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视觉器官的发育,并对其发育与摄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河川沙塘鳢的眼囊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当胚胎发育至心跳期时,眼囊内陷形成视杯;之后,视杯内表面的外胚层形成晶状体而与视杯分离,视杯进一步发育形成视网膜。随着胚胎的进一步发育,晶状体的直径增加,结构逐步发育完善。胚胎发育至眼黑色素出现期时,视网膜分化为6层,其中,外核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3个核层明显;胚胎发育至孵化前期时,视网膜已分化为10层。孵出后1d的仔鱼,其视网膜已能行使功能,仔鱼逐渐开口摄食。随着稚、幼鱼的发育,视网膜厚度进一步增加,结构发育完善。视网膜的结构和视觉特性显示河川沙塘鳢是要求光照条件好、白昼活动并具有较好视觉功能的鱼类。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联合毒性对鱼类的影响,选取苯并芘(benzo[a]pyrene,BaP)及千幕酚(4-nonlyphenol,NP)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进行单独和联合毒性研究.研究了NP和BaP对河川沙塘鳢血清雌二醇(E2)、卵黄蛋白原(Vtg)、血清谷草转氨酶(GOT)以及肝脏7-乙氧基-3-异吩咏唑酮-脱乙基酶(7-ethoxyresoufin-O-deethylase,EROD)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影响.结果 表明,BaP单一暴露时,随着BaP剂量浓度的升高雌鱼血清E2含量下降,肝脏EROD活性升高;25 mg/kg BaP试验组雌鱼肝脏EROD活性显著高十对照组;肝脏SOD和血清GOT活性与对照无筹异;NP和BaP联合暴露中,200 mg/kg NP+10 mg/kg BaP、200 mg/kg NP+2 mg/kg BaP试验组雄性个体血清Vtg平均含量比200 mg/kg NP组低50%左右,而血清E2含最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EROD酶活性、血清GOT活性变化与BaP剂量浓度呈正相关,而肝脏SOD酶活性则与BaP剂量浓度呈负相关;200 mg/kg NP+25 mg/kg BaP试验组肝脏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GOT活性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显示NP和BaP联合作用时BaP可拮抗NP对雄鱼Vtg的诱导效应;200 mg/kg NP+2 mg/kg BaP可导致河川沙塘鳢肝脏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4.
河川沙塘鳢孵化腺的发生及孵化酶的分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nther)孵化腺的发生及孵化酶的分泌过程。河川沙塘鳢的孵化腺为单层细胞腺体,发生于外胚层。孵化腺(Hatching gland,HG)最早发生自眼晶体形成期的胚胎,初发生时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s,HGCs)分布于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随着胚胎的发育,HG仍以单层细胞分布于胚体和卵黄囊的外表面,HGCs数量急剧增多,细胞体积增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至眼黑色素出现期的胚胎,HGCs的数量达到大约900-1200个,广泛分布于胚胎头部两侧、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卵黄囊的前腹面。HGCs大多呈椭圆形,短径为5-8μm,长径为7-12μm,在HE染色中呈粉红色。至孵化前期时,孵化酶颗粒自HGCs顶部的开口分泌出来,分泌颗粒呈圆球形,直径为0.5-1.0μm,有的以单体的形式存在,有的粘结成团。孵化酶进入卵周液,对卵膜内层进行消化和降解,使胚胎破膜而出。孵化后2d,HGCs便从表皮中消失。 相似文献
5.
淮河水系沙塘鳢形态生物学和繁殖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淮河水系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框架特征及其繁殖力,为其形态种质标准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可数性状,背鳍Ⅶ,Ⅰ-9~10,尾鳍14~15,臀鳍Ⅰ-7~8,腹鳍Ⅰ-5,胸鳍14~15,纵列鳞36~41,横列鳞14~18,体侧感觉乳突线鳞28~30,第一鳃弓鳃耙数9~11,脊椎骨数28~29;可量性状,平均全长是体长1.23倍,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消化道长和肠长的3.82倍、3.08倍、5.19倍、1.86倍和6.99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眼间距和口裂宽2.94倍、6.09倍、3.86倍和1.94倍,体高是体宽0.96倍,尾柄长是尾柄高1.66倍。肥满度系数K=2.90;平均个体绝对繁殖力3288粒,体质量相对繁殖力102.3粒.g-1,体长相对繁殖力308.7粒.cm-1。平均成熟系数雌鱼为12.87%,雄鱼为1.13%。 相似文献
6.
尖塘鳢属鱼类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PCR技术扩增和测序了线纹尖塘鳢、云斑尖塘鳢和海丰沙塘鳢线粒体12SrRNA基因,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部分同源序列,共分析了5种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在Kimura2-parameter模型构建的邻接树中,原产泰国的云斑尖塘鳢与原产澳州线纹尖塘鳢均为单系类群,二者为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姐妹群,海丰沙塘鳢与其它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支持将尖塘鳢属从塘鳢属中分出的传统分类处理。尖塘鳢属内云斑尖塘鳢和线纹尖塘鳢鱼类种内DNA序列无差异,而种间差异明显,表明线粒体12SrRNA基因可作为塘鳢科鱼类种类鉴定的良好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 )多元化的养殖模式, 开展了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的对比试验, 比较分析养殖模式对沙塘鳢的生长指标及食物组成的影响, 并通过构建沙塘鳢和饵料生物的相关性方程, 探究了沙塘鳢与饵料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养殖模式对沙塘鳢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 但稻田养殖沙塘鳢的存活率略高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且稻田养殖沙塘鳢的体增重(BWG)、相对增重率(RWG)及湿重特定生长率(SGRW)均高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虽然稻田养殖沙塘鳢的摄食率和胃充塞度均低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但其生长指标优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且除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外, 3次采样中稻田养殖沙塘鳢消化道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和出现率均多于池塘养殖沙塘鳢。综上, 相较于池塘养殖沙塘鳢, 稻田养殖沙塘鳢的生长表现更佳, 且稻田可以为沙塘鳢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有效降低养殖的成本。沙塘鳢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 其方程为W =3.0×10–5L 2.9183(R 2=0.879; n =146; P <0.05), 属于异速生长; 沙塘鳢的口裂宽与其体长及青虾额剑长呈线性相关, 青虾体长与其额剑长、沙塘鳢体长也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从受精卵开始到孵出后8 d饥饿仔鱼的整个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其总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也一样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平均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是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与总氨基酸库相反,游离氨基酸库却呈现出随着发育的进行而不断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趋势也反映在游离的必需氨基酸和游离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上,并且平均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是赖氨酸Lys、亮氨酸Leu、脯氨酸Pro和谷氨酸Glu。整个发育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仅占总氨基酸库的很小一部分(在受精卵,仅占0.16%)。由于总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在发育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长趋势,由此可知,在整个胚胎发生过程中,其卵黄蛋白的水解速度大于胚体同化和异化作用对氨基酸的消耗速度。 相似文献
9.
10.
艾虎对不同猎物的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将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作为艾虎(Mustelaeversmanni)的猎物选择对象,研究艾虎对猎物的选择性及艾虎捕杀猎物的行为时间分配。实验结果表明:艾虎对三种猎物的搜寻时间和搜寻频次基本一致,在搜寻猎物的过程中并非已知洞道系统中所存在的食物信息,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捕食者;艾虎除了具有典型鼬科动物捕杀猎物的方法外,能够根据猎物的大小、活动性和反捕食能力采用不同的捕杀方法,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首先捕杀高原鼢鼠,其致死部位全部为头部,其次捕杀高原鼠兔,其致死部位除了头部外,明显增加了颈部的比例,最后捕杀根田鼠,其致死部位主要是头部和胸部;艾虎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追击根田鼠的时间最多,追击鼢鼠的时间最少,而用于捕杀根田鼠的时间最少,用于捕杀鼢鼠的时间最多,艾虎捕杀高原鼠兔后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值最大,其次为捕杀高原鼢鼠,而捕杀根田鼠后单位时间内活动的能量值最小。因此,在室内条件下艾虎对猎物的选择性主要依赖于其本身处理猎物的行为时间分配和猎物的反捕食行为,使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值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