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前言1933年,Richter首先建立Redlichiina亚目,与Ptychopariina亚目并列,归到后颊目(Opisthoparida)。在Redlichiina亚目中包括Redlichiidea超科,Zacanthoididea超科,Bathyriscidea超科和Dikelocephalidea超科。Ptychopariina亚目中包括Ellipsocephalidea超科,Cryptolithidea超科,Ptychopariidea超科和Calymenidea超科。Redlichiidea超科又  相似文献   

2.
半翅目鞘喙亚目是一类具有重要演化意义的昆虫。该亚目包括三个科:鞘喙蝽科(Peloridiidae)和卡拉蝽科(Karabasiidae)同属于鞘喙蝽总科;原臭虫科(Progonocimicidae)属于原臭虫总科。鞘喙蝽科是唯一的现生类群,孑遗于南半球。卡拉蝽科化石较丰富,但只发现于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中生代地层。本文...  相似文献   

3.
<正> 龟科(Emydidae)和陆龟科(Tesrudinidae)同是隐颈龟亚目(Cryptodira,也叫曲颈龟亚目)中两类最为常见的主要类群。它们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化石种类,其现生种类的总数也占所有现生龟鳖类的三分之二。这两科龟类在其起源、地史分布、甚至某些形态构造方面,都有一定的相近之处,无怪有的学者主张将两科合并为一科,但也有持不同意见的。笔者在从事化石龟鳖类的研究过程中,对于这两类动物,有时也遇到某些疑难问题,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关于停止使用"同翅目Homoptera" 目名的建议   总被引:32,自引:19,他引:13  
梁爱萍 《昆虫知识》2005,42(3):332-337
长期以来,在我国昆虫学界,“同翅目Homoptera”和半翅目Hemiptera一直被作为2个并列的昆虫目被广泛使用。传统的“同翅目”被分为3亚目10总科,即鞘喙亚目Coleorrhyncha(包括膜翅蝽总科Peloridioidea)、胸喙亚目Stemorrhyncha(包括木虱总科Psylloide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蚧总科Coccoidea和蚜总科Aphidoidea)和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包括蜡蝉子亚目Fulgoromorpha(包括蜡蝉总科Fulgoroidea)和蝉子亚目Cicadomorpha(包括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idea、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和角蝉总科Membracoidea)]。近年来,形态学及分子学特征数据的支序分析研究表明,木虱总科、粉虱总科、蚧总科、蚜总科、蜡蝉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都是单系群;鞘喙亚目、胸喙亚目、蝉子亚目及蜡蝉子亚目也都是单系群,其相互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胸喙亚目 (蝉子亚目 (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蝽类)))),它们共同组成了单系的半翅目Hemipter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半翅目中,鞘喙亚目与异翅亚目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蜡蝉子亚目与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是姊妹群,蝉子亚目是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的姐妹群,胸喙亚目是半翅目中最早和最原始的一个分枝。因此传统的“同翅目”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而是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目前,在国际昆虫学界,“同翅目”作为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已得到公认和普遍接受,并已不再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被使用。然而,“同翅目”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在国内一直被广泛使用,为此,作者建议我国的昆虫学工作者今后应停止使用“同翅目”这一人为的并系目名而使用单系的半翅目目名,即将长期以来一直置于“同翅目”的木虱、粉虱、蚧虫、蚜虫、蝉、沫蝉、叶蝉、角蝉及蜡蝉类昆虫与蝽类昆虫一起作为半翅目的成员对待。  相似文献   

5.
鸣螽科Prophalangopsidae昆虫作为螽亚目少有的孑遗类群,对认识螽亚目系统发育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鸣螽科的研究历史;考证并提出鸣螽科及相关类群的中文名;详述鸣螽科昆虫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介绍近年鸣螽科包括化石与现生属种的分类学及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论非洲叶肢介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0-597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的蝙蝠蛾及三个新种(鳞翅目:蝠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同脉亚目(Homoneura)原始蛾类中.我国有5个科,仅蝠蛾科(Hcpialidae)是体型最大、种类最多的类群。幼虫钻蛀为害植物,包括不少重要的林果害虫.  相似文献   

8.
蜂巢珊瑚类横板珊瑚的体壁构成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耀西 《古生物学报》1991,30(2):231-242
一、前言本文所指蜂巢珊瑚类,包括所有具联接构造的块状复体横板珊瑚,即蜂巢珊瑚亚目(含蜂巢珊瑚超科、厚孔珊瑚超科)和槽珊瑚亚目(含槽珊瑚超科、小槽珊瑚超科)。多年来,在研究珊瑚体显微构造时,最先为人们注意的是体壁的构成。本文以“构成”一词代表构成体壁的部分,而以“微细构造”一词代表每一部分的构造细节。微细构造又分显微构造和超微构造两类,分别代表光学显微镜下和电子显微镜下所见的微细构造。由于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超过40倍后,视野昏暗,形象模糊,难以分辨。而横板珊瑚的基  相似文献   

9.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Ⅲ(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正 《动物学研究》1996,17(3):195-202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Ⅲ(异翅亚目:缘蝽总科)李新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15棒缘蝽亚科(Pseudophloeinae)(图68—83)棒缘蝽类包括28个属,除VilgaStal为新世界分布,CeraleptusCosta和颗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委托鉴定的一批昆虫标本中,发现有一个新属新种Nema-tocentropus omeiensis,隶属于鳞翅目、同脉亚目、毛顶蛾总科、扇鳞蛾科,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鳅科鱼类亚科的划分及其宗系发生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鳅科 Cobitidae 是鲤亚目现生鱼类中第二大类群,约有23个属200个种和亚种。广泛分布于华来氏线以北的亚洲、欧洲和北非。中国是鳅科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有18个属约100个种和亚种,有些属种是我国特有的。关于鳅科在鲤亚目中的分类位置及与其他科间宗系发生的相互关系,伍献文等(1981)已作了详述。本文通过骨骼和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来探讨鳅科的亚科划分及亚科之间的宗系发生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讨论它们的起源、分布及演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细胞分裂中口器发生的类型、形态结构特征及近祖-衍化性状的推断,利用简约性原理及聚类分析方法对盾纤目纤毛虫的目下系统关系做了探讨和修订.主要结论包括:1)确认该类群为一目级的单源发生系,下含3个亚目:嗜污亚目、帆口亚目、触毛亚目;2)嗜污亚目经廓清认定了52个有效属,分别隶属重新调整后的13个科;3)帆口亚目经厘定共有20个有效属,调整入7个科中;4)触毛亚目3个科,包含13个地位明确的属.文中对前人所建系统中不尽合理、存疑以及混乱之处做了讨论和建议性修正.  相似文献   

13.
蝗总科部分种类16S rDNA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8科8个种和从互联网GenBank中检索到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16S r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80bp的序列中。A T约占70.7%,G C为29.3%,颠换取代(transversion)的速率大于或接近转换取代(transition)的速率,其中188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直翅目蝗总科有差异的188bp中,属内种间的碱基序列差异仅为1.5%,科内属间为3.5%~3.6%,科间差异为4.8%~15.8%,亚目间差异达到15.2%~25.6%。分子系统树表明:科内的属和属内的种均优先聚在一起;蝗总科8科的起源关系为:锥头蝗科→瘤锥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剑角蝗科→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斑腿蝗科;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关系较近,是蝗总科内最原始的类群;槌角蝗科和网翅蝗科互为姐妹群,与最进化的斑腿蝗科关系较近;蚤蝼科为独立的一支,最先分出,似为一个亚目,与现用的分类系统有明显差别;哈螽科(螽嘶总科)和蟋蟀科聚在一起为剑瓣亚目(Ensifera),蚱科和蝗总科的8科组成短瓣亚目(Caehfera),同现用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inference,BI)、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ML)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基于18SrDNA序列对介形纲4目12超科间以及其它相关泛甲壳动物(Pancrusacea)间的系统分类关系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探讨单独的核基因18SrDNA序列研究介形纲各阶元分类时的稳定性,及分析介形纲两大主要类群内的系统分类关系。结果发现,应用单独的核基因18SrDNA序列对介形类进行研究时,所获的三种系统树的拓扑结构在介形纲的目、亚目和超科阶元均表现稳定,表明单独的核基因18SrDNA序列在该3个阶元的分类研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进一步对介形类内两主要类群的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支持Martin和Davis(2001)对介形纲中壮肢亚纲(又称丽足亚纲,Myodocopa)在目、亚目和超科阶元上的分类;但尾肢亚纲(又称速足亚纲,Podocopa)中各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却与Martin和Davis(2001)的分类略有不同,其中Punciidae游离于尾肢亚纲主要类群尾肢目(又称速足目,Podocopida)之外,而该结果却与Liebau(2005)对Punciidae归类一致;此外尾肢目中5个主要类群的分类关系呈现[浪花介亚目Cytherocopina+[金星介亚目Cypridocopina+简肢亚目Platycopina(小花介科Cytherellidae)+[达尔文介亚目Darwinulocopina+巴氏介亚目Bairdiocopina]]]。  相似文献   

15.
盲蝽科昆虫的分类系统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宝瑛  郑哲民 《昆虫知识》2003,40(2):101-107
依据目前已有的资料 ,概述了盲蝽科昆虫的分类系统。盲蝽科隶属于半翅目异翅亚目臭虫型的盲蝽总科 ,这在半翅目学者中意见一致。但关于盲蝽科亚科及族级水平的分类系统观点不一。最合理的为 6亚科及 8亚科的分类系统。8亚科分类系统是目前最被接受和应用的系统。  相似文献   

16.
跳蝽科(saldidae)隶属于半翅目异翅亚目细蝽型(Leptopodomorpha),是本亚目中的一个小科,目前全世界已报道300种左右。跳蝽性喜寒,生活于潮湿环境下,为世界性分布,但大部分种类分布于全北界。关于中国跳蝽科的研究工作极少,缺乏全面性的调查,已有记载共6属15种。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采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眺蝽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发现9属34种,包括1个新种和19个中国新纪录种,现将新种和新纪录种记述如下。本文所用测量单位均为mm。  相似文献   

17.
藻苔虫科(Flustridae Smitt,1867)隶于外肛动物门、唇口目、无囊亚目、软壁超科(Malacostegoidea Levinsen,1909)。主要特征是:群体为多列个虫构成的直立可挠的叶状体;个虫膜孔型,钙化弱;口盖未分化;前膜简单,占或几占整个前区;体壁薄,侧壁孔板单孔型或多孔型;鸟头体(如有)为代位鸟头体(vicarious avicularia);卵胞属内陷型(endozo-oecial type)。  相似文献   

18.
张润志  梁爱萍 《昆虫知识》2005,42(4):457-457
沫蝉总科Cercopoidea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包括沫蝉科Cercopidae、尖胸沫蝉科Aphrophoridae、巢沫蝉科Machaerotidae及长盾沫蝉科Clastopteridae4个科,我国只有前3个科的种类。沫蝉总科目前全世界记录约3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知的种类300余种。沫蝉的若虫第七、八腹节具有发达的泡沫腺,能分泌胶质,与呼出的气体相混,形成泡沫状液体盖住身体以作保护,因而得名沫蝉。本期封面照片拍摄于安徽宣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双翅目长角亚目8个近缘科的10个主要性状特征作了数值分析,按照Farris-Wagner法和系统聚类法画出树状图,对蚊科、摇蚊科等8个近缘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摇蚊科是8个科中最原始的祖型代表,而蚊科则是其中分化最早的高级类群。并认为分析祖征与衍征的镶嵌现象是探索系统发育或系谱关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缘蝽科(Coreidae)是半翅目异翅亚目中一个较大的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的南方种类很多。这一科的昆虫都是植食性的,包括很多农作物的,特别是稻作和豆类的害虫。近一年来在研究这一科昆虫的时候,发现了不少未经描述的和在我国未经纪录的种类,现在把它们陆续发表,以供读者参考。所研究的标本,系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天津自然博物馆,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南开大学生物学系等单位借用和由各地寄来鉴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