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东海海洋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海泥和海水中得到542株分离物。随机选取58株发酵培养,将所有发酵菌株的16S rDNA基因扩增,并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I对PCR产物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多态性分析,共得到16种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 ic Un it,OTU)。其中OTU5和OTU7所包含的菌株分别占总分离物的32.7%和19.0%,为优势分离物。优势分离物的ER IC-PCR基因组指纹图分析表明,前者的19株分离物共有12种不同的指纹图类型,而后者的11株分离物有4种。结果显示,东海海域的海水和底泥具有明显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应用TGGE指纹图谱技术对两个曝气池细菌种群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每3d进行1次,共8个监测时期中同一曝气池活性污泥的16SrDNAV3-PCRTGGE指纹图谱基本一致,图谱间的相似性系数(Cs)为100%。同一曝气池不同位点活性污泥的TGGE指纹图谱也完全一致。功能不同曝气池活性污泥TGGE指纹图谱存在差异,Cs为83.3%。对TJ1活性污泥TGGE图谱中9条主要条带回收、扩增、克隆建库,每个条带选4个转化子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TGGE条带是由序列不同的片段组成。32个序列在97%的相似性下分成16个分类操作单元(OTU),14个OTU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细菌种群的同源性≥97%,2个OTU的同源性为95%和94%。与10个OTU同源性较高的细菌类群是在活性污泥或污染环境分离或发现的,与8个OTU相似的细菌类群目前尚无法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3.
用营养肉汤、YG、根系分泌物、土壤浸渍液4种培养基从番茄根际分离培养细菌,并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4种培养基回收番茄根际细菌种群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回收到的细菌种群有一定差异;低营养浓度的YG培养基在较低的培养温度20℃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培养,比高营养浓度营养肉汤培养基产生更多、更具代表性的细菌;以根系分泌物为基础的培养基从番茄根际回收到的优势菌群最多。该研究初步建立了用DGGE技术对不同培养基回收分离细菌种群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分子水平分析大麻沤麻液中细菌种类及其优势菌群,为筛选出大麻微生物脱胶的生产菌种奠定基础。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大麻沤麻液中细菌种群的多样性及动态变化,使用Gel-Pro Analyzer 4.5软件分析DGGE指纹图谱,并对优势条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发酵初期过渡到主发酵期细菌种群多样性上升,群落演替迅速,从主发酵期进入到发酵末期,细菌种群多样性下降,群落演替缓慢;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在发酵中期(72h)达到高峰,说明发酵中期细菌种群数量、优势菌群种类达到了最高值,发酵初期和末期以不可培养细菌为主,主发酵期以成团泛菌属为主。 相似文献
5.
以分离培养的方法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甘草基地野生及栽培甘草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野生及栽培甘草植株内存在大量种群丰富的内生细菌。经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共分离到120株内生细菌, 野生及栽培甘草均表现出根和叶部位的内生细菌数量多于茎部。对其中82株进行16S rDNA片段测序分析, 结果表明这些内生细菌分别与GenBank中α、β、γ-Proteobacteria、Firmicutes、Actinobacteria五类细菌中的19个已知属相似性达到97%~100%。内生细菌的主要优势种群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泛菌属( Pantoea sp.)和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 相似文献
6.
7.
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北京、河北、云南和武汉4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小菜蛾的等位酶,得到了3个酶系统(甘油醛磷酸脱氢酶(GPD)、苹果酸酶(ME)和苹果酸脱氢酶(MDH-1,MDH-2和MDH-3)5个基因位点的资料。用Biosys2.0软件计算了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指标(N、A、P、H0和He),结果表明小菜蛾各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大于各种种群间的基因多样性(约15倍),武汉种群小菜蛾的遗传性最大。并计算了遗传距离D和相似性系数,并由此得出聚类图,分析了小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不同地理种群的ISSR种群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在亚洲地区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但是当引入到欧美后,对当地的物种产生了威胁.本文用ISSR技术对两个中国本地种群和一个引入美国的种群进行了种群多样性以及种群分化的分析.8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6.19%.Nei's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多态性条带比率,在中国种群与美国种群中均非常接近,种群分化不明显(G_(st)=0.042).AMOVA分析显示种群多样性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种群问的基因流非常强(N_m=5.537).基于Nei's多样性构建的聚类结果显示ISSR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研究异色瓢虫种群多样性关系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背景】红树林生境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分离获得更多的纯培养放线菌为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提供菌种资源。【目的】使用新型放线菌分离培养基,发掘广西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生境放线菌资源,评估新型放线菌分离培养基分离效果。【方法】设计出新型放线菌分离培养基——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对广西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和红树林根皮放线菌进行分离。基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获得的纯培养放线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65株放线菌,分布在5个目10个科15个属,使用YIM171培养基分离到7个属,MA培养基分离到5个属,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分离到11个属,其中包括4株潜在新种;从红树林根皮样品中分离获得19株放线菌,分布在4个目7个科10个属,使用YIM171和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分别分离到7个属,包括4株潜在新种;使用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在红树林生境两类样品中获得3株潜在新种。【结论】广西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和根皮中放线菌多样性丰富,使用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分离放线菌效果较佳,可用作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该文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紫椴(Tilia amurensis)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变化规律,探讨紫椴种群的濒危机制,为紫椴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4个ISSR引物扩增结果显示:紫椴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3.85%,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43 3和0.380 3。不同纬度紫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CBS种群>BL种群>NA种群>LS种群>FHS种群>DYS种群;不同海拔紫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H1种群>H2种群>H3种群>H4种群>H6种群>H5种群。紫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没有随纬度的升高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但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的趋势。用AMOVA进行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紫椴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紫椴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但随着海拔的逐渐增高种群间遗传距离增大。该研究结果揭示,紫椴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不是导致其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人为采伐、生境破坏和生境退化及其自身生物学特性所导致的自然更新不良有密切关系。因此,应加强对紫椴生境的保护,防止人为因素对紫椴天然种群的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恩诺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应用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对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肠杆菌基因间的重复共有序列(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了恩诺沙星对土壤细菌种群基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恩诺沙星作用于土壤后第35天,添加药物组的细菌总数均低于对照,且药物浓度越高,细菌数量越少;ARDRA分析将分离的土壤细菌分成了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各组的OTUs类型数分别为:Ⅰ组15个、Ⅱ组13个、Ⅲ组10个、Ⅳ组8个、Ⅴ组6个、Ⅵ组6个;对各组优势OTU进行了ERIC-PCR基因指纹图谱分析,Ⅰ~Ⅵ组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78、2.14、1.78、1.11、0.69和0.31,对照组的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明显高于添加药物组,且各多样性指数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新疆罗布泊地区可培养嗜盐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纯培养方法从新疆罗布泊盐湖中分离得到168株嗜盐细菌, 采用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限制性酶切分析(ARDRA)研究了罗布泊嗜盐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通过限制性内切酶HinfI对108个菌株的16S rDNA进行酶切分型, 根据ARDRA的酶切图谱, 将其划分为12个操作分类单元。16S r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分离菌株分布于喜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色盐杆菌属(Chromohalobacter)、盐水球菌属(Salinicoccus)、库克菌属(Kocuri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等9个属及1个可能的新分类单元。其中Halomonas为优势菌群, Chromohalobacter、Halobacillus为次优势菌群。采用ERIC-PCR分析优势菌群Halomonas各菌株的基因组特征, 显示出有21种指纹图谱。研究结果揭示, 罗布泊嗜盐细菌不仅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还蕴藏着具有地域特点的新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粪便样品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比较了3种不同方法在分离鉴定大肠杆菌过程中的应用。首先,通过传统方法从粪便样品中分离,筛选和确定了一批大肠杆菌疑似菌株,再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待鉴定的大肠杆菌疑似菌株,已知大肠杆菌MG1655以及几种其它细菌进行ARDRA(AmplifiedRibosomalDNARestrictionAnalysis)分析,最后利用ERIC-PCR技术在个体水平上分析菌株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所有由传统方法确定的大肠杆菌疑似菌株和MG1655都属于同一ARDRA型,并与其它细菌的ARDRA条码型不同。这说明ARDRA分析得到的结果与传统分析方法的结果吻合,利用ARDRA分析可以区分大肠杆菌和其它肠道细菌。但是在本实验中ARDRA分析不能反映大肠杆菌中不同菌株之间的多样性,ERIC-PCR则可以区分它们。 相似文献
14.
从西藏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的5个地区采集的10份土样中,使用选择分离培养基、ISP 2(Yeast extract_malt extract agar)和高氏一号培养基,通过分散差速离心法(Dispersion and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DDC)分离得到放线菌156株。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将其归入32个类群,并从中选出65个代表菌株进行全细胞壁氨基酸组分分析,结果表明:9株菌为非链霉菌胞壁类型,其余为链霉菌胞壁类型。16S r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RDRA)分析得到不同带型,对其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分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5个稀有放线菌属。同时测试了代表菌株抗耐药细菌和真菌的活性,其中38.5%的菌株具有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15.
工业废水中降酚菌的分离及ARDRA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将炼油废水、印染废水、造纸废水样品倍比稀释后涂布平板分离菌株,用苯酚羟化酶基因特异引物检测苯酚降解菌,共分离得到87株降酚菌。经ERIC-PCR指纹图分析,显示15种不同的类型。进一步对显示不同ERIC—PCR指纹图的15种分离物的代表菌株进行ARDRA多态性分析,结果可分为4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表明实验分离得到的降酚菌至少存在4个不同的种(spec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无临床症状健康人肠道内有无溶血菌的存在,并利用分子方法对溶血菌进行鉴定。方法 通过血平板分离培养,对17例无临床症状个体肠道内溶血菌的存在情况做了3周的动态调查,对分离到的溶血菌的16SrDNA进行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酶切分型,将溶血菌分为不同类型,最后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溶血菌进行菌株水平的鉴定。结果17例个体中发现5例个体能检测到溶血菌,其中4例个体(A~D)只有1次样品检测到溶血菌,而个体E在3周的5次采样中均能检测到溶血菌。根据ARDRA酶切图谱将溶血菌分为2种类型,Ⅰ型16SrDNA全长测序后与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ATCC 10987)序列同源性达99%,Ⅱ型与大肠埃希菌菌(Escherichia coli CFT 073)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达99%。结论 在健康个体肠道内也有溶血菌的存在,且溶血菌的存在可能与机体的疲劳程度和饮食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Venkatesh Chaturvedi Ashok Kumar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2011,65(7):961-971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SDS-degrading bacteria from different detergent contaminated ponds situated in Varanasi city, UP, India. Initial survey of ponds indicated that these ponds were contaminated with detergents. Employing enrichment technique in minimal medium (PBM) with SDS as a sole carbon source, a total of 24 isolates were recovered from 7 detergent contaminated ponds. Studies on rates of SDS degrad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rate of SDS degradation varied from 97.2% to 19.6% after 12h incubation under identical conditions. An estimation of alkyl sulfatase activity indicated that the activity varied from 0.168 ± 0.004 to 0.024 ± 0.005 μmol SDS/mg protein/min.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isolates was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ARDRA and ERIC PCR,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se isolates were broadly divided in 8 groups. Some selected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16S rDNA sequenc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isolates belonged 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seudomonas mendocina, Pseudomonas stutzeri, Pseudomonas alcaligenes, 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Pseudomonas putida and Pseudomonas otitidis respectively. Among these isolates P. aeruginosa, P. putida and P. otitidis have been previously shown to degrade and metabolize SDS, the rest of the isolates appear to be new.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