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玉米螟为害玉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经邱式邦、吴维均、李国柱等(1964)研究,认为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在穗期或乳熟期为害的幼虫对产量影响不大或甚至没有影响。所以认为当前应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一次,不仅从防治效果(减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证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因此,要正确检定防治效果,必须在抽雄后或开花期进行虫口密度检查,此时幼虫密度能代表心叶末期的为害,可以作为检定防治质量的标准,而在抽穗以后进行检查,则不能正确反映对产量的影响。 但是,在抽雄或开花期调查虫口密度,必须剖开植株才能检查。根据作者的研究,玉米螟幼虫的田间分布是不均匀的(经测定符合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式分布),要较准确的进行抽样调查,必须剖查大量的玉米植株才能达到目的,这样对生产不但带来较大损失,而且又很费工,不易推行。因此,如何精确而又节约的检定防治效果是否符合要求,这是在大面积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草坪害虫的发生为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平华  李跃忠 《昆虫知识》2003,40(6):519-522
据作者初步调查 ,2种草坪害虫 :稻切叶野螟Psaralicarsisalis (Walker)和灰翅夜蛾Spodopteramauritia (Boisduval)在上海均以幼虫在土下越冬 ,1年发生 5代 ,后期存在世代重叠现象。灰翅夜蛾虫口密度一直到 7月份都较低 ,8月份虫口密度上升很快 ,所以在上海地区第 3 ,4代幼虫为害最严重 ;稻切叶野螟的幼虫发生期比灰翅夜蛾迟 1 0d左右 ,以 9~ 1 0月份虫口密度最高。在矮生百幕达草坪中稻切叶野螟虫口密度明显高于灰翅夜蛾 ;而在高羊茅、黑麦草等草坪中灰翅夜蛾的虫口密度则远远高于稻切叶野螟。  相似文献   

3.
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的技术基础之一是对害虫种群动态的全面了解,其中种群数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动是害虫种群动态的基本形式。怎样才能准确地掌握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动呢?最科学和简便的方法是作田间虫口密度的调查。田间调查是采用抽样技术非全面地估计害虫种群数量,但是抽样技术的应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害虫种群内部个体空间分布型的影响较大,影响样本估计值的正确程度,  相似文献   

4.
防治害虫试验效果的测定主要是根据虫口密度、为害程度或损失情况来衡量:如邱式邦等(1963)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试验是在心叶末期施药后7—10天,每处理剖查玉米60-70株,以“百株虫数”和“减虫%”用作衡量防治效果的标准;郑炳宗等(1965)在心叶末期防治后11—14天剖查玉米植株的蛀孔及虫数,田间试验设计是采用随机排列,并用变量分析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试验结果。根据作者的研究,潜蛀在玉米茎秆  相似文献   

5.
大螟是安徽省白湖农场的主要水稻害虫,列为病虫预测的主要对象。过去由于没有摸清它的越冬场所,常以稻根、芦苇和茭白遗株为越冬检查对象,往往见越冬虫口很低,而翌年第1代的发蛾量却较多,与实际越冬虫口有出入;无法掌握次年第1代的虫情,预测预报常不够准确,防治工作也容易形成被动。为了纠正这一缺陷,去年冬季检查时,从慎密而深入的调查工作中,发现三棱草是大螟越冬的主要寄主。据检查每百丛三棱草中有大螟幼虫48—64头、荸荠白螟(学名待定)  相似文献   

6.
刘文爱  范航清 《生态学报》2011,31(23):7320-7324
广州小斑螟是红树林的一种灾害性的食叶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对广州小斑螟的发生和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龄级的增加,取食量增大;在不同样地不同滩位的虫口密度差异性规律不同;在单株白骨壤的不同方位虫口密度差异显著,正南方向虫口密度最高,正西、正北虫口密度最低;在单株白骨壤的中上部明显高于下部;广州小斑螟大龄幼虫较耐水淹,水淹6h的死亡率为0;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可导致广州小斑螟的发育进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杨金生  束兆林 《昆虫知识》1993,30(4):228-229
通过1985~1990年的田间调查和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是为害草莓苗的优势种。成虫产卵趋向于有机肥多的田块,虫口密度较无机肥高0.29~0.5倍,为重点防治对象田。8月中下旬,草莓繁苗生长期是蛴螬严重为害时期,在幼虫大量为害之前,7月中下旬田间初见被害株时,为防治的最佳适期。选用50%辛硫磷、50%甲基1605乳油,亩用0.2~0.4kg,控虫保苗效果好;草莓采果苗秋季大田定植时,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3kg,与肥料混合施用,具有明显的保苗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8.
粟灰螟ChilotraeainfuscatellusSnellen是谷子(粟)的主要害虫,在吕梁地区均有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内常年严重发生,对谷子产量影响很大。作者经查阅有关资料,未见对该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对粟灰螟进行了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了粟灰螟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提高抽样技术估计种群密度,准确指导防治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1调查方法1980年8月在离石县海拔900~1000m的高度间,选择有代表性的谷田,以1m行长为单位,逐株检查幼虫蛀茎(孔),依田间顺序位置,记载,绘出田间分布图,将各田块的调查数据列成次数分配表。…  相似文献   

9.
一、越冬习性考查 1.越冬场所调查: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幼虫越冬场所主要是在稻根内,几年来的田间调查资料指出:以中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大;晚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小。此外,中、晚稻稻草内也有幼虫越冬,但密度很小,约占0.06%株。作者曾先后在百色专区的百色、田东、靖西、睦边、东兰、田林等县实地解剖观察高粱稈、玉米稈、小米稈、甘蔗宿根等均尚来发现有越冬幼虫。 2.虫口密度与稻田的关系:1)与稻田耕作制度有关。中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最多,每苗平均有效越冬幼虫4,745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37.5%,二化螟次之,占30.39%,大螟较少,占25.2%,三化螟最少,占6.88%。晚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较少,每亩平均有效越冬幼虫540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14.06%,二化螟也少,占13.14%,大螟最少,占  相似文献   

10.
<正> 大稻缘蝽Leptocorisa acuta Thunberg是我国南方稻区水稻灌浆期愈来愈严重的重要害虫。搞好该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是当前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但是,要正确估计田间种群的数量,必须首先决定确切的田间抽样方法和样本数量。而了解大稻缘蝽的田间分布型,是搞好这些工作的前提。国内已研究报道了三化螟、玉米螟、稻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幼虫,棉盲蝽、棉红铃虫、飞蝗等的田间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但稻蝽类这方面的资料尚未见到。作者于1981年结合田间虫口密度调查,对大稻缘蝽成虫的田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与此同时,对几种常用随机抽样方法及样本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茴香薄翅野螟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艳  刘永范 《昆虫知识》1998,35(6):331-332
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extimalisScopoli又名茴香螟、油菜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它是最近几年来在我省密山地区为害十字花科蔬菜、油菜、茴香等植物越来越重的害虫之一,以幼虫钻蛀植株的角果食籽粒。随着春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该虫的发生日趋严重,一般食荚率10%~20%,严重者在90%以上。我们于1989~1992年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介绍如下。豆生活史及习性室内饲养及田间调查表明,首香螟在密山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第2年5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6月初始见成虫,6月上旬成虫羽…  相似文献   

12.
白眉野草螟的生物学特性和监测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近年来在山东莱州市、山西泽州县等地新发现的小麦害虫,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期为有效监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网室观察、配对饲养和灯光诱测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白眉野草螟年生活史与田间生活习性。【结果】在我国黄淮海麦区,白眉野草螟1年发生l代,11月至翌年2月以低龄幼虫越冬,3月至4月为害麦苗,5月至8月以老熟幼虫结土茧滞育越夏,9月至10月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并孵化出幼虫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产卵在土壤颗粒缝隙中或土表;幼虫喜趋嫩为害,田间呈点片分布;越冬幼虫抗寒性强;滞育茧不耐水淹。【结论】秋季成虫羽化期、早春低龄幼虫为害始期、夏季滞育期是白眉野草螟监测防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广东地区发生为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urgiperda(J.E.Smith)是一种新的重要农业入侵害虫,目前已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本研究调查了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珠三角和粤北地区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珠三角和粤北地区均已出现草地贪夜蛾取食为害,所调查的10种作物中,仅在玉米上发现取食为害;其中草地贪夜蛾幼虫在从化地区为害最重(虫口数量222头/百株、为害率80%),其次是连平(虫口数量98头/百株、为害率68%)、英德(虫口数量76头/百株、为害率62%)、增城(虫口数量66头/百株、为害率20%)和珠海(虫口数量46头/百株、为害率30%),新丰最低(虫口数量6头/百株、为害率3%)。本研究为监测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的发生和为害提供依据,并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不同龄幼虫取食量,田间水稻不同品种接种不同密度幼虫后小区产量、空壳率、千粒重和损失率,不同剑叶受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系,天敌参数,以及施药防治的成本估计等。查明田间幼虫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呈正相关,分品种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综合上述因素求出平均济济闭值为百丛虫口45.67±6.02头,平均经济损失水平为百丛虫口60.0±7.92头;天敌参数为17.91±0.61头;平均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63.57±6.63头;早稻第二代幼虫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67.24±4.97头,晚稻第四代幼虫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59.91±4.47头。  相似文献   

15.
双结菠萝鳃金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谭仕东 《昆虫知识》1991,28(1):22-23
<正> 双结菠萝鳃金龟Asactopholis bituberculata Moser属鞘翅目、金龟子总科、鳃角金龟科,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一种菠萝重要害虫。近年来,它的幼虫在我场严重为害菠萝植株地下部分。调查表明,受害区一般每亩虫口密度为8750~  相似文献   

16.
<正> 研究害虫的空间分布型,不仅可以揭示出种群的空间型的特征,而且它对确定资料代换和相应抽样技术以及对提高测报质量和防治技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为我县稻区主要害虫,近几年来为害有加重的趋势。现行防治指标和确定发生程度均以幼虫数量为依据,但低龄幼虫不易发现,影响其调查准确性。为了确切地掌握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更好地指导防治,为此,我们在探索以田间落卵量作为确定发生程度和防治指标阈限的  相似文献   

17.
大螟是近年来我国南方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2012 和2013 年调查了大螟越冬幼虫在水稻田的分布形式, 通过聚集度指标和频次分布分析了大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水稻田中呈聚集分布, 其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宁仲根  严叔平 《昆虫知识》1997,34(6):343-345
在田间调查昆虫数量是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的,尤其在确定某种害虫防治对象田时,面积大,时间性强,迫切需求一种简便、迅速、可靠的密度估值方法。丁岩钦[1]研究了华北棉区棉铃虫无虫率与百株虫口密度之间的频率一密度关系,采用了Wilson的公式,得到很好拟合,这样只要知道无虫样本数就可估得百株虫口数,应用效果良好。此外,描述这种频率一密度曲线的模型还有Gerrar的文一到一及Kono的P0=e-axb等[2,3]。这些模型在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是很适用的。这里,作者举实例介绍这几种模型。1昆虫种群密度估计的几种模型1.1Wilson模型式…  相似文献   

19.
贵阳地区豆野螟和亮灰蝶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庆怀  黎家文  赵宏  张明  龙姣 《昆虫知识》2003,40(4):329-334
在贵阳地区,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和亮灰蝶Lampides boeticus(L.)是豇豆的主要钻蛀性害虫,其田间虫口之和占钻蛀性害虫虫口总量的99.9%;它们每年均可完成5个世代,7月上旬~8月上旬田间虫口达最高峰,对豇豆等多种豆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危害极大。该文报道这2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包括各代田间可见时间(从卵至成虫)、各虫态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等,结合本研究结果及国内相关文献探讨了2种钻心虫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