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浮萍科紫萍属紫背浮萍为试验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紫背浮萍叶肉细胞和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强光下,紫背浮萍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明显增加;弱光时虽然叶绿体数减少,但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变厚,增加了光合作用反应面积。与25℃适温条件相比,10℃低温和35℃高温下,紫背浮萍细胞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境胁迫作用。表现在低温时部分叶绿体皱缩成带状,叶肉细胞之间出现较大空隙;高温时叶绿体外膜溶解,基质外渗,脂质小球数量增多。紫背浮萍通过改变细胞内部形态结构的方式来适应不同光强和温度环境条件,对逆境光温条件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培养条件对黄檗快速繁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玉红  曲伟娣 《植物研究》2008,28(2):236-239
以黄檗带顶芽和腋芽的茎段为材料,以MS和1/2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黄檗组培苗的快速繁殖,以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黄檗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S+6-BA 0.8 mg·L-1为培养基,浓度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黄檗茎段8 min,其组培苗生长最旺盛,成活率可达92.8%。以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20 mg·L-1,pH值5.8对黄檗组培苗的壮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4.
以北温带4个不同地理来源的广布性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休眠芽为对象,使用玻璃温室模拟增温状态( 2 ℃ ~ 5.8 ℃),以不同克隆种群所产生的休眠芽和果的数量与生物量为指标,对不同增温状态下菹草的无性和有性繁殖策略进行研究,并根据菹草休眠芽苞叶数和无性繁殖体适合度的潜在关系对休眠芽进行分型:贫叶芽(苞叶数 ≤ 4)和富叶芽(苞叶数 > 4)。结果显示,地理来源和增温状态可显著影响菹草的繁殖。尽管模拟增温对不同地理来源菹草克隆种群产生休眠芽数量的影响具有差异,但模拟增温未导致休眠芽总生物量的下降。模拟增温导致休眠芽中贫叶芽占比的减少,从而导致富叶芽占比的增加。此外,模拟增温导致3个种群有性繁殖的丧失。由于菹草主要经由水媒传粉,推测水体的增温破坏了其花粉活力,导致有性繁殖的丧失。苞叶具有营养储藏和光合作用的功能,苞叶数与腋芽数呈正相关。推测增温条件下,菹草通过产生较大的无性繁殖体来维持其适合度,这可能是菹草在繁殖模式上应对气候变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茎部木质化、叶片老化、顶芽休眠的水曲柳组培苗为材料,开发了一种液体—固体交替培养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快速高效的再生系统,该技术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在短时间内使腋芽萌发,并在固体培养中腋芽离体再生获得新的组培苗。在补充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WPM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可以诱导水曲柳腋芽萌发并伸长成苗。发现在添加了0.6 mg·L-1 TDZ的WPM液体培养基中暗培养,7~15 d之内可促使水曲柳腋芽100%萌发,将萌发的嫩芽切下后接种到0.05 mg·L-1 TDZ和0.6 mg·L-1 BA的WPM固体培养基中光照培养,腋芽在1~2个继代内可以伸长成苗,苗平均高为2.64 cm,增殖系数达到4.04。将生根的苗移栽,50 d后存活率为90%。该技术的建立有助于水曲柳的大规模繁殖,并且液体—固体交替循环培养,简单、可控、易操作,适用于不同的生产条件,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6.
2017—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对7只性成熟(5雌2雄)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的交配与繁殖进行了观察研究,记录人工养殖条件下亲龟的生活、交配及繁殖习性,结合相关研究报导,调整亲龟饲养及龟卵孵化方法,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成功繁殖出F1代个体。结果表明,试验亲龟生长状况良好,体质量年平均增长率达6.37%,交配高峰期为5—6月,产卵期为6—7月。共获得5枚受精卵,2次产卵之间积温为197 230~207 955℃·h,并成功孵化出F1代稚龟3只,龟卵孵化时间为118~136 d,孵化积温为76 464~88 128℃·h,孵化率60.00%。本研究为黄额闭壳龟的人工饲养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南美香瓜梨离体培养快速复壮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云开  朱西儒  张海保  刘卫   《广西植物》1996,16(1):69-72
南美香瓜梨茎段被移植在MS基本培养基上,其中添加有BA6.0(mg/L以下单位相同)、IBA0.2培养4周后增殖到3.8倍。用其嫩叶切块,在含有2,4—D0.5,BA0.25的MS培养基上先诱导形成绿色愈伤组织,然后转入含BA6.0和IBA0.2的MS培养基上,产生丛生不定芽。将2.5~3.0cm的不定芽切下移入含IBA0.5与0.2%活性炭,1/2MS无机盐的培养基上,25天后诱导生根,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寡营养对人体肠道细菌培养组的条件。【方法】通过稀释富集培养基、固体平板和增菌肉汤培养基成分获得寡营养培养基。对健康人粪便样本分别用原液(0)、5、10、20、30和40倍稀释的富集培养基(添加羊血和瘤胃液的血培养瓶)连续增菌,在不同时间点(第0、3、6、9、15、27、30天)吸取增菌液,用YCFA (yeast casitone fatty acid)固体培养平板分离菌落;用YCFA增菌肉汤增菌后再次挑取单菌落,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质谱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菌株。通过比较上述6种寡营养条件分离肠道菌群的效果,选取富集培养基原液、稀释10倍和30倍这3 种条件下分离效果较好的富集条件,与同样稀释倍数条件的固体平板和增菌肉汤分别组合成9种培养基条件,进一步优化肠道菌群的培养组条件。【结果】在6种寡营养富集培养基中,未稀释(原液)、10 倍和30倍稀释的富集培养基分离细菌的种类比其他...  相似文献   

9.
台湾虫草子实体人工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人工培养条件对台湾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黄山被毛孢的液体摇瓶培养,确定摇瓶种子的最佳培养时间,并研究了在人工诱导下台湾虫草子实体的形成条件,即子实体形成与营养液pH、营养液量、培养温度及光照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黄山被毛孢液体摇瓶最佳培养时间为12 d,人工固体培养子实体所需营养液最佳pH为6.0,营养液量为40 mL,培养温度为25℃,菌丝培养阶段为完全黑暗培养,原基出现后给予光照,可获得较多的子实体。结论人工培养条件对台湾虫草菌丝体生长、原基形成、子实体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藓类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和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生物结皮层形成过程中优势成分真藓 (Bryum argenteum) 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层人工去除后在3~4年内70%的样方基本恢复,在此过程中真藓主要靠茎叶碎片传播和繁殖;通过分株法、撒茎叶法培养的真藓在1个月后长满整个样地, 主要通过如下方式繁殖——茎的碎片连续分枝可产生小植株,茎、叶均可产生原丝体,由原丝体发育产生小植株,小植株又可再生原丝体,如此反复产生新植物体,这一过程是野外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过程中真藓主要的繁殖途径。与室内培养中真藓的繁殖特性相比较,野外培养的真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原丝体较粗壮,分枝多,但在两种条件下的繁殖特性相同,能够揭示该地区自然条件下藓类植物萌发和定居的繁殖机理。该研究为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及治理受损结皮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