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19个不同类型南瓜品种,研究了300 mmol·L-1 NaCl胁迫条件下,幼苗地上部和根系Na+、K+、Ca2+含量、Na+/K+、Na+/Ca2+、钠-钾和钠-钙运输选择性系数(SNa+,K+和SNa+,Ca2+值)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处理8 d后,不同品种南瓜幼苗Na+含量均明显增加,而K+含量下降,离子平衡被打破.青栗(Q1)南瓜幼苗根系Na+含量、地上部Na+/K+、Na+/Ca2+、SNa+,K+和SNa+,Ca2+值均明显高于黑蜜南瓜(H2)和黑籽南瓜(H3).不同品种南瓜幼苗体内Na+含量、地上部Na+/K+和Na+/Ca2+、SNa+,K+和SNa+,Ca2+值变化趋势与NaCI胁迫下不同品种南瓜幼苗盐害指数的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Q1耐盐性强与NaCl胁迫下地上部Na+/K+、Na+/Ca2+、SNa+,K+和SNa+,Ca2+值较低以及K+、Ca2+含量较高有关;而H2和H3对盐敏感与NaCl胁迫下地上部Na+/K+、Na+/Ca2+、SNa+,K+和SNa+,Ca2+值较高,以及K+、Ca2+含量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HGF并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人皮肤成纤维中的表达。方法:从扩增人的间充质干细胞中提取全长RNA为模板,设计合成引物,用RT-PCR法扩增出HGF基因片段,然后将HGF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中。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后,用脂质体包裹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转染效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GF蛋白的表达。结果:经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p EGFP-N1-HGF构建正确,经转染的人皮肤纤维细胞中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并且可以表达一定量的HGF。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HGF,为基因治疗脱发疾病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细胞内质粒DNA同源重组方法, 将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构建于E1, E3区缺失的复制缺陷型5型腺病毒载体上, 获得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HGF)的重组腺病毒Ad-HGF. 在293细胞中扩增后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扩增制备Ad-HGF和Ad-GFP(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病毒), 然后, 用Ad-GFP和Ad-HGF体外分别转染原代培养的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 观察体外转染效率及表达, 并以新西兰兔耳瘢痕为体内模型, 观察局部瘢痕组织中一次性注射Ad-HGF后对已形成瘢痕的治疗作用. 结果显示: (ⅰ) Ad-GFP感染原代培养兔瘢痕成纤维细胞后, 3 d时转染效率为(36.8 ± 14.1)%, 并持续表达20 d以上. (ⅱ) 用ELISA方法检测Ad-HGF感染原代培养兔瘢痕成纤维细胞后HGF的表达, 结果感染后3 d表达量约为76 ng/4.0 ´ 105细胞. (ⅲ)用兔耳瘢痕模型观察在瘢痕内注射不同剂量(8.6 ´ 109, 8.6 ´ 108, 8.6 ´ 107, 8.6 ´ 106 pfu)的Ad-HGF, 于注射后第32天肉眼可见Ad-HGF治疗组瘢痕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变薄, 甚至与周围皮肤在同一水平. 这一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大、中剂量组(8.6 ´ 109, 8.6 ´ 108 pfu)治疗前后瘢痕肥大指数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尚可见不同程度再生的丛状新生毛, 低剂量组(8.6 ´ 107, 8.6 ´ 106 pfu)治疗后瘢痕肥大指数有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多数瘢痕大小无明显变化. 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显示, 治疗组真皮中纤维组织明显少于对照组, 并可见毛囊及皮脂腺的存在; 天狼猩红染色显示大剂量组创口中胶原纤维薄且稀少, 而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创口中仍有丰富的大而粗的Ⅰ型胶原. (ⅳ)治疗兔体内未检测到抗HGF抗体的存在. (ⅴ) 局部应用Ad-HGF所介导的基因只在局部表达, 不累及远隔的器官和组织, 也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结果提示, 以腺病毒介导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病理性瘢痕在整形外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地区雨水中NH4+-N/NO3--N和δ15NH4+值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6月至2005年7月,利用自行设计的雨水收集器对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熟、南京和杭州3个观测点进行了全年性雨水观测,分析了雨水中NH4+-N/NO3--N和铵态氮自然丰度(δ15NH4+)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3个观测点雨水中NH4+-N/NO3--N和δ15NH4+值均呈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两者的规律性变化在以田间农事耕作为主的常熟观测点尤其明显,而位于市区的南京观测点和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杭州观测点的规律性次之;雨水中NH4+-N/NO3--N的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到8月上旬,然后逐渐下降,冬季降到最低;雨水中δ15NH4+值在6月下旬到8月中旬为负值,在8月下旬到11月中下旬为正值,12月至翌年3月又变为负值,5至6月中旬又转变为正值.雨水中NH4+-N/NO3--N和δ15NH4+值的季节变化与不同作物生育期间氮肥的施用、当地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其他NH3释放源的NH3挥发有关(人和动物排泄物、氮污染水体及有机氮源中的氨挥发),其对大气湿沉降中NH4+的来源、形态组成及陆地不同NH3排放源的强度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素硫和双氰胺对蔬菜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温室盆栽淋洗试验,以NH4HCO3为氮肥源,研究了元素硫(S0)和双氰胺(DCD)对种葱和不种作物土壤NO3--N淋失量和NO3--N、NH4+-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周试验期间,与对照相比,S0+DCD和S0处理NO3--N淋失量分别低83%~86%和83%;NH4+-N淋失量分别高16.8~21.0 mg·盆-1和20.4~25.0 mg·盆-1;而同期无机氮(NO3--N、NH4+-N)淋失量则低60%.试验结束后,,S0+DCD和S0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79.9%~85.4%和74.9%~82.6%,以NH4+-N为主.S0+DCD处理无机氮淋失量比S0和DCD处理分别低4.6%~14.4%和15.4%~30.1%;试验结束后土壤无机氮分别高6.1%和16.8~36.0%.在Na2S2O3+DCD、Na2S2O3和DCD处理中也发现类似结果.可见S0施入土壤具有与DCD同样的氨稳定和硝化抑制作用.S0与DCD配合施用可使DCD的硝化抑制性增强,其作用机理是S0氧化中间体S2O32-、S4O62-,具有抑制硝化和DCD降解作用,延缓DCD硝化抑制效果.S0与DCD配合施用可用于延缓太湖流域蔬菜地土壤NH4+-N向NO3--N转化,减少氮向水体迁移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牧草对碱胁迫的耐受程度,采用营养液砂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HCO3(0、50、100、150和200 mmol·L-1)胁迫对黑麦草幼苗根系生长、活性氧代谢和渗透溶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NaHCO3胁迫显著抑制黑麦草幼苗根系的生长,其抑制程度随胁迫浓度提高而增强,黑麦草可耐受的最高NaHCO3浓度约为150 mmol·L-1。随着NaHCO3胁迫浓度的增加,黑麦草根中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下降,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抗坏血酸(ASA)含量先升后降。黑麦草根中Na+含量随NaHCO3浓度增大而增加,K+含量和K+/Na+比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脯氨酸含量则先降后升,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升后降再升高变化。表明碱胁迫导致的活性氧代谢失调和Na+、K+失衡及积累有机溶质进行渗透调节时更多能量的消耗可能是黑麦草根系生长受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对盐胁迫下黑麦草幼苗根生长和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5~100 μmol·L-1的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处理显著减轻100mmol·L-1 NaCl胁迫对黑麦草幼苗根生长的抑制效应,其中50 μmol·L-1的SNP效果最明显,150 μmol·L-1以上的SNP处理则抑制根的生长。50 μmol·L-1 SNP处理提高了100 mmol·L-1 NaCl胁迫下黑麦草幼苗根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液泡膜上H+-ATP酶(H+-ATPase)和H+焦磷酸酶(H+-PPase)的活性,使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和脯氨酸含量及K+/Na+、(Spd+Spm)/Put比值和根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超氧阴离子(O-2)、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而1mmol·L-1NO清除剂PTIO和1 μmol·L-1 NaNO2处理(对照)的效果则不明显。由此推断,NO通过提高根组织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促进根系对K+的选择性吸收及Put向Spd和Spm的转化,降低Na+的吸收并加强在液泡中的区隔化缓解盐胁迫对黑麦草幼苗根生长的抑制和膜脂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分布的影响     
采用营养液水培,以2个耐盐性不同的黄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幼苗植株体内K+、Na+和Cl-在器官间的区域化分布及其吸收和运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植株体内K+含量下降,Na+和Cl-含量升高,变化幅度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器官间,茎中Na+和Cl-含量最高,上位叶中Na+和Cl-含量最低、K+含量下降幅度最小。与耐盐性较弱的“津春2号”相比,耐盐性较强的“长春密刺”根向茎运输的SK,Na值较高,根系对Na+的截留作用较强,茎向上位叶运输的SK ,Na和SCl,Na值均较高,叶片中K+含量下降幅度较小,K/Na和Cl/Na比值均较高,功能叶中盐分离子尤其是Na+积累较少,植株生物量较高。说明根系对Na+的截留能力较强且向上位叶运输Na+的选择性较低,是“长春密刺”耐盐性较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黄瓜幼苗对氯化钠和碳酸氢钠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25、50和75 mmol·L-1)的NaCl和NaHCO3对黄瓜幼苗进行胁迫处理,研究黄瓜幼苗对NaCl和NaHCO3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黄瓜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NaHCO3处理下降幅度大于NaCl处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黄瓜地上部Na+含量显著上升,K+含量显著下降,在相同的Na+浓度下,NaHCO3处理比NaCl处理下降幅度更大,具有更低的K+/Na+.与NaCl处理相比,NaHCO3处理的黄瓜叶片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更大.NaCl和NaHCO3处理使黄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受到显著诱导,而使过氧化物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0.
施氮水平对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温室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开花后地上部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开花后地上部日氨挥发量和开花至成熟期的氨挥发总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施氮水平间存在一定差异.花期和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y)与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x1)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功能叶片质外体NH4+浓度(x2)呈显著正相关:y=-0.37846x1+0.41821x2+0.04925(R2=0.9471,n=16).水稻氮素收获指数(x1)和氮肥生理利用率(x2)均与地上部氨挥发总量(y)呈显著负相关:y=-0.02117x1+0.75186(R2=0.8426,n=8)和y=-1.10386x2+35.52676(R2=0.8489,n=8),说明高氮水平下水稻氮肥利用率的下降与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用渗漏池模拟洞庭湖区2种主要稻田土壤(河沙泥和紫潮泥),研究了施用尿素(CF)和控释氮肥(CRNF)对双季稻田表面水pH、电导率(EC)、全氮(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变化规律及TN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施用尿素后,表面水TN、NH4+-N浓度分别在第1、3天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NO3--N浓度普遍很低;早稻表面水pH在施用尿素后15 d内(晚稻3 d)逐渐升高;EC与NH4+动态变化一致.与尿素相比,施用CRNF能显著降低双季稻田表面水pH、EC、TN和NH4+-N浓度,70% N控释氮肥的控制效果最显著;但后期NO3--N浓度略有升高.径流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区种植双季稻期间施用尿素的TN径流损失为7.70 kg·hm-2,占施氮量的2.57%;施肥后20 d内发生的径流事件对双季稻田TN径流损失的贡献极为显著;与施用尿素相比,施用控释氮肥显著降低了施肥后10 d内发生的第1次径流液中的TN浓度,施用CRNF和70%N CRNF的氮素径流损失分别降低24.5%和27.2%.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畜禽粪便在堆肥过程中各种含氮化合物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合综合性腐熟度评价指标——种子发芽指数(GI),探讨了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与氮有关的腐熟度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除奶牛粪外,其它畜禽粪便的全氮(TN)含量均呈先下降而后平稳变化趋势,奶牛粪则呈先增加而后平稳变化趋势;各种畜禽粪便中,碱解性氮(HN)含量先增后降;NH4+-N含量先下降而后保持平稳;NO3- -N含量则持续增加;NH4+ -N/NO3- -N迅速降低.堆肥腐熟度指标中,除综合性评价指标GI值外,HN/TN和NH4+ -N/TN也可作为评价畜禽粪便腐熟程度的优选指标,而NO3- -N/TN只能作为一般性评价指标.根据综合性评价指标GI值达到腐熟要求的标准(GI>0.50),除仔猪粪外,其它畜禽粪便在HN/TN<20.77%、NH4+ -N/TN<10.06%及NO3- -N/TN>0.38%时基本达到腐熟要求.  相似文献   

13.
孝顺竹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孝顺竹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控制褐变发生,提高再生体系效率,对培养基组成如5种基本培养基、6种有机添加物、7种糖类和5种大量元素等因子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培养20 d,基本培养基以MS效果较好,愈伤组织增殖2.8倍,白至淡黄色,致密;有机添加物以1.0 g·L-1脯氨酸效果较显著,愈伤组织增殖3.64倍,淡黄色,致密均一;碳源以30 g·L-1麦芽糖效果较好,愈伤组织增殖2.96倍,白至淡黄色,致密。5种大量元素中NH4NO3对孝顺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825 mg·L-1为较佳浓度,培养29 d愈伤组织增殖可达5倍以上,部分出现根分化;适宜孝顺竹愈伤组织培养的大量元素组合为:KNO3 475 mg·L-1+NH4NO3 825 mg·L-1+MgSO4·7H2O 185 mg·L-1+KH2PO4 340 mg·L-1+CaCl2·7H2O 440 mg·L-1。  相似文献   

14.
李俊杰  尹文  洪楠  赵威 《生物磁学》2014,(6):1043-1047
目的:建立重组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促ADSCs 定向分化肝细胞的方法,并对其参与肝损伤修复能力进行验证,为作为治疗肝损伤细胞来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消化培养的方法,分离SD 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ADSCs 细胞,连续传代3 次对其进行纯化培养,利用形态学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ADSCs 表面标志物方法对其间充质干细胞样特征进行鉴定,加入成脂肪细胞诱导液观察其分化成脂肪细胞的能力;构建腺病毒表达HGF载体Adeno-HGF-EGFP,并转染ADSCs 细胞,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肝细胞标志分子表达水平;最后建立大鼠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Adeno-HGF-EGFP 转染的ADSCs 细胞参与肝损伤修复能力情况。结果:分离的ADSCs 细胞形态较为一致,绝大多数呈梭形,排列不规则。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该细胞表达CD29、CD90、CD106 等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面标记物,低表达造血干细胞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5,同时,分离的ADSCs 细胞具有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能力;Adeno-HGF-EGFP 转染ADSCs后,AFP、ALB、CK18 等肝细胞特异性分子表达水平升高;经尾静脉注射ADSCs 细胞后,肝损伤大鼠的AST、ALT、TBIL 等分子表达水平恢复正常。结论:建立了重组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促ADSCs定向分化肝细胞的方法,并且表达HGF的ADSCs 细胞具有修复大鼠肝损伤模型能力,这为通过细胞治疗肝损伤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控制城市旅游区降雨径流污染,在武汉动物园鹿苑区构建草坪系统,研究了草坪系统对城市降雨初期径流氮污染的控制与持留作用。结果表明:草坪系统使预处理后降雨径流中的总氮(TN)、溶解态总氮(DN)和铵态氮(NH4+-N)浓度分别降低16.0%、13.9%和75.6%;草坪系统对氮素的持留率为NH4+-N>90%、TN、DN>65%、硝态氮 (NO3--N)>5%;水力负荷显著影响TN出水浓度和处理效率,进水浓度相近、水力负荷从3.3 cm·d-1升高到8.3 cm·d-1,TN去除率由28.0%降低至19.8%;草坪宽度影响污染物出水浓度,NH4+-N浓度随着草坪宽度增加而下降,而NO3--N浓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DN在流程10 m处出现最低值。草坪系统在净化降雨初期径流的同时利用了营养盐和水资源,降低了草坪维护的水肥投入。  相似文献   

16.
红豆草与土壤氮含量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封闭的植物培养箱中,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红豆草和土壤氮含量对CO2浓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正常CO2浓度(355~370 μmol·mol-1)相比,CO2浓度升高(700 μmol·mol-1),植物生物量增加25.1%(P<0.01),但植物体氮浓度降低25.3%(P<0.001),植物全氮没有显著的变化.经3个月盆栽实验后,与原始土壤相比,两种CO2浓度处理土壤全N、NO3--N和NH4+-N都有所降低,而土壤微生物氮则显著增加,这可能与植物生长有关.不同CO2浓度处理土壤NH4+-N浓度基本一致,但在高CO2浓度下,土壤NO3--N浓度显著降低,而微生物生物氮显著增加.对整个土壤-植物系统而言,盆栽实验后,整个系统全氮有少量增加,但变化不显著,特别是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全氮最大,这可能与培养材料红豆草为豆科植物,而且在高CO2浓度下生物量增加,导致氮的固定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濒危植物珙桐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珙桐冬芽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珙桐冬芽直接诱导丛生芽的最适培养基为WPM+NAA 0.2 mg·L-1+6-BA 3.0 mg·L-1+AC 2.0 g·L-1;珙桐带芽茎段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WPM+NAA 0.05 mg·L-1+6-BA 1.0 mg·L-1+GA3 2.0 mg·L-1+AC 2.0 g·L-1;生根最佳培养基为White+IBA3.0 mg·L-1+6-BA 1.0 mg·L-1+AC 2.0 g·L-1,在此条件下,根发育良好,植株健壮;组培苗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18.
野葛叶片和茎段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探讨几种因子对野葛叶片和茎段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正交实验和单因子实验的方法。野葛叶片和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为70%酒精处理30 s后再用0.1%HgCl2处理15 min;野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1.0 mg·L-1+2,4-D 2 mg·L-1,野葛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 mg·L-1+6-BA 1.0 mg·L-1+2,4-D 2 mg·L-1;暗培养更有利于野葛愈伤组织的诱导;野葛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蔗糖浓度均为30 g·L-1;野葛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出芽培养基为MS+NAA 1.0 mg·L-1+6-BA 3.0 mg·L-1,而野葛茎段愈伤组织的最佳出芽培养基为MS+ NAA 0.5 mg·L-1+KT 2 mg·L-1;光照培养更有利于野葛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芽的再分化;野葛叶片愈伤组织再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 mg·L-1+PP333 0.5 mg·L-1,而野葛茎段愈伤组织再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 mg·L-1+PP333 3.0 mg·L-1;野葛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再生芽生根的最佳蔗糖浓度均为30 g·L-1;叶片再生苗移栽的最佳PP333浓度为1.0 mg·L-1,茎段再生苗移栽的最佳PP333浓度为3.0 mg·L-1;叶片和茎段再生苗的最佳移栽基质均为蛭石:珍珠岩(2:1)。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原理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家树  缪颖 《生物多样性》1997,5(3):220-223
本文论述了传统进化论学说对生物多样性解释的不足,探讨用生物适化学说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出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表达式: Bd=T[(Gc-m+MEc-(Nt+Ap+Hf)]dt, 并以此说明制订保育它们的原则对策。  相似文献   

20.
模拟氮沉降下南方针叶林红壤的养分淋溶和酸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林草生态试验区针叶林红壤为研究对象,在恒温(20 ℃)条件下,通过大土柱(直径10 cm、高60 cm),8个月间隙性淋溶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氮输入量(0、7.8、26和52 mg N/月/柱)对针叶林红壤NO3-、NH4+、H+和土壤盐基离子(Ca2+、Mg2+、K+、Na+)淋溶以及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态盐基总量、Ca2+和Mg2+淋溶量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交换态Na+和K+则无明显影响.4种N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盐基总量净淋溶(淋溶出的盐基与淋洗液累计输入的盐基之差)分别占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13.9%、18.6%、31.8% 和57.9%,土壤交换态Ca2+净淋溶分别占土壤交换性Ca2+总量的19.6%、25.8%、45.3%和84.8%,土壤交换态Mg2+净淋溶分别占土壤交换性Mg2+总量的4.4%、6.1%、10.9%和17.1%.随氮输入量增加,表层土壤pH值逐渐下降,4种N输入处理的表层土壤pH(KCl)分别为3.85、3.84、3.80和3.75;随氮输入量增加,淋溶液中无机氮、NO3-和H+逐渐增加.氮沉降可促进针叶林红壤的有机氮矿化,加速养分淋失和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