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的白细胞培养技术及BSGC-带技术分析了白豚的核型、C-带核型。结果是:白豚的染色体数目2n=44,其核型由1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8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所组成。染色体臂数(NF)雌性为76,雄性为75。C-带异染色质呈现出很深的着色区,主要分布在染色体臂上,着丝点区则几乎没有。C-带异染色质的量约为总染色质量的12%。这一结果表明白豚与海生豚类的核型、C-带核型有较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佴文惠  陈玉泽 《兽类学报》1998,18(3):192-195
采用复制带、C带和硝酸银染色等分带技术研究了水貂的核型和带型。结果表明,2n=30,枝型为10(M)+16(SM)+2(A),XX(M)。C-带显示该水貂的一些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比较丰富,从着丝粒区域延伸到两臂上,No.5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有些弱化;X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较常染色体的丰富。Ag-NORs有3个,分布在No.8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域和一条No.2染色体长臂接近着丝粒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Giemsa C带技术处理串叶松香草根尖细胞染色体(2n=14),全部着丝点及第5和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稳定的C带,第6对染色体长臂有两条明显的居间带,其他居间带小而不稳定(重复率不高)。间期细胞核染色体呈Rable构型,其着丝点一极最多出现20个染色中心。统计分析表明,靠近着丝点的短臂端带区和居间带区异染色质有易与着丝点区异染色质融合的倾向。分裂中期Giemsa C带数目与间期染色中心数目存在数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江豚分带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锡然  陈宜峰 《兽类学报》1989,9(4):281-284
本文首次报道了一头雌性江豚的分带核型(C-带、G-带及银染色)。结果表明,江豚异染色质主要分布于染色体的两臂上,其中最大的中间异染色质位于No.7q的近心区,其他中间异染色质分布于No.6q,No.15q,No.16q,No.17q和No.18q上,除此,No.8p,No.9p,No.10p,No.13p,No.15p和No.16p,呈现端部异染色质。G-分带,使每条染色体得到较好的鉴别与配对,并且C-带深染的部位恰是G-带浅染的部位,但并非所有浅染G-带都同深染C-带一一对应。银染观察发现,阳性结果仅出现于一对小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No.14p)。文章还结合文献,对江豚的核型特点及其保守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大绒鼠的分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等技术,对大绒鼠(Eothe nomys miletus miletus)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2n=56,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皆为单臂染色体。X染色体的长度接近于No.1染色体,Y染色体的长度相当于14号染色体。G分带可鉴别每对染色体的特征,C-带核型中全部着丝点C带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阳性。Y染色体整条呈阳性。Ag-NORs有5对,分别分布于1、2、6、14和2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通过核型分析,对大绒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八种家鼠C—带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志平 《动物学研究》1992,13(2):177-184
本文对我国大陆八种家鼠的C-带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将其C-带差异数量化,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八种家鼠的C-带核型相互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①八种家鼠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在数量上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②某些种类出现了插入异染色质、端位异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短臂。 2.根据八种家鼠C-带核型的不同,结合地理分布等,对八种家鼠的分类地进行了讨论。 3.依据C-带核型的差异,推测八种家鼠的C-带核型进化方向可能是:①着丝点异染色质逐渐减少;②端位异染色质、插入异染色质或异染色质短臂的出现和增加。 4.按照从原始到特化的方向将C-带核型差异数量化,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得到了八种家鼠的聚类分析分支图,它们可以分为二个大组:斯氏家鼠和环齿鼠为一组,其余种类为另一组。  相似文献   

8.
毛冠鹿种内异染色质变化与染色体多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代和传代培养方法对8头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皮肤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研究,发现了一种核型与以前所报道的几种核型不一致,确定为一新核型。在该核型中,染色体众数2n=47,2条X染色体异型,一条为端着丝粒,另一条为近端着丝粒。C-带显示该核型中异染色质除了分布在2条X染色体长臂中之外,在第一对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的一条近着丝粒区出现一异染色质“柄”。结合C-带及薄层扫描结果对毛冠鹿种内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中异染色质的含量和分布与染色体多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三种食肉目动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产于我国华北地区的艾鼬、貉和果子狸的核型。其中艾鼬2n=36。组型由20条双臂染色体、14条单臂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组成。貉2n=65,它与wuster等报道过的貉的2n=42的核型表现出同种动物核型间的多态现象。果子狸2n=44,其c带带型中具有一对带有较大异染色质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纳特竖蟾(Eupemphix nattereri Steindachner,1863)巴西3个产地标本的核型,均为2n=22,由1对端部和10对中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一对NORs位于No.11染色体对长臂端部,而其位置有别于常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近着丝点位置.该NORs的位置为r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所确认.各染色体对中,着丝点C-带明显,插入或端带偶见.某些标本的No.8同源染色体对间C-带的大小随异染色质化的程度不同而变化.居于较小的实验标本量,这种在3个产地的雌或雄性标本之一中观察到的C-带异型现象可能为种下细胞地理学变异,亦或为细胞学意义的性染体分化.3产地之一的标本核型的No.11着丝点C-带异染色质化的程度较高.CMA3染色检测到部分GC-rich区域,DAPI染色未显示任何AT-rich区.成功获得BrdU复制带,并将其与滑背蟾类动物(leiuperid)中近缘属及物种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纳特竖蟾的核型与斑符泡蟾种组(Physalaemus signifer group)难以相互区别,而与肿肋蟾属(Pleurodema Tschudi,1838)极为相似.核型数据支持形态学上将纳特竖蟾、二光肿肋蟾[Pleurodema diplolister (Peters,1870)]和短头肿肋蟾[P.brachyops(Cope,1869)]划为同一分支的观点[动物学报 53(2):285-293,2007].  相似文献   

11.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12.
两种华癫蝗的染色体C一带核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傅鹏  郑哲民 《遗传》1989,11(3):26-28
本文采用染色体C一带技术对癫蝗科Pamphagidae华癫蝗属Sinotrnethis B. Bienko 2个种(友育 华癫蝗S. amicus B. Bienk。和短翅华癫煌S. brachypterus Zheng et Xi)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 期(中期11)染色体进行了C一带核型比较研究,绘制了C一带核型示意图。结果表明,结构异染色质在 2种华癫蝗的染色体组中有着相似的分布,这反映了同一属内2个物种在系统进化中的亲缘关系。另 外,两者在结构异染色质上的差别主要反映在第6染色体上有无端部C一带发生以及结构异染色质总 的百分含量多少。  相似文献   

13.
近十多年来,由于显带技术的广泛应用,揭示了同种异体之间染色体的多态现象,除着丝点融合或断裂是染色体数目多态的原因外,也有因异染色质差异而形成的多态。如王宗仁等(1981)、Maia等(1981)用G显带技术,分别在鹿属动物及啮齿类中观察到染色体的多态现象,Murray等(1980)用C显带技术在有袋类中,不仅观察到着丝点融合现象,亦看到异染色质差异的多态。本文报导了我国特有动物——黑麂染色体的多态现象及众多的双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部分柑桔属及其近缘属Giemsa 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Giemsa显带技术研究了枳属(Poncirus)、金柑属(Fortunella)和柑桔属(Citrus)16个分类群的染色体。枳属以末端带和着丝点带为主,金柑属与柑桔属主要以末端带为主;统计分析了各分类群每对染色体及全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含量,并列出其带型公式;探讨了金柑属的分类学地位;赞同把柚(C.grandis)作为柑桔属的基本种之一;根据异染色质含量的变化对柑桔属的带型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黑线姬鼠华北亚种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星  田家祥 《兽类学报》1993,13(4):283-287
本文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分布于山东的黑线姬鼠华北亚种的染色体组型,C-带、G-带和银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核型为2n=48=38 T+8 M+XY。X为较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Y为组型中最大的染色体。几乎每个常染色体的着丝粒区都具异染色质。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丰富。No.10和No.18染色体具NOR(?)。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较清晰的G-带。同时对黑线姬鼠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并将山东标本与欧洲标本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其性染色体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用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法、BSG技术和一种快速、简便的Ag-NORs显带技术,首次研究了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经甫树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No.11染色体长臂末端,为C带负染;银染表明,此次缢痕处即是经甫树蛙的“标准NORs”经甫树娃的C带结构异染色质主要是着丝点型和插入型的。文章初步讨论了树蛙属的细胞分类、经甫树蛙次缢痕、Ag-NORs和C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分析研究异爪蝗属Euchorthippus Tarb.2种和雏蝗属Chorthippus Fieb.5种的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结果表明,2个属在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式、异染色质含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属下种间在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式、性别决定机制、着丝粒C带等方面有相同的特征,在染色体相对长度、异染色质含量等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三种角蟾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树深  费梁等 《遗传学报》1993,20(1):26-32,T001
本文研究了云南三种角蟾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显示宽头大角蟾,其2n=26(16M 8SM 2T),NF=50,5 8,No.10为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1p per,该区域同时还呈现C-带正染,其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有强弱不等的C-带染色;大花角蟾的核型2n=26(16M 8SM=2ST),NF=50,5+8,No.6为S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5q pes,全部着丝点均有C-带正染;凹顶角蟾5n=26(16M 4SM 6T),NF=46,6 7.No.11-13为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5q per,全部着丝点及周围均有浓C-带正染。三个种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讨论了角蟾属核型演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长鬣蜥的染色体组型和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蕊芳  贺维顺 《遗传学报》1993,20(3):211-215
本文报道长鬣蜥(Physignathus cocincinus)有丝分裂染色体及C-,Ag-带以及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核型。染色体数2n=36,NF=48,核型组成为12V+24m(V为双臂大染色体,其中No.2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m为微小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主要分布在小染色体上。一对Ag-NORs分布于第2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末端。  相似文献   

20.
白条草晰为2n二34T -I- 2m+7.W,即常染色体中17对为端部着丝点大型染色体,I对为点状.性 染色体为zw 型。经BSG显带处理后,全部染色体的著丝点区都有职显的C带,同时还显示了10条 端粉C带,表明核型演化过程可能与染色体易位重组有关。银染结果仪显示1对NOR,它位于No. 17 染色体的末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