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异动症(LID)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偏侧损毁黑质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进一步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肼(50 mg/kg左旋多巴和12.5 mg/kg苄丝肼)制备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LID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LID组、复方地黄方组,另取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每组6只。分别在4周、6周后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后,取纹状体,应用比色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纹状体内SOD、MDA、GSH、GSH-Px的含量。结果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LID模型组大鼠纹状体内SOD、GSH、GSH-Px的含量均明显的减少,MDA的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而复方地黄方组大鼠纹状体内SOD、GSH、GSH-Px的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增加趋势更明显,MDA的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减少的趋势更明显。结论复方地黄方较好地改善阴虚动风证LID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复方地黄方干预LID模型大鼠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对细胞的损伤从而缓解帕金森病LID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激活大麻素CB1受体(CB1Rs)通过调控多种离子通道,从而调节脊椎动物视网膜的功能。本文旨在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在大鼠视网膜薄片上研究CB1Rs对神经节细胞兴奋性的作用。结果显示,在电流钳制状态下,灌流CB1R激动剂WIN55212-2(WIN,5μmol/L)对神经节细胞的自发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和静息膜电位均没有显著影响。在灌流液中加入CNQX,D-APV,bicuculline和strychnine以阻断神经节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灌流5μmol/L WIN对正向电流注入(+10pA到+100pA)诱发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也没有显著影响。位相分析结果显示,触发动作电位的阈值电位和触发第一个动作电位的延迟时间在加入WIN前后也没有显著改变;然而,WIN显著降低动作电位的上升和下降相速率(±dV/dtmax),而且该作用可被CB1R拮抗剂SR141716所阻断。此外,在阻断突触输入的情况下,WIN对神经节细胞的膜电位也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激活大麻素CB1Rs通过调控诱发动作电位,从而调节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CRFR1受体拮抗剂NBI27914对幼年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生后13d的大鼠行电极安装术,术后12h开始多导睡眠描记,描记的第6h分别给予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NBI27914、阿托品和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基础水平相比,腹腔注射任何剂量NBI27914使幼年大鼠快眼动(REM)睡眠均显著减少,同时伴随着非快眼动(NREM)睡眠的增加,而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变化;阿托品组的大鼠REM睡眠也显著减少,伴随的是觉醒的增加。结论:阻断CRFR1受体可以剥夺幼鼠的REM睡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方地黄颗粒对不同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小胶质细胞激活、炎症因子表达及神经行为学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黑质两点立体定位注射术结合阿扑吗啡腹腔注射法分别构建6-羟基多巴胺(6-OHDA)、脂多糖(LPS)模型大鼠.实验大鼠被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复方地黄颗粒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大鼠给予7 g/(kg·d)的复方地黄颗...  相似文献   

5.
脑室注射组胺H1受体激动剂对大鼠胃酸分泌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孙成钢  王竹立 《生理学报》1993,45(6):581-586
本文对中枢注射PEA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雄性Wistar大鼠,重200-300g,用37(生理盐水通过恒流泵进行连续胃灌流。第三脑室给药,观察其对五促胃液素(160μg/kg,s.c.)诱导的胃酸分泌的影响。结果如下:(1)预先注射纳洛酮2.5μg可阻断10μgPEA的中枢抑酸效应;(2)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切除可翻转PEA(5-20μg)的抑酸效应,且有量效关系;双侧肾上腺摘除对PEA中  相似文献   

6.
臧林泉  韦锦斌 《蛇志》1999,11(3):33-35
目的 检测腹腔神经节切除术大鼠术后3 个月后大鼠大脑及肝脏中的 H1 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腹腔神经节切除术及受体—配体结合试验技术, 采用 [3 H] m epyram ine 作为放射性配基。结果 腹腔神经节切除术后的大鼠在手术 3 个月后大脑细胞膜上的 H1 受体最大结合容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 0001),但 亲和力 Kd 值未见明显变化( P > 005); 肝脏微粒体中的 H1 受体最大结合容量以及 Kd值尽管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且试验组大鼠体重增加幅度高于对照组10% ,大鼠皮下脂肪增加。结论 腹腔神经节切除术后可促使脑细胞膜上 H1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 表明切除外周植物神经节, 对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对机体代谢功能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促使脑内 H1受体升高的原因是否与受体的 “上行调节”或与轴突的 “双向流动”有关, 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细胞氧自由基的改变及卡尼汀的干预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致大鼠心跳骤停5min后开始心肺复苏的动物模型,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11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复苏后3、12、24、48、72h组(每组8只),复苏后卡尼汀干预3、12、24、48、72h组(每组8只)。各组抽静脉血测定血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各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OD活力显著降低(P<0.05)。使用卡尼汀干预后,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力基本正常(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大鼠氧自由基产生增多,清除减少;卡尼汀干预后,氧自由基产生减少。卡尼汀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大鼠侧脑室注射胆碱能激动剂氨甲酰胆碱(carbachol,CBC)后蓝斑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活性和血管紧张素能AT1受体表达的变化以及阻断ATl受体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侧脑室注射氨甲酰胆碱(0.5μg)和/或losartan(20μg)后40min,蓝斑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及AT1受体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结果:侧脑室注射氨甲酰胆碱(0.5pg)后40min,蓝斑的TH及ATl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5),免疫染色强度明显增强(P〈0.05)。losartan预处理后蓝斑的TH免疫反应活性和AT1受体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侧脑室注射胆碱能激动剂氨甲酰胆碱对蓝斑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具有兴奋作用,AT1受体表达增强;阻断脑血管紧张素能AT1受体可下调氨甲酰胆碱在蓝斑诱导的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在快动眼睡眠状态下皮层脑电和基底节场电位的异常变化。方法: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两点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并经阿扑吗啡注射诱发旋转对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多导宏电极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结合视频录像,对正常大鼠和6-OHDA大鼠PD模型进行苍白球场电位和皮层M1、M2区脑电的多部位24小时同时记录。功率谱分析和相干分析用于揭示快动眼睡眠状态下各记录位点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不N记录位点神经元集群之间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6-OHDA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在REM期间的皮层脑电在臼和y频段上都有变化: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θ频段成分消失,辅助运动区M2的θ频段成分略有增加,患侧苍白球的θ频段成分增大显著;M1区的γ频段成分增大,而γ频段成分在苍白球基本没有变化。结论:6-OHDA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可造成大鼠双侧皮层M1区θ节律的消失和γ节律的增强,以及对侧M1-M2区之间在γ节律上的同步被显著增强,而γ节律在苍白球没有变化。这些异常电活动可能是由于VTA受损引起从而与帕金森病的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在快动眼睡眠状态下皮层脑电和基底节场电位的异常变化。方法: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两点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并经阿扑吗啡注射诱发旋转对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多导宏电极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结合视频录像,对正常大鼠和6-OHDA大鼠PD模型进行苍白球场电位和皮层M1、M2区脑电的多部位24小时同时记录。功率谱分析和相干分析用于揭示快动眼睡眠状态下各记录位点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不同记录位点神经元集群之间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6-OHDA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在REM期间的皮层脑电在θ和γ频段上都有变化: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θ频段成分消失,辅助运动区M2的θ频段成分略有增加,患侧苍白球的θ频段成分增大显著;M1区的γ频段成分增大,而γ频段成分在苍白球基本没有变化。结论:6-OHDA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可造成大鼠双侧皮层M1区θ节律的消失和γ节律的增强,以及对侧M1-M2区之间在γ节律上的同步被显著增强,而γ节律在苍白球没有变化。这些异常电活动可能是由于VTA受损引起从而与帕金森病的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血流变及TXB2、PGF1a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查中医肝郁脾虚证模型的血流变及相关调节因子的状态。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应激 过度疲劳 饮食失节法建立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测定大鼠造模三周、自然恢复一周时的血流变和血浆TXB2、PGF1a。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造模三周150/s、38/s、1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均显著升高(P<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01),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TXB2显著升高(P<0.001),6-keto-PGF1a显著降低(P<0.05), TXB2/PGF1a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第四周150/s、38/s、1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仍显著升高(P<0.001或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01);红细胞压积与变形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TXB2和TXB2/PGF1a显著降低(P<0.05),6-keto-PGF1a显著升高(P<0.05)。结论:肝郁脾虚证大鼠存在血液高粘和血栓易形成状态,恢复期血液高粘同时伴有扩血管因素的加强。提示肝郁脾虚证有血流变的异常和血浆TXA2-PGI2的平衡失调,主要涉及到血小板和血浆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和方法:采用两肾一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RVH)模型,以合成的大鼠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AT1R)细胞外第二环165-191位氨基酸序列作为特异性抗原,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自身抗体,动态观察(13周)氯沙坦(术后第2周开始,5mg/kg dig,连续12周)治疗对模型大鼠AT1R自身抗体产生的影响。结果:RVH组大鼠血清中AT1R自身抗体从术后1周起阳性率、滴度逐渐升高;给予氯沙坦治疗不仅可抑制模型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而且使血清AT1R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明显低于肾血管性高血压组。结论:氯沙坦有抑制AT1R自身抗体产生而达到降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NO、NOS变化及坎地沙坦对其影响。方法:WKY大鼠30只,为正常对照组;SH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坎地沙坦组,每组30只,测定血浆UⅡ、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结果:①SHR大鼠血浆UⅡ水平明显升高,但血浆NO、NOS水平明显降低;②坎地沙坦可降低血浆UⅡ水平,升高血浆NO、NOS水平;③SHR大鼠组,血浆UⅡ水平分别与NO、NOS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45,-0.49(P〈0.05)。结论: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血浆UⅡ水平升高,同时伴有血浆NO、NOS水平降低,血浆UⅡ水平与NO、NOS水平具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包膜糖蛋白gp120能够引起大鼠出现学习记忆障碍的行为学改变并增加海马中P2X7受体的表达;柚皮苷对gp120引起的行为学改变及P2X7表达增多具有改善作用。为了研究柚皮苷通过减少P2X7受体表达减轻gp120导致大鼠神经功能损害的作用及机制,本实验选择SD大鼠并分为假手术操作的对照组、脑室注射gp120的gp120组、脑室注射gp120及不同剂量柚皮苷灌胃的柚皮苷组、脑室注射BzATP的BzATP组、脑室注射gp120、BzATP及90mg/kg柚皮苷灌胃的90mg/kg/d柚皮苷+BzATP组。Morris水迷宫检测逃避潜伏期及错误次数,TUNEL法检测海马中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海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海马中P2X7受体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gp120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错误次数及海马中细胞凋亡率、TNF-α、IL-1β、IL-6的含量、P2X7受体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gp120组比较,不同剂量柚皮苷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及海马中细胞凋亡率、TNF-α、IL-1β、IL-6的含量、P2X7受体的表达水平减少(P<0.05);与90mg/kg/d柚皮苷组比较,90mg/kg/d柚皮苷+BzATP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错误次数及海马中细胞凋亡率、TNF-α、IL-1β、IL-6的含量、P2X7受体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柚皮苷减轻HIV-1包膜糖蛋白gp120诱导的神经功能损害,这一作用与抑制海马组织中P2X7受体表达并减轻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有关。创新在于首次阐明了柚皮苷减轻HIV-1包膜糖蛋白gp120诱导神经功能损害的分子机制。在gp120引起大鼠行为学改变及海马组织中细胞凋亡、炎症反应激活的过程中,柚皮苷通过抑制P2X7受体的表达来改善行为学改变、抑制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激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I型(IL-1RI)在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的分布及共存状况。方法 采用相邻切片的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法,在两张相邻脑冠状切片上分别显示mGluR5与IL-1RI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通过显微摄像确定mGluR5/IL-1RI双标神经元。结果 切片上mGluR5阳性产物为蓝黑色,定位于细胞膜上;IL-1RI阳性产物为棕黄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也存在于神经元内。在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锥体细胞层均存在较丰富的mGluR5及IL-1RI阳性神经元。在大脑皮质,有部分神经元内mGluR5与IL-1RI共存;在海马锥体细胞层,mGluR5及n1RI阳性反应细胞密集,分布区重叠,很可能也存在二共存的神经元。结论 大鼠大脑皮质内存在mGluR5及IL-1RI共存神经元。本研究的结果为免疫神经调质在神经元内相互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DG)对百草枯(PQ)刺激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Ⅱ,AECⅡ)分泌TGF-β1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PQ溶液(200、400、600、800、1000、1500、2000μmol/L)诱导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24h,测定PQ对AECⅡ生存率的影响,了解IC50的PQ浓度。在1000μmol/L PQ诱导下,以0、0.2、0.4、0.6、0.8、1.0、2.0mg/ml浓度DG干预AECⅡ24h,测定DG对PQ诱导AECⅡ生存率的影响,了解DG干预PQ诱导下AECⅡ最高生存率的DG浓度。然后将AECⅡ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PQ组(以1000μmol/L PQ培养24h)、DG组(先以0.6mg/ml DG培养2h,再以0.6mg/ml DG+1000μmol/L PQ培养24h),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AECⅡ的形态改变、生长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GF-β1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 IC50的PQ浓度为920.87μmol/L,在1000μmol/L PQ诱导下,以0.6mg/ml浓度DG干预AECⅡ24h的生存率最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Q组TGF-β1的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Q组比较,DG组TGF-β1的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合适的PQ损伤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模型及DG干预模型。甘草酸二铵可以降低百草枯诱导下的AECⅡ分泌TGF-β1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盲肠结扎穿孔导致大肠埃希菌腹膜炎进而建立脓毒症肺损伤大鼠模型,检测炎性反应时,细胞因子的调控变化,探讨肺水肿的形成机制。经复方清下汤处理后检测上述变化。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组),只翻动盲肠,不做其他处理;脓毒血症肺损伤组(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诱发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盲肠结扎穿孔+复方清下汤组(造模后立即灌胃给药,造模后8 h再次灌胃1次,剂量:10 ml/kg);盲肠结扎穿孔+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抗生素舒普深)(造模后立即静脉注射1次,造模后8 h再次静脉注射1次,剂量:0.2 g/kg),造模24 h后收集标本。分别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留取下腔静脉血清进行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的测定。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测量肺湿/干比值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IL-1、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肺间质和肺泡内水肿,伴大量红细胞渗出(出血)和纤维素沉积,肺泡间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高度肿胀。肺湿/干比值明显增加(P0.01),抗生素及中药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肺湿/干比值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镜下表现:中药处理组及抗生素组组较模型组肺泡间隔变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减轻,出血减轻,纤维素渗出明显减少。结论实验应用放免检测、显微镜观察以及称量肺湿/干比值等手段,进一步证实了脓毒血症大鼠肺损伤时血清中主要的炎性细胞因子IL-1、IL-6过度表达的情况,并从病理学角度,证实炎性介质的过度表达是造成脓毒症肺损伤的重要原因。经复方清下汤处理的动物模型得到相反结论,为治疗脓毒血症大鼠肺损伤提供一个可能的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佐剂性关节炎的外周神经免疫机制.方法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了致炎后第3d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NK-1受体与IL-1β荧光双标免疫反应性,及电针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刺激参数为0.5~1.5V,4~16Hz,30min)对其是否具有调控作用.结果 (1)各组大鼠炎症侧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均可见IL-1β/NK-1受体阳性双标细胞.(2)致炎后第3d,炎症组大鼠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IL-1β/NK-1受体阳性双标细胞数目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大鼠双标细胞数目较生理盐水组、炎症组显著降低(P<0.01).(3)电针组双标细胞占NK-1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炎症组(P<0.05,P<0.01).(4)电针组双标细胞占IL-1β阳性细胞百分比较生理盐水组、炎症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抑制炎症侧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NK-1受体阳性的免疫细胞中IL-1β的合成,并下调IL-1β阳性的免疫细胞中NK-1受体表达,提示电针可能通过阻断炎症灶局部炎症因子、致痛物质相互促生的恶性循环,从而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