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腹泻是全球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幼童死亡的第二大病因,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腹泻的最常见病原菌,其产生的细菌定植因子(CFs)和肠毒素是关键的毒力因子。CFs介导细菌黏附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并完成定植,产生热敏肠毒素(LT)和热稳定肠毒素(ST)破坏宿主上皮细胞内的体液平衡,使体液和电介质过量分泌从而导致腹泻。预防ETEC腹泻的首选方法是使用能激发宿主产生抗黏附素免疫力和抗肠毒素免疫力的疫苗,阻断ETEC黏附和定植并中和肠毒素。目前一种名为Dukoral~的霍乱疫苗因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热敏毒素免疫,已经被一些国家批准用于短期保护和预防旅行者腹泻。新型试验性ETEC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旨在提供保护期长、反应谱广的抗ETEC感染免疫保护力。本文针对疫苗研发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肠毒素大肠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肠毒素大肠杆菌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婴幼儿及到这些国家旅游者腹泻的主要致病菌。致病机制是由ETEC表面的菌毛定居因子和肠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在研制和评价预防ETEC腹泻的修选菌苗方面已了得重大进展。本文对已研制的和正在研制的ETEC疫苗进行了概述,其中包括早期的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减毒活菌苗、DNA疫苗和植物疫苗等。 相似文献
4.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肠毒素LT与ST融合是ETEC多价疫苗候选株研制的一项重要工作,LT与ST的化学偶联研究已证明融合后可使小分子的ST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而基因融合对构建多价疫苗则是更重要的手段。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对LT与ST基因融合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影响基因融合效果因素的基础性研究。这些都为候选株的研制提供了研究手段和依据,并对广泛的基因融合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动物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引起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已知黏附素和肠毒素是ETEC中两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在致病性中两者缺一不可。其中黏附素结合到宿主易感肠上皮细胞是ETEC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动物源ETEC的菌毛黏附素主要包括K88、K99、987P、F18、F17和F41等。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ETEC菌毛黏附素的相关研究,包括菌毛的基因、结构组成、生物合成、菌毛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黏附素和宿主受体相互作用等,这些研究基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ETEC病原菌的感染机理;并且在疾病诊断和新疫苗的开发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风疹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畸病原体之一.由于现行疫苗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研制新型疫苗势在必行.本文就近年来风疹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基因重组卡介苗(rBCG)是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BCG中构建而成的多价疫苗,rBCG可诱导长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初步的研究结果已显示出rBCG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新型疫苗以预防传染病和一些肿瘤。 相似文献
9.
新城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城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霍龙飞,王莉林,卢景良(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备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鸡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所致的一种死亡率很高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禽类传染病,也是养禽业... 相似文献
10.
概述 50年代发现了细菌菌毛,使细菌形态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1950年Houwink等首先发现在菌细胞外围有一种不同于鞭毛和粘液的细菌附属结构,当时命名为丝状体(filaments)。从1955年开始,Duguid等对肠杆菌科细菌的这种附属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此种非鞭毛附属器称为菌毛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益生菌已经广泛应用于饲料和食品等工业中,但是目前仍然有许多限制因素限制其使用。本文初步探讨了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改造益生菌方面的研究,为益生菌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最近,美国FDA批准上市了第一个肿瘤治疗性疫苗,成为肿瘤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目前正朝着发展新型疫苗技术方向前进,理想的肿瘤疫苗应该可以产生强大、持久和有效的免疫反应,同时疫苗的制造成本低廉,可以形成标准化生产工艺。本文中所提及的基因疫苗是在肿瘤多种免疫治疗方式中新出现的一种治疗方法。多项研究已经证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方式可以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在本综述中,我们简要概述当前肿瘤基因疫苗的发展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探讨肿瘤基因疫苗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猪链球菌2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链球菌2型引起的链球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对于猪链球菌病的预防主要依靠灭活疫苗,而灭活疫苗对于同源菌的攻击保护率仅在70%左右,对异源菌的攻击保护率更低。目前对于猪链球菌2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某些毒力因子缺失的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由于尚未发现猪链球菌2型的标志性毒力因子,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太多;二是对基因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对猪链球菌2型的具有免疫原性的一些蛋白片段进行分析、重组、表达,以期制造出可以对猪链球2型进行有效预防的基因工程疫苗。由于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因子复杂,对其毒力因子及其基因组成的研究尚不彻底,随着研究的深入,如在基因工程疫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猪链球菌2型引起的链球菌病的预防与控制必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着对植物代谢网络日渐全面的认识,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进行遗传改良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对次生代谢途径进行基因修饰的策略包括:导入单个、多个靶基因或一个完整的代谢途径,使宿主植物合成新的目标物质;通过反义RNA和RNA干涉等技术降低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竞争性代谢途径,改变代谢流和增加目标物质的含量;对控制多个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因子进行修饰,更有效地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以提高特定化合物的积累.作者结合对大豆种子异黄酮类代谢调控和基因工程改良的研究,着重介绍了花青素和黄酮类物质、生物碱、萜类化合物和安息香酸衍生物等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鸡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寄生虫病。长期以来主要以化学药物进行防治。但由于球虫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新药开发和应用受到限制。在免疫学中强毒活苗应用广泛但生产费用昂贵,从而促使我们转向对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究。不同种类的球虫有较为严格的寄生部位。且不同发育阶段的球虫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构成也有很大差异。在真核寄生生物中,由于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限制,选用鸡球虫免疫保护性抗原做重组疫苗目前还没有很大突破,因此我们需要采用新方法发现新抗原,有效防治鸡球虫病。 相似文献
18.
19.
20.
细胞因子作为DNA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因子是机体细胞(主要指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异质性肽类调节因子,在体内能激活免疫活性细胞,对免疫应答的产生和调节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可作为DNA疫苗佐剂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简要综述了细胞因子作为DNA疫苗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