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记述采自西藏短肛(虫脩)属Baculum Saussure和岔臀(虫脩)属Dixippus st(?)l各一新种.新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相似文献   

2.
报道采自广西十万大山Xiu目3新种,即龙州蔷Xiu Asceles longzhouensis Chen et He,sp.nov.,斑角阿异Xiu Aruanoidea maculata Chen et He,sp.nov。,和刺角短肛Xiu Baculum spinicornum Chen et He,sp.nov.,与近似种作了比较,并附主要特征图。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虫非)蠊目昆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启彬 《昆虫学报》1978,(3):335-342
  相似文献   

4.
<正> 一、种类简介 (虫非)蠊俗称蟑螂属(虫非)蠊目 (Blataria),是重要的城乡卫生害虫。现知全世界约3,500种,按Braes分类,我国计有11科,48属,168种。(虫非)蠊大多生活于室外,与人类关系密切,具卫生意义的仅有少数生活于室内的种类。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室内(虫非)蠊约16种,我国现知有6种:烟色大蠊Periplaneta fulginosa、美洲大蠊P.amerlcana、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日本大蠊P.japanica、德国小蠊Blattda germinica和中华地鳖Eupolypbaga sinensis。从现有资料看,除日本大蠊仅分布于东北地区、澳洲大蠊分布于南方各省外,其余3种(不包括中华地鳖)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年来在香港地区采集到的一些虫目昆虫,经整理鉴定及文献记录,记述香港虫目昆虫3科6属9种,其中有1新种树基管虫Sipyloidea shukayi, sp. nov..制定了分类检索表,结合新种的鉴别,整理了全国管虫属Sipyloidea 已知种,制定出8个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采自海南省的缺肢叶(虫糸)属Aposthonia Krauss 1911一个新种:海南丝(虫糸)A. hainanensis sp. nov. 并报导在海南和广东省采到的一个中国新纪录种:桑氏丝蚁Oligotoma saundersii(Westwood)。  相似文献   

7.
刺玛蠊属Margattina Bey-Bienko,1958是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新的同物异名。记述了产于中国的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的3新种并提出1新组合:华丽玛蠊M.speciosa sp.nov.,分布于湖南、江西;岔突玛蠊M.furcata sp.nov.,分布于贵州;无斑玛蠊M.immaculata sp.nov.,分布于浙江;三刺玛蠊M.trispinosa (Bey-Bienko,1958)comb.nov.,且附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华枝(虫骨)属Sinophasma Gnther一新种越北华枝(虫骨)Sinophasma vietnamense新种.描述了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比较区别,附主要特征图.  相似文献   

9.
(虫非)蠊种类繁多,我国已记录的有168种,隶属于11科48属。有些(虫非)蠊为住宅内常见的种类。根据它们的食性和习性看来,不仅为病原性细菌、病毒与原虫的传播者,同时亦为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与人类及畜、禽的疾病关系至为密切。在经济上,盗窃粮食,咬捐物品,造成很大的损失。此外,由(虫非)蠊爬过的食物与食具常沾染特殊恶臭气味和遗留下粪便,为人们所厌恶。它们的危害程度不下于蝇类。为此,作者于1960年1月—12月对于福州(虫非)蠊的种类及美洲大蠊的一般生活习性作了初步调查,借作今后消灭(虫非)蠊的参考依据。兹将一年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调查方法与结果一、(虫非)蠊种类调查 1.种类:以诱捕法和翻搜法采获(虫非)蠊3,562只,经鉴定为9种,隶属于4科6属: (虫非)蠊科(Blattidae) (1)大蠊属(Periplaneta)4种:  相似文献   

10.
吴福祯 《昆虫学报》1982,(4):416-422
蠊是世界著名的卫生害虫与仓厍害虫,也为害温室栽培植物,种类甚多。其中以大蠊属昆虫为害最甚。近年来我国各地蠊为害日趋严重,来信并寄标本要求鉴定种类及询问有关生活习性的很多。据此,特就我国常见的大蠊属6个种撰文报道如下。 6种大蠊中,美洲大蠊与黑胸大蠊在沈阳地区为害严重,澳洲大蠊与褐斑大蠊遍布南方,前者为害也重,淡赤褐大蠊遍布长江下游,害情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柳天蛾的生活习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天蛾(Smerinthus planus Walker)在西安地区发现的寄主植物有:美国白杨(Populuspyramitalis Borth)、加拿大白杨(P.canadensis Moench)、毛白杨(P.tomentosa(Carr.))、钻天杨(P.nigra L.)、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河柳(S.glandulosa Seem.)、龙爪柳(S.matsudana Koidz.var.tortuosa Rehd.)。此外,还为害苹果(Malus pumila Mill.)、桃(Prunus persica Batsch.)等果树。柳天蛾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甘肃、华中、华南等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作者等在1961至1962年冬季在江苏吴江县震泽公社观察小型中华按蚊卵越冬的初步结果。观察结果证实了小型中华按蚊在自然情况下以卵越冬,卵的越冬场所主要是冬季多草的茭白田。  相似文献   

13.
柳枯叶蛾(Bhima undulosa Walker)分布于我国云南省;印度及印度尼西亚。主要为害柳树。在云南北部地区每年发生一代,7月间老熟幼虫群集于树干,枝杈的背阴处结薄茧化蛹,成虫7—8月出现,幼虫越冬(朱弘复等,1975)。 1975年初室内饲养的柳枯叶蛾幼虫因罹多角体病毒病而死亡,此后又在野外见到因多角体病死亡于树干和树枝上的幼虫。为了开发我国天敌微生物资源;为了寻找对柳枯叶蛾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对该病毒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据所掌握的资料,国内外尚未报道过此种病毒。  相似文献   

14.
彭建文 《昆虫学报》1959,(4):336-341
油茶毛虫是枯叶蛾科中之大型种,是油茶林的大害虫之一,1955年曾在湖南道县、江华、东安、零陵及广西全县一带局部成灾,对茶籽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由于此虫休躯大(幼虫老熟后达120余毫米),为害期长(幼虫期将近5个月),被害后枝多枯萎,形成吃一枝死一枝,吃一株死一株的现象,现将1956年饲育所得结果,初步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5.
柚木野螟(Pyransta machaeralisWalker)是柚木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沟南岛一年发生11—12代,无冬蛰现象,7—8月是虫口高峰期。幼虫在柚木叶上结疏网,取食叶肉留下叶脉,且具一圆形“逃跑孔”是该虫为害的主要特征。幼虫五龄。化蛹场所主要在柚木叶上。成虫羽化后需行补充营养才能交尾、产卵。成虫白天隐藏在林内地被物杂草上,夜间活动。一雌蛾最多可产卵500粒,平均217粒。卵散产于叶背面。已发现18种寄生和捕食性天敌。用1.5%1605+3%666混合粉剂每亩2—3斤喷粉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噻替派对马尾松毛虫不育效果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不育剂处理农林害虫,使之与正常成虫进行交配产生不育,以达到抑制虫口,减少对农林作物的为害,是害虫防除的综合措施之一,具有消灭害虫于卵期,当代即可消除为害的优点,还便利与性引诱剂和灯光等方法结合使用。 我们在1973年松毛虫越冬代和1974年第一代、第二代应用化学不育剂噻替派对松毛虫不育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其分布地区甚广,国内学者对此蚊研究较多。较早的有姚永政(1934)和李赋京(1934)及其同工者分别于南京与杭州对中华按蚊助生活习性特别是产卵与季节消长间题的报告。其次有胡梅基(1936)等于上海和林樑城等(1936—1937)于南京对该蚊活动时间与食血习性的研究。此后吴亮如  相似文献   

18.
焦条丽夜蛾(Acontia graellsi Feisthamel)由于为害棉叶,故在湖北过去一般多称棉叶夜蛾。在河南黄泛区农场和武昌宝积庵附近棉田,以往都曾发现其为害,但因发生数量不多,故当时都未引起注意。近几年来,此虫在本专区的襄阳、宜城、枣阳、光化等县发生很多,特别是棉花生长中后期,雨水稍多时,为害更重,常把棉叶吃光。鉴于此虫在国内以往还未见到发生与为害的详细研究记载,故本所在1962年作了些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现将此虫的生活习性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62—1963年对不同类型田和不同水稻生育期的三化螟第1—4代各虫期进行解剖,研究其生殖系统,得出如下结果: 一、三化螟雌、雄生殖系统的发育,在一龄幼虫期体内腹部第五节背血管两侧就出现了卵巢或睾丸各一个,随着龄期的增加,卵巢或睾丸的体积逐渐增大。雄蛹的初期,左右睾丸仍然分开。化蛹末期两睾丸愈合包被在一层围膜内,同时,输精管、复射精管和附腺发育完成。成虫期除全部发育完成外,睾丸内并有精细胞和精子出现。雌蛹的初期,左右卵巢的分隔比较明显,包被在一层围膜内。化蛹中期,每边卵巢已分成四根卵巢管,而顶端仍包在膜质囊内。化蛹末期膜质囊消失,各卵巢管顶端出现端丝,在下端有成熟的卵,同时,输卵管、受精囊、贮胶囊、交配囊等都发育完成。成虫期内部生殖系统发育更完善,卵巢管有8根或6根,卵巢管的三分之二处充满了成熟的卵。 二、雌、雌幼虫的卵巢或睾丸的发育因不同类型田和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异。越冬代♀、♂幼虫9—10月取食开花的一季晚稻,和幼穗分化、抽穗及开花期的连作晚稻,其六龄幼虫卵巢或睾丸的发育比第3代同龄期雌、雌幼虫取食分蘖期和拔节期的一季晚稻,其卵巢或睾丸要大,这可能是与水稻生育期所含氮、醣营养物质比例不同有关。在晚稻生育初期氮代谢占主要地位,第3代幼虫期的食料内氮化合物多于醣,可能不适于螟虫的卵巢或睾丸的发育。在晚稻幼穗分化至抽穗开花乳熟期含醣量多于含氮化合物,在越有代幼虫期取食醣多的食物可能有利于卵巢或睾丸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的自然交配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我们在上海曾对宝山县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进行了室内饲养,通过自然交配繁殖了8代。1975年又对重庆郊区的中华按蚊同样地进行了室内累代饲育。近几年来文献上报道:未经驯化的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常规饲养条件下,不易发生自然交配(Oguma和Kanda,1976;潘家复和韩罗珍,1979)。这一报道与我们的经验很不一致。为了弄清引起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以便改进饲养工作,我们特别对第一代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自然交配的某些规律,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