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池是云南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昆明地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又是昆明市的重要风景区。近年来,滇池水质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昆明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大观河等流入滇池,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多达30多种,包括镉、汞、砷、铅、铬、氟、有机磷、氰化物等。其中砷(Léonard et al., 1980;Katsuhiko,  相似文献   

2.
城镇污水诱发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及其在环境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3.
四种除草剂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研究了除草剂精克草星、苯磺隆、使它隆和乙草胺单独及联合作用时对中华大蟾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4小时时,单独作用的除草剂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率及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而且,在一定的浓度下各指标分别有高峰期,其中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微核率与除草剂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不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联合作用的微核率等指标反而  相似文献   

4.
王蕊芳  袁棠 《动物学研究》1996,17(4):469-475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蝌蚪微核及CHO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CA)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为指示器,研究昆明市各水厂自来水和它们源水的潜在致突变性,结果表明:(1)各水厂自来水及它们的源水诱发蝌蚪微核率,除Y-水厂自来水外都有显著性差异。(2)CA率的结果;各水厂自来水及源水和对照组除了W-水厂自来水外,都没有显著性差异(3)SCE率;高浓度组(0.0625L/ml)滇池源水及W-水厂自来水和低浓度  相似文献   

5.
以花背蟾蜍蝌蚪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作为毒理监测指标,对Gosner 31、42和46期蝌蚪进行观察,研究了复合肥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用复合肥溶液浓度为1、1.5、2、2.5和3g·L-1进行染毒时,红细胞出现了大、小2种类型的微核,在核异常类型中出现了严重的核分叶和双核类型;在3个被观察的蝌蚪发育期中,42期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发育期;在5个浓度的染毒中,2.5g·L-1浓度组在微核、双核和核分叶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对生境中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且微核和核异常与复合肥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蝌蚪微核及CHO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CA)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为指示器,研究昆明市各水厂自来水和它们源水的潜在致突变性。结果表明:①各水厂自来水及它们的源水诱发蝌蚪微核率,除Y-水厂自来水外都有显著性差异。②CA率的结果:各水厂自来水及源水和对照组除了W-水厂自来水外,都没有显著性差异。③SCE率:高浓度组(0.0625L/ml)的滇池源水及W-水厂自来水和低浓度组(0.03125L/ml)的W-水厂自来水同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低浓度组滇池源水和高浓度组的E-,S-水厂自来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从不同遗传终点检测苯胺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将黑斑蛙蝌蚪暴露于0、3.45、17.26、34.53、69.06μg/L不同浓度的苯胺96 h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采用微核试验测定红细胞微核率,通过彗星试验测定彗星尾长和尾距的变化。从17.26μg/L浓度组开始出现红细胞变形拉长和细胞膜破裂,且随着苯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另外,各浓度组蝌蚪红细胞数目随着苯胺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1)。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浓度处理组微核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由于苯胺所致的红细胞破裂和Heinz小体的影响,微核率和浓度之间并未出现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苯胺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蝌蚪红细胞尾长和尾距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并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苯胺可诱发黑斑蛙蝌蚪红细胞的染色体、DNA损伤,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效应;苯胺最高浓度处理组69.06μg/L蝌蚪红细胞DNA损伤水平与5 mg/L环磷酰胺相近,显现明显的DNA损伤,因此建议渔业水质标准对水体中苯胺限量的规定不应高于此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蝌蚪红细胞微核率作为指示器研究明通河污水和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后水质的致突变性。蝌蚪在各种水样品中暴露7天。采心脏血制片。在对照组中,微核率分别为4.40‰和4.68‰。1/4明通河污水组诱发蝌蚪的微核率是17.01‰。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子毒性试验法与微核测定法,研究4种不同浓度双酚A(bisphenol A,BPA)(1.90mg·L-1、2.30mg·L-1、2.70mg·L-1和3.00mg·L-1)在不同暴露时间(3d,6d,9d和12d)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datus外周血红细胞微核与核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双酚A处理组出现了较多微核及双核、无核、核质外突与内凹、核位异常、核内空泡化、核固缩、核染色质凝聚成小颗粒状、无丝分裂、核不均等缢缩等核异常现象;较低浓度(1.90mg·L-1、2.30mg·L-1)处理组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双酚A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较高浓度(2.70mg·L-1、3.00mg·L-1)处理组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双酚A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说明,双酚A对泥鳅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且毒性效应在一定的条件下随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达到一定浓度和时间后毒性效应被抑制。  相似文献   

10.
污水和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各种水质对华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相似文献   

11.
氯化铅对豌豆根尖细胞微核和异常分裂的作用(简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0.5-30mg.L^-1的氯化铅溶液对豌豆根尖生长无影响,但微核总数及微核率明显增高,并诱发产生染色体断片,粘连,滞后,染色体桥等异常分裂。诱导的比率与氯化铅溶液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用40mg.L氯化铅处理的豌豆根尖生长发育受抑,微核率下降,据此认为废水排放标准中应增加遗传毒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应用无尾两栖类动物的蝌蚪进行环境监测的两种方法——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此两种环境检测的方法与其他环境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易操作,适于检测现场应用,可大面积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青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蝌蚪红细胞微核试验,作为检测城镇污水诱变活性的一种新的监测技术。在16d生活污水处理的实验中,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2d后就呈现统计上的显著增加,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第12d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浓度混合污水处理实验中,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上述实验证明城镇生活污水和混合污水都具有较强的诱变活性。作者从遗传毒理学的角度评价了湖北黄州综合生物塘系统对污水诱变活性的净化效能。城镇混合污水经综合生物塘各级塘处理,蝌蚪微核细胞率逐级下降,由进水的7.54‰下降到最后出水的1.52‰,接近对照(1.07‰)水平。其中综合生物塘的藻菌单元比水生植物单元对污水诱变活性具有更强的净化效力。本文提出污水“诱变指数”可作为综合生物塘一项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污水诱导大蒜细胞微核及异常有丝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鑫成 《植物研究》2006,26(3):361-363
研究污染的河水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导及细胞分裂的效应。结果表明,较重污染(PI=7.63)的河水对大蒜根尖染毒24 h以上,致使其有丝分裂指数下降明显(p<0.05),诱发间期细胞微核显著(p<0.01),导致有丝分裂异常和前微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NaCl诱导大麦细胞微核及异常有丝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麦幼苗生长在含NaCl的介质中「c(NaCl)=0,0.05,0.10,0.15,0.20,0.25mol/L」,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各NaCl处理组的微核率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并诱发产生了如染色体断片、后期染色体桥及“不均等分裂”等异常分裂。诱发微核及异常分裂细胞的比率与NaCl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浓度提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则微核千分率与异常分裂细胞比率增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监测韶关市区河段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监测韶关市区河段水质污染状况,测定6个断面水样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及污染指数(PI),并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各断面水样均能引起微核率升高,孟洲坝、曲江桥、武江桥、高桥、长坝和十里亭断面的微核率分别为10.73‰、7.94‰、5.98‰、5.85‰、5.78‰、4.45‰,PI分别为3.04、2.25、1.69、1.66、1.64、1.26。按照污染指数划分标准,十里亭断面基本没有污染,武江桥、高桥和长坝断面均为轻度污染,孟洲坝和曲江桥断面属于中度污染。表明除十里亭断面外,其余各断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宁  王丽文  宋海东 《四川动物》2005,24(3):294-296,293,F0009
本文研究除卓剂丁革胺对蟾蜍红细胞核的诱变效应。采用体内红细胞微核测定法,观察蟾蜍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的染毒时间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丁草胺可引起蟾蜍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发乍明显变化,随着丁草胺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蟾蜍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性变化。丁草胺的作用具有双向性。一定利量的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红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除草剂对水体的污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培养人淋巴细胞分裂阻滞与常规微核测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开先  沈宗丽 《遗传学报》1991,18(5):401-406
  相似文献   

19.
大蒜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姊妹染色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振丰 《遗传》1992,14(2):16-17,23
  相似文献   

20.
荧光聚苯乙烯微球对蝌蚪应激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纳米塑料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37期蝌蚪健康状态的影响,将其暴露于50 nm粒径低、中和高浓度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溶液(fluorescent polystyrene microsphere solution, FPMS)7 d(7 d时),之后分别移至清水中饲养7 d(14 d时)或14 d(21 d时),以清水组为对照组,测定了每一取样时间点不同浓度组、同一浓度组不同取样时间点的体重与体全长的比值(重长比)、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和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P)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重长比只在14 d时清水组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N/L只在21 d时清水组低于其他浓度组,低、中和高浓度组都从7 d时至21 d时显著增加;7 d时各浓度组蝌蚪对PHA-P的最大反应值出现于注射后3 h或4 h, 14 d时前移至2 h或3 h, 21 d时又恢复至3 h或4 h,只有21 d时高浓度组高于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FPMs暴露和初次清除对黑斑侧褶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