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3.
为掌握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繁殖期家域大小、家域内是否存在核域,以及家域与核域的重叠程度,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3月至5月在海南文昌荒坡地生境中,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蜡皮蜥家域进行了研究,采用最小凸多边形、固定核域、线家域等方法分析了13只个体(10雄3雌)的家域、核域及其重叠度。雄性最小凸多边形(100%MCP)家域面积为(14 091.6±5 718.0)m2,显著大于雌性的(253.3±106.5)m2(t=4.064,df=11,P=0.002);雄性95%固定核域(FK)和75%FK面积为(10 707.8±2 388.5)m2和(3 282.7±1 022.8)m2,分别显著大于雌性的(379.1±74.1)m2(t=7.262,df=11,P0.001)和(172.1±37.9)m2(t=5.107,df=11,P0.001);雄性线家域为(205.8±52.5)m,显著大于雌性的(25.0±2.0)m(t=5.781,df=11,P=0.034);分析遥测个体位点利用方式,蜡皮蜥个体家域内核域明显,雄性核域为(1 380.5±429.1)m2,显著大于雌性的(80.2±18.5)m2(t=5.088,df=11,P0.001),且雄性核域占100%最小凸多边形家域面积的比例为10.9%±3.9%,显著低于雌性的33.3%±6.1%(t=﹣7.834,df=11,P0.001);雄性100%MCP面积不仅与头体长(SVL)之间线性相关显著(n=10,r=0.815,P=0.004),而且与体重(BM)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n=10,r=0.683,P=0.029);个体之间具有家域和核域重叠,雄性个体之间100%MCP家域重叠指数为0.26±0.17,显著低于雌性的0.66±0.02(t=﹣3.372,df=34,P=0.002),而雄性核域重叠面积占核域比例为2.50%±1.70%、重叠指数为0.02±0.02,雌性比例为0.34%±0.01%、重叠指数为0.01,表明蜡皮蜥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且雌性在繁殖季节其领域性明显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4.
5.
高原鼠兔家群空间领域的季节性动态格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高原鼠兔家群空间领域的季节特征,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的5~8月,在青海省玛沁县,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最小多边形面积法对其家群巢区和核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高原鼠兔巢区和核域面积存在显著差异.5、6月份,成体巢区面积显著大于幼体,但二者核域面积却无显著差异;7月份,成体与第1胎幼体巢区及核域面积均显著大于第2胎.5、6月份雄性成体巢区显著大于7、8月份,6、7月份雌性成体巢区显著大于5月和8月份.巢区及核域面积均与家群个体数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说明季节和家群结构均可对高原鼠兔空间领域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4年4—10月,利用焦点个体取样法与连续记录法对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饲养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期以及非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统计了不同性别与不同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在繁殖期,雌性褐马鸡的取食时间大于雄性,而雄性褐马鸡的移动、警戒行为时间大于雌性。在非繁殖期,雌雄褐马鸡行为差异变小,但雄性褐马鸡的警戒行为仍然较多。  相似文献   

7.
8.
小兴安岭南坡野猪家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文  张静  马建章  刘海波 《兽类学报》2007,27(3):257-262
采用笼式活捕野猪,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R2V、Arcview 和SPSS 软件技术,于2004 年7 月15 日至2006年1 月19 日,对小兴安岭南坡野猪家域进行测定、计算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野猪的家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影响野猪家域面积,在春、秋季,野猪的家域面积显著大于冬季,而春、夏季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及年龄野猪家域大小也不同,成体雄性秋季发情期和亚成体春季分窝期家域面积显著增加;在冬、春季家族群野猪的家域面积显著大于独体野猪家域面积,说明家族群对家域面积有影响;亚成体家域大小主要受家族群家域的影响,家族群野猪面积大,相应地家族野猪中亚成体家域面积也大。  相似文献   

9.
10.
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用直接观察与红外相机陷阱结合的方法,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草坪和大草堂区域,对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繁殖周期及群体活动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共获取绿尾虹雉有效探测316次。研究结果表明:1)绿尾虹雉具有季节性群体活动的习性,群体在繁殖期前逐步解散,繁殖期后又逐步聚集,非繁殖期的越冬期会结成大群活动;2)绿尾虹雉的繁殖期为3月下旬—6月中下旬,雌性独自营巢繁殖,雄性多单独活动,也表现为集单性小群体活动;3)繁殖期群体大小为2.58只±0.94只,以单性群为主;非繁殖期群体大小为3.37只±2.30只,以单性群和雌雄混群为主,且两者的遇见率差异不明显;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群体活动方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绿尾虹雉的基础资料,为其保护管理策略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