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本省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发生少,为害经;二代明显上升,为害加重;三代虫量显著激增,严重为害中、上部青铃。如不及时防治,青铃被害率可在90%以上,棉产量损失为20%左右。因此查清红铃虫第三代虫源,搞好测报,及时指导田间药剂防治很有必要。现将1977—1982年在肖山棉区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方法和过程 选有代表性的棉田定300—500株棉花,调  相似文献   

2.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经过大量的模拟与标记试验,基本证明一代红铃虫为害所造成的虫害花脱落率在长江下游棉区要比健花脱落率高30—35%,在长江中、上游棉区要比健花脱落率高40%左右。但是,在当前长江流域棉花产量构成水平下,经考察对棉花的结铃和产量未造成明显的影响。由于这一试验结果有可能涉及到今后对红铃虫的综合防治,为了早日使其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使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第一代红铃虫为害与棉花的总脱落率 由于花芽是棉花形成蕾、花、铃的基础,因此用棉花分化的有效花芽数量来计算棉花的总脱落率要比用蕾、花、铃等资料计算的棉花总脱  相似文献   

4.
我省棉区第一、二代红铃虫为害损失较轻,第三代虫口激增,为害显著加重。近年来棉花往往迟发,以秋桃为主,后期红铃虫为害更为严重。如能应用栽培技术措施促使棉花早发,带桃入伏,伏桃为主,争取早秋桃,即能达到桃多、桃重、虫害轻、品质好,增产增收的目的。本试验以探求棉花早发早熟的栽培技术措施,而达到减轻后期红铃虫为害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陈法军  戈峰  刘向辉 《生态学报》2003,23(4):744-750
1994、1995连续两年在华北棉区第3代棉铃虫发生期间,通过一系列人工摘蕾模拟为害和人工接虫为害试验,研究了棉花对蕾铃期繁殖器官损失的补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蕾、铃被害会诱导棉株产生补偿效应,即提高结铃数,增加生物产量。但棉花的补偿效应是有限的,蕾铃期单株被害蕾超过12个,被害铃超过4个,或被害超过2蕾2铃,都会导致皮棉显著减产。通过数学模型分析,1994年,单株被害0-11.80个蕾或0—2.26个铃都不会造成减产;1995年.单株损失0—10.58个蕾或0—3.8个铃,同样不会降低棉花产量。模型中各决策变量的边际产量表明,棉花蕾铃期铃的损失对皮棉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红铃虫在南方棉区为害棉花相当严重,除去脱落蕾铃外,僵黄花率为10—30%,我们针对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红铃虫生活史的观察研究与防治方法试验,写出初步结果,提供防治参考。 1.红铃虫在华中武昌棉区一年有三代。第一代羽化在5至6月,7月中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第一代的蛹和幼虫所需时期均较第二、三代长。 2.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7时以后无风天气活跃最盛,产卵以在青铃上及花萼上为最多。孵化后三十多分钟即钻入棉桃内为害,4天即侵入棉籽内取食,10天棉瓤纤维呈僵黄状,半月后幼虫即可老熟(第三代的)。 3.田间防治红铃虫以10%滴滴涕硫磺粉喷三次效果显著,在后期棉虫严重地区可结合防治叶跳虫卷叶虫等同时进行。 4.籽花内的幼虫在群众家里及晒花时逃出84%,因此指导群众将籽花堆上加覆盖物,再结合帘架晒花是消减过冬红铃虫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4.防治仓库越冬红铃虫以50%可混性滴滴涕1:30倍水溶液杀虫效果最佳。30天内死亡率达91%.6.5%可混性666(1:20)死亡率为63%。但是1:100倍的水溶液杀卵效率高到99.4%。稀释万分之一的E605为97.7%。50%可混性滴滴涕1:100杀卵率为64.2%,砒酸铃最差为16.2%。 6.越冬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有39.1%,发现天敌有二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榖痒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江苏省棉田玉米螟存在4个生态区。其生态特点分别是,Ⅰ.一代为害区:为淮北及沿海北部的夏玉米棉花区,为害受天气条件制约,6月上甸“高温低湿”为害轻,反之则重。二、三代为害玉米。Ⅱ.二、三代为害区;为沿海中南部春玉米棉花区,一代为害玉米,二代为害玉米、棉花,三代集中为害棉花。Ⅲ.一、二、三代为害区:为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受外来虫源影响,距玉米区越近,二、三代为害越重。Ⅳ.为害钕轻区:为远离玉米区的稻棉区。  相似文献   

8.
<正> 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是棉花的重要害虫,使棉花造成蕾、花、铃脱落,纤维霉烂,严重的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江西棉区常年损失一、二成,大发生年则要损失二、三成以上,为常年重点防治对象。为此,准确搞好预测预报,是提高防治质量的重要前提。但  相似文献   

9.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达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龄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红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13粒聚产成堆,单个青铃上可同期产卵1~16粒。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普遍发生的农业主要害虫之一,一般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卵高峰在6月上旬;第二代卵高峰在7月中旬;第三代卵高峰在9月初,其中第二代和第三代为害棉花较重,往往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虫蛀铃、烂铃,严重地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多种原因,化学防治很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防治途径。 1974年,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兵团、师、所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在1973年引种赤  相似文献   

11.
冯成玉 《昆虫知识》1994,31(6):336-339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害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3粒聚产成  相似文献   

12.
<正> 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orana Fischer vonRoslerstamm是赣北棉区间发性的棉花害虫,近10年来曾有4年大面积严重发生,损失很大,有渐趋严重之势。在棉花生育期内均能为害,但以第二代(6月份)为害最重。作者对棉褐带卷蛾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棉铃虫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闫宏娟  李典谟 《昆虫知识》1999,36(3):174-177
1导言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棉花蕾、铃期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造成大量落蕾、烂铃,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1]。我国各棉区均遭受棉铃虫为害。在河北省棉区,棉铃虫是棉花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发生量大,为害严重,近些年来使棉花产量遭受严重损失。为了对棉铃虫种群消长动态和时空分布规律加强了解,为各级领导和广大棉农提供有用的虫情信息,河北省植保总站和各省各区域植保站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棉铃虫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期、中期、短期等…  相似文献   

14.
1964年12月下旬,陕西省昆虫学会召开了全省棉虫防治技术讨论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省棉虫发生特点及生产条件等,认其讨论了1965年的防治技术措施和策略,具体写出了棉虫防治技术措施纲要,提供有关农业生产部门参考采用。 陕西省棉田以关中棉区为主,基本上具有中纬度黄河流域棉虫区系的特点。以棉蚜、盲蝽、红铃虫、红蜘蛛、地老虎、棉铃虫、小造桥虫等七种害虫经常为害棉花,尤以前四种最为重要。关中中部、东部灌溉区棉田集中,为全省主要棉区,温度湿度较高,水肥条件好,棉株生育快、生长期长,红铃虫与盲蝽为历史性的虫害,棉蚜、红蜘蛛、地老虎也易于成灾。北部早塬区一般属次要棉区,棉田分散,生长季节较短,水肥条件差,植株生育较慢,干旱年份棉蚜、红蜘蛛为害重,影响最大;多雨年份棉蚜为害期长,叶病(茎枯病)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5.
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ilk.属于金小蜂科Pteromalidae,是仓库里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寄生性天敌,分布很广,利用它来防治仓库里的越冬红铃虫还是史无前例的尝试。我们于1955年开始采种研究,1958年利用,1960年推广到全国主要棉区,效果良好。据全国13个省市30余处的不完全统计,放蜂的仓库内,越冬红铃虫的被寄生率平均为90%,最高100%,最低60%,在棉田内第一代红铃虫为害花朵的数量较不放蜂的棉区平均降低75%左右。  相似文献   

16.
棉红铃虫在浙江棉区一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棉籽4个部分,每年棉产损失在2成以上。为了进一步探究红铃虫的发生规律,提高防治效果,在1951—1956年的研究基础上,1957年在肖山棉麻试验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兹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田间产卵规律与习性 第一代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旬为终了期。6月17日田间始现第一代卵,6月27日—7月11日为产卵盛期。调查50株棉  相似文献   

17.
<正> 红铃虫的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棉花的蕾和花。当食料不足时,幼虫被迫取食过小的花蕾致使花蕾脱落。一般情况下红铃虫为害的花蕾不会隘落,并能开花,但被害的虫花当时的脱落率明显地高于相对应的同节位的健花。1982—1983年考察,虫花与健花成铃数比较如表1。 但是在棉花生长过程中,由于棉株自身的营养分配而形成大量的自然生理脱落往往会把  相似文献   

18.
<正>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江汉平原棉区主要害虫,常年因幼虫钻蛀花铃,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研究棉红铃虫幼虫田间分布结构,有助于分析为害损失。对密度估值、合理田间试验设计、取样、以至做  相似文献   

19.
新疆喀什地区牧草盲蝽为害棉花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张仁福  刘海洋  张瑜  姚举 《昆虫知识》2016,(5):1146-1152
【目的】害虫防治指标是害虫管理系统中进行优化决策的主要依据。本文研究了新疆棉区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不同时期对棉花为害与棉花产量损失的关系,制定棉田防治指标,以期为新疆棉田牧草盲蝽防治提供理论和基础。【方法】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以蕾期、花期和铃期牧草盲蝽种群数量与棉花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并结合棉花经济允许损失率,制定棉田蕾期、花期和铃期牧草盲蝽防治指标。【结果】牧草盲蝽种群数量与棉花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Y=12.906+5.273X1+4.780X2+2.365X3+4.588X12+3.331X22+2.910X32。蕾期牧草盲蝽成虫为害对棉花产量损失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花期和铃期。牧草盲蝽防治指标,蕾期为12头/百株、花期为20头/百株、铃期为41头/百株。【结论】本研究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各个生育期牧草盲蝽防治指标,既简捷实用,又便于农民掌握,能更好的指导防治工作,同时可为新疆棉田牧草盲蝽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华北棉区棉花蕾铃期阶段,连续5a的田间蕾铃脱落原因的观察,明确了在第三代棉铃虫的中常发生年份,影响蕾铃期蕾铃脱落的主要因素是棉株本身的自然脱落其脱落率占总脱落的90%以上,而因第三代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脱落率在5%以上。根据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3龄幼虫虫量与为害力的关系研究,结合多年第三代棉铃虫田间生命表,文中提出了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累计卵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