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对黄颡鱼幼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 g的黄颡鱼800尾, 随机分为5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40 尾鱼, 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100、300、500和700 mg/kg GSH的试验饲料, 饲养56d后采样分析, 并采用氯化铵进行96h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 除100 mg/kg组外, 饲料中添加GSH显著提高黄颡鱼肝脏、血清GSH含量(P<0.05), 当GSH添加量≥300 mg/kg时, 肝脏和血清GSH含量均呈现稳定状态。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水平的增加, 血清免疫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300和500 mg/kg组溶菌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300 mg/kg组免疫球蛋白M与补体4含量、500 m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700 mg/kg组相比, 300 mg/kg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升高(P<0.05); 且300 mg/kg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氨氮应激96h时, 与对照组相比, 300 mg/kg组肝脏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力均显著升高(P<0.05), 且300 mg/kg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 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能提高黄颡鱼幼鱼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免疫及抗氧化性能, 其中以300—50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重为(2.90±0.01)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研究对象, 探究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组成、前肠PEPT1和肝脏TOR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FM)、大豆浓缩蛋白(SPC)、水解鱼蛋白(FH)和晶体氨基酸混合物(CAA)为主要蛋白源, 配制4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9.0%)等脂(粗脂肪含量为9.0%)的实验饲料, 投喂实验鱼66d。结果显示, 不同蛋白源虽然对瓦氏黄颡鱼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 但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其中, SPC组瓦氏黄颡鱼SGR低于FM组, 却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P<0.05)。虽然SPC组瓦氏黄颡鱼粗蛋白含量低于FM组, 但其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PEPT1基因表达(P<0.05), 在35d时, SPC组PEPT1表达量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和CAA组(P<0.05);在66d时, SPC组瓦氏黄颡鱼前肠PEPT1表达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鱼体肝脏TOR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 SPC组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 这可能是通过上调前肠PEPT1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虫油替代饲料中豆油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炎症因子及肝脏脂滴面积的影响。以豆油为对照组(T0), 虫油分别替代20%(T20)、40%(T40)、60%(T60)、80%(T80)、100%(T100)的豆油, 配置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2.12±0.01) g 的黄颡鱼幼鱼840尾, 随机分为6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35尾, 养殖56d。结果表明: 黑水虻虫油替代豆油对黄颡鱼幼鱼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存活率、摄食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各组间黄颡鱼肥满度、腹脂指数、脏体比、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 全鱼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钙、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黑水虻虫油替代豆油对饲料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磷及能量的表观消化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 但T60和T80组钙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T100组(P<0.05),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黄颡鱼幼鱼血清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血糖、总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 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则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 T60组和T8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黄颡鱼幼鱼血清中抗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含量, 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 与对照组相比, 各处理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当黑水虻虫油替代比例超40%时, 各处理组血清中抗炎因子白介素-10和促炎因子白介素-6及白介素-8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油红O染色显示, 黑水虻虫油替代豆油对肝脏脂滴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 黑水虻虫油完全替代豆油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体成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影响, 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 当黄颡鱼幼鱼基础饲料中添加4%豆油时, 黑水虻虫油完全替代豆油。  相似文献   

4.
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grus vachelli♂)“黄优一号”[体重(4.79±0.01) g]为研究对象, 探究饲料中螺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和叶黄素对黄颡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及体色异常调控的影响。实验设计4组饲料, 不添加任何色素源的对照组(Con), 添加2%的螺旋藻组(Spirulina, SP), 添加0.2%的叶黄素组(Lutein, Lut)及添加2%螺旋藻和0.1%溶血磷脂组(Spirulina+Lysophospholipids SPL)。720尾鱼随机放入12个缸, 每缸60尾鱼, 先使用对照组饲料投喂20d至体表颜色异常, 再用4种饲料饲养35d, 共4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各个处理组间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率(FR)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但SP和SPL组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全鱼水分、 蛋白和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实验鱼皮肤亮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SP和SPL组皮肤黄度和饱和度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 同时, SP和SPL组背部皮肤红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PL组腹部皮肤红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P和SPL组腹部皮肤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另外3个处理组(P<0.05); 各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SPL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叶黄素和对照组(P<0.05); SP和SPL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另外2个处理组(P<0.05)。SP和SPL组的实验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叶黄素和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黄颡鱼“黄优一号”在前期投喂缺乏色素的饲料造成体色异常后, 在饲料中添加螺旋藻或配合添加溶血卵磷脂比叶黄素更有效的改善鱼体的体色, 同时更能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5.
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52)℃条件下, 对初始体重为(23.652.82) g的瓦氏黄颡鱼进行30d饥饿处理, 于饥饿第0、第7、第15和第30天取样, 分析了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的生长、体成分、脂肪酸组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饥饿胁迫显著降低了瓦氏黄颡鱼肥满度、脂体比及肝体指数(p0.05). 肌肉脂肪含量也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 肝脏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肌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 而肝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及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p0.05). 此外, 肌肉中的n-6和n-3及肝脏中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 而肝脏中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p0.05), 表明瓦氏黄颡鱼饥饿期间主要消耗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 保留多不饱和脂肪酸. 饥饿胁迫15-30d, 瓦氏黄颡鱼肝脏脂蛋白酯酶、肝酯酶及肉碱酰基转运酶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0d)(p0.05), 而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脂肪酸合成酶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明饥饿胁迫可能会促进肝脏脂肪分解供能, 降低脂肪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降低藻毒素毒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0d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含量的谷胱甘肽(GSH)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摄食含蓝藻粉饲料后的毒性保护作用。共配制6种近似等氮等能(粗蛋白45%,总能19.5kJ/g)的实验饲料。以不添加蓝藻粉、不添加GSH的饲料组作为正对照,其他5种饲料均添加7.5%的藻粉,微囊藻毒素(Microc ystins,MCs)含量约为58μg/g,GSH添加量分别为:0(负对照)、200、500、800和1400mg/kg。实验结果表明,第1至第30天时,负对照组与正对照组实验鱼的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1至第60天时,负对照组实验鱼的摄食率显著高于正对照和其他GSH添加组(P0.05),但各GSH添加组肾脏中GSH显著低于正对照而高于负对照(P<0.05)。200、500和800mg/kg GSH添加组肝脏和肌肉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负对照(P<0.05)。在整个实验期间,随着饲料中GSH含量的增加,肝脏、肾脏、全肠和肌肉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先显著下降,当GSH添加量为500和800mg/kg时达到稳定,直至GSH添加量为1400mg/kg时显著上升。根据对黄颡鱼增重,肝脏和肌肉中MDA的含量以及组织中毒素的分析,在饲料中添加500-800mg/kg GSH可以有效缓解黄颡鱼饲料中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植物油替代鱼油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生长及肌肉脂肪组成的影响及重投喂鱼油对瓦氏黄颡鱼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以大豆油分别替代饲料中的0(FO)、50(S1)、75(S2)和100%(SO)的鱼油配制等氮、等能的颗粒饲料,每组设置3个平行,养殖80d后,再投喂鱼油30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豆油不会显著影响瓦氏黄颡鱼的增重率、肝体指数和体成分(P0.05)。随着饲料中大豆油含量的增加,S2和SO组肌肉中C18:1n-9、C18:2n-6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C20:5n-3,C22:5n-3及n-3/n-6比例显著下降(P0.05)。再投喂鱼油30d后,SO组肌肉中C18:3n-6、C20:4n-6、Σn-9、Σn-6和S2组中C18:1n-9、Σn-6比例显著下降(P0.05),而S2和SO组肌肉中Σn-3多不饱和脂肪酸、C20:5n-3和C22:5n-3比例显著增加(P0.05)。在生产中,可采用先植物油饲料、后鱼油饲料的养殖方式提高瓦氏黄颡鱼肌肉品质(增加有益人类健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氨氮胁迫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影响,研究选取不同食性的4种鱼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仔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浓度氨氮(0、1、2和3 mg/L)短期胁迫(96h)对其生长、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响应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显示:(1)氨氮胁迫导致4种仔鱼的体长生长速度呈现剂量依赖性减缓;(2)不同浓度氨氮导致4种仔鱼体内T-AOC、CAT和GPx含量显著降低(P<0.05), 2和3 mg/L氨氮暴露显著降低了草鱼、团头鲂和黄颡鱼仔鱼体内SOD活力(P<0.05),仅检测到黄颡鱼gpx及鲢sod转录水平出现显著性下调(P<0.05);(3)在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 4种仔鱼相关免疫基因转录水平均呈现一定的上调,仅鲢il1β转录水平显著下降(P<0.05),相对地草鱼仔鱼LYZ含量显著性下降,黄颡鱼仔鱼LYZ含量在2 mg/L氨氮组显著性上升(P<0.05)。双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发酵菜籽粕对黄颡鱼的饲料表观消化率、肝脏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实验以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为研究对象,共设置3组饲料,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未发酵菜籽粕组(URSM)和发酵菜籽粕组(FRSM),养殖实验共持续7周。研究结果表明, FRSM组的增重率(WGR)显著高于USRM组(P<0.05),而饲料系数(FCR)和肝体比(HSI)显著低于URSM组(P<0.05)。与未发酵菜籽粕原料相比,黄颡鱼对发酵菜籽粕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均增加。肝脏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URSM组黄颡鱼肝细胞空泡化的相对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RSM组(P<0.05)。肠道组织结构及紧密连接相关基因试验结果表明, 3组间的黄颡鱼肠道绒毛宽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RSM组黄颡鱼的绒毛长度和肠道zo-1和zo-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URSM组(P<0.05)。炎症因子相关基因测定结果表明,与URSM组相比, FRSM组黄颡鱼肝脏tnf-α、tnf-β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肠道tnf-α和i...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壳寡糖(COS)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Tachysurus fulvidraco ♀× Tachysurus vachelli ♂)生长性能、特异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试验分4组, 壳寡糖有效剂量分别以0、40、80和120 mg/kg添加到饲料中, 为期56d。结果显示: 120 mg/kg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 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随壳寡糖剂量增大, 蛋白质效率(PER)变化趋势与FCR相反。同时, 各剂量壳寡糖均能显著提高白细胞吞噬指数(PI, P<0.05); 淋巴细胞转化率(LTR)随壳寡糖剂量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 剂量达80 mg/kg后保持稳定(P>0.05); 高剂量试验组(80和120 mg/kg)溶菌酶活力和IgM水平显著高于低剂量组(40 mg/kg)和对照组 (P<0.05)。研究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饲料中添加壳寡糖能显著提升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速度, 降低饲料系数, 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及淋巴细胞转化, 并能提高体液免疫水平, 建议有效剂量为80—120 mg/kg。  相似文献   

11.
实验研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对分别含有豆粕、发酵豆粕、菜粕和发酵菜粕的4种饲料以及这4种原料的干物质、蛋白、能量及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为黄颡鱼饲料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测定不同原料对消化道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以及血液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显示: 黄颡鱼对4种原料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差异, 其利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豆粕、发酵豆粕、菜粕及发酵菜粕(P<0.05)。黄颡鱼对发酵菜粕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原料(P<0.05), 而4种原料能量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黄颡鱼对各原料蛋氨酸和组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且低于83%(P>0.05), 而对各原料中其他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在85%—98%之间, 发酵菜粕各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原料(P<0.05)。胰蛋白酶活力在菜粕组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组(P<0.05), 活力呈现出前肠>中后肠>胃的趋势, 糜蛋白酶活力在不同原料间无显著差异, 糜蛋白酶活力呈现胃>前肠>中后肠的趋势, 淀粉酶活性呈现前肠>胃>中后肠。血液指标谷草转氨酶在豆粕组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组(P<0.05), 菜粕与发酵菜粕组最低, 而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碱性磷酸酶在各原料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 豆粕、发酵豆粕、菜粕和发酵菜粕均可以作为黄颡鱼饲料中优质的蛋白源。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低蛋白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转氨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5组饲料,设置3个蛋白梯度(42%、37%和32%),分别记为对照组、LP1组和L...  相似文献   

13.
实验以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采用“70%基础饲料+30%实验原料”的方法配制实验饲料,测定了初始体质量为(28.68±0.49) g的黄颡鱼(Peltobagrus fulvidraco)对国产鱼粉、进口鱼粉、进口鸡肉粉和脱脂黄粉虫粉在膨化制粒和非膨化制粒两种工艺下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在非膨化制粒工艺下,黄颡鱼对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另外3种原料(P<0.05),黄颡鱼对黄粉虫粉蛋白消化率最低(P<0.05),黄颡鱼对进口鸡肉粉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P<0.05); 在膨化制粒工艺下,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另外3种原料(P<0.05),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的粗蛋白质消化率达94%以上,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原料(P<0.05),但进口鸡肉粉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原料(P<0.05)。在非膨化制粒工艺和膨化制粒工艺下国产鱼粉、进口鱼粉和黄粉虫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非膨化制粒工艺下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膨化制粒工艺(P<0.05)。对于国产鱼粉、进口鱼粉和黄粉虫粉而言,非膨化制粒工艺的蛋白消化率显著低于膨化制粒工艺(P<0.05),而鸡肉粉则相反。膨化加工工艺进口鱼粉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非膨化加工工艺(P<0.05),而膨化加工工艺的黄粉虫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非膨化加工工艺(P<0.05)。氨基酸的消化率结果与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对于黄颡鱼饲料,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是最佳的蛋白质来源,进口鸡肉粉和黄粉虫亦可以作为其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对于进口鱼粉、国产鱼粉和黄粉虫粉,膨化制粒工艺更有利于黄颡鱼对其干物质、蛋白、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元素的消化利用,而对于进口鸡肉粉,非膨化制粒工艺更有利于黄颡鱼对营养元素的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研究菜籽粕与棉籽粕复合替代饲料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肌肉品质及肌纤维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以含鱼粉25%的处理组为对照饲料(FM),以菜籽粕与棉籽粕3﹕2混合后分别替代其中的10%、20%、30%和40%鱼粉,设置了RM10、RM20、RM30和RM40四个试验组。使用初始体质量为(2.38±0.10) g的黄颡鱼幼鱼,分别用上述5种饲料饲喂10周。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菜粕棉粕混合替代水平达到20%及以上时黄颡鱼肌肉中的粗蛋白与粗脂肪显著降低,而水分和灰分则无显著差异;肌肉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肌纤维中直径≥50μm的纤维数量随着替代水平达到20%后不断减小,而≤20μm的纤维数量则呈现上升趋势;植物蛋白源的替代也会对黄颡鱼的肌肉质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肌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myod、myog和mrf4的mRNA水平随着替代水平上升而逐渐升高,而myf5与mstn的基因表达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TOR通路相关基因中的akt、tor和s6k1等基因随着替代水平升高而下降, 4e-bp1则随着替代水...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评估蝇蛆粉(MGM)替代鱼粉(FM)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优1号"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6组等氮(粗蛋白42%)饲料,分别使用蝇蛆粉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蛋白,分别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将初始体重为(0.62±0.01) g的杂交黄颡鱼幼鱼随机分为6组,进行为期8周的投喂实验。实验结束时测定其生长性能、全鱼体组成和肝组织与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R和T-AOC)。结果显示:(1)与G0相比, G20与G40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G60、G80与G100组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与G0相比, G20与G40组的饲料系数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G60、G80与G100的饲料系数显著性升高(P<0.05)。不同替代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2)各替代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全鱼体组成与形体指标没有显著差...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