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永林 《昆虫知识》2002,39(5):335-339
沙漠蝗在史前期就是北非、西亚和印度等热带荒漠地区的河谷与绿洲上的农业大害虫。我国云南和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均有沙漠蝗的分布记载 ,虽尚未发生灾害 ,但是沙漠蝗猖獗发生的最大扩散区已达我国云南接壤的缅甸和西藏接壤的尼泊尔、印度。故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有关边防及农业植物保护机构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监测和预警 ,谨防沙漠蝗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2.
李嘉  张龙 《昆虫知识》2011,48(4):1046-1051
飞蝗和沙漠蝗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这与其生物学特性是密不可分的.信息素对飞蝗和沙漠蝗生物学特征的调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和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的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对其主要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此作为以后飞蝗和沙漠蝗信息素进一步研究的参...  相似文献   

3.
陈永林 《昆虫知识》1997,34(4):237-238
蝗虫、炸姓是昆虫纲Insec匕、直翅目orthoptera中很大的类群,不少种类是农林牧业的重要害虫,其中有的种类可猖撅发生并形成蝗灾,如沙漠蝗dehistocercagrngarla(ForS-kal)、飞蝗LDcustamlgratoriaL.、意大利蝗Ca帅tamusitalicusL.、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s汕irlcusL.、印度黄脊蝗Patangasucc~nc贼hnnaeus)、黄脊竹蝗Ceracris伍ngsu*。等。①沙漠蝗的记述可追溯到古埃及印制的书籍中和古墓内的壁滩上。在史前时期,它就是北非、西非和印度等沿热带地区之河谷、绿洲上的农业害虫。在古波斯人所用的楔形文字中也论及沙漠蝗。…  相似文献   

4.
1962—1963年,在湘南、湖中、湘东和湘西等山区调查,得知湖南省水稻三化螟垂直分布最高为海拔1,025米。但不同山系的最高分布不一,一般都止于海拔800米以下。气候因素是影响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 从湖南省三化螟的平面分布看来,它的踪迹遍及全省,但根据它们的发生动态,可划分为五个发生区:(1)第3—4代经常猖獗区:(2)第3—4代间歇猖獗区:(3)第3代经常猖獗区;(4)第3代间歇猖獗区:(5)轻微发生区。我们认为,水稻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是左右平面分布猖獗程度的因素。 讨论了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和大田防治应有重点,在海拔700米以上地区,不必进行;400—700米的地区,视种植制度复杂与否来决定;400米以下地区,若双季稻或迟熟中稻面积较大,则必须着重进行。猖獗区要注意防治,轻微区要总结原因,找出根治螟害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磊  王常禄  许益镌  曾玲 《昆虫学报》2016,(9):1021-1032
由于DDT等现代杀虫剂的问世,臭虫在20世纪40-50年代以后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销声匿迹,但近10多年来臭虫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重新出现.本文对其再猖獗原因、生物学和行为、饲养、抗药性、监测与防治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引起国人的重视,对今后臭虫的监测和防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近15年有关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L.和热带臭虫C.hemipterus(F.)的研究文献.臭虫再猖獗被认为是因为它对目前使用的杀虫剂例如拟除虫菊酯类等产生抗性以及频繁的地区及国际交往等因素造成的.简单、经济和大规模臭虫种群饲养方法——人工膜饲喂法的研发为我们开展臭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控制和根除臭虫目前仍较困难,采用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包括臭虫知识宣传、主动监测、非化学防治方法(例如:经常洗涤床上用品、蒸汽熏蒸、热处理、使用床垫罩、在家具腿下放置臭虫拦截装置)、有选择使用杀虫剂以及定期监测及反复防治等措施,可达到很好的防控效果.在我国部分地区,臭虫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工人宿舍和火车车厢是常见的臭虫为害环境.有必要对我国臭虫发生现状及其抗药性进行调查与监测.还应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研制出我国适用的、有效的监测工具和防治方法,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标准.同时积极开展臭虫科普宣传,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防止臭虫再猖獗和扩散.  相似文献   

6.
东亚飞蝗飞翔时的体温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般情况下,昆虫在静止时期的体温,大致接近于环境温度;在飞翔时,由于虫体新陈代谢速率增大(如 Krogh and Weis-Fogh测定沙漠蝗飞翔时的代谢速率约相当于静止时的15至50倍),体温与环境温度有明显的区别。一些昆虫学工作者如 Oosthuizen、Krogh& Zeuthen、Sotavalta、Weis-Fogh、Church等曾对天蚕蛾、熊蜂、蛱蝶、沙漠蝗飞翔时的体温进行过测定。  相似文献   

7.
冬季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选择性捕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在我国三北地区危害猖獗,严重破坏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高瑞桐、李国宏,2001).  相似文献   

8.
蝗虫是我国危险性的大害虫,不仅在沿海的河北、江苏、山东等省,连年猖獗为害;新疆也是常常闹蝗灾的地区,并由于在新疆为害的蝗虫不只是飞蝗,还有红胫戟纹蝗、西伯利亚蝗及意大利蝗等多种,再加上新疆地面辽阔,蝗虫发生的中心都是分布在交通困难和生活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这对于治蝗工作增加极大困难。解放后第一年全国十多个省市都发生蝗虫猖獗为害,当时,我们对这样大规模的治蝗工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雄成虫脑的结构,构建和打印脑的三维模型,并将该技术扩展应用到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上,制作这些模式昆虫脑的3D打印模型。【方法】首先采用突触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的方法研究烟芽夜蛾雄成虫脑的结构,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取脑解剖结构图像,利用图形分析软件创建三维脑模型,并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三维图像打印。【结果】鉴定出烟芽夜蛾雄成虫脑及颚神经节、触角叶、视叶、前视结节、中央体和蕈形体等主要神经髓结构,并构建了三维数字化模型。首次成功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了烟芽夜蛾雄成虫脑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获得实体模型。并将该技术进一步应用到黑腹果蝇、西方蜜蜂和沙漠蝗,获得了这些昆虫的脑实体模型。基于脑模型,对这些昆虫的味觉中枢、嗅觉中枢、视觉中枢和学习及记忆中枢等神经髓结构做了系统比较。【结论】3D打印模型为脑解剖结构的观察提供了新形式,并提供了便利工具。3D打印所得脑实体模型大小适中,可以放在手中,任意旋转,从不同角度观察昆虫脑不规则结构的形态、位置和空间关系,也便于比较不同昆虫脑结构异同,加深对昆虫脑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香蕉束顶病毒DNA组分6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蕉束顶病(banana bunchy top disease,BBTD)是香蕉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它威胁着世界约1/4香蕉产区的生产[1].到1998年7月,世界上报道发生该病害的国家和地区达20多个,遍及亚洲、南太平洋地区和少数非洲国家.  相似文献   

11.
"蝗虫"因其种类多-全世界已知蝗虫超过10000种,我国已知蝗虫近900种:蝗害范围大-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有蝗虫分布,真可谓是"虫"中之"皇"!全世界各大洲都有它们各自代表性的蝗虫,如亚洲的印度黄脊蝗、黑翅竹蝗、稻蝗等;欧洲的意大利蝗、摩洛哥蝗、小翅曲背蝗等;非洲是沙漠蝗、红蝗、塞内加尔小车蝗等等。飞蝗是一种世界分布的蝗虫。不同属种的蝗虫由于它们长期生活栖居在不同的大陆以及不同的生境场所,就具有适应各种生态条件与环境的本领,并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生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稻瘿蚊猖獗原因和防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瘿蚊pachdiplosis oryzae Wood-Mason在福建省分布于北纬26.5度以南的龙岩、三明,漳州、厦门等地区(市)的37个县.间歇性大发生.五十年代曾几度猖獗成灾.经采取防治措施.已基本控制其危害.但自1987年以来.虫害有所回升.且逐年加重.经调查猖獗原因主要有:冬、舂气候温暖;翻耕晒白和清除杂草,再生稻、落谷苗不彻底;扩大推广感虫品种杂优稻等.由此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并在三明市稻瘿蚊为害区实施.已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大连市疟疾疫情流行现状,为制定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1年度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疟疾疫情报告资料为基础,描述和分析大连市疟疾疫情概况.结果 大连市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非洲输入性病例为14例,占全部病例的93.33%(14/15);大部分疟疾病例居住在瓦房店、普兰店、庄河市、长海县等农村地区,占全部病例的73.33%(11/15);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下学历占73.33%(11/15).结论 大连市以输入性疟疾病例为主,非洲为输入性病例主要疫源地.应加强疟疾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疟疾的技能培训,普及疟疾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14.
蝗虫的发生与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蝗虫暴发引起的灾害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灾害,可影响到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自2019年,东部非洲、西亚、南亚多个国家遭遇严重的沙漠蝗虫灾害,这场蝗灾不但对该区域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为了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实施有效防控,避免大规模蝗灾的发生,需要掌握蝗虫的生物学、生态学、暴发和为害规律、防治策略和技术特点及其进展等。本文介绍了世界各地包括沙漠蝗、飞蝗、澳大利亚疫蝗在内的11种可以引起灾害的重要种类的主要分布、为害和特性,并对国内外蝗虫防治策略、技术进展进行了重点综述。最后,针对目前蝗虫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室温贮藏过程中胡萝卜口感及部分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萝卜(Daucus carota var.sativa DC.)别名红萝卜,为2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亚、西亚和非洲北部,于13世纪末传入中国;其根部营养物质丰富,特别是胡萝卜素及维生素等含量较高[1]。胡萝卜在中国南北方栽种广泛,主要种植在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高寒地区,是该地区主要冬贮蔬菜之一[2]。中国是胡萝卜栽种和产量大国,栽种面积占全球栽种面积的[]  相似文献   

16.
庞雄飞 《昆虫学报》1962,(2):207-213
在《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中, 马世骏教授(1955)把猖獗周期性及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认为是害虫大量发生基本认识的问题。这是值得讨论的。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种类可以举出一些, 而在其中能找到具有显明的猖獗周期的却不多。在我国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中, 还没有那几种害虫找到了多年猖獗周期。而且在文献材料上列举的认为已证明了有明显的猖獗周期的害虫, 还有不少是受到周期论的影响而牵强计算出来的。认为害虫猖獗周期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把猖獗周期性列为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在文献上也有过不少争论, 而且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中的平衡起着对发生数量变化的作用, 维系着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 如果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 必然会遇到抗拒的自然平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各种的数量上趋于中等水平。由于这样的“动的平衡”使生物群落中各个种的数量保持着相当稳定的状态。另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规律, 从这规律出发, 具体地从生态学和种的生物学特性来研究害虫的数量波动问题, 而且反对承认存在超自然的自然平衡的力量。后者在苏联广泛传播。 我们认为应从有机体与其生存条件的统一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则出发, 具体地研究种群大量发生与其外界条件的水质联系, 才能正确地解决生态学问题。而以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作为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这是不确切的, 因为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并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以这样的基本观点出发并不能正确地解决害虫大量发生问题。 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是马世骏教授(1955)《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一文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中提出的两个命题。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 是生态学争论的中心问题。我们希望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是林业上最大害虫之一,对松树有毁灭性的破坏作用,而且在我国发生的地区广泛,几乎遍及圣国各地。现在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有湖南、山东、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松树被害后,妨碍树木生长或整片枯死,破坏绿化事业,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计划。解放后,由於各地党政机关的重视,在虫害猖獗地区,连年发动群众进行人工捕打,收到很大效果。惟以发  相似文献   

18.
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世骏 《昆虫学报》1955,(4):351-372
一.对害虫大量发生的一般认识 害虫大量发生(或又称害虫猖獗)系由於发生地的环境条件与害虫生理和形态的统一,而表现於数量上迅速增加的结果,亦即代表某种害虫生存历史中这一时期的最高发展。由於组成环境的各个条件变化速度不同,以及害虫生物性的差异,故猖獗期的间距和每次猖獗期的延续,各有其长短或久暂。研究害虫猖獗过程和造成猖獗原  相似文献   

19.
《植物医学》2020,(1):26-26
近日,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制定印发《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预案》指出,虽然专家分析认为,沙漠蝗迁飞入侵我国的几率很小,但仍须从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出发,统筹做好境内外蝗虫防治工作.各地要按照主动预防、内外结合、分类施策、有效处置的总体要求,坚持“两手抓”,既严防境外沙漠蝗入侵危害,又继续做好国内蝗虫防治,加强监测预警,全面排查蝗灾隐患,突出区域治理和科学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相似文献   

20.
卢宝荣 《生命世界》2005,(10):51-51
栽培稻在分类上属于禾本科(Poaceae)、稻族(Oryzeae)、稻属(Oryza)。稻属包含了两种栽培稻和20多种野生稻物种,广布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见表)。亚洲栽培稻(O.sativa)就是我们通常食用的水稻,现已广泛地种植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种植的面积很小,只在西非的某些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它起源于非洲西部。因为它的产量很低,只有很少人食用它,但它是水稻遗传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