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臭是一种小型哺乳类动物,与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组成南方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根据雷州半岛40多年(1950~1994年)鼠疫监测和10年(1985年2月~1995年1月)鼠情监测资料,对臭的数量、分布、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臭占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比例逐年上升,80年代达高峰;其分布是农村多于城市,野外也有发现;月份分布呈马鞍形曲线;全年均可繁殖,月均怀孕率为357%,每胎胎仔数1~7只,平均为315只,频率分布近似正态。  相似文献   

2.
臭NFDA7是一种小型哺乳类动物,与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组成南方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根据雷州半岛40多年(1950~1994年)鼠疫监测和10年(1985年2月~1995年1月)鼠情监测资料,对臭NFDA7的数量、分布、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臭NFDA7占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比例逐年上升,80年代达高峰;其分布是农村多于城市,野外也有发现;月份分布呈马鞍形曲线;全年均可繁殖,月均怀孕率为35.7%,每胎胎仔数1~7只,平均为3.15只,频率分布近似正态.  相似文献   

3.
舟山岛东部地区小型兽类的群落组成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鲍毅新  丁平 《兽类学报》1995,15(3):222-228
1990年7月至1992年12月在浙江舟山岛东部地区每月定点调查小型兽类的群落组成和数量动态。该地区可划分为室内、房周围、稻田区、山地和山林等五类生境的5个小兽群落。群落相似性指数以稻田区的黑线姬鼠+黄毛鼠群落与山地的黑线姬鼠+黄毛鼠群落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以房周围臭Qu+黄毛鼠+褐家鼠群落最高。各群落的全年数量动态可分为双峰型(室内和山地生境)与单峰型(其余3种生境)。对各群落种类组成的  相似文献   

4.
于1984年3-7月,1985年和1987年以不同批号共297号树Qu,先后对三个饲料配方做了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含蛋白质10.5%和配方不能用于树Qu的饲养与繁殖;含蛋白质15.15%的配方可作为常规饲料,用于短期饲养,其繁殖效果较差,含蛋白质24%的配方对树Qu的配方对树Qu的饲养与繁殖均较适合,是较好的树Qu饲料配方之一,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印鼠客蚤的生态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是公认的世界家鼠鼠疫的首要传播媒介,是预防鼠疫的重要监测对象。因此,对其繁殖孳生,季节消长等有关生态习性问题已有较多研究。我们在防疫工作中也作了一些调查工作,现就几个方面综述供参考。 一、宿主 印鼠客蚤的重要宿主是家栖的鼠属(Rattus)鼠种,在云南主要是黄胸鼠和褐家鼠。除此以外,家栖的小家鼠、臭鼩亦有寄生,但并不常见。至于野栖的大足鼠、斯氏家鼠、齐氏姬鼠、大绒鼠、赤腹松鼠、树鼩、黄鼬等,虽有检获记录,但甚为罕见,可认为是家、野鼠类相互交窜,偶然接触所致。 二、吸血习性 如上所说,印鼠客蚤的重要宿主是家栖鼠类,成蚤特别嗜吸家栖鼠类的血当无疑问。至于对已发现寄生的众多野栖动物的刺吸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丁平  鲍毅新 《兽类学报》1994,14(4):294-298
1985年4月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Qu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臭Qu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消长呈后峰型双峰曲线,5月和10月各出现一次高,怀孕率在2月和7月各出现一次高峰,平均胎仔数在5-6月和8-9月相对较多。室外群种相对数量高峰在4月和9-10月;室内种群在5月和10月,前峰不及室外种群明显。室内种群雌体怀孕率明显于室外种群。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变  相似文献   

7.
柯氏鼠兔在东昆仑山的生存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9年6 ̄7月,对东昆仑山柯氏鼠兔的分布状况、栖息生境、生存现状及繁殖等内容做了调查,结合所掌握的资料,首次对该物种的生存现状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萧山围垦农区小型兽类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丁平  鲍毅新 《兽类学报》1994,14(1):35-42
1985年4月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夜法对萧山围垦农区小型兽类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种群的季节消长规律呈前峰型曲线的种群有黑线姬鼠、小家鼠和褐家鼠(室内),呈后峰型曲线的种群有臭Qu和褐家鼠(室外)。黑线姬鼠季节消长规律与农区作物类型、小兽群落组成、冬季死亡率和怀孕率等因素有关,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动物贮食行为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动物贮存食物,以调节食物的时空分布,度过食物缺乏期。贮食行为是一种特化的采食行为。现已发现上百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贮存食物。植食动物贮藏植物繁殖体,促进了植物的扩散。于是,植物与贮食动物形成了一种协同进化关系。这种关系是自然界互惠关系(mutualism)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小毛足鼠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 ̄1995年每年4 ̄10月的各月中旬,在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沙地草场上,不同生态环境中共布放101845个夹日,捕获鼠6325只,其中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2217只,占35.05%。根据胴体重划分成4个年龄组,5年总的性比为49.61%,接近1:1,无季节差异。雄性繁殖期为9个月(2 ̄10月),有年间差异。雌性繁殖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亚成年组、成年Ⅰ组  相似文献   

11.
显探讨树Qu视交叉上核是否参与泌尿昼夜节律的调控,对正常树Qu及视交叉上核损毁后的树Qu排尿的昼夜时间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树Qu排尿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尿量为全天尿量的(88.52±15.04)%;视交叉上核损毁后,树Qu排尿的昼夜节律明显改变-白天尿量仅为全天尿量的(62.86±18.18)%,同时树Qu的尿量(特别是夜间的尿量)明显增多。以上结果说明视交叉上核在树Qu体内也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鼠兔种群敏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在繁殖群体中主要是来自上年出生的第1、2胎的鼠兔(82.85%),第3胎和老体占少数。成年雌鼠兔100%参加繁殖,通常年产3胎,有的年份可产4胎或5胎。产仔数1-8只(平均为4.52±0.12),1只雌鼠兔终生可产2-29只。妊娠期为22.2±0.13天。洞内哺乳期为11.65±0.01天。有的年份当年出生的少数雌鼠兔到36.8±3.05日龄可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生1-2胎,雄鼠兔性成熟较晚。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鼠兔的季节性繁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者对成年雄性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野外繁殖进行了全周年的调查。同时,对松果腺在其季节性繁殖周期调控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2月至4月上旬为其季节性繁殖的恢复期,睾丸、附睾、输精管和精囊腺的重量增加,血浆睾硐水平升高;但松果腺重量和褪黑素(Melatonin,MLT)含量降低。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性活跃期,性腺器官显著增重,睾硐水平升至最高;而松果腺重量和MLT含量呈现最低水平。6月至8月,鼠兔的性腺功能明显减弱;而松果腺重量和MLT含量开始升高,此时为抑制期。9月至1月为性休止期,性腺器官的重量及血浆睾硐水平维持在最低水平;而松果腺重量和MLT含量在较高的水平波动。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的繁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其松果腺活动的年周期反映了自然光周期的变化,并与鼠兔的季节性繁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驯化过程对季节性繁殖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性腺活性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技术从秋季(11月)至翌年春季(3月)对室内驯化1月、3年和10年的雌雄鼠粪便中的性激素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在11—12月非繁殖季节,驯化10年组雄鼠睾酮水平分别达到3年组和1月组的3.5倍和13.3倍,驯化10年组雌鼠雌二醇水平分别达到3年组和1月组的2.0倍和3.7倍,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长期(3年和10年)驯化组雄鼠在繁殖初期(1—3月)的睾酮水平也较短期驯化组显示出更大幅度的提升。表明在经历长期驯化后布氏田鼠对稳定的室内环境逐渐适应,非繁殖期性腺活性抑制的程度逐渐减弱,呈现出随驯化时长增加而逐渐递增的趋势,从而导致鼠类繁殖表型发生了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鼠兔寄生虫感染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亦称黑唇鼠兔,是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Ochototonide)、鼠兔属(Ochotona)的啮齿类小型哺乳动物,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现已查明的分布地区有青海、西藏及四川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啮齿类动物的昼夜节律器及光周期对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节律性(rhythmicity)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单细胞生物到哺乳类动物的各种功能活动,生长繁殖乃至某些细微的形态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可能呈现某种有规律性的反复改变,这就是生物周期性,或生物节律性,亦称生物节律(biologicalrhyt...  相似文献   

17.
对引入的BALB/c-HSF1基因剔除小鼠近一年的繁殖,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就三种繁殖方式的繁殖鼠交配率,受胎率,分娩率,胎间隔及隔及哺乳期仔鼠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野生型(HSF1^ / )动物比较,HSF1的缺乏对动物的繁殖有一定的影响,胎间隔与动物的胎次无明显的相关性,而生长曲线与BALB/c的生长曲线类似,这种现象可能与HSF1基因剔除小鼠有BALB/c-HSF1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山噪鹛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4年4 ̄7月,在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山噪鹛的繁殖习性作了观察。该鸟在沟谷和阳坡较高的灌丛中营巢,窝卵数2.88(2 ̄3)枚,孵化期12 ̄13天,育雏期12天。15个巢中产卵、孵化、离巢成功分别为8、7、6巢。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繁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34  
武正军  陈安国 《兽类学报》1996,16(2):142-150
1992年1月~1994年12月,作者在东洞庭湖区岳阳县麻塘区调查,3年捕获并剖检东方田鼠1392只,其中雌鼠599只,雌性比♀/(♂+♀)=43.0%。该鼠全年繁殖,盛夏5~7月怀孕率较低,冬季12~2月怀孕率比同域其它鼠种显著偏高。3年合计总怀孕率为29.2%.平均胎仔数(x±SE)为5.13±0.12只,平均窝仔数4.60±0.27只,雌鼠和雄鼠的繁殖强度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室内饲养的东方田鼠妊娠期约20天,窝仔数4.33±0.33只,雌鼠50~60天成熟,雄鼠稍迟。枯水期(11月~翌年4月)东方田鼠主要栖息于湖洲草地,汛期(5~10月)主要栖息于过垸内稻田。在不同栖息地其繁殖力差别较大,湖洲的繁殖强度最高,稻田区次之,岗地最低,反映它在各栖息地生态适合度不同。文中还对全国4个亚种的繁殖参数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PCR扩增近交系大鼠微卫星位点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实验选取大鼠7条染色体上的微卫星位点合成了10对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国内北京和哈尔滨等4家单位提供伯6个品系(SHR、SHRSP、LEW、RCS、WKY和F344)的8个近交系大鼠群体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9个微卫星位点具有显多态性;不同品系个体之间具有多态性;同一群体不同个体之间除SHR(哈)的SMST位点和WKY(哈)的AGT位点出现一定的差异,其他均没有差异;不同地区同一品系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该方法能有效地对近交系与杂交系、品系与品系、品系与亚系加以区分。因此,本实验为开展近交系大鼠遗传作图、基因定位和为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监测提供可靠的信息,为大鼠遗传基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例、特异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