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黏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鹤  王琦 《菌物研究》2009,7(3):201-206,210
文中回顾及总结了黏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迄今为止已从4个目共27种黏菌中分离得到脂肪酸、氨基酸、生物碱、萘醌、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及它们的衍生物等近百种化学成分,其中某些成分表现出重要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黏菌不仅已经逐渐成为天然产物的重要研究对象,而且有望成为获得天然活性物质的新资源,这对于黏菌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玲  刘歧莎  李倩  闫淑珍  李玉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13,32(6):1004-1011
真黏菌是一类独特的菌物。目前对其进行的系统发育研究主要是基于形态特征,分子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上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和蛋白质合成延长因子基因研究相对较多。为了扩充能有效地进行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基因资源,探讨了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用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的可行性。共获得14个基因序列,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各7个。在GenBank中除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外并无其他真黏菌的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研究获得的14个基因序列为真黏菌基因的新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肌动蛋白基因能够有效地将无丝菌目、团毛菌目、绒泡菌目和发网菌目区分为4个分支,其中发网菌目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支持了根据子实体发育所认识的真黏菌纲内部具有两条进化路线的观点,因此显示出肌动蛋白基因对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黏菌广泛分布于森林生态系统中, 并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探讨黏菌在小兴安岭森林中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本文对该地区的汤旺河兴安石林森林公园和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开展黏菌多样性调查研究。在2个地区共采集黏菌标本248份, 基于形态学特征共鉴定出4目8科17属44种黏菌, 其中Craterium dictyosporum、垂头绒泡菌(Physarum album)和Reticularia splendens var. jurana等10个种为黑龙江省首次报道。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汤旺河兴安石林森林公园针阔混交林的黏菌物种多样性(36种)高于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内的黏菌物种多样性(25种), 其中两地间共有的黏菌有17种, 黏菌物种组成的相似性(CS)为55.7%。绿绒泡菌(Physarum viride)是针阔混交林内的优势种, 蛇形半网菌(Hemitrichia serpula)是红松林内的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黏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菌物学报》2017,(4):528-531
光皮煤绒菌Fuligo leviderma为中国黏菌新记录种,采集自吉林省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林,本研究描述了此种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并在实验室培养中获得其生活史。  相似文献   

5.
运用能散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发网菌目黏菌代表种的子实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分属于7属的7种供试发网黏菌子实体囊被上的微量元素组成存在差异。尽管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可见的如绒泡菌目黏菌子实体中存在的石灰质颗粒,但其中的钙元素所占比例均仍较高。同时,元素组成上的差异与子实体的颜色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正每当你走近大自然,走进森林,那夹杂着泥土芳香的气息,那树叶随风摆动的婆娑声,那山泉水拍击着岩石的叮咚声,那鸟儿嬉戏的啁啾声……会瞬间把你拽进这大自然的生物家族。而在这里,每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精细的分工,都在认真地执行着自己的任务。细细观察落下的一片树叶或倒下的一棵腐木,你会发现一群魔幻的精灵——黏菌,生物世界里的一个微小的家族。它们那柔弱但有力量的身躯,冲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寻找自己的一  相似文献   

7.
李倩  闫淑珍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15,34(2):235-245
为探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r DNA ITS)的RNA二级结构在黏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作用,以黏菌ITS通用引物PHYS4和PHYS5对绒泡菌目5属8种黏菌的r DNA ITS进行扩增和测序,利用RNA structure构建了ITS区的RNA二级结构模型。结果表明:ITS1在绒泡菌目黏菌中不能形成一个紧实的结构,但大部分物种都具有一段稳定的螺旋结构,可能对r RNA的成熟具有作用;5.8S r RNA的二级结构相似,由4个螺旋组成,主要为两种类型;基于5.8S r RNA和28S r RNA相互作用构建的ITS2的二级结构模型显示,它由一个封闭的多分支环和至少4个主要的螺旋组成,其中螺旋IV结构相对比较保守。由于ITS区的二级结构相比核苷酸序列更加保守,因此深入地分析其二级结构有助于认识其结构与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安小亚  刘朴  李玉 《菌物学报》2018,37(4):516-521
本文研究了网柄细胞状黏菌中国新记录种硬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firmibasis从孢子-黏变形体-细胞集群-假原质团-成熟孢堆果的无性生活循环过程。结果表明:该种细胞状黏菌孢子萌发至少需要8h,孢子萌发释放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黏变形体,黏变形体无色并进行不规则的高速运动;黏变形体细胞集群为典型的辐射状;孢堆果对光极为敏感,在成熟发育期微弱的光刺激便会导致子实体生长畸形或停止生长并死亡;从集群开始形成到孢堆果成熟持续约12-14h,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循环约需36-38h。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全白绒泡菌生活史过程,对其孢子萌发、黏变形体和游动胞的相互转变、游动胞在5 s内的运动轨迹及原质团形成孢囊的过程进行了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并对部分生活史阶段进行了时间测定,提出黏菌孢子萌发的第三种方式,提供了清晰的全白绒泡菌部分生活史的图片。  相似文献   

10.
正什么是"生命之树"?"生命之树"是生物学家采用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的手段,用树状图来描述生物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早期的"生命之树"主要由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组成。而黏菌属于真核生物的家族成员,介于动物与真菌之间,是一类神奇的生物。她具有绚丽多彩的颜色,营养体阶段能像变形虫一样在基质上爬行、吞噬,繁殖体阶段具有类似真菌的能够产生孢子的子实体。黏菌的系统发育和分子进  相似文献   

11.
周艳辉  刘朴  李玉 《菌物研究》2019,17(1):57-62
文中综述了从网柄细胞状黏菌中分离得到的DIF-1及其衍生物、氯代苯并呋喃、三联苯化合物等芳香族化合物,脂肪酸和磷酸化合物、酶以及糖类等,并介绍了各成分的药理或生理作用等。表明网柄细胞状黏菌可以成为某些活性成分及药物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2.
安颖  刘朴  祁亮亮  李玉 《菌物学报》2013,32(4):771-775
网柄细胞状黏菌传统的分离培养是在添加细菌的培养基上进行的。选取了9种网柄细胞状黏菌作为研究对象,在不饲喂任何细菌的条件下于3种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对生长状态的比较,发现燕麦片琼脂培养基对于纯化网柄细胞状黏菌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魏铁铮  姚一建 《菌物学报》2013,32(Z1):160-166
报道了丝膜菌属Cortinarius Telamonia亚属的3个中国新记录种,其中双环丝膜菌C bivelus产自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亚石榴丝膜菌C.subbalaustinus产自云南省,亚野丝膜菌C subtorvus产自西藏自治区.对这3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其宏观特征和显微结构图片.  相似文献   

14.
邹月  刘朴 《菌物学报》2023,42(1):160-169
网柄细胞状黏菌(简称网柄菌)是黏菌的第二大类群,对其生态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类生物适宜的生存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回顾了1869年至今的网柄菌生态学研究历史,从地理因素、植被因素、生物因素三个角度,探讨了影响网柄菌物种丰度和多度的生态因素,从而为土壤及凋落物中黏菌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姝  王琦 《生命世界》2014,(7):22-29
正在多彩的生命世界中,有一类既像真菌又似动物的特殊生物——黏菌。它们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了解,进而成为了重要的模式生物。从《本草拾遗》中的相关记载,到1654年俄国人波塔宁对粉瘤菌(Lycogala epidendrum(L.)Fr.)的记述,直至19世纪德国菌物学家德巴里开启了黏菌学科的划时代研究,科研先驱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黏菌研究有了系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裸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一届英国切斯特1993年9月6日至11日,在英国西北部的美丽海滨旅游城市切斯特召开了第一届黏菌分类学及生态学国际会议(ICSEM-1);这个日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像它之前或之后的任何一天一样,人们黎明即起,日落而息,但对全世界的黏菌学者来说却是一个永远载入史册的纪念日!黏菌学者开始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论坛和交流的园地。出席这次会议的有:英  相似文献   

17.
多黏菌素是目前临床治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感染为数不多的抗生素.近年来,对多黏菌素耐药的CRKP显著增加,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CRKP对多黏菌素耐药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表达质粒介导的mcr基因、激活...  相似文献   

18.
《菌物学报》2017,(5):642-647
本文测定和分析6种网柄细胞状黏菌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以其作为网柄细胞状黏菌分类特征的探讨。结果表明,脂肪酸组分可将6种网柄菌有效区分,且与形态分类结果较为一致,因此建议将脂肪酸生物标记作为网柄菌分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邹月  刘朴  李玉 《菌物学报》2021,40(2):294-305
网柄细胞状黏菌是一类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原生生物。尽管形态微小,但因为同时具有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特点,且生命周期短暂易重复,故而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网柄细胞状黏菌的生活史循环、生物学特性、生态多样性、在医学和药物领域的探索及其与其他微生物关系等5个方面探讨网柄细胞状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意义,展望网柄细胞状黏菌未来在医学和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前景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我国网柄细胞状黏菌同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相结合提供视野,探索其在促进人类的科学进步、改善生活环境及攻克疾病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黄褐筛菌(Cribraria aurantiaca)和小筛菌(Cribraria microcarpa)的孢囊及囊被进行显微结构观察,为筛菌属黏菌分类提供了图鉴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