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龙洞是位于鄂西北部郧西县的一处出土物丰富的古人类洞穴遗址,先后在此出土了8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若干石制品和骨制品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但有关白龙洞遗址的形成时间却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原因之一是动物群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基于郧西县文管所和中科院古脊椎所收藏标本,本文首次对白龙洞历年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洞动物群由32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组成,优势属种是谷氏大额牛、岩羊、野猪及各种鹿类(水鹿、斑鹿、麂、毛冠鹿);此外,还有豪猪、竹鼠、变异狼、貉、豺、猪獾、黑熊、大熊猫、中国硕鬣狗、锯齿剑齿虎、虎、豹、金猫、云豹、剑齿象、苏门犀、梅氏犀、巨貘、鬣羚及水牛等;该动物群缺乏猴类动物,并且豪猪化石也很少,这与其所处的时空位置很不相符;但总体面貌属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白龙洞的大熊猫、中国硕鬣狗、猪獾、虎及巨貘的牙齿测量数值均达到或接近我国各自记录的最大值。白龙洞动物群组成与盐井沟动物群及南京猿人动物群最为接近;从动物群组合及有关属种的演化阶段来综合判断,白龙洞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当是中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8,(4)
正繁昌人字洞及相关遗址动物群的南北混杂现象安徽繁昌人字洞是世纪之交在我国发现的最重要的更新世早期哺乳动物化石点;该地点出土了7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头骨、牙齿和头后骨骼,还有几具近乎完整的动物骨架。笔者有幸于2000年11月在此参加了近一个月的野外发掘,后来又和邱占祥院士一起承担了动物群中奇蹄类化石的研究工作;因此,对这个地点的动物群有较多了解。  相似文献   

3.
湖南道县后背山福岩洞2011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岩洞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 2011年9~10月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 对该洞穴进行了发掘, 揭露面积约20㎡。调查显示, 福岩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 发育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系内, 遗址周边属于峰林和溶盆地貌, 处于岩溶发育的后期。洞内堆积发育, 以砂砾石层和红黏土为主。本次发掘出土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其中人类牙齿总体形态特征与现代人(Homo sapiens)接近; 哺乳动物化石中已鉴定出39种(含未定种), 其中灭绝种只有巴氏大熊猫、最后鬣狗、剑齿象、巨貘、南方猪等; 结合铀系法初步年代测定和动物群面貌判断, 古人类活动的年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本次发掘表明, 该遗址仍有较大的工作潜力, 对其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将为探讨古人类在该区域的演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地点2002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1年春季,在安徽芜湖石硊镇发现了,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称为金盆洞的洞穴堆积。翌年秋季,对金盆洞化石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伴,收集到10余件人工制品和3千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初步搞清了这一地点的地层、化石种类分布及其时代。经初步研究,金盆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可以归入8个目18个科23个属27个种哺乳动物;该动物群与和县龙潭洞的动物群最接近,其次为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动物群较接近,其生存时代很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金盆洞旧石器地点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下游石灰岩地区的洞穴和裂隙堆积中具有发现史前人类活动遗迹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外学者对我国南方石灰岩溶洞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按照以往的习惯,又可总称为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广泛的研究。最近有人(计宏祥,1977;黄万波,1979)对这段历史作了详尽的总结。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看到,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积累,华南溶洞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已由单一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野外工作队重返华龙洞,对遗址进行第二次系统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包括牙齿和头骨碎片在内的多件人类化石、古人类  相似文献   

7.
<正>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等5人编著的《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一书问世了。这是第一部关于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综合研究的著作,填补了自贡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系统研究的一项空白,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该书在收集、整理大量相关研究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1915年至今90年来,特别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近30年来,在自贡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并从动物群组合的角度探讨了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组成面貌、时代分布状况和演变关系,使读者对自贡地区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狭义(或经典)泥河湾动物群主要产自桑干河北岸的下沙沟村周边,化石来源于不同地点;该动物群被作为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代表,但其绝对年代一直饱受争议,最新古地磁测年数据是2.2-1.7 MaBP。由于受河流及断层切割影响,泥河湾盆地内部不同区域尤其是桑干河两岸的地层对比,一直是个科学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桑干河南岸未发现重要化石点。最近,在桑干河南岸的岑家湾台地发现了山神庙咀化石点,目前已在此地点做过9次正规发掘,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526件,鉴定出25个种(含未定种),其中23种属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成员。由此看出,山神庙咀动物群的时代应当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接近,其地质年代应当不晚于1.7 MaBP。山神庙咀遗址与小长梁遗址隔沟相望,但其化石层稍高于小长梁文化层;山神庙咀动物群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长梁遗址年代要比先前所测得的1.36 MaBP要早;小长梁周边的史前遗址的地质年代应当再做深入研究。小长梁地区的泥河湾层底部普遍存在砾石层,但其出现的水平位置以及砾石在分选和磨圆程度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调查清楚不同剖面中底砾层的分布状况及其性质,将会对本地区地层对比研究以及推断当时泥河湾...  相似文献   

9.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10.
《化石》1987,(2)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汇历等人根据五常县农民提供的线索,发现了晚期智人化石,随同出土的有若干石器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据初步分析,该地点地层可能与吉林省榆树县周家油坊产人骨化石的层位相当.  相似文献   

11.
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消亡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其消亡的环境背景和影响机制仍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化石记录,是研究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及消亡过程的理想区域。黑龙江省青冈地区出土有典型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如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等。本文以青冈县英贤村化石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重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环境背景。青冈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出土于湖沼相沉积中,研究发现其生存环境的主要植被成分是蒿属、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和云杉属,指示草甸草原为主,局地生长有针叶林的植被景观。欧亚大陆晚更新世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猛犸象草原植被曾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西北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记述了在慈利县发现的金丝猴下颌骨化石标本。报道了吉首县螺丝旋山洞出土的可能是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的情况;比较详细地研究了早更新世晚期的保靖县洞泡山动物群。并描述了大熊猫的一个新亚种——武陵山亚种。进一步证实在华南存在一个从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向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过渡类型的动物群。以上新发现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对于湖南(尤其是湘西)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14~2015年在江西萍乡上栗县长平乡发现的杨家湾哺乳动物化石点,是江西省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中出土化石最为丰富多样的:目前已在杨家湾1号洞发现数千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出40个属种;在化石数量上,野猪占绝对优势,其它常见种类还有鹿类、豪猪、黑熊、小型食肉类、鬣羚、水牛、犀牛及猴类等,而长鼻类及貘相对较少;在本地区同时代化石点中,猴类化石最丰富,食肉类属种也更多样。灭绝种类有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德氏狸、剑齿象及巨貘等。从动物群组合来看,杨家湾1号洞与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点最为相似,其时代也应当属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西北地区 ,也曾多次出土古象化石 ,其中陕西省旬邑县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古象化石出土点。早在八十年代 ,这里出土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中 ,有一具古象化石。如果装架复原 ,估计体长约13米多 ,高4 7米 ,超过1973年甘肃合水县出土的“黄河古象”化石。有关专家研究后初步认为 :它属剑齿象 ,生存年代距今约200至300万年。同时出土的还有犀牛、豺、虎、羚羊、鹿、野猪、三门马等20多种其他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松、竹等植物化石。1994年1月 ,旬邑县又陆续出土古象化石等各类化石345件。有关专家称 :“这批古化石的出土 ,…  相似文献   

15.
辽宁朝阳发现新的古生物化石点辽宁省朝阳县波罗赤乡下湾子的古生物化石点是1990年村民在农耕时发现的。1992年5月至1993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侯连海、周忠和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顾玉财等,在朝阳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16.
李传夔 《化石》2009,(2):16-20
在2009年《化石》第一期上刊登的董枝明怀念杨钟健先生文章中,着重提到云南禄丰蜥龙动物群。的确,从1938年卞美年先生首次发现禄丰恐龙化石后,经历了我国几代古生物学家的努力,已使禄丰恐龙动物群显赫闻名于世。先是杨钟健在抗战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发拙、修理和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和4本专著.  相似文献   

17.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栖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18.
临夏故事     
邓涛 《化石》2003,(2):13-17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晚新生代地层发育 ,蕴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自上个世纪 5 0年代以来这里就盛产作为中药材的“龙骨” ,实际上就是大型的哺乳动物化石 ,可惜的是很少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最近 ,我们已在从晚渐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各个层位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 ,尤其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以鼬、剑齿虎、鬣狗、四棱齿象、三趾马、犀牛、弓颌猪、长颈鹿、麝牛和羚羊等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数量和…  相似文献   

19.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 (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 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柄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20.
连戈果 《化石》2001,(2):24-24
今年7月河源市地质矿产局在该市上莞镇进行石灰石矿简测规划时发现距该镇不远的碧寿溶洞中有丰富的古哺乳动物化石 ,经谷祖纲等有关专家鉴定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时代为距今20万年前的中晚更新世 ,与华北的周口店和广东曲江马坝动物群可以对比 ,在动物化石层中还发现一些疑为人齿与人肢骨的化石(未经权威鉴定) ,该类化石动物群在广东的西江、北江流域有多处发现 ,但在东江流域发现尚属首次 ,而且化石之多品种之繁亦属罕见。上莞碧寿洞位于东经114°59′32″,北纬24°04′10″。溶洞长大于300米(未见底) ,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