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六氯苯”对於水稻杀虫力的良好作用,从各地水稻生产和试验中都得到证明;因为“六氯苯”含有一定量对植物有害的丁體,如据葉曉霞同志“六氯苯损害水稻幼根观察”的报告,幼苗期施用不当反致严重抑制水稻幼根的生长发育。 1956年我们试验发现,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秈、粳類型品种施用同量“六氯苯”也有不同反应,这对我们在研究“六氯苯”作为水稻内吸杀虫剂时从“六氯苯”与水稻生理的研究上提出了新的课题。试验是在1956年秋季本站试验埸地上进行,供试品种秈稻为“晚成”,粳稻为“背晚”,施药  相似文献   

2.
水稻抗冷性与不同生长阶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库取得50个水稻品种,其中包括粳型品种12个,釉稻18个,爪哇型品种10个,釉×粳杂种3个,以及野生稻7个。在芽期、苗期、移栽期、孕穗期、开花期,进行了耐冷性的测定。结果指出,在不同的水稻类型中,其耐冷性的次序为:粳稻>爪哇型>秈稻>野生稻。从本实验所采用的有限量的品种来看,在苗期粳型品种的耐冷性比其它类型好;在开花期某些爪哇型品种比粳型品种好;在芽期和苗期之间,以及在芽期和开花期之间,其耐冷性有明显的正相关。在其它时期之间未找到这种相关性。这指出,在特殊地区的低温发生时期的一定生育阶段中,进行筛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我所水稻阶段发育的研究工作,在白思九工程师领导之下,先后由黄得禊、周保泉两同志进行了水稻的分期播种、春化处理和短日照处理三项工作:一、分期播种:分期播种是在1952年进行的,曾以主要的秈粳品种五个,次要品种38个,自4月1日起至10月底止,每十天播种一次,各播种期之间,自播种至抽穗所需数的差异,秈稻以早中秈为最少(相差16—23日),早秈稍多(24—31日),晚秈最多(71—89日),粳稻  相似文献   

4.
8个引进苜蓿品种的生长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国外引进的 8个苜蓿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生育期、生物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8个苜蓿品种的返青期、分枝期有较大差异 ,而现蕾期、开花期差异较小 .8个苜蓿品种的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 :株高和茎粗在品种间差异很小 ,株高呈直线增长趋势 ,而茎粗的增长非常缓慢 ;8个苜蓿品种的叶面积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 :返青期品种间无差异 ,从分枝期到开花期品种间差异很明显 ;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品种间差异较大 ;生物量与其相关性状叶面积、茎粗和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株高呈不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筛选适合湖南自然条件的抗褐稻虱Nilaprvata lugens Stl晚稻品种和亲本材料,1977—1978年我们通过田间接虫开放筛选和部分室内鉴定,考察了531个水稻品种(系),初步筛选出一批产量较高的抗性材料。 二、鉴定方法 1.1977年初筛(田间接虫开放筛选) 试验设置在湖南农学院生产基地15号田内,面积为一亩,作晚稻栽培。6月2日播种,7月22日移栽,秧龄50天。每品种栽5行,共20蔸,株距3×6寸,不设重复。抗虫对照品种为  相似文献   

6.
以中晚熟水稻品种"吉粳811"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和2014年在延吉市进行分期播种/移栽试验,分析了吉林省东部地区一季粳稻生长速度和产量对移栽期及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确定该品种在研究地区的适宜播种期和移栽期,以减免低温冷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移栽期的推迟提升了生长季平均气温,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有效生育期缩短,主要生长季内平均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长速率提升19%,生育期缩短5 d左右;吉林省东部地区水稻的适宜移栽温度为日均气温13.0℃,移栽过早或偏晚均导致减产;中晚熟品种水稻在4月18日前后播种、5月26日前后移栽可保证在霜前成熟,且产量高;中晚熟品种水稻移栽至成熟适宜活动积温为2280℃·d左右,活动积温每减少100℃·d,水稻产量下降1095 kg·hm~(-2)(约减产13%);积温不足导致水稻冷害发生,因而减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外引进的8个苜蓿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生育期、生物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8个苜蓿品种的返青期、分枝期有较大差异,而现蕾期、开花期差异较小。8个苜蓿品种的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株高和茎粗在品种间差异很小,株高呈直线增长趋势,而茎粗的增长非常缓慢;8个苜蓿品种的叶面积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返青期品种间无差异,从分枝期到开花期品种间差异很明显;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品种间差异较大;生物量与其相关性状叶面积、茎粗和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株高呈不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高产水稻品种及种植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志强  黄璜  谢伟  何保良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3003-3008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早稻:超级稻“陆两优996”和常规稻“创丰1号”;晚稻:T优259)及不同种植方式(直播和移栽)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晒田前甲烷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52%~73%,排水晒田减少了甲烷排放通量;晚稻生育前期甲烷排放量占生长期间甲烷排放总量的70%.早稻直播方式的甲烷排放通量均值低于移栽种植方式,但甲烷排放总量大于移栽种植方式;晚稻直播方式的甲烷排放通量均值与排放总量都大于移栽种植方式.早、晚稻直播方式的单位稻谷甲烷排放量与移栽种植方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早稻中超级稻和常规稻直播方式的单位稻谷甲烷排放量分别比移栽方式高4.84和3.48 g·kg-1稻谷,常规稻的甲烷排放量高于超级稻;晚稻直播方式的单位稻谷甲烷排放量比移栽方式高6.67 g·kg-1稻谷.相同面积、相同时间不同种植方式的稻田甲烷排放量、单位经济产量甲烷排放量表现为:早稻:常规稻直播>常规稻移栽>超级稻直播>超级稻移栽;晚稻:直播>移栽.  相似文献   

9.
在单季晚稻育秧过程中,如果秧田播种量不过高,基肥充足,一般可获得较粗壮的秧苗,并有一定比例的分蘖秧。由于对秧田分蘖的成活率以及分蘖秧成穗情况还不很明确,1965年我们在上海市松江县配合样板田工作作了一些初步试验和观察,兹简报于下:试验共分三组:第一组是无分蘖秧,每穴栽6株;  相似文献   

10.
水稻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伏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抗倒伏水稻品种南粳44、武运粳7号与不抗倒伏水稻品系宁7412基部茎秆解剖结构及其与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抗倒伏水稻品种南粳44和武运粳7号基部节间的维管束数目较多,维管束鞘较厚,细胞层数较多,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而不抗倒伏水稻品系宁7412基部节间的维管束数目偏少,维管束鞘较薄,细胞层数较少,细胞体积大.从解剖结构还可看出,南粳44和武运粳7号茎秆内的贮藏物质明显多于宁7412.这些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可用于区分不同水稻品种(系)的抗倒性强弱,可以作为抗倒伏水稻品种的选育指标和筛选依据,为水稻抗倒伏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秆柄长2.5—5(6.5)厘米,节间长1.5—6(7)毫米,粗6—10(16)毫米;秆丛生,高2—4米,直径0.5—1.2厘米,有时作之字形曲折;节间一般长18—24厘米,最长达28厘米,圆筒形,幼时微被白粉质,无毛,壁厚1.5—3.5毫米,髓呈锯屑状;箨环无毛,在不分枝节上高于秆环,在分枝节上与秆环近等高;秆环微隆起或在分枝节上隆起;节内宽  相似文献   

12.
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为了在双抢期间解决双抢和治虫争劳力的矛盾,做到双抢、治虫两不误,1973年,我们作了二季晚稻栽前药水浸秧试验,收到了显著的治虫效果。 一、试验情况 供试品种早丰,广秋4309-2,农垦58。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江三角洲14个主要超级稻品种(6个粳型超级稻和8个籼型杂交超级稻)CH4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粳型和籼型超级稻全生育期CH4排放均呈双峰模式,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粳型超级稻的平均CH4排放总量比籼型超级稻高37.6%(P<0.01),品种间排放差异主要出现在生长后期.虽然两种类型超级稻的CH4排放总量均与最大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但CH4排放与其他生长特性的关系因品种类型而异.在株高上,粳型超级稻CH4排放总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籼型超级稻的相关不显著.在生产力上,籼型超级稻CH4排放总量与其总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粳型超级稻的相关不显著.籼型超级稻CH4排放量低主要是由于其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粳型超级稻.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江三角洲14个主要超级稻品种(6个粳型超级稻和8个籼型杂交超级稻)CH4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粳型和籼型超级稻全生育期CH4排放均呈双峰模式,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粳型超级稻的平均CH4排放总量比籼型超级稻高37.6%(P<0.01),品种间排放差异主要出现在生长后期.虽然两种类型超级稻的CH4排放总量均与最大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但CH4排放与其他生长特性的关系因品种类型而异.在株高上,粳型超级稻CH4排放总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籼型超级稻的相关不显著.在生产力上,籼型超级稻CH4排放总量与其总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粳型超级稻的相关不显著.籼型超级稻CH4排放量低主要是由于其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粳型超级稻.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南地区竹类二新属:香竹属和筇竹属(二)筇竹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序轴各节具一大型苞片,并着生一至数枚分枝,此分枝简短,不再分枝,顶端具一小穗,下部为一组小苞片所包被,形似小穗柄(可称假柄);小穗含3—8花,微作两侧扁压,绿色或暗绿色;小穗轴脱节于颖之上及诸小花之间,扁平,无毛,基部微被白粉;颖2或3枚,常呈苞片状;外稃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小花之外稃常呈苞片状),无毛,具7—9脉;内稃短于外稃,先端钝或微二裂,背部具2脊,脊间具不明显的纵  相似文献   

16.
许璐  王芳  吴进才  王亓翔 《生态学报》2007,27(11):4547-4554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秋稻品种‘Dular’广亲和基因效应的R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RFLP标记对秋稻品种Dular的三交(南京11//Dular/2533)的F2群体与灿粳品种的测交F1进行了单株带鉴定,并对广亲和性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第6染色体上标记RG213连锁的广亲和基因S5^n效应较大;不同位点广亲和基因具有明显的累加效应;位点内的互作导致了粳型配子的部分败育,同时还存在位点间的互作。  相似文献   

19.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水稻苗期吸收积累硅素的品种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水稻品种间苗期对硅素吸收积累的差异,筛选高效吸收积累硅素的材料,2002、2003年利用28个常规水稻品种,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在较低硅素浓度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间茎蘖数、根系和地上部的干物质重量、硅素含量和吸硅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对硅素的吸收积累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初步确定TN1、白香粳、早大穗、IR36和特青为硅素高效吸收积累品种,Lemont、中平选、一目惚、武运粳7号和卷叶粳为硅素低效吸收积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