反异构体或醇部位中带有`α``-氰基-3-苯氧基苄基的溴氰菊酯和戊氰菊酯。具有高抗性的4种杀虫剂(包括苄呋菊酯)分别与增效剂增效醚(Pb)或磷酸三苯酯(TPP)以1:1的比例混用后的结果表明,抗性机制与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皆有密切关系,但氧化酶抑制剂增效醚(Pb)的增效效果明显地要强于酯酶抑制剂磷酸三苯酯(TPP)的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15.
棉蚜啶虫脒抗性种群交互抗性和增效剂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啶虫脒抗性品系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现状以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为延缓和治理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头反选育和群体汰选的方式,获得了棉蚜啶虫脒敏感和抗性品系;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了13种杀虫剂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啶虫脒的增效作用。【结果】经过室内棉蚜敏感和抗性品系的筛选,获得了相对抗性倍数为82.33倍的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谱的研究表明,交互抗性倍数小于5的药剂为:吡蚜酮,甲基阿维菌素;交互抗性倍数在5~10倍的药剂为:噻虫嗪,联苯菊酯,毒死蜱,马拉硫磷,丙溴磷,辛硫磷;交互抗性倍数在10~15倍的药剂为:硫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氧化乐果;交互抗性倍数大于1 5倍的药剂为:吡虫啉。增效剂实验表明,TPP和PBO在啶虫脒敏感品系中增效作用不明显,但在抗性品系中增效作用显著。在啶虫脒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77、1.61,在啶虫脒敏感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02、1.03。DEM在啶虫脒抗性、敏感品系中的增效作用均不明显,增效比为1.04、1.02。TPP和PBO对啶虫脒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以室内棉蚜敏感品系(LC_(50)为0.180 mg/L)为基础,对新疆各主要棉区的棉蚜种群进行了啶虫脒药剂的抗性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各主要棉区棉蚜对啶虫脒的相对抗性倍数为6.1~22.0倍。【结论】由此说明新疆主要棉区棉蚜对啶虫脒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生产中可以利用无交互抗性的吡蚜酮和甲基阿维菌素来治理抗性棉蚜种群。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对其他新烟碱药剂交互抗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本研究以室内筛选的棉蚜吡虫啉抗性种群、山东夏津县田间多抗种群和敏感种群为材料,采用生测法测定了这3种不同抗性种群棉蚜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的交互抗性,以及3种解毒酶抑制剂对吡虫啉等药剂的增效作用,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了这3个种群棉蚜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和药剂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吡虫啉抗性种群、夏津田间多抗种群的棉蚜对呋虫胺均无交互抗性,但对烯啶虫胺的交互抗性分别达5.28和4.89倍。呋虫胺对抗吡虫啉棉蚜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烯啶虫胺对抗吡虫啉棉蚜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作用较小。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和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对吡虫啉和烯啶虫胺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但对呋虫胺的增效作用不明显; 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3种药剂均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呋虫胺和烯啶虫胺都可以抑制抗吡虫啉棉蚜的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其中以呋虫胺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结果显示呋虫胺在抗吡虫啉棉蚜治理中的应用价值较大,其结构可为今后新烟碱类药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中国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成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杀虫剂抗性检测的诊断剂量。【方法】应用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原药制作不同浓度的药膜滤纸,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实验室敏感品系成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记录1 h的击倒数和24 h的死亡数。应用Excel 2007和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并制作杀虫剂的毒力回归线,计算各自的LC_(50)和LC_(99)值。以2倍LC_(99)值作为区分抗性和敏感种群的诊断剂量,制作药膜滤纸,接触筒法生物测定海口市白纹伊蚊现场种群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氯菊酯杀虫剂对白纹伊蚊实验室敏感品系成蚊的LC_(50)值分别为0.00619%,0.01403%和0.05009%,LC_(99)值分别为0.05175%,0.11859%,和0.53165%,相对应的诊断剂量分别为0.1035%,0.2372%和1.0633%。应用上述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诊断剂量测定的海口市白纹伊蚊现场种群的死亡率分别为22.58%,36.29%和40.83%,表明该种群对这3种菊酯类杀虫剂均已产生了抗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白纹伊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诊断剂量可作为该蚊成蚊抗药性监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抗性品系棉蚜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变异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李飞  韩召军  唐波 《昆虫学报》2003,46(5):578-583
用浸叶法测定了采自我国不同地区(泰安、莱阳、南京、北京和安阳)的棉蚜品系Ⅰ、Ⅱ、Ⅲ、Ⅳ、Ⅴ对久效磷、甲胺磷、抗蚜威和灭多威等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各棉蚜品系对杀虫剂的抗性依次为Ⅴ>Ⅳ>Ⅲ,Ⅱ>Ⅰ。进一步研究表明,Ⅴ和Ⅳ品系棉蚜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显著下降,Ⅱ品系次之,Ⅲ和Ⅰ品系接近于敏感品系。Ⅴ和Ⅳ品系乙酰胆碱酯酶的Km值显著下降,表明酶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同棉蚜抗性品系的酯酶(全酯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其中Ⅲ品系的酯酶活力为Ⅱ品系的2倍。Ⅴ品系羧酸酯酶Km值达2460.4 μmol/L,而Ⅳ品系仅为84.4 μmol/L,该两个品系羧酸酯酶发生了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程度的棉蚜品系均存在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低抗水平的棉蚜品系,以代谢抗性为主,靶标抗性为辅;中抗水平的棉蚜品系,抑或由于解毒代谢酶的活性显著增强,也可能由于靶标的敏感性显著下降;而高抗水平的棉蚜品系,依赖于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评价使用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喷雾和喇叭口点施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活性与防效,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喷雾法测定了3种农药原药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毒力;采用喷雾和喇叭口点施2种方式田间施用5.7%氟氯氰菊酯乳油、25 g/L溴氰菊酯乳油、5.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调查挂牌标记玉米上草地贪夜蛾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3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LC 50值大小顺序依次为氟氯氰菊酯(29.80 mg/L)<高效氯氟氰菊酯(42.39 mg/L)<溴氰菊酯(49.88 mg/L);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54.00 g a.i./ha剂量下均能明显降低草地贪夜蛾田间虫口数量,同等剂量防效氟氯氰菊酯乳油>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溴氰菊酯微乳剂。由于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取食部位有差异,喷雾法防治低龄幼虫的效果好,喇叭口点施防治高龄幼虫的效果好。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喇叭口点施方式节省药剂、提高对高龄幼虫的防效,在防治草地贪夜蛾等害虫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用溴氰菊酯选育抗敌百虫淡色库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文美 《昆虫学报》1990,33(1):14-20
将室内选育成功的抗敌百虫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品系(RD)分为二个分系,一个不再用敌百虫处理,称之为RD衰退品系(RD139-x),34代后对敌百虫的敏感度增加了10倍,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无显著变化.另一分系改用溴氰菊酯选育,命名为Rde品系,53代后对溴氰菊酯抗性达200倍左右,对敌百虫敏感度上升约10倍,对DDT的交互抗性高达118倍,对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的敏感度与敏感品系(SEN,上海昆虫所保存)比较也有上升,呈负交互抗性现象.用高剂量溴氰菊酯处理幼虫、也证明Rde在20分钟内麻痹率比敏感品系低,可见抗性机制主要是抗击倒因子(Kdr).但增效醚(Pb)对溴氰菊酯明显增效,可见mfo酶也起重要作用,推测抗性为多因子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