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和进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将为探讨茶树的起源、进化和分类以及为茶树育种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对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在形态学、化学、染色体、同工酶及DNA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综述 ,并就进一步开展茶树种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种质资源是龙眼育种研究的基础。种质资源的研究将为探讨龙眼起源、进化、分类、育种和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形态学、孢粉学、同工酶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龙眼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龙眼亲缘关系的研究现状、前景及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分析了今后开展龙眼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3.
观赏植物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遗传标记。简要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观赏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种质鉴定、亲缘关系的演化及分类、系谱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分子标记在观赏植物遗传育种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荔枝育种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实生选种和表型选择,遗传改良进展缓慢,主要源于其种质资源遗传背景不清与品种名称混乱、杂种早期鉴定与功能基因发掘等现代高效育种技术欠缺等原因,因此亟待完善荔枝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克服传统育种技术障碍,为荔枝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对近年来荔枝SSR和SNP两类特异性强的分子标记应用于种质亲缘关系研究、核心种质构建、种质精准鉴定与分子条码构建、真假杂种鉴别以及遗传图谱构建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荔枝特异性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将为探讨苎麻起源、进化与分类以及苎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育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概述了苎麻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以及植物形态学、染色体、同工酶与DNA分子标记等研究方法在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提出了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菜豆种质资源RAPD多样性的研究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栾非时  祖元刚 《植物研究》2002,22(3):322-327
本研究收集了我国43个栽培品种,国际热带农业中心13个半野生品种,波兰4个矮生品种共60个菜豆品种资源,将其分成三大类型,即蔓生种35个,矮生种12个,半野生种13个,从RAPD标记上进行了研究,探明种内及各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遗传距离,绘制聚类分析图。综合RAPD标记聚类图,表明:蔓生种群分为五大类;矮生种群分为二大类;半野生种群分为二大类。我国是菜豆的主要育种、栽培地区,收集国内外菜豆种质资源,开展DNA水平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了解菜豆种内、各种群间的遗传基础,确定各资源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为我国菜豆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培育优良品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不同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遗传连锁图谱构建、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种子纯度与活力鉴定及其在黄瓜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讨论了目前黄瓜遗传育种中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育种工作的重点,并对黄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云南月季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48份月季种质资源(包括14份野生种、20份古老月季品种和14份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8对SSR引物在18个SSR位点上共检测到160个等位基因,每一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6~13个,平均8.9个,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157 8~0.754 9,表明在分子水平上云南月季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44处,可将 14个野生种明显分为6个组,这与植物形态学分类结果上基本一致;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0水平上将48份供试材料分为八大组群.(3)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5个野生种和所有古老月季品种与大多数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关联分析在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发掘优异基因资源是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评价的重要部分,对作物育种尤其是分子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连锁不平衡(LD)的关联分析是基因发掘也是等位基因发掘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介绍了关联分析的基本理论、策略、特点及应用现状,并探讨了其在作物种质资源新(等位)基因发掘中的发展趋势及展望。可以预见,与传统QTL作图及功能基因组学相整合的关联分析必将大大加快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进程,实现我国种质资源优势向基因资源优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对收集的10份桑树资源,分析桑ITS序列并结合农艺性状调查,从分子学和形态学角度探讨10份桑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为桑树种质鉴定、品种登记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R-2016HYB2-2、R-2016KJ-1、R-2016 JLJ-1、湖桑32、R-2016LH-2和R-2016XYJL-2属于白桑类.R...  相似文献   

11.
Blush, the proportion of red overcolor on the skin surface of fruit, is highly variable in peach breeding germplasm and is important in the marketing of peach fruit. The fresh market peach industry demands a high level of blush to entice consumers, while the processing peach industry requires minimal blush. Therefore, blush is a major selection criterion in breeding programs. The use of DNA-based information could improve breeding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for fruit blush coverage, but a predictive DNA test is requir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DNA test for the prediction of blush coverage by targeting the major locus, R f , associated with blush variation. Initially, haplotype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five SNP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 in blush coverage. To convert the 5-SNP haplotype test into a single, simple PCR-based assay, 11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were designed and used to screen individuals representing all SNP haplotypes. The most informative assay, named Ppe-Rf-SSR, was chosen to screen 200 individuals of the RosBREED peach reference germplasm set that incorporated germplasm from four breeding programs. Ppe-Rf-SSR accurately differentiated individuals with high-, medium-, and low-blush coverage in most lineages. Outcomes highlighted that DNA tests can be quite predictive for some breeding programs or specific germplasm sets, while for others the predictiveness can falter. Therefore, the confirmation of genotype effects for any DNA test is recommended in new germplasm before routine us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breeding utility of Ppe-Rf-SSR in th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breeding program were subsequently confirmed by screening 443 seedlings, independent of the initial DNA test development process, derived from 18 cross-combinations of 28 parents. Ppe-Rf-SSR can be used to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predict fruit blush coverage, especially in fresh market germplasm, and has been deployed for routine use in th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each breeding program.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枣种质资源的研究、创新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枣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离体培养、分子标记、基因工程3个方面的内容。目前,生物技术是枣传统育种的有效补充,已成为枣遗传改良、种质资源创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福建省野牡丹属(Melastoma L.)植物的亲缘关系,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源自福建省的野牡丹属野生种质及部分实生后代共34份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条多态性引物对34份种质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12条完整、清晰的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4条,多态性比率为92.9%,表明野牡丹属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4份种质材料的相似系数为0.55~0.93,平均相似系数为0.71,表明这些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表明34份材料可划分为3个类群5个亚类,主坐标散点分析可分为4个类群,这与亲缘关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福建省野牡丹属野生种质及部分具备优良园艺性状实生后代的亲缘关系,为该属植物的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棉花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系谱分析、形态特征、生化及 DNA分子水平等方面分析了棉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陆地棉品种间遗传多态性水平低 ,改进其遗传多样性是今后棉花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 .加强对现有栽培品种、野生种质的研究利用和种质引进交流 ,多种育种技术综合运用和合理的植棉区域规划及多育种目标引导 ,是提高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并提出今后应加强棉花核心种质的研究和从基因组水平对棉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研究对我国北方草原及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退化草地改良、发展草地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老芒麦在形态学、细胞学、蛋白质和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并总结了国内老芒麦的育种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不同老芒麦种质材料(accession)或居群(populations)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鲜见报道,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披碱草属(Elymus)及其近缘小麦族物种的系统进化研究方面; 其次, 我国仅有6个老芒麦国家审定品种, 且育种手段较单一、落后, 育成品种优势集中在产量和适应性上, 缺乏对抗逆性种质的筛选培育。  相似文献   

16.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及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研究对我国北方草原及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退化草地改良、发展草地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老芒麦在形态学、细胞学、蛋白质和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并总结了国内老芒麦的育种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不同老芒麦种质材料(accession)或居群(populations)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鲜见报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披碱草属(Elymus)及其近缘小麦族物种的系统进化研究方面;其次,我国仅有6个老芒麦国家审定品种,且育种手段较单一、落后,育成品种优势集中在产量和适应性上,缺乏对抗逆性种质的筛选培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我国山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资源和开展选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内94份山药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SRAP标记并通过NTSYS2.10软件进行SHAN聚类分析、PROJECTION主成分分析;利用POPGENE软件估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从49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30对能产生稳定清晰可辨的扩增产物的引物,共扩增出754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16条,占总条带的81.7%。聚类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GS)为0.822时,可将94份资源分为5类:第Ⅰ类20份、第Ⅱ类43份、第Ⅲ类7份、第Ⅳ类3份、第Ⅴ类21份。第Ⅰ、Ⅱ、Ⅲ、Ⅴ类分别为薯蓣、褐苞薯蓣、山薯和参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与第二主成分可解释88.34%(82.10%和6.24%)的遗传总变异。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表明:比较5个遗传多样性参数值,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表现为Ⅰ>Ⅴ>Ⅲ>Ⅱ>Ⅳ,第Ⅰ类(薯蓣)遗传多样性水平高;山药遗传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51.88%,大部分差异存在于群体之间,群体间遗传分化高。结论:山药种质资源丰富且群体遗传分化高,有利于山药新品种的选育。SRAP标记可有效应用于山药种质资源的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DNA指纹鉴定技术鉴别山药品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从各主要产地收集到的90份薏苡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68份收集于福建省,6份来自中国台湾,16份来自浙江、辽宁、山东、河南、云南、江苏、湖南、广东、上海等省(市)。结果表明,从88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6对引物进行SRAP扩增,共扩增出185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有157,占总数的84.86%,表明90份薏苡种质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SRAP标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90份薏苡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与形态性状分类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利用16对SRAP引物构建了73份薏苡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为薏苡遗传研究、品种选育与资源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