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细胞融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融合是体细胞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细胞融合主要以哺乳类动物的细胞为材料,进展十分迅速。在鱼类细胞融合方面,童第周曾定性证明过金鱼囊胚细胞间及金鱼囊胚细胞与Ehrlich腹水肿瘤细胞间的融合。国  相似文献   

2.
单克隆抗体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人-人B淋巴细胞杂交瘤融合成功,获得人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它可以避免动物外源蛋白在人体内的过敏反应,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今将制备技术及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简介如下: 1.制备技术与原理制备技术关键是细胞融合与融合细胞的培养、抗体筛检与细胞克隆化两步。细胞融合与融合细胞的培养取新制备的脾细胞悬液和处于生长对数期的鼠骨髓细胞悬液(活率均须>95%),按2∶1—10∶1(脾细胞∶骨  相似文献   

3.
在充分了解SP2/0细胞系的生长、增殖和遗传特性后,以聚乙二醇(PEG)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为契机,意在探索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的PEG作融合剂对诱导SP2/0细胞与脾细胞融合的最适条件,在HAT选择培养基下通过细胞融合率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子量为4000,浓度为50%的PEG诱导的细胞融合率最高,为下一步制备狂犬病毒疫苗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旨在建立一个细胞-细胞融合系统,高效筛选对HIV-1病毒细胞-细胞间传播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构建了p EGFP-Tat质粒,将p EGFP-Tat质粒和HIV-1包膜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成为表达Tat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效应细胞,然后与表达CD4及辅助受体和β-半乳糖苷酶、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的靶细胞TZM-bl融合,建立了细胞-细胞融合系统,并进行条件优化,确定了最佳的融合体系。用阳性融合抑制剂maraviroc以及没有融合抑制作用的AZT和raltegravir作用于该体系,证明该系统可以特异性有效筛选具有细胞融合抑制作用的药物。用该系统测试了8个样本,发现两种样品对融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方法背景值低,特异性强,可用来高效筛选具有切断HIV-1病毒细胞-细胞间传播作用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活体骨髓瘤细胞SP2/0做融合提高融合率制备单克隆抗体,并与常规方法比较效果。【方法】将SP2/0细胞打到8周龄的SPF级BALB/c小鼠皮下,待实体瘤生长到直径达2~3cm时无菌解剖取实体瘤,分离出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同时用培养基培养SP2/0细胞进行融合做比较,分两组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融合率以及两种方法制备出来的单克隆抗体的相对亲和力。【结果】做了6次融合,实体瘤融合组融合率为70.4%,常规法融合组44.6%,两种方法制备单抗的相对亲和力均达到1:100000以上。【结论】利用活体实体瘤细胞进行融合能明显提高细胞融合率。  相似文献   

6.
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孙蒙祥,杨弘远,周嫦(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室,武汉430072)性细胞融合,包括性细胞间、性细胞与体细胞的融合,是性细胞离体操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余年来,几乎所有工作都集中在雄性细胞方面,只是最近才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单细胞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并以此结合单对细胞融合技术对细胞融合过程中微管骨架组织形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追踪观察。发现在聚乙二醇(PEG)诱导条件下,一旦细胞开始粘连,细胞内微管骨架便开始解聚。在细胞融合的整个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这种解聚的状态,直到融合完成,在后续的培养中微管骨架才重新出现。在微管骨架呈解聚状态时融合产物不能完成与另外的细胞融合。实验揭示了细胞的再融合能力可能受细胞本身微管骨架状态的影响。该结果为解释高等植物如何避免多精入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了单细胞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并以此结合单对细胞融合技术对细胞融合过程中微管骨架组织形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追踪观察。发现在聚乙二醇(PEG)诱导条件下,一旦细胞开始粘连,细胞内微管骨架便开始解聚。在细胞融合的整个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这种解聚的状态,直到融合完成,在后续的培养中微管骨架才重新出现。在微管骨架呈解聚状态时融合产物不能完成与另外的细胞融合。实验揭示了细胞的再融合能力可能受细胞本身微管骨架状态的影响。该结果为解释高等植物如何避免多精入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细胞融合技术是研究细胞遗传、基因定位、细胞免疫、病毒和肿瘤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胞融合 ( cell fusion)又称体细胞杂交 ,是指用人工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细胞融合成 1个双核或多核细胞 ,不经有性过程而得到杂种细胞。自细胞融合技术 ( Barski,1961)创建至今 ,依据融合过程采用的助融剂的不同可分为 :1)病毒诱导的细胞融合 ;2 )化学因子诱导的细胞融合 ;3 )电场诱导的细胞融合 ,此外还有激光诱导的细胞融合。在保证助融剂及操作技巧的前提下 ,细胞融合成功与否及融合率取决于实验所选择的亲代细胞。目前 ,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  相似文献   

10.
细胞电融合过程包括使用交流电场使悬浮在缓冲液中的细胞排列成串,然后高压脉冲电流作用使细胞膜发生瞬时破裂,相邻细胞的细胞膜融合,继续受交流电场作用完成细胞融合。已经证明细胞电融合技术可用于杂交瘤生产,单克隆抗体生产以及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1.
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首要步骤。研究表明,细胞融合是肿瘤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之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细胞融合中广泛涉及的一种重要细胞,并通过细胞融合在肿瘤发生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在肿瘤转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其机制的阐明有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某种细胞促融剂介导下,同种或异种细胞能相互融合形成单个的新细胞。观察分析这种融合细胞的结构和机能的变化,在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和细胞免疫学等研究中,已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我们在开展同种和异种细胞融合选择杂种的同时,参考有关文献,进行了细胞融合诱导熟前染色体凝聚(premature  相似文献   

13.
将HSV-I免疫过的小鼠淋巴结细胞在体外扩增,收集富集HSV-I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与BW 5147胸腺瘤细胞融合。对融合后产生的杂交瘤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及MHC识别限制选择。结果所得的T杂交瘤细胞具有在HSV-I特异刺激下,MHC一致时,有分泌IL-2的能力,并在体内耳廓病毒清除中发挥作用。它们是HSV-I抗原特异性,H-2~d限制的,具有辅助活性的T杂交瘤细胞。  相似文献   

14.
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一般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并通过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后再生产。脾脏内含有B1细胞、Mz-B细胞、T1 B细胞、T2 B细胞、初始B细胞、致敏B细胞、短寿命浆细胞、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抗体分泌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使用的抗原多为蛋白质,经典的免疫策略要用抗原反复刺激免疫动物,所获单克隆抗体类型多为高亲和力的免疫球蛋白G(IgG),结合近期发明的一些新技术等,可认为与骨髓瘤细胞有效融合的主要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抗体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5.
吴绍函  许辰琪  温馨  王熙雨  刘铭玉  陈立群 《生物磁学》2013,(11):2037-2039,2099
目的:细胞融合是细胞生物学中一种常用的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单克隆抗体制备,核质研究,疫苗研发等。其中,聚乙二醇(PEG)化学融合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细胞融合技术,影响PEG化学细胞融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对一些具体因素的研究的不是很全面。本文旨在为了更全面的了解PEG诱导的化学细胞融合的影响因素,优化融合条件,以此扩大PEG化学融合应用范围。方法:以鸡血血红细胞为材料,通过调节已有的Hanks融合液中镁离子浓度,比较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细胞融合率,探究了Mg^2+浓度对细胞融合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为提高细胞融合效率应使用的Mg^2+浓度区间。结果:可以在原有的Hanks配方的基础上,调节Mg^2+浓度至10 mmol/L-20 mmol/L这个范围,细胞融合率较大。结论:Mg^2+对细胞融合有一定影响,通过调节Mg^2+浓度至上述合适区间可以达到较高的细胞融合率,从而为PEG化学融合提供了一种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用合成肽TPO作抗原,经腹腔免疫Bal b/c小鼠,鼠抗血清效价为1:1000,ELISA间接法测定的P/N值为3。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10)在PEG作用下进行融合,细胞融合率达91%。通过ELISA筛选并经过3次亚克隆,获得了1株能分泌抗TPO抗体的单克姓杂交瘤细胞株,P/N值均高于8。  相似文献   

17.
<正>用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的技术以产生单克隆抗体,已经广泛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之一就是由于抗原特异性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率很低,因此必须用大量的细胞进行融合,维持和筛选其是否产生抗体。这种令人失望的比率已经限制了杂交瘤技术的应用,并给杂交瘤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作者们这里发表的两种技术,可在细胞融合后大大提高杂交瘤产量。  相似文献   

18.
分别用玉米 (ZeamaysL .)和烟草 (NicotianatabacumL .)为材料 ,以单对细胞融合技术广泛开展了各种组合的性细胞的融合实验。重点观察了性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体积对细胞膜融合行为的影响。视频增差显微术结合细胞膜荧光标记技术显示 ,性细胞融合过程中受融合双方体积差异大小的调节 ,细胞膜的融合行为可归纳为 3种基本模式 ;发现在体外受精条件下精细胞可以类似被吞噬的方式进入卵细胞 ,且其融合动作非常迅速。由此提出一种假设机制用以解释体内受精过程中雄性细胞质被排除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细胞融合是指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在机体外将两个不同种、不同属、不同科,甚至不同界的生物体细胞混合培养在一起,使这两个细胞发生融合,形成具有两个亲本体细胞染色体的杂种细胞。杂种细胞经过再培养诱导成为杂种生物。所以,细胞融合即是体细胞的杂交。是一种无性杂交。细胞融合包括动物体细胞杂交、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和植物间体细胞杂交等方面。因此,细胞融合是细胞水平的遗传工程,属于细胞工程。  相似文献   

20.
细胞融合是大多数真核生物发育中的一个基本生物过程。酿酒酵母作为真核生物基因组合成和转移的经典模式生物,其细胞融合机制不清楚,因此限制了它的合成生物学应用。在酿酒酵母的融合过程中,细胞对信息素做出反应,触发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级联反应以启动交配,随后细胞发生极化、细胞壁重塑、膜融合和核配。其中,研究可能的“融合酶”——受信息素调控的多跨膜蛋白(Prm1)为推动细胞融合可控性提供方向。酵母交配信号通路的合成生物学应用基于生物元件、生物装置与生物系统以及多细胞互作3个层次,本文分析了信息素诱导型启动子、G蛋白偶联受体、支架蛋白、转录因子、双稳态开关、调谐器、底盘细胞等在生物传感器及代谢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理性设计的模块化线路和优化交配途径来精确调控酵母交配的生理事件,对于细胞融合的人工可操纵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