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 POMC)在动物采食和能量平衡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对绵羊POMC基因外显子3进行扩增和测序, 筛选多态性位点, 并分析多态位点与湖羊和东弗里生×湖羊杂种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测序后发现湖羊POMC基因外显子3有2个单碱基突变(g.273 T/C和g.456 G/A), 根据273位点处发生的T/C突变, 建立PCR-RFLP分析方法, 并对162只湖羊和130只东湖杂种羊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 在湖羊群体中检测到TT(0.469)、TC(0.438)和CC(0.093)3种基因型, 而在东湖杂种羊群体中仅检测到TT(0.754)和TC(0.246)两种基因型。POMC基因外显子3的273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湖羊群体中CC基因型个体的2月龄断奶重、4月龄尻高及TC基因型个体4月龄体长和管围均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 CC基因型个体的4月龄重、6月龄重极显著高于TT和TC基因型个体(P<0.01); CC基因型个体的4月龄体高和体长极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1), 且显著高于TC基因型个体(P<0.05)。此外, CC型个体的管围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1)。东湖杂种羊群体中TC基因型个体的2月龄断奶重、4月龄重及4月龄体高、体长、胸深和管围都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 TC型个体的6月龄重极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1)。研究结果表明, POMC基因外显子3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 C等位基因对体重及体尺性状的增加更有利。该结果为进一步探讨POMC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的辅助选育标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水稻(Oryza sativa L.)对氮饥饿反应的分子与基因背景,利用RaSH策略构建了水稻氮(N)饥饿诱导cDNA文库.通过反向Northern筛选该文库,获得氮饥饿诱导的18个功能已知基因和2个功能未知基因.这些已知基因涉及碳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蛋白质分解代谢、激素代谢、信号转导、生长调控过程及转录因子.这些基因表现出不同的时空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了植物对氮饥饿反应涉及互相关联的多种生理与分子机理,提供了相关的一些基因信息. 相似文献
4.
长短日照下绍鸭性成熟时间,下丘脑GnRH-I、POMC和NPY mRNA表达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日照和短日照环境调控绍鸭的性成熟时间,并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 检测两种日照组(n=6)鸭性成熟过程中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Ⅰ(GnRH-Ⅰ)、阿片促黑激素皮质素 原(POMC)和神经肽Y(NPY)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日龄间差异。结果表明,长日照组性成熟时间较短 日照组提前30d。RT-PCR结果显示,两组鸭下丘脑GnRH-Ⅰ mRNA的发育性表达模式相似,从出雏至性成熟 过程中,其表达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长日照组下丘脑GnRH-Ⅰ mRNA表达丰度均高于同日龄短日照组,并于 120日龄时其差异达显著水平。两组POMC mRNA的表达丰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于性成熟前后显著下降; 日照长度对其基因表达具有显著影响。两组NPY mRNA表达水平分别于60和90日龄时显著升高,于性成熟时 显著下降,但光照对其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下丘脑GnRH-Ⅰ基因表达的显著上调可能是禽类性成熟启动的关 键因素,也是长日照条件下绍鸭性早熟的主要原因;GnRH-Ⅰ表达的上调与下丘脑POMC和NPY mRNA表达变 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长日照和短日照环境调控绍鸭的性成熟时间,并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两种日照组(n=6)鸭性成熟过程中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Ⅰ(GnRH-Ⅰ)、阿片促黑激素皮质素原(POMC)和神经肽Y(NPY)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日龄间差异。结果表明,长日照组性成熟时间较短日照组提前30d。RT-PCR结果显示,两组鸭下丘脑GnRH-Ⅰ mRNA的发育性表达模式相似,从出雏至性成熟过程中,其表达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长日照组下丘脑GnRH.ImRNA表达丰度均高于同日龄短日照组,并于120日龄时其差异达显著水平。两组POMC mRNA的表达丰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于性成熟前后显著下降;日照长度对其基因表达具有显著影响。两组NPYmRNA表达水平分别于60和90日龄时显著升高,于性成熟时显著下降,但光照对其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下丘脑GnRH-Ⅰ基因表达的显著上调可能是禽类性成熟启动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日照条件下绍鸭性早熟的主要原因;GnRH-Ⅰ表达的上调与下丘脑POMC和NPY mRNA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应用PCR技术从含有HCV(Hepatitis C virus)全长开放阅读框的质粒pBRTM/HCV 1-3011中获得NS5A全长基因片断,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通过酶切、PCR及测序鉴定NS5A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cDNA3.1(-)中,再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Hela细胞,48h后传代并利用pcDNA3.1(-)质粒上的neo抗性基因加入G-418进行筛选.大约两周后,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经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证实HCV的NS5A基因在Hela细胞中已经获得了表达.在培养条件完全一致的条件下,表达NS5A基因的Hela细胞与pcDNA3.1(-)转染的细胞相比,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其倍增时间约为35-36h,比对照组细胞增加了约50%,而转染pcDNA3.1(-)的细胞的倍增时间与正常Hela细胞则无明显差别,都为23-24h.从而证明HCV的NS5A蛋白具有抑制Hela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HearNPV在生长对数期和平台期HzAM1细胞的复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zAM1细胞生长对数期的倍增时间为22 h,生长对数期的细胞以S期细胞为主(48.6%),而平台期细胞中以G2/M期细胞为主(72.6%)。在这两种不同状态的细胞中,病毒的复制主要在感染后60 h内完成,在感染后14~20 h,病毒复制倍增时间分别为1.8 h和1.9 h,几乎没有差别。但是感染生长对数期细胞时,吸附侵入细胞内的BV数量、BV释放的数量、最终的病毒产量以及病毒表达的蛋白产量明显高于被病毒感染的生长平台期细胞。如生长对数期细胞内复制合成的病毒DNA总量的25%装配形成BV病毒粒子出芽释放到细胞外,而对于平台期细胞,病毒DNA仅有13%装配形成BV病毒粒子出芽释放到细胞外。病毒感染两种生长状态的细胞,病毒DNA均从感染后7~8 h开始复制,没有明显差别;而生长对数期细胞从被感染后18~20 h释放子代病毒BV,生长平台期细胞则在感染后22~25 h开始释放病毒BV。在感染后30~60 h,在生长对数期被感染的细胞释放BV的速度约为483 copies/cell/h,而平台期细胞约为100 copies/cell/h。最初吸附侵入到生长对数期细胞内的BV粒子数量明显多于侵入到生长平台期细胞内的BV数量。实验证实,生长对数期与平台期的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很大差别,推测健康细胞表面有活性的病毒受体数量可能决定了侵入细胞内的BV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外源SOD和APX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与遗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转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或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烟草及其自交和杂交后代的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的SOD和POD活性在终花期最强,不同叶位叶中SOD活性差异不明显,POD活性以下部叶为最高;转基因烟草的SOD或POD活性显著高于近等基因的非转基因品系。杂交后代(F1、F2)的SOD活性能保持稳定,略高于亲本;自交后代(S1~S3)与自交亲本的SOD和POD活性相当。 相似文献
9.
核不均一蛋白A1(hnRNPA1)是一个重要的RNA结合蛋白。本研究旨在获得家蚕hnRNPA1基因的cDNA,并对其在家蚕翅原基组织进行表达和定位分析。以家蚕幼虫期翅原基m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克隆家蚕BmhnRNPA1基因的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ET32a-BmhnRNPA1蛋白表达载体,表达且纯化得到BmhnRNPA1重组蛋白,并制备该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mhnRNPA1在家蚕幼虫和蛹翅原基组织中的表达与定位。克隆得到了家蚕hnRNPA1基因的全长cDNA片段,其开放阅读框(ORF)序列为951 bp,编码31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4.98 kDa,等电点为5.15。编码蛋白在第18~90个氨基酸和109~181个氨基酸处为保守的RRM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家蚕hnRNPA1与小菜蛾hnRNPA1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BmhnRNPA1在家蚕幼虫和蛹期的翅原基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蛹期第3天的表达量达到峰值。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结果。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存在于翅原基组织中,并定位于细胞核内。家蚕BmhRNPA1具有两个RNA结合结构域,属于hnRNPs家族,定位于细胞核内,表明其可能参与mRNA的选择性剪接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主要功能为负向调节骨骼肌的生长.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敲除小鼠肌肉出现显著增加,而将干涉该基因的短发夹RNA注射并电击转化入大鼠胫前肌则引起肌肉重量、肌纤维以及MHCⅡ表达的增加.通过与小鼠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表达载体共转染HEK293细胞,筛选到两条能够高效抑制小鼠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表达的小干涉RNA.构建了这两条小RNA的表达载体Mst-shRNA1和Mst-shRNA2,用其分别转染小鼠C2C12成肌细胞,并通过G418药物筛选和流式细胞仪富集整合了短发夹RNA表达载体的阳性细胞.通过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到在分别整合了Mst-shRNA1和Mst-shRNA2的C2C12细胞中,内源性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mRNA水平分别下降了10.2%和35.5%,蛋白质表达则分别下降了29.3%和64.7%.同时,在这两组中MyoD的表达上升了24.4%和40.4%,证明通过RNA干涉实现的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抑制导致了下游MyoD基...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低氧-复氧胁迫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抗氧化酶活性及Cu/Zn-SOD和Mn-SOD基因表达的影响, 对鲢进行急性低氧、持续低氧及复氧实验, 进而分析血清、心脏和肝脏中不同抗氧化酶和SODs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在急性低氧胁迫后, 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着氧浓度的降低均呈上升趋势, 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持续低氧胁迫后, 血清中T-AOC和GSH-PX活性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 心脏中SOD活性显著高于常氧水平(P<0.05), 但Cu/Zn-SOD和Mn-SOD基因表达在低氧胁迫24h时显著低于常氧水平(P<0.05); 肝脏中SOD活性在低氧胁迫24h时显著高于常氧水平(P<0.05), 且Cu/Zn-SOD和Mn-SOD基因表达在低氧胁迫24h时也显著高于常氧水平(P<0.05)。复氧后, 血清、心脏和肝脏中T-AOC、SOD、CAT和GSH-PX活性均能恢复至常氧水平, 且心脏和肝脏中Cu/Zn-SOD和Mn-SOD基因表达的也能恢复至常氧水平, 但肝脏中Mn-SOD基因表达恢复至常氧水平较在心脏中所需时间更少。因而, 鲢可以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的活性来保护自身免受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研究为解析低氧胁迫下鲢抗氧化应激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研究在高密度鳙和黄颡鱼、鲢混养模式下, 通过在池塘中设置1/4拦网(A组)、1/2拦网(B组)和无拦网(C组)处理和分析养殖期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特征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来探讨设置拦网是否会减轻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 以保证水体中大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结果显示, A、B组TSS明显降低(P<0.05), 但TN、TP等营养盐显著增高(P<0.05)。各处理组中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种类相对较多, 分别占比为30.4%—36.6% 和51.6%—57.0%, 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相对较少。各处理组的物种组成变化不明显, 物种多样性(H')仅在7月9日和7月23日2次采样中, A、B组显著高于C组(P<0.05), 其他时间各处理组无明显差异。各处理组中的主要优势种群为原生动物和轮虫, 但轮虫在实验后期趋于小型化。另外, 大型优势物种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随着采样时间在C组中消失, 在A、B组仍存在。轮虫和原生动物的生物量在实验期间各处理组中的变化不显著, 枝角类和桡足类总生物量则是在B组显著高于A组和C组, 说明拦网分区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减轻大型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 减缓其生物量的骤降。研究结果对维持池塘浮游动物生态平衡和增加池塘中鳙的天然饵料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武汉东湖鲢、鳙生长的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退算法研究东湖鲢、鳙的生长,包括生长的基本模式,瞬时生长率及其变动,雌、雄鱼生长的差异等问题:1)鲢、鳙的生长模式可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来描述,其中鲢的参数l∞=99.8厘米、W∞=17,104克、K=0.3040、t0=0.4821年,鳙的参数l∞=117.6厘米、W∞=29,311克、K=0.3088、t0=0.5392年;2)鲢、鳙的瞬时生长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并且不同世代同龄鱼的瞬时生长率有一定的变动,其变差系数与年龄呈正相关;3)鲢、鳙的生长无显著的性别差异。通过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阐述了鲢、鳙4龄前后出现生长的拐折主要由其个体大小所制约,种群的不同世代和同一世代的不同个体一样存在生长补偿作用,以及瞬时生长率与肥满系数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所取得的有关参数值可以应用于渔业估算。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光照周期(长光照18L﹕6D、短光照8L﹕16D、连续光照24L﹕0D、连续黑暗0L﹕24D和对照组12L﹕12D)条件对锦鲤(Cyprinus carpio)生长、能量收支及生物钟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实验周期为90d。结果表明, 在整个试验周期, 各光周期处理组成活率无显著变化(P>0.05), 24L组和18L﹕6D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12L﹕12D组、8L﹕16D组和24D组(P<0.05)。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在实验前30d内受光照影响不大(P>0.05), 而实验30d后出现显著变化, 延长光周期尤其是连续光照会显著增加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P<0.05); 对比连续黑暗0L﹕24D组, 其他光周期处理组锦鲤摄食能分配在代谢和生长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 4个生物钟相关Clock、Per2、Cry1和Bmal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无明显规律。综上所述, 延长光照时间, 尤其是连续光照有利于锦鲤幼鱼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具有下行洄游需求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实验对象, 分别在2种不同流态加速流(Ⅰ: 22—55 cm/s, Ⅱ: 25—60 cm/s)中进行下行实验, 对实验鱼在2种加速流中的游泳行为(下行率、下行方式及各区域游泳时间)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游泳停留时间百分比Ft衡量其偏好水流速度。结果显示: 加速流下鲢、鳙均表现出了直接下行与非直接下行两种行为。其中加速流Ⅰ中鲢、鳙直接下行率分别为35.71%、30.00%, Ⅱ中分别为45.83%、59.09%。非直接下行的鲢在2种加速流中小于30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即鲢在实验条件下的偏好水流速度范围为小于30 cm/s; 非直接下行的鳙在加速流Ⅰ中小于30 cm/s及50—55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Ⅱ中小于30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即鳙本实验条件下偏好水流速度范围为小于30 cm/s。将2种加速流流速相同区域合并分析发现鲢、鳙在小于30 cm/s和50—55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中间及高流速区域无明显性差异(P>0.1)。研究表明: 加速流对鲢、鳙下行游泳行为产生了影响且2种鱼在下行通过方式和偏好流速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17.
为评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的影响,研究克隆了兴国红鲤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4种亚型ERα、ERβ、ERβ1、ERβ2的全长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兴国红鲤ERs分别与3种鲤科鱼类相应亚型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表明,4种ER亚型mRNA在雌雄成体组织中呈现差异表达,雌性个体中,肝、卵巢和肠中4种ERs的表达量均较高;在雄性个体中,ERα和ERβ主要在肝中表达,ERβ1、ERβ2分别在肠和精巢中的表达量最高。将150日龄的兴国红鲤幼鱼分别暴露在0.01、0.1和1 nmol/L的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中4周,检测了雌性幼鱼肝中4种ER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在EE2中暴露1-2周后,兴国红鲤雌性幼鱼肝中ERα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极显著的提升;各浓度EE2能持续显著促进其肝中ERβ的表达;在1-2周内各浓度EE2对ERβ1表达有所抑制;第1周EE2能够抑制ERβ2基因mRNA的表达,并在0.01 nmol/L时抑制作用达到了显著的水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EE2暴露能诱导或抑制兴国红鲤雌性幼鱼肝中ER亚型的表达,相对于ERβ、ERβ1和ERβ2、ERα可作为EE2短期(1-2周)敏感性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草鱼BCL10基因在草鱼出血病中的应答机制, 文章克隆了BCL10基因, 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荧光定量和血涂片等技术对其进行了分析。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 BCL10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38 bp, 编码245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 感染病毒后草鱼体内BCL10表达量持续上调, 在肝胰腺和中肾中第4天达到峰值, 第7天表达量开始下调。血涂片显微镜观察发现了血液中淋巴细胞在感染病毒后第1到第4天下降, 第7天时上升。肾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也发现中肾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第1到第7天逐渐空泡化, 脱落坏死。以上结果表明, BCL10基因参与了草鱼应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入侵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9.
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极为复杂,通过性腺组织切片鉴定得出黄河鲤从未分化性腺发育为Ⅱ期精巢、卵巢的时间为受精后第40天到第80天。选取一些可能参与黄河鲤性别决定分化相关的基因(amh、ar、cyp19a、cyp19b、dax1、dmrt1、er、foxl2、nobox、sox9a、sox9b、zp2)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各个基因在受精后40d、45d、50d、55d、65d和80d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50d都有高表达,推测45-50 d为性别决定的关键时间。ar、amh、dax1、dmrt1、sox9a、sox9b六个基因在80d雄性表达量升高,且雄性明显高于雌性,推测这些基因参与精巢分化发育过程。cyp19a、cyp19b、foxl2、nobox、zp2五个基因在80d雌性表达升高,且高于雄性,推测其可能参与卵巢分化发育。 相似文献
20.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