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冀地鳖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人鑫  吴霞 《昆虫学报》1996,39(3):274-279
黑冀地鳖Polyphaga obscura Chopard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国内仅分布于新疆南部阿克苏以南地区。本文对其外部形态、消化、排泄及生殖系统形态学特点的研究进行了报道。研究表明,在无雄虫的情况下,卵鞘的形态结构特点是重要分类性状,可用于冀地鳖的物种鉴定,从而确认黑冀地鳖是一实际存在的物种;形态特征同其生活习性有着明显相关性;同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进行比较,冀地鳖是更早地进入到土内穴居生活的类群。  相似文献   

2.
土鳖虫体内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高温对昆虫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为探明短时高温胁迫对土鳖虫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本试验以中华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 8龄雌若虫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设置29℃、33℃、37℃为高温处理组,以25℃为对照,测定2 h短时高温胁迫对中华地鳖存活率以及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9℃、33℃和37℃短时高温处理对中华地鳖存活率无影响,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6.57%±3.29%、79.60%±0.92%、77.00%±0.71%,与对照(84.50%±1.57%)相比均明显下降;短时高温处理后,29℃处理组土鳖虫总氨基酸含量为206.97±7.42 mg/g,6种人体必需的游离氨基酸苏氨酸8.23±0.32 mg/g,甲硫氨酸3.98±0.49 mg/g,异亮氨酸8.27±0.35 mg/g,亮氨酸16.38±0.86 mg/g,苯丙氨酸8.34±0.40 mg/g,以及赖氨酸12.56±0.64 mg/g的含量较对照和33℃、37℃高温处理组均显著升高,表明29℃短时高温处理可显著提高中华地鳖体内人体必需游离氨基酸含量。本研究是国内外对高温胁迫下药用昆虫体内活性成分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明确高温对土鳖虫的药用价值的影响,以及为土鳖虫人工养殖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一、种类简介 (虫非)蠊俗称蟑螂属(虫非)蠊目 (Blataria),是重要的城乡卫生害虫。现知全世界约3,500种,按Braes分类,我国计有11科,48属,168种。(虫非)蠊大多生活于室外,与人类关系密切,具卫生意义的仅有少数生活于室内的种类。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室内(虫非)蠊约16种,我国现知有6种:烟色大蠊Periplaneta fulginosa、美洲大蠊P.amerlcana、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日本大蠊P.japanica、德国小蠊Blattda germinica和中华地鳖Eupolypbaga sinensis。从现有资料看,除日本大蠊仅分布于东北地区、澳洲大蠊分布于南方各省外,其余3种(不包括中华地鳖)  相似文献   

4.
连惟能 《昆虫学报》1963,(5):664-669
本文报告了1959年2月—1960年1月间在上海龙华郊区进行的三种(虫非)蠊季节消长的观察结果, 各种(虫非)蠊的季节消长有所不同, 美洲大蠊与凹缘大蠊开始出现于4月, 7月下旬达高峰, 11月后消失, 中华地鳖出现于3—12月间, 最高峰是在8月中旬。 最后对(虫非)蠊的季节消长特点与温度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鳖多肽(ESW polypeptide)提取物抗氧化衰老机制的研究。方法小鼠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20 d,建立衰老模型,同时小鼠灌服不同剂量地鳖多肽提取物每日(0、40、80、160 mg/kg),观察小鼠的正常活动、运动和耐应激能力。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血液和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核转录因子2(Nrf2)在Caco-2细胞的表达。结果与对照和多肽组比较,衰老组小鼠体重增重缓慢、组织脏器系数降低、运动时间缩短、抗应激能力降低、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降低。随着地鳖多肽剂量增加,多肽组小鼠体重增加明显,肝脏、脾脏和肾脏指数增加显著,小鼠静力和动力运动时间明显延长,小鼠耐缺氧、耐高温和运动时间延长并接近对照组,血液和不同组织中的SOD、CAT、GSH-PX活力及GSH含量显著提高,但MDA含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地鳖多肽组Caco-2细胞核内Nrf2表达量明显增加,接近阳性对照组。结论地鳖多肽可能通过启动Nrf2-ARE抗氧化信号通路,提高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抗应激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小鼠氧化衰老。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土壤性质对其存活的影响,运用森下氏分散指数( Morisita's index of dispersion)研究了中华真地鳖种群空间格局;测试了4种不同土壤含水量(16%~29%)条件下中华真地鳖的卵孵化率与若虫存活率,还测试了以野外不同来源土壤(山脚栖息土、堆肥、菜园土、蘑菇料发酵土和黄砂红壤土)饲养时中华真地鳖若虫的存活率.结果表明,中华真地鳖若虫在室外为聚集分布,成虫为均匀分布,从地面到40 cm的土壤深度都分布有中华真地鳖.土壤初始含水量21%和24%的卵孵化率最高,其他含水量的卵孵化率均显著较低(P<0.05),土壤初始含水量29%时的若虫存活率最低.堆肥、山脚栖息土更适合中华真地鳖生存.结果可为该虫的采集、饲养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466-472
本文主要对金边地鳖Opisthoplata orientalis Buron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和矿物质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分别是:80%、112%、377%、493%;含有18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39378861mg/100g,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71%,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062,符合FA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脂肪酸有11种,其中7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油脂的7478%,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含量高达613%;检测的5种常量元素和5种微量元素中K、P、Mg、Ca、Na、Zn、Mn、Cu 8种元素含量较为丰富,Fe含量较少,含有有益元素Se。作为传统的中药昆虫,金边地鳖同时还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具有深入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药用及食用昆虫。  相似文献   

8.
朝鲜黑金龟(虫甲)(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与黑金龟(虫甲)(Holotrichia sp.)在河南各地分布甚广。幼虫为害期长,对春、夏、秋播作物,经常造成严重灾害。根据调查小麦幼苗,一般受害达10—20%,严重的可达50—60%。因此,本场于1953—1954年以尉氏县农场为基点,对这两种害虫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观察。 一、生活史及习性的观察 1.卵:朝鲜黑金龟(虫甲)的卵初产下时为乳白色,圆形,接近孵化时,色泽变淡,呈椭圆形,  相似文献   

9.
吴铱  彭中允 《昆虫学报》1954,(2):125-138
1.沟金针虫需2年以上完成一代生活史。越冬成虫2月下旬出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期,产卵在1至2寸表土内,卵于5月初孵化,卵期为5至8星期。老熟幼虫8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中旬起羽化,蛹期约2星期。成虫羽化后即行越冬。 2.越冬幼虫2月底至3月中旬开始向表土活动(10厘米处地温8—12℃左右),3月中旬及4月全月是为害盛期(80%以上幼虫集中在1至2寸之表土内),8月至12月表土之幼虫密度极小(仅有虫1.2—6.8%),不致为害成灾。 3.沟金针虫之天敌除一种壁虱(Cheyletus sp.)和一种蜘蛛及蚂蚁外,尚有寄生菌2种,具中一种经鉴定为冬虫夏草(Cordyceps sp.)之一种。 4.小麦整地时适当深犁(5—7寸)并精耕细作能毁杀大部分蛹体及成虫,并可将幼虫翻上来供鸟类捕食(9,10月间97%老熟幼虫,在5—7寸土内化蛹及羽化,同时88%幼虫分布于1—7寸土内)。此外以芝麻与豆类为小麦前作及夏季休间结合翻耕曝晒亦能减少虫害损失。 5.沟金针虫在河南的主要为害期系在春季,所以早春於麦行间耩666毒土或毒沙以毒杀向表土上升之幼虫是值得继续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养鱼池轮虫休眠卵分布和萌发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东北地区部分鱼场养鱼池底泥中轮虫的休眠卵,表层(0—5厘米)数量每平方米为1.2—503万个,个别池塘高达1,573万个,其中完全暴露于泥表面的数量约占1—2%。休眠卵数量差别和池塘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各泥层中的轮虫休眠卵数量呈“V”形垂直分布的趋势。萼花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的休眠卵在水温10—40℃;pH4.5—11.5;溶氧0.3毫克/升以上和盐度8.5%以下的条件下可以萌发。10℃为其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根据轮虫休眠卵分布和它的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萌发的生态条件,阐述了在养鱼池中增殖轮虫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其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