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小鼠早期肺腺癌模型,为影像学研究提供工具。方法 210只KM小鼠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每组各40只)和1个对照组(10只)。实验组每周皮下注射亚硝基胍(MNNG)溶液0.2 m L(浓度2.0 mg/m L),按总剂量分为A、B、C、D和E组,分别注射1、2、4、8和12周。于首次注射后的第60、80、100、120天在每组中随机抽取10只处死,解剖肺脏并观察肿瘤鼠发生率、肿瘤数量和大小等。对照组每周皮下注射0.2 m L的生理盐水共12周。结果 1成瘤率和成瘤总数与时间、剂量呈正相关,但首次注射第60天时,实验组均无肿瘤生成。2第80天时,A、B、C、D、E组的成瘤率分别为0%、10%、30%、40%和50%,成瘤总数分别为0、4、42、60和81个,直径0.5 mm的肿瘤数分别为0、4、25、31和40个。3第100天时,每组的成瘤率分别为20%、40%、100%、100%和100%,成瘤总数分别为6、19、187、223和301个,直径0.5 mm的肿瘤数分别为5、16、132、124和123个。4第120天时,每组的成瘤率分别为30%、50%、100%、100%、100%,成瘤总数分别为30、124、302、351和362个,直径0.5 mm的肿瘤数分别为21、98、123、140和108个。经病理证实这些肺肿瘤均为肺腺癌。结论浓度为2.0 mg/m L的亚硝基胍溶液0.2 m L每周皮下注射,连续四周,100 d时能获得100%的肺腺癌成瘤率和最多的0.5 mm肿瘤数,为最佳的小鼠早期肺腺癌模型。  相似文献   

2.
分别检测了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耳石微结构特征。根据透明性的差异,可将耳石划分出暗区和亮区两部分,63.16%人工饲养胭脂鱼的耳石具有明显的亮暗区界限,暗区大小为0.17 mm±0.03 mm;14.81%野外采集胭脂鱼的耳石亮暗区界限清晰,大部分亮暗区界限模糊或没有亮暗区差异,暗区大小为0.14 mm±0.06 mm。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耳石中心核直径分别为13.10μm±1.87μm和11.14μm±1.74μm,原基个数分别为1个和1~2个。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标记轮1~3条,生长轮宽度为2.14μm±0.59μm,宽度均匀,波动幅度小;野外采集个体耳石标记轮1~7条,生长轮宽度为2.54μm±1.12μm,波动幅度相对较大。生长轮宽度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为2.5处可将94.59%的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微结构特征检测结果基本吻合。人工饲养与野外采集胭脂鱼耳石的亮暗区、生长轮宽度、标记轮等微结构特征差异明显,可用于两者的识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Matrigel与Lewis制备细胞混悬液注射于小鼠左肺内,建立小鼠Lewis肺癌原位模型,评价其肿瘤生长情况、转移情况,以期建立更稳定、更接近于人肺癌生长情况的小鼠肺癌原位模型。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Lewis肺癌细胞混悬于Matrigel中,接种于C57BL/6近交系小鼠左肺内。分别于第4、7、10、13、16天各处死5只小鼠,观察其局部成瘤率、肿瘤生长情况、中位生存期及肿瘤转移情况,并对各阶段小鼠行肺部,肝脏,肾脏,脾脏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术后第7天解剖的5只小鼠中,3只小鼠肺上可见小的瘤结节形成,其余2只肺上未见肉眼成瘤,行病理HE染色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2只小鼠肺脏有小的瘤结节形成。术后第10天以后处死的所有小鼠肺上均有肉眼成瘤,术后第13天,所有小鼠肺原位成瘤并伴有血性胸腔积液、胸腔内转移。术后第25天,有1只小鼠出现上述转移的同时还出现了心包膜转移及肾脏远处转移。5只小鼠生存期分别为17 d、20 d、22 d、22 d、25 d,小鼠中位生存期为21.2 d(17~25 d)。成瘤率100%。结论利用Matrigel法成功建立小鼠Lewis肺癌原位模型,稳定性好,成瘤率高,并具有远处转移的特性,更接近于人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小鼠肺腺癌模型的建立及肿瘤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乙基亚硝脲(ENU)在BABL/c小鼠建立肺腺癌模型并对ENU所诱发的肺腺癌进行病理观察。方法妊娠17d的SPF级母鼠腹腔接受ENU或缓冲液注射,在子代鼠的鼠龄满32周时收获其全肺标本,对肺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半连续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肿瘤病理。结果 ENU经胎盘一次性诱发子代鼠多发性肺肿瘤形成,病理显示这些肿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腺瘤和腺癌,腺癌的类型有细支气管肺泡癌样腺癌(雌性:5/6,雄性:4/6)和分化不等的腺癌(雌性:4/6,雄性:5/6),诱癌频率在雌、雄性小鼠均为5/6,癌变频率在雌性16/43,雄性12/31。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肺腺癌模型,肿瘤病理的多样性提示癌变机制在分子水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可移植性小鼠组织细胞肉瘤侵袭与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鼠可移植性组织细胞肉瘤LⅡ分别接种在近交系615小鼠的胁部皮下、后肢肌肉和爪垫皮下组织内,取全肺和各部位淋巴结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肿瘤自发转移率及转移程度。胁部皮下与后肢肌肉移植组待荷瘤小鼠自然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39.3、27.9d,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5.7%和100%,肺转移率均为100%。爪垫皮下移植组在肿瘤接种后1、3、5、10、20、30和40d处死荷瘤小鼠,早期淋巴结转移出现在肿瘤接种后第10天,至第30天时形成肺转移瘤。局部侵袭达Ⅲ~Ⅳ级时才发生肿瘤转移,肺转移出现时间晚于淋巴转移。结果表明,LⅡ瘤株具有淋巴道合并血道转移的特性,是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理想实验肿瘤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6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胸腔积液及活检肺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GFR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在胸腔积液及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45/60)、63.3%(38/6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均高表达于肺腺癌胸腔积液及腺癌组织,且与年龄、性别、吸烟史、分化程度及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可指导肺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7.
A549人肺癌细胞系/615-SCID小鼠转移瘤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A549人肺腺癌细胞/615-SCID小鼠模型,评价重度联合免疫缺陷615-SCID小鼠在建立人类肺癌转移模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7A549细胞接种到615-SCID及SCID小鼠右上肢背部皮下,观察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生长速度及转移发生.结果两品系小鼠接种后的成瘤率均为100%,615-SCID小鼠移植瘤潜伏期较长、生长较缓慢,更容易发生转移.结论 615-SCID小鼠比SCID小鼠更易于构建人类肺腺癌转移模型,对于肺癌转移特性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尾静脉注射EMT-6细胞建立一种临床特征明显、稳定可重复的转移性肺癌BALB/c小鼠模型。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EMT-6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再用磷酸盐缓冲溶液调整细胞浓度至1×10~6个/m L(高)、5×10~5个/m L(中)和1×10~5个/m L(低)3个浓度,尾静脉注射0.2 m L EMT-6细胞悬液,对不同浓度模型的临床症状、成瘤时间、生存期、成瘤程度和病理学特征等生物学特征和评价指标进行研究,筛选出效果好的模型,并对该模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3次重复实验加以确定,成功建立EMT-6细胞转移性肺癌BALB/c小鼠模型。结果 EMT-6细胞注射后解剖小鼠发现,高浓度组小鼠7 d肺表面开始出现肿瘤灶,18 d内所有小鼠死亡;中浓度组小鼠7 d肺表面开始出现肿瘤灶,28 d内所有小鼠死亡;低浓度组小鼠14 d肺表面开始出现肿瘤灶,21 d所有小鼠肺表面均有肿瘤灶,荷瘤小鼠24 d开始出现死亡,35 d肿瘤灶数量达到顶峰(平均12~15个/只)且肿瘤体积变大,42 d内全部死亡。结论相比之下,低浓度模型成瘤时间到小鼠全部死亡时间,为实验研究留有4周的处理、观察、评价的窗口期,其病理组织学符合肺癌的组织学特征,临床症状指标明显,模型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是适合转移性肺癌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Matrigel对小鼠Lewis肺癌异位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将24只C57BL/6J Nifdc小鼠随机分为肺癌组、50%基质胶组、75%基质胶组、100%基质胶组,每组各6只。将Lewis肺癌细胞(LL/2)分别与0%、50%、75%、100%Matrigel按照体积1∶1混合,于小鼠右侧前肢腋下进行皮下注射,每日测量各组小鼠体重、饮食量及饮水量;观察比较各组成瘤时间、成瘤率和肿瘤大小,于肿瘤形成后每天测量肿瘤的长径、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变化;于肿瘤接种第15天处死动物,完整剥离肿瘤组织并称重,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病变情况。结果与肺癌组相比,75%基质胶组小鼠自造模第2天起体重显著升高(P<0.05或P<0.01);100%基质胶组小鼠自造模第10天起,体重明显上升(P<0.05或P<0.01)。各组小鼠平均饮食量于造模8 d后有所降低,饮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组小鼠成瘤率均为100%,添加基质胶组的小鼠相比肺癌组小鼠成瘤时间早,肿瘤生长速度快,且肿瘤较大。其中,75%基质胶组肿瘤体积增长最快,肿瘤重量最大,为(1358.88±388.1...  相似文献   

10.
北京鸭视网膜节细胞的大小、密度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issl染色法、视神经溃变法和神经元逆行追踪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研究了北京鸭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大小和密度及其分布的变化。北京鸭RGCs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和多角形等,RGCs总数为1.3×106个(P0),RGCs平均密度为5370个/mm2(P0),在视网膜中央有一个偏向鼻侧的高密度区即中央高密度区(8860个/mm2),由中央区至周边部,细胞密度逐渐降低,颞侧周边部最低(3440个/mm2)。不同区域RGCs大小差异显著,中央区以小细胞为主(62.2±23.3μm2,P0),而周边部RGCs逐渐增大,颞侧周边部最大(P0:133.7±75.7μm2;P8:152.9±55.9μm2)。由此可见,伴随RGCs大小由中央区至周边部的递增而细胞密度呈现递减的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在颞侧周边部最明显。与此同时,随日龄增长,RGCs总数和密度均递减而细胞大小递增。dACs是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小神经元,细胞大小为23.7±4.0μ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模拟人皮肤肿瘤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立光损伤小鼠皮肤肿瘤模型。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二甲基苯蒽/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次,共7周,12周后处死。连续测量并记录小鼠背部肿瘤数量和直径,描绘时间一荷瘤数动态变化图;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形成的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单纯UVC照射组无肿瘤出现;UVC+DMBA模型组小鼠6周后背部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瘤体,第9周荷瘤率达到100%,11、12周荷瘤数渐趋稳定,肿瘤体积有增大趋势,平均荷瘤数为(4.57±3.0)个,肿瘤平均体积为(44.91±4.6)mm。。HE染色、瑞氏染色、基底膜带染色均显示为早期皮肤鳞状细胞癌。而单纯DMBA组荷瘤数第8.5周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肿瘤自然消退率高,数量不稳定。结论DMBA是皮肤肿瘤建模的主要因素,但停止该处理因素后荷瘤数量呈下降趋势;UVC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在12周内未能诱导出皮肤肿瘤,但UVC与DMBA联合应用具有交互协同作用,可较快速地建立皮肤肿瘤模型。该模型具有出瘤率高,出瘤整齐,荷瘤量多,除去处理因素后瘤体数量依旧稳定,且体积有增大趋势等特点,为皮肤肿瘤的防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鼠疫耶尔森菌F1抗原单克隆抗体(单抗)被动免疫BALB/c小鼠后的抗鼠疫保护效果,确认鼠疫抗体治疗依据,探索鼠疫免疫学治疗的评价手段。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组,用不同剂量的抗鼠疫耶尔森菌F1抗原单抗4C6和2D2分别进行免疫,再分别用不同剂量的鼠疫强毒菌攻击,通过小鼠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判定F1单抗免疫小鼠被动保护其抵抗鼠疫强毒菌攻击的有效性和剂量相关性。结果在14 d的观察期内,在100.0 MLD鼠疫强毒菌攻击下,4C6单抗400.0μg组、200.0μg组、100.0μg组、50.0μg组和25.0μg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100%、83%、50%、50%和0%,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5.00 d、14.67 d、13.00 d、13.50 d和9.67 d;2D2单抗400.0μg组、200.0μg组、100.0μg组、50.0μg组、25.0μg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83%、50%、50%、33%和0%,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4.83 d、13.33 d、12.67 d、12.33 d和8.00 d。在10.0 MLD鼠疫强毒菌攻击下,4C6单抗50.0μg组、25.0μg组和12.5μg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83%、83%和17%,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4.17 d、14.50 d、9.83 d;2D2单抗50.0μg组、25.0μg组、12.5μg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100%、33%和33%,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5.00 d、12.33d和11.67 d。2.0 MLD和1.0 MLD攻击的未免疫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6.1 d和6.7 d。F1抗原单抗的免疫剂量与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用抗鼠疫耶尔森菌F1抗原单抗被动免疫小鼠,在受到鼠疫强毒菌攻击时,对小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构建H22荷瘤小鼠模型,观察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Nocardia Rubra Cell Wall Skeleton,N-CWS)对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方法:复苏并培养H22细胞,将H22细胞以皮下方式接种到小鼠右侧腋部,建立H22荷瘤小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低浓度N-CWS组(400μg/m L)与高浓度N-CWS组(800μg/m L),分别灌胃1次/d,共灌胃14 d,最长接种肿瘤15 d后处死小鼠,观察肝癌细胞的大小和重量。结果:治疗组小鼠肿瘤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46±0.16)g,且高浓度组小鼠肿瘤质量(0.52±0.13)g明显低于低浓度组(0.79±0.13)g,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 d起直至结束,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从第5 d起直至结束,高浓度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低于低浓度组(P0.05)。第5 d起至结束,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增长的变化明显缓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小鼠肿瘤体积的增长在第5 d后明显缓于低浓度组(P0.05)。对照组在第9 d时,增长变化最为显著,较第7 d增加约400 mm3。低浓度组变化较稳定。高浓度组肿瘤增长明显变缓,第7 d后最为明显,后逐渐趋于缓和。结论:N-CWS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且高浓度N-CWS抑制肿瘤生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囊腔样肺癌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囊腔样肺癌的一般资料和MDCT表现,并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像特征包括病灶大小、部位、形态分型、磨玻璃征、形态和边缘、瘤-肺界面、与支气管关系、囊腔内残留血管分隔、胸膜凹陷征、合并肺大泡等及其相关性。结果:28例囊腔样肺癌包括18例腺癌,3例微浸润腺癌,6例鳞癌,1例腺鳞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腺癌(60.56±8.03)和鳞癌(66.00±7.93岁)高于微浸润腺癌组(49.33±16.17岁)(F=3.449,P=0.048)。平均病灶大小腺癌(1.99±0.69 cm)和鳞癌(2.45±0.87 cm)大于微浸润腺癌(0.73±0.23 cm)(F=5.980,P=0.008)。磨玻璃征主要见于腺癌(14例,77.8%)或微浸润腺癌(3例,100.0%),与鳞癌(1例,16.7%)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2)。鳞癌(5例)与腺癌(2例)相比更容易显示支气管截断(P=0.003)。对不同病理类型囊腔样肺癌的其他影像特征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囊腔样肺癌具有一定的典型CT影像特征,如磨玻璃征可高度提示腺癌或微浸润腺癌,鳞癌更容易出现支气管截断征象或肺门侧软组织影。对于不典型病灶,影像动态随访对确诊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来自12个种源的70个香椿(Toona sinensis)优树子代在福建省永春县和华安县进行造林测定试验,调查2年生香椿优树子代测定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华安2年生香椿优树子代树高1.10~2.80 m,地径1.24~3.72 cm,永春2年生香椿优树子代树高0.91~2.71 m,地径1.18~3.68 cm,华安和永春两个试验点内不同香椿家系的树高和地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华安试验点树高和地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0.22%和23.68%,初步选出6个早期生长表现优秀的家系,平均树高和地径分别为2.55 m和3.44 cm,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3.70%和30.16%;永春试验点树高和地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44%和26.48%,初步选出19个早期生长表现优秀的家系,平均树高和地径分别为2.52 m和3.34 cm,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5.07%和24.96%。通过树高和地径的聚类分析与生长比较,70个参试家系可分为优、良、中、差和极差5个类别。综合2个试验点生长表现,初步认定4号、23号、53号和65号等4个家系为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NDV7793对肺腺癌皮下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CEA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我们取72只健康C57BL/6小鼠,建模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PBS阴性对照组、顺铂阳性对照组和NDV7793给药组。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期及肿瘤生长情况;通过流式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CEACAM1表达水平。发现NDV7793给药组生存期显著长于PBS阴性对照组及顺铂阳性对照组,NDV7793给药组较顺铂阳性对照组抑瘤率更高,顺铂阳性对照组较PBS阴性对照组及NDV7793给药组小鼠肿瘤组织CEACAM1的表达水平更强,且NDV7793给药组较PBS阴性对照组小鼠肿瘤组织CEACAM1的表达水平更弱。提示NDV7793对肺腺癌皮下移植瘤小鼠的疗效比顺铂更佳,不仅延长小鼠生存期及抑制肿瘤生长,而且抑制肿瘤组织CEACAM1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人乳腺癌MCF-7细胞SCID(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转移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5只经放射线处理的SCID小鼠腋背部皮下。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处死荷瘤鼠并做病理切片,观察各脏器转移情况。结果接种SCID小鼠后6~10d成瘤,成瘤率为5/5只,潜伏期平均(7.4±1.3)d。接种后5只鼠分别于第60~68天拉颈处死,检测荷瘤,平均直径为(26.6±2.2)mm,平均重量为5.28g。病理学检查,转移脏器有3个部位,出现肺转移的为4/5只、骨转移的为3/5只和淋巴结转移的为1/5只。结论建立了人乳腺癌SCID小鼠转移动物模型,该模型可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mGM-csf和mFlt-kdr3基因治疗以及2个基因联合治疗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以及实体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法和皮下注射法分别将105个以及106个对数生长期黑色素瘤细胞注入BALB/c小鼠体内,构建小鼠肺转移模型和腋下实体瘤模型。将2组模型小鼠分别分成5组:mFlt-kdr3治疗组、mGM-csf治疗组、联合治疗组(1次mFlt-kdr3,2次mGM-csf)、H1299脂质体质粒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肺转移模型小鼠建模3周后,尾静脉给药治疗,每次给药80μL,每次间隔1 d,共3次。完成后3 d,解剖取出小鼠肺组织并对肿瘤灶进行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实体瘤模型小鼠在建模1周后开始瘤体穿刺给药,每次给药25μL,每次间隔1 d,共9次,每次给药前用游标卡尺测量瘤体的长、短径。结果肺转移治疗实验中,治疗组平均肿瘤个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肿瘤个数最少,并且肺部结构完整,基本未见明显的肿瘤灶,可以看到明显的肺泡结构。实体瘤模型实验中,治疗组瘤体平均体积显著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RSV感染兔呼吸系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病理学指数评估方法。方法将RSV 100μL(108 TCID50/mL)鼻腔接种新西兰兔,分别于3和5 d时处死动物,取鼻黏膜、气管、肺门支气管、肺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根据病变程度、参考相关文献,制定鼻黏膜、气管/支气管、肺组织的病理学指数评分标准并进行评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接种病毒动物可见鼻黏膜增厚甚至可见坏死脱落灶、单个核细胞浸润以及淋巴样组织增生;气管、支气管黏膜增厚、粗糙、排列紊乱,有坏死脱落,支气管内可见渗出物;肺组织以肺门部位病变显著,可见以围绕支气管或血管组织为主的炎细胞浸润灶,肺泡内、各级细支气管内存在炎性分泌物;接种RSV5 d组病理学指数评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SV鼻腔接种新西兰兔可致其鼻黏膜、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发生炎性损伤。我们制定的鼻黏膜、气管/支气管、肺组织的病理学指数评分标准适用于动物呼吸系统炎性损伤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经抗人正常肺抗血清复被后免疫小鼠,脾细胞和同系NS-1或SP 2/0融合,获得17株单克隆抗体。本文报道其建株过程及其中7株单克隆抗体的一些特征。LAC-122、LAC-163与LAC-210对人体肺腺癌和肺鳞癌的阳性反应率分别为75%、78.3%和75%,除LAC-122对一例胃癌细胞株有微弱交叉反应外,三株单抗对肺小细胞癌, 其它肿瘤组织及正常、胚胎组织均呈阴性。对利用抗体复被瘤细胞及肺癌相关抗原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