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采用薄层层析分离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南京地区黄花石蒜和红花石蒜不同生长时期中三种生物碱的含量,黄花石蒜鳞茎中石蒜碱的含量:叶子出土期>开花初期>生长旺盛期>叶子变黄期。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的含量:开花初期>叶子出土期,生长旺盛期>叶子变黄期。开花初期的红花石蒜鳞茎中石蒜碱的含量多于黄花石蒜,而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则相反。黄花石蒜叶子变黄期的叶子中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的含量多于生长旺盛期,而在这两个时期的叶子中加兰他敏均多于力可拉敏。试验结果表明,南京地区两种石蒜在12月叶子出土期和8月开花初期的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含量较高。此段期间采集药材似较适宜。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 Herb)和红花石蒜(Lycoris radiata Herb)均属于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上尾等曾系统地从红花石蒜中先后分出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伪石蒜碱(Pseudolycorien)、加兰他敏(Galanthamine)和力可拉敏(Lycoramine)等十多种生物碱。Boit等从黄花石蒜中分出石蒜碱和加兰他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洪山海等从紫花石蒜(Lycoris squamigera Maxim)鳞茎中分得19种结晶性生物碱。从石蒜属分出的多种生物碱,其中已知可供药用的有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等。在一系列的药理研究中,已经证实,石蒜碱具有抗炎,解热和催吐等作用。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对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力可拉敏季铵化后对外周胆碱能效应器的作用增强。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在国内已进行生产,据有关单位称,得率不稳。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南京地区两种石蒜不同生长时期中不同部位的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的含量,这将为药材采集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石蒜药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蒜属(Lycoris)属于单子叶植物石蒜科,为一类具地下鳞茎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鳞茎形似蒜头,且喜生于溪谷石缝处,故中文名称为石蒜,别名老鸦蒜、蒜头草、蟑螂花、龙爪花等。因本属植物花色艳丽,花冠形似百合,故英文名有MagicLily、Surprise Lily、Spider Lily等等。石蒜属植物叶带状或扁长线形,翠绿或深绿,丛状,开花时无叶,实心的花葶笔直从鳞茎中抽出,顶生4-8朵花,组成伞形花序;花大且色彩缤纷,蒴果,种子球形,黑色有光泽。目前石蒜属植物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球根花卉,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栽培与商品切花生产,同时石蒜属植物自古在民间即被作…  相似文献   

3.
我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发现红花石蒜中的石蒜西啶类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开展了对红花石蒜化学成分的研究。从红花石蒜中共分离的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1H NMR、~(13)C NMR、2D NMR、HR-ESI-MS)分别鉴定为pancratinine D(1)、小星蒜碱(2)、8-O-去甲基高石蒜碱(3)、6α-O-甲基石蒜伦碱(4)、力克拉敏(5)、水仙花碱(6)、石蒜碱(7)、力克拉敏N-氧化物(8)、去甲基加兰他敏(9)、二氢石蒜碱(10)、文殊兰碱(11)。采用半叶枯斑法,对其中的三个化合物1、3、10进行了抗TMV活性筛选,发现均有一定的抗TMV活性。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率超过阳性对照宁南霉素。  相似文献   

4.
在栽植前采用0(CK)、60、120和180 mg·L-16-BA、GA3和乙烯利对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和换锦花(L.sprengeri Comes ex Baker)鳞茎进行浸球处理,对花芽分化期内(4月至7月)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花芽分化期内,随时间的推移,对照组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6月25日(心皮分化期)或7月10日(雌蕊分化期)达到最高值。经60、120和180 mg·L-16-BA、GA3和乙烯利浸球处理后,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在花芽分化期内先逐渐增加,至6月25日或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或继续升高;但与对照相比,随时间的推移,石蒜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或高或低无规律性的变化,但各处理组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均与对照间有差异;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进入花原基形成期(5月10日)后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核酸含量在花芽分化期的前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在雌蕊分化期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5.
石蒜属植物多糖组成的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彦  周守标  万安 《广西植物》2005,25(3):264-268
对五种石蒜属植物: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换锦花、石蒜多糖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石蒜多糖与其他四种植物多糖差异较大,而忽地笑多糖和石蒜多糖相似、中国石蒜多糖和换锦花多糖相似。该研究为探讨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石蒜属植物分支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传良  周坚 《植物研究》2005,25(4):393-399
基于37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及解剖学性状之外的28个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分别对石蒜属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石蒜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是一致的。同时,基于解剖学9个性状,对石蒜、换锦花、忽地笑、江苏石蒜、长筒石蒜、乳白石蒜、夏水仙、红兰石蒜、安徽石蒜、短蕊石蒜、中国石蒜11个种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其结果也是支持上述系统发育树的。系统发育树结构结果表明,石蒜属16种明显聚为两大类:石蒜、玫瑰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除换锦花、红兰石蒜及江苏石蒜系统发育位置不同之外,大类群的划分与RAPD指纹图谱基本一致。类群一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类群二又可以聚为两小类: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归为一类;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归为一类。前一子类群除广西石蒜外,都属于整齐花亚属(Symman thus亚属)。后一子类群除长筒石蒜与安徽石蒜外,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因此,花冠整齐与否是一个重要的分类特征,但作为石蒜属植物亚属的划分依据,没有得到本研究支持。而在本文中,雄蕊与花被片的位置关系可以作为大分类群划分依据,能否依此来对石蒜属植物亚属进行划分,仍需探讨。另外研究表明叶微形态特征在研究种间亲缘关系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种间亲缘关系鉴定时,出叶期不应成为重要的依据。同时研究还表明中国石蒜与忽地笑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SSR-PCR分析中国石蒜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种间亲缘关系,从46对SSR引物选出18对扩增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对石蒜属15个种和外类群中国水仙进行了PCR扩增,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改良的银染法染色,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97.63%。通过UPGMA法将供试20份材料聚成4类。第I类包括安徽石蒜、长筒石蒜、黄长筒石蒜、忽地笑、中国石蒜、乳白石蒜,其中安徽石蒜与长筒石蒜的亲缘关系很近;第II类包括香石蒜、鹿葱、换锦花、红蓝石蒜和玫瑰石蒜;第III类由石蒜、矮小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组成;第IV类为外类群中国水仙。分子聚类结果不仅支持乳白石蒜、鹿葱、红蓝石蒜、江苏石蒜、稻草石蒜的杂交起源观点,而且与形态学分类、物种的染色体倍性、核型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即除乳白石蒜外,染色体基数接近或等于11、核型含有11t或11t 倍数的物种聚为一大类;染色体基数不等于11、核型为6M+10T的种聚成了另一大类。SSR-PCR容易区分同种不同产地的安徽石蒜或不同花色的长筒石蒜,外形十分相似的石蒜和矮小石蒜,忽地笑和中国石蒜。本研究认为,将安徽石蒜作为一个独立的种不太合适,它可能是长筒石蒜的变种或是以长筒石蒜为亲本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石蒜属13个种(含变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的ITS1长度为259~260 bp,ITS2为230 bp,分别有多个特异性信息位点。以ITS序列为依据对石蒜属植物亲缘关系进行分析,表明石蒜属13个种可分为三大类,其中类Ⅰ包括中国石蒜、地笑、安徽石蒜和长筒石蒜,核型为M+T型;类Ⅱ包括矮小石蒜、换锦花、玫瑰石蒜和红蓝石蒜,核型为ST型;类Ⅲ包括稻草石蒜、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两种人工杂交种,核型为ST+M+T。系统进化树与核型分析结果相似,第Ⅲ类可能为自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汪仁  徐晟  蒋明敏  何树兰  彭峰  夏冰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10):2041-2048
以2种春出叶石蒜属植物中国石蒜和换锦花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以适宜水分(最大持水量的75%~80%)为对照,设置干旱胁迫(最大持水量的35%~40%)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其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明确2种植物的耐旱特性。结果显示:(1)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叶绿素a、b含量均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换锦花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而中国石蒜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TBARS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总体上呈增大趋势,并在干旱末期达到最大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内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研究表明,在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在水分生理、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换锦花较中国石蒜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石蒜属植物叶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借助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石蒜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石蒜属植物的叶表皮,统计并测量了气孔类型、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等,描述了气孔及气孔外拱盖的有关特征。结果表明:石蒜属植物叶表皮气孔器为无规则型,近轴面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器类型、垂周壁式样、气孔大小及气孔外拱盖内缘种间无差异或极小,表明石蒜属植物为一自然分类群。而远轴面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是否下陷、气孔外拱盖是否有蜡质纹饰等种间差异较大。根据远轴面叶表皮细胞形状及叶气孔特征,研究表明:换锦花、长筒石蒜和安徽石蒜,夏水仙、乳白石蒜与红蓝石蒜,石蒜与中国石蒜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叶微形态特征对探讨石蒜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应用HPLC图谱进行石蒜属种间关系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菊红  彭峰  冯煦  孙视  何树兰  夏冰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195-220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石蒜属及其近缘植物中国水仙共17份样品的生物碱进行检测,以各样品生物碱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为变量,采用SPSS12.0中的Q型聚类法,得到树形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7份样品聚成3类:第Ⅰ类包括长筒石蒜、安徽石蒜、鹿葱、换锦花、中国石蒜、香石蒜、乳白石蒜、红蓝石蒜8个种;第Ⅱ类由石蒜、稻草石蒜、江苏石蒜、忽地笑、玫瑰石蒜、矮小石蒜组成;中国水仙单独成第Ⅲ类。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并支持鹿葱、玫瑰石蒜、安徽石蒜杂交起源的观点。外形相似的忽地笑与中国石蒜,矮小石蒜与石蒜HPLC图谱明显有别,表现出较远化学亲缘关系。表明HPLC化学图谱可用于石蒜属及其近缘植物中国水仙的分类和鉴别研究,并为石蒜属植物指纹图谱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石蒜属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彦  周守标  万安 《生物学杂志》2005,22(3):44-46,27
对五种石蒜属植物,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换锦花、石蒜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为石蒜属植物多糖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更为相关石蒜属植物多糖的最佳提纯过程和探讨该属种间亲缘关系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安徽石蒜和中国石蒜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石蒜属Lycoris Herb.全世界约有20多种,其中已做过细胞染色体计数者计有17种。本文继红蓝石蒜Lycoris haywardii Traub和换锦花L.sprengeri Comes exBaker以及长简石蒜L.longituba Y.Hsu et Fan,玫瑰红石蒜L.rosea Traub etMoldenke,石蒜L.radiata(L′Her.)Herb.和矮小石蒜L.radiata var.pumila Grey(以上均待发表)之后,对安徽石蒜L.anhweiensis Y.Hsu et Fan和中国石蒜L.chinensis Traub的染色体进行计数和核型的描述和分析,旨在为今后探讨石蒜属的核型进化和种系发生提供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为了探讨石蒜属(Lycoris Herb.)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对石蒜属95个材料包括15种、4变种及2个人工杂种的叶绿体 DNA atpB-rbcL间隔区进行了测序,结合花部形态和核型特征,探讨了石蒜属种间系统关系及其可能的杂交起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育树上亲缘关系近的材料聚在一起,其中矮小石蒜(L. radiata var. pumila)和换锦花(L. sprengeri)与2个人工杂交种(Hybrid 1、Hybrid 2)、麦秆石蒜(L. straminea)、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短蕊石蒜(L. caldwellii)和乳白石蒜(L. albiflora)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atpB-rbcL序列揭示的石蒜属种间关系与染色体核型的分类结果部分一致,主要表现在具有近端部着丝粒(A)染色体的种与具有中部(M)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各成一支,与形态和染色体分类结果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分散在两个主要分支内,进一步验证了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3种着丝粒类型染色体组的石蒜如麦秆石蒜、江苏石蒜、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等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结合2个人工杂交种分析,揭示了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的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换锦花;麦秆石蒜和江苏石蒜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矮小石蒜。  相似文献   

15.
舟山群岛有山有水,自然资源丰富。石蒜资源就是其中之一。石蒜的形态及其分布与数量舟山石蒜是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属(Lycoris Herd)的一个地方种。舟山石蒜(Lycoris radiata)系多年生单本植物。地下有白色球茎,状如蒜头,外皮黑色。初冬簇生条带形叶,至翌年6月间枯死,8月间自鳞茎抽出花茎,长30厘米许,顶端着生数朵(一般三朵)有梗的花,散形排列,花盖六片,向外反卷,呈紫红色、红色、也有黄色的,甚美丽。雌雄蕊较长,突出花外,子房下位,开花后,部份也有能结实的,果为蒴  相似文献   

16.
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采用RAPD标记构建了石蒜属Lycoris植物13个种的指纹图谱。从5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41个引物,共产生了350条DNA片段,分子量在0.3-3.0kh之间,其中253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72.3%,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片段数为6.2条。采用TFPGA数据分析软件,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石蒜属13个种明显聚为两大类,即具有单型核型结构(I型),染色体基数为x=11的5个物种:玫瑰石蒜L.rosea,红蓝石蒜.L.haywardii,稻草石蒜L.straminea,换锦花L.sprengeri和石蒜L.radiata聚为一类;具有两型核型结构(V型和I型)8个物种即江苏石蒜L.houdyshelii,乳白石蒜L.albiflora,中国石蒜L.chinensis,长筒石蒜L.longituba,安徽石蒜Lanhuiensis,夏水仙L.squmigera,短蕊石蒜L.caldwellii和忽地笑L.aurea聚为一类。其中玫瑰石蒜和红蓝石蒜的亲缘关系最近,石蒜和忽地笑的亲缘关系较远,与细胞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通过RAPD分析,对玫瑰石蒜,红蓝石蒜和稻草石蒜是否天然杂交起源以及乳白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红花檵木与檵木花数性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花木与木花的数性结构有很大差异 ,木 4数性花占 96 2 %(花瓣、雄蕊、退化雄蕊、萼片均为 4数 ) ;野生红花木 4数性花约占 5 0 %;红花木栽培类型以 5数性花居多 ,不同类型品种花的数性结构亦有差异 ,总体变异规律为 :近期栽培品种双面红类 5数性花 >中期栽培品种透骨红类 >早期栽培品种嫩叶红类。利用花的数性表型变异探讨了品种的演化历史和新品种选育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对7个不同地点的野生檵木、野生红花檵木、栽培红花檵木花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浏阳大围山野生檵木花的数性遗传结构与其它地区的野生檵木有较大差异,4数性花和5~6数性花各占50%;红花檵木野生和栽培类型均以5数性花数量居多,不同于文献记载的檵木属植物4数性花的分类属征(每朵花花瓣、雄蕊、退化雄蕊及萼片均为4数).利用花的结构遗传变异探讨了红花檵木的起源和品种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9.
2种石蒜生长发育期鳞茎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研究了石蒜与中国石蒜不同生长发育期鳞茎内源激素质量摩尔浓度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激素与2种石蒜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花芽分化前期2种石蒜鳞茎IAA浓度较低,而iPAs、ABA与GAs浓度较高;临近抽葶IAA浓度均有所增加,而iPAs与Zrs、ABA与GAs浓度均降到极值。花期ABA、GAs与ZRs浓度均有所回升,说明高浓度的ABA与GAs对2种石蒜的开花可能起正向调控的作用,但对叶生长的协同规律不明显。内源激素比例分析表明,ZRs/IAA、GAs/IAA、ABA/GAs三者比例高有利于2种石蒜的花原基分化,三者比例低则有助于2种石蒜的叶生长。  相似文献   

20.
 对石蒜属( Lycoris Herb. ) 12 种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 (1) 石蒜属植物叶片横切面的端部、中部及基部的轮廓基本呈浅“W”或“V”字型, 有些种的表皮细胞上具有明显的尖刺状乳突; ( 2)石蒜属植物均为异面叶, 叶肉组织有一定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 但二者的厚度、叶肉中所占比例及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数在种间有一定的差异; (3) 海绵组织发达、具有大而明显的薄壁细胞或细胞裂溶后形成空腔(分泌腔或气腔); (4) 叶片中维管束数目大多为奇数, 叶脉维管束鞘由薄壁细胞组成; (5) 石蒜属植物横切面上叶缘的形状分为圆弧形和楔形两种类型。石蒜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种间差异, 可为石蒜属植物的种间关系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