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龙现  宁长申  蒋金书 《动物学研究》2001,22(6):511-515,T001
取 2日龄海兰雏鸡 5 0只 ,分为 5组 ,分别接种 0、 0 8× 10 6、 1 6× 10 6、 3 2× 10 6、 6 4× 10 6个鸭源贝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baileyi)卵囊。接种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剖杀雏鸡 ,取法氏囊、气管和喉头。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贝氏隐孢子虫主要寄生在鸡的喉头、法氏囊、气管。裂殖体有 2种类型 :Ⅰ型裂殖体含 8个裂殖子 ,Ⅱ型裂殖体含 4个裂殖子。子孢子或裂殖子在钻入过程中 ,虫体逐渐由香蕉形过渡到鼓槌形 ,最后形成球形的滋养体。带虫空泡分为有球形残体的带虫空泡和无球形残体的带虫空泡。观察到小配子的释放和虫体寄生于杯状细胞的现象。贝氏隐孢子虫寄生于气管引起纤毛倒伏、排列紊乱、纤毛融合、脱落 ;致使法氏囊上皮肿胀 ,法氏囊粘膜表面形成皱褶 ,微绒毛脱落、融合、排列紊乱 ,粘液性分泌物增多 ,炎性细胞渗出  相似文献   

2.
羚牛住肉孢子虫在中国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作为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的中间宿主,至今国内外尚无报道。1989年4月,在成都市动物园自然死亡的一头羚牛的食道和舌肌上发现有大量形似纺锤形肉孢子虫Sarcocystis fusiformis(同种异名有S.blanchardi,S.siamensis,S.bubali,Balbiania fusiformis)寄生。现将其外观形态和组织切片(H.E染色)的显微观察记述如下:寄生于羚牛的住肉孢子虫(包囊)位于肌原纤维间,其长轴方向与肌纤维方向一致。外观为乳白色的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为4.7×2.25(3.0—6.5×1.5—3.0)mm。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壁厚呈海绵样,H·E染色为粉…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寄生于淡水鱼斑尾复鰕虎鳃弓骨骨膜上一种罕见的粘孢子虫,形态结构特殊,孢质中含有明显的嗜碘泡,分类地位应属碘泡科的三角孢子虫属 Trigono-sporous。这次发现,是该属在我国的新纪录,并定名浙江三角孢子虫新种。文内叙述该种的形态结构和孢囊内发育各阶段的母孢子及泛成孢子母细胞等。  相似文献   

4.
李鹏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水生生物学报》2017,41(6):1251-1256
在洞庭湖岳阳地区开展鱼类寄生虫调查中,发现一种寄生于鲤Cyprinus carpio L.肠道的黏孢子虫。该黏孢子虫的孢囊呈白色,椭圆形,大小为(1.0±0.2) mm (0.8—1.2 mm)。成熟孢子具有壳瓣,壳面观近似圆形,后端有4—6个“V”形褶皱;缝面观呈纺锤形,缝脊直而粗;孢质均匀,含有一个嗜碘泡;孢子长(9.8±0.6) μm (9.6—10.0 μm),孢子宽(8.2±0.3) μm (8.0—8.5μm),孢子厚(7.3±0.1) μm (7.0—7.5 μm);2个极囊梨形,位于孢子顶端,大小相等,呈“八”字形;极囊长(4.4±0.4) μm (3.8—5.1 μm),宽(2.7±0.2) μm (2.2—3.2 μm),极丝4—5圈。该黏孢子虫与肠膜碘泡虫、丑陋圆形碘泡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其极囊/孢子小于1/2;与文献已报道的鲤肠道寄生北京碘泡虫和鲤肠碘泡虫相比较,其在孢子形态、孢子和极囊大小方面分别存在明显差异。基于该黏孢子虫18S 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KY203795)比对分析,该黏孢子虫与山东碘泡虫相似率最高,仅为96%。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黏孢子虫与山东碘泡虫、倪李碘泡虫、住心碘泡虫、Myxobolus encephalicus、Sphaerospora molnari、多涅茨尾孢虫和Henneguya zikaweiensis聚为独立分支,和其他已报道的黏孢子虫亲缘关系较远。综合形态学和18S rDNA基因序列数据,文章报道的鲤肠道寄生黏孢子虫为碘泡虫属一新物种,将其命名为岳阳碘泡虫。  相似文献   

5.
贝氏隐孢子虫在北京鸭体内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贝氏隐孢子虫各期虫体均位于宿主粘膜上皮细胞的带虫空泡中。在虫体与上皮细胞接触处,虫体表膜反复折迭形成营养器。子孢子或裂殖子与粘膜上皮细胞接触后,逐步过渡为球形的滋养体;滋养体经2—3次核分裂、产生含4或8个裂殖子的两代裂殖体,裂殖体以外出芽方式产生裂殖子;裂殖子无微孔,顶端表皮形成3—4个环嵴,裂殖子进一步发育成为配子体;大配子体含有两种类型的成囊体。小配子呈楔形,无鞭毛和顶体,有一个致密的长椭圆形细胞核,小配子表膜内侧有9根膜下微管;孢子化卵囊内含四个裸露的子孢子和一个大残体。本文是有关鸭体内隐孢子虫超微结构的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6.
在种类繁多的原生动物中,有两属的种类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肌肉及其他器官,并能传染给人,即所谓人畜共患(或动物源性)寄生虫。最典型的是弓形体属(Toxoplasma)的刚地弓形体(T.gondii),血清学检查表明,人群感染该虫相当普遍;另一属就是目前人们仍不太熟悉的宿主特异性很高的肉孢子虫属(Sarcocystis),其中人肉孢子虫(S.hominis)和人猪肉孢子虫(S.suihominis)较为重要。在分类上这些寄生原虫均被列为孢子纲(Class Sporozoa)的艾美球虫亚目(Suborder Eimeriina)。弓形体(Toxoplasma)弓形体是动物界中较典型的人畜共患寄生虫。60年代末至70年代…  相似文献   

7.
<正> 1983年7月王贵明同志自宁夏西吉县采得一份黑粉菌,其孢子堆寄生于豆科山野豌豆植物的种子内,孢子球由14—65(—90)个孢子组成,直径为36—83(—110)×28—60.5(—91)μm。黑粉孢子多角形或近球形,9—19×8.5—16.5μm,表面纹饰瘤状。孢子球及黑粉孢子的形态特征表明此种属于楔孢黑粉菌属(Thecaphora)。在野豌豆属(Vicia)植物上,全世界已记载了两种楔孢黑粉菌(Vánky,1991)。一种是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 Bubak),另一种是山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amoenae  相似文献   

8.
10只一月龄幼犬用于研究水牛枯氏住肉孢子虫的内生发育史,其中9只接种包囊,1只不接种作对照。感染后12~24小时,缓殖子进入小肠绒毛内形成大配子(4.73×3.82μm)和小配子(5.20×3.92μm),2—5天发育成卵囊;8—12天卵囊孢子化;18天卵囊孢子化完成。成熟卵囊内含2个孢予囊。孢子囊15.24×9.95μm,内有4个子孢子和成团或散状的残余体。整个发育过程在小肠绒毛(尤其是回肠上段)的基底膜与固有层的带虫空泡内进行。  相似文献   

9.
南海石斑鱼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分析、超微结构观察以及分子特征分析对石斑鱼(Epinephelus spp.)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进行了鉴定。其为一肠孢虫属新种, 命名为石斑鱼肠孢虫(Enterospora epinepheli sp. n.), 专性寄生于细胞核内, 发育过程与肠孢虫属模式种黄道蟹肠孢虫(Enterospora canceri)一致。早期单核裂殖体通过一层简单的电子薄膜与宿主细胞核质隔离。随后, 单核裂殖体发育形成多核裂殖原质团。此时, 细胞核出现明显肥大, 有的甚至被裂殖子胀破。裂殖原质团进一步发育形成多核产孢体, 并开始出现许多高电子密度的囊泡状结构。这些与极丝及锚状盘有关的囊泡状结构聚集在藕核周围, 并组装形成微孢子虫特征性结构(挤出装置)前体。随后, 产孢体原生质团通过连续分裂形成一个个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与细胞核直接接触, 并直接发育形成成熟孢子。成熟孢子椭圆形, 孢子长(1.56±0.31) μm (1.07—1.96 μm), 宽(1.08±0.98) μm (0.93—1.28 μm)。 孢壁分为3层, 外壁电子密度高, 厚(15.51±0.95) nm (9.87—26.18 nm), 内壁为电子透明层, 较外层更厚(81.13±2.71) nm (57.16—110.81 nm), 最里面为孢质膜。极丝为同型极丝, 共5—6圈, 分2排排列。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微孢子虫寄生于肠道上皮杯状细胞核内, 肠壁脱落的内容物中也发现大量的微孢子虫。序列比对发现该种与之前报道的石斑鱼肠道微孢子虫待定种(Microsporidium sp.)序列基本一致, 与其他相似性较高的种类的遗传距离在0.162—0.225。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显示肠胞虫科的种类明显分为两支, 石斑鱼肠孢虫和肠孢虫属其他种类及毕氏肠胞虫聚为一个独立分支, 但不与该分枝中任何种类形成姊妹支。  相似文献   

10.
曾昭清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6,(9):1048-1055
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菌寄生属标本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了该属的3个新种。鹅膏菌寄生Hypomyces amaniticola生长于鹅膏属真菌的子实体上,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于菌丝层中,橘黄色至黄褐色,卵圆形至梨形;子囊圆柱形,具8个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至椭圆形,两端钝圆,无分隔,表面光滑。拟完整菌寄生H.completiopsis以牛肝菌为寄主,子囊壳橘黄色至黑褐色,梨形至近球形;子囊圆柱形,具8个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披针形,两端具细尖,表面具疣。云南菌寄生H.yunnanensis子囊壳半埋生或近表生,黄褐色至褐色,梨形至近球形;子囊孢子近纺锤形,两端具细尖,1个分隔,表面具疣。提供了新种的详细宏观和微观特征描述及图示。此外,发现该属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小孢菌寄生H.microspermus和盘菌菌寄生H.stephanomatis,对我国材料的形态特征与原始描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在电镜下对一种住肉孢子虫在水牛体内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揭示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裂殖生殖和在肌细胞内的包囊发育过程与枯氏住肉孢子虫的一致,裂殖体、裂殖子、包囊壁和囊内母细胞、缓殖子的超微结构亦与枯氏住肉孢子虫的相同。首次通过试验感染的发育史研究证明,流行于我国湖南水牛的一种小包囊属于枯氏住肉孢子虫,水牛是黄牛枯氏住肉孢子虫的新宿主。  相似文献   

12.
甜菜夜蛾微孢子虫研究:Ⅳ.孢子挤出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文  陈曲侯 《动物学报》2001,47(5):573-577
从甜菜夜蛾幼虫体内首次分离到一种侵染寄主脂肪体、马氏管和中肠 ,对甜菜夜蛾有很强致病力的微孢子虫 ,该微孢子虫新鲜孢子呈椭圆形 ,大小为 ( 3 98± 0 4 3 ) μm× ( 1 65± 0 3 3 ) μm (n =5 0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孢子表面光滑 ,大小基本均匀一致。用透射电镜观察该微孢子虫孢子挤出器的超微结构 ,结果表明 :孢子的挤出器由极体、极丝及相关细胞器和后液泡三部分组成。极体位于孢子前端 ,约占据孢子 2 5 %~ 3 0 %的空间 ,由明暗相间、互相堆叠的片层结构所组成。纵切面上 ,极丝 11~ 13圈 ,单层螺旋状盘绕于孢子后端、孢原质的外层 ,如此典型的极丝切面在同类研究中尚未见报导。横切面上 ,可见极丝为同心管状结构 ,管壁由 6层明暗相间的同心层组成 ,极丝直径约 88 2~ 94 1nm ,极丝倾角在前端约为 5 5°~ 60° ,后端约 65°~ 70°。后液泡位于孢子后端 ,呈椭圆形 ,被一层膜结构包围 ,内含不规则颗粒状的内含体。此外 ,含有 1个极丝圈的初期孢子被发现。研究结果提示 ,在微粒子属 (Nosema)中 ,极丝的圈数、排列方式、极丝倾角的大小及微孢子虫在宿主细胞中的寄生部位等在微孢子虫种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在种内则相对稳定 ,这些超微结构水平上的形态学属性对微孢子虫种的鉴定具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13.
研究报道了中国首例摇蚊微孢子虫, 结合各发育阶段形态特征、生态学特征及分子特征, 鉴定其为萨梅诺娃新佩雷斯虫Neoperezia semenovaiae Issi, et al. 2012, 系我国新记录。萨梅诺娃新佩雷斯虫寄生于羽摇蚊幼虫脂肪体组织, 导致其体表呈白浊状。成熟孢子呈卵圆形, 孢子长(5.7±0.2) μm (5.3—6.3 μm), 宽(3.7±0.1) μm (3.4—4.0 μm)。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各发育阶段均为离核, 发育不同步, 与宿主细胞质直接接触。早期发育阶段为高电子密度的多核裂殖体阶段, 经原生质团分裂形成单核或多核产孢体, 进一步发育为单核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形状不规则, 周围被内质网环绕, 并逐渐形成微孢子虫的典型结构如极丝、极质体和三层孢壁等。成熟孢子卵圆形, 离核, 细胞核较大, 位于孢子正中央, 被大量核糖体包围。极质体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为海绵状, 后半部分薄膜状。锚状盘位于孢子前端, 呈蘑菇状。孢壁三层, 外层为高电子密度层, 厚26.5—62.7 nm, 中间层为电子透明层, 厚151.8—236.1 nm, 里层为质膜层。同型极丝, 30—31圈, 分2—3列排列。扩增获得其小核糖体序列为1356 bp, 序列比较发现其与俄罗斯列宁格勒区羽摇蚊的N. semenovaiae相似性为99.1%。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N. semonovaiae与Neoperezia、Bryonosema、Schroedera属种类聚为一独立进化枝, N. semonovaiae种群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化。  相似文献   

14.
肉孢子虫除发现寄生禽类、爬虫类外,还在很多哺乳动物(包括家畜和某些野生动物)的体内寄生。人体也有感染肉孢子虫的报道。它们均隶属于真球虫目(Eucoccidiorida),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15.
1984年5月我们在福建省莆田县和漳州市采得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经镜检获得粘孢子虫多种,特别在斗鱼鳃丝上获得一种罕见的粘孢子虫,经鉴定应属粘孢子虫纲(Myxosporidia),单极亚目(Unipolaria)。孢子的胞质中具有嗜碘泡,但其形态特殊,孢子宽度与厚度几相等,顶面观呈圆形,这和碘泡科孢子的形态结构的主要特征不相符合,此外,本标本孢子的极丝及其后端的丝状突起也很特殊,因此很难归纳到现有粘孢子虫分类系统的科内,应建立新科,四尾虫科,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16.
广东艾美虫寄生于乌鳢的消化道,其发育周期可分为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在一个寄主体内完成。裂体生殖和配子生殖发生在幽门盲囊和前肠上皮细胞核之上方。成熟裂殖体为球形或椭圆形,含有8—14个香蕉形裂殖子。大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没有发现嗜伊红颗粒,嗜碱性颗粒在卵囊壁形成前后发生变化。成熟小配子母细胞内有许多新月形的小配子。孢子生殖在幽门盲囊和整条肠管内进行。    相似文献   

17.
张永宏  左仰贤 《动物学报》1992,38(4):440-441
左仰贤(1988)曾报道一种寄生于水牛的肉孢子虫未定种(Sarcocystis sp.)包囊,其光学形态和梭形肉孢子虫(S.fusiformis)、莱氏肉孢子虫(S.levinei)、枯氏肉孢子虫(S.cruzi)、毛肉孢子虫(S.hirsuta)的包囊均不同。本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对这五种肉孢子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材料和方法 将包囊分别用0.85%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2.5%戊二醛固定,(1)经脱水、干燥、喷金,用 Jsm 3.5 型扫描电镜观察;(2)用 0.1mol/L、pH7.2 磷酸盐缓冲液洗两次,1% 锇酸固定,经脱  相似文献   

18.
淡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九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3—1984年,调查了湖北省五湖鱼类寄生粘孢子虫区系,所发现的粘孢子虫,经鉴定有9种是新种(其中两极虫Myaldium 2种,粘体虫Myxosoma 1种,碘泡虫Myxobolus 6种)。测量孢子大小,均是经5%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  相似文献   

19.
报道寄生在鲤鱼鳃丝上的粘孢子虫1新种,即异囊粘体虫Myxosoma heterocapsularis sp.nov.,标本采自重庆市北部区歇马养殖场及嘉陵江,文内记述新种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20.
危害鸡的一种血孢子虫——沙氏住白细胞虫沙氏住白细胞虫(LeucocytozoonSabrazesi)属原生动物门、抱子虫纲、血抱子虫目、血变科、住白细胞属。该虫为单细胞个体,寄生在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内的虫体为配子体。成熟的配子体为长形,姬氏法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