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全国稻田蜘蛛地理区系分布特点、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多年研究,结合湖南岳阳君山实施的稻田生物灾害生态调控大田示范实验,提出了“稻-蛛-螺”种养生态调控复合模式.本模式采用“保蛛控虫,养螺灭草肥田,辅以高效生物农药控制爆发性害虫”等主要配套措施.2002~2003年在岳阳君山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采取“以蛛控虫、养螺灭草”的主要措施,调控田化学农药用量降低了65%,土壤和稻谷的甲胺磷含量均低于化防田,但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化防田,能有效地保护稻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控田的杂草群落由于南美螺的啃食而显著低于化防田,同时由于螺的大量排泄物可以补充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无需追肥,降低了化肥用量;因实施了种养立体化,调控田的土地生产率、产值利税率、农副产品商品率和纯收入均高于化防田.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五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我国侗族地区广泛实行的”稻鱼鸭”复合耕作系统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效益显著,同样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有螺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埂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与芦苇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以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滩地上建立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各效益均显著高于原来的芦苇系统,是治理与开发有螺滩地的有效途径.对于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而言,经济效益,块状皆伐模式最高,不伐模式第二,其它4种间伐处理模式相对较低且相互之间差异不大;生态效益,各模式之间较为接近,无明显差别;社会效益,块状皆伐模式最高,不伐模式最低,其它4种间伐处理模式居中;综合效益,各模式之间的大小顺序与经济效益相似.块状皆伐为最佳模式.对于包括块状皆伐在内的5种间伐调控模式,进一步提高其效益的关键是选择经济价值、特别是产投比高的植物栽培品种;对于不伐模式,继续进行林下间种,是提高该模式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