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间接触是EB病毒自发感染人类上皮细胞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产EB病毒的绒猴淋巴细胞B95-8系和补体受体2型(complement receptor 2, CR2)与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 pIgR)表达阴性的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系共培养,进行细胞接触感染实验.一周后去除B95-8细胞,仅留Hacat细胞,并以自行改进的方法鉴定前者是否得以彻底去除.在证实没有B95-8残留后,PCR和原位杂交分别检验剩余Hacat细胞中EB病毒的感染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能够灵敏和简便地判断B95-8细胞的污染与否,并且与B95-8细胞接触共培养的Hacat细胞能被EB病毒有效地感染,后者暗示了EB病毒对上皮细胞可能存在细胞融合和CR2或pIgR介导之外新的感染途径.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前人的细胞接触感染方法,也为建立天然的EB病毒自发有效地感染上皮细胞的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选用产EB病毒的绒猴淋巴细胞B95-8系和补体受体2型(complement receptor 2,CR2)与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plgR)表达阴性的人水生化上皮细胞Hacat系共培养,进行细胞接触感染实验。一周后去除B95-8细胞,仅留Hacat细胞,并以自行改进的方法鉴定前者是否得以彻底去除。在证实没有.B95-8残留后,PCR和原位杂交分别检验剩余Hacat细胞中EB病毒的感染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能够灵敏和简便地判断B95-8细胞的污染与否,并且与.B95-8细胞接触共培养的Hacat细胞能被EB病毒有效地感染,后者暗示了EB病毒对上皮细胞可能存在细胞融合和CR2或plgR介导之外新的感染途径。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前人的细胞接触感染方法,也为建立天然的EB病毒自发有效地感染上皮细胞的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EB病毒不能感染小鼠是因为小鼠CR2受体构像与人的不同,通过对小鼠CR2受体进行定点空变,然后将野生型和突变型小鼠CR2/1(MCR2/1)及人CR2(hCR2)用基因转移技术导入小鼠鼻咽上皮细胞系(TMNE)进行表达,观察转染阳性细胞是否具有结合EB病毒的能力,EBER-1杂交结果显示,只有转染hCR2和空变型MCR2(mtMCR2)的TMNE细胞可以感染EB病毒,但是前感染EB病毒的阳性率比后高的高得多。电镜结果也进一步证实EB病毒可以感染这两种细胞,这为进一步研究EB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及建立EB病毒相关的鼻咽癌动物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其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仍是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确定了EBV侵入宿主细胞时的部分关键蛋白以及不同的模式。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220(EBV glycoprotein 350/220)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R2(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2)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病毒糖蛋白如gp42(EBV glycoprotein 42)、gB(EBV glycoprotein B)、gH(EBV glycoprotein H)和gL(EBV glycoprotein L)的相互作用,使得EBV能够有效侵入B淋巴细胞。由于绝大多数上皮细胞缺少CR2受体,病毒侵入上皮细胞的机制要比侵入B淋巴细胞复杂得多。主要有三种EBV进入上皮细胞的模式:①EBV通过感染的B淋巴细胞或郎罕氏细胞直接接触上皮细胞,"转移感染"进入上皮细胞;②EBV利用自身的相关蛋白与宿主相应的受体蛋白相结合后,通过膜的融合或内吞作用,感染上皮细胞;③感染EBV的上皮细胞经基底膜将病毒颗粒传递给邻近的细胞。本篇综述将介绍近年来在EBV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补体受体3(complement receptor3,CR3)为天然免疫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它是专职吞噬细胞最重要的吞噬受体之一,具有广谱配体识别能力。该文综述了CR3在巨噬细胞识别病原微生物中的作用进展,展望了其研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γ疱疹病毒科,是第一个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DNA病毒。EB病毒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的大量释放和功能性的自噬机制,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然而,相对于其他疱疹病毒,EB病毒已进化出更为精细且错综复杂的机制来破坏和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统,如限制自身蛋白表达、活化宿主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干扰或逆转自噬与泛素化修饰等。这些机制会引发EB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性感染,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失调,引发EB病毒相关疾病(如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因此,研究EB病毒特异性的免疫调控机制不仅对深入理解EB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和致癌性至关重要,而且还将为EB病毒诱发的相关疾病的免疫预防与治疗鉴定出新的潜在靶点。此文主要阐述了EB病毒调控宿主免疫应答和逃逸先天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B淋巴细胞膜上带有Epstein-Barr(EB)病毒受体,用EB病毒转化人B淋巴细胞是获得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的重要方法之一。最近David等报道,先用EB病毒转化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患者的脾脏B淋巴细胞,再将转化了的B淋巴细胞和人骨髓瘤细胞WL-L_2-727融合,获得迄今为止分泌抗体滴度最高的人—人杂交瘤312A和914,能稳定分泌抗体达12  相似文献   

8.
EB病毒是一种感染最广泛的人类γ疱疹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Hodgkin’s淋巴瘤以及Burkitt淋巴瘤等发生密切相关。预防和治疗EB病毒相关疾病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预防性疫苗主要以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为靶点,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以阻止病毒感染;已有多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用于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器官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紊乱等疾病,并取得良好的试验结果。治疗性疫苗则以病毒复制感染过程中表达的病毒核抗原(EBNAs)和潜伏膜蛋白(LMP1和LMP2)为免疫治疗靶点,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肿瘤作用。国内外均已有疫苗进入针对鼻咽癌等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兼具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本文还综述EB病毒疫苗研究的最新方法、策略和成果,并探讨其中可借鉴的技术和思路,为EB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潜在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Enders和Peeble首次使用麻疹病毒诱导培养细胞的融合。随后Okada证实仙台病毒是一种高效的病毒类融合因子。为人工诱发体细胞杂交技术奠定了基础。此后又相继发现一些DNA病毒也有介导细胞融合的能力,其中研究得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单纯是疱疹病毒。最近Bayliss和Wolf的实验显示EB病毒能够介导Raji细胞之间,以及Raji细胞与不存在EB病毒受体的T淋巴细胞等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EB病毒编码的蛋白质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是一种与人类肿瘤有密切关系的DNA病毒.在病毒感染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病毒编码蛋白质的表达,因此研究所表达不同抗原的致瘤作用将有助于研究EB病毒的致瘤机制.本文仅就EB病毒编码蛋白LMP1、EBNA1、EBNA2、BARF0和BARF1在癌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食管癌中 EB病毒感染情况 ,探讨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及抑癌基因 p5 3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检测食管癌中 EB病毒 DNA的感染。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 p5 3的表达及肿瘤细胞增殖。结果 :2 4例食管癌中 ,EB病毒 DNA阳性率为 95 .8% (2 3/2 4)。 2 3例阳性病例中存在 p5 3蛋白积聚者为 16例 ,积聚率为 6 9.6 % (16 /2 3) ;1例 EB病毒 DNA阴性者 ,p5 3蛋白染色阴性。 p5 3蛋白积聚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密切相关 (P<0 .0 5 )。结论 :广东食管癌中普遍存在 EB病毒的感染。有 EB病毒感染的病例 ,亦存在 p5 3蛋白积聚。 EB病毒可能与 p5 3的改变有关 ,从而导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Epstein-Barr病毒和鼻咽癌血清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滨 《生物技术通讯》1999,10(3):205-212
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 EB病毒抗原可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以提高鼻咽癌病人存活率。本文对 EB病毒生活周期及其抗原系统 ,EB病毒与鼻咽癌之间关系及应用 EB病毒抗原进行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进展作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群中,它的潜伏感染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研制疫苗用于EB病毒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必要。本综述了EB病毒的结构及基因表达特点、EB病毒潜伏期感染基因表达及潜伏期基因产物的功能,以及研制EB病毒疫苗的靶抗原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EB病毒与RA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和EB病毒DNA载量.同时分析EB病毒VCA-IgA抗体与RA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和血沉(ESR)的相关性.结果:223例SLE患者中,32例为EBV-VCA-IgA抗体阳性,259例健康对照者中16例阳性,KA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5%VS 6.17%;P<0.01).RA患者EB病毒栽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与抗CCP抗体、RF和ESR不相关.结论:EB病毒感染与RA相关.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有较高的DNA载量,RA的发病危险性亦高,EB病毒重新活化与RA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EB病毒转化自体淋巴细胞所建立的类淋巴母细胞系(LCL),以及用EB病毒潜伏感染膜蛋白(LMP)基因和核蛋白-2(EBNA2)基因与痘苗病毒重组的重组病毒(Vac-LMP和Vac-EBNA2)感染的自身纤维母细胞,同时作为刺激细胞和靶细胞,以~(51)Cr释放法检测5例血清中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及1例阴性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特异性T细胞杀伤效应。结果表明,用自身LCL激活的EB病毒特异性T细胞杀伤效应高峰出现在第14~28天;参与杀伤性细胞免疫反应的T细胞亚群主要是T3、T8阳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对靶细胞的识别及杀伤受HLA-I的限制。用重组牛痘病毒感染的纤维母细胞作靶细胞或刺激细胞,有1例供者可接受LMP,另1例可接受EBNA2的刺激,并对相应的靶细胞产生特异性T细胞杀伤反应,表明EB病毒-LMP和EBNA2可能既是EB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刺激抗原,又是其识别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胃癌细胞系与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差异。方法:利用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在3种EB病毒阳性胃癌细胞系和3种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中筛选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相关基因。选取6条差异表达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聚类热图及矩阵图分析显示,EB病毒阳性胃癌细胞系与阴性胃癌细胞系之间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选取的6条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其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感染EB病毒可能会改变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在EB病毒相关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作用。筛选出的肿瘤相关基因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提示多基因及相关基因的变异参与了EB病毒相关胃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胃癌细胞系与EB 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差异。方法:利用Agilent 人类全基因组 表达谱芯片技术在3 种EB病毒阳性胃癌细胞系和3 种EB 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中筛选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相关基因。选取6 条差异表达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聚类热图及矩阵图分析显示,EB病毒阳性胃癌细胞系与 阴性胃癌细胞系之间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选取的6 条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其表达趋势与芯 片结果一致。结论:感染EB病毒可能会改变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在EB病毒相关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作用。筛 选出的肿瘤相关基因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提示多基因及相关基因的变异参与了EB病毒相关胃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调节EGF受体核移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编码的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是重要的致瘤蛋白, 一直以来是EB病毒致瘤机制的研究核心. 传统的受体学说认为, 细胞膜受体作为第一信使, 在细胞膜上与其配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但近年来, 对EGFR家族成员受体核移位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意义的研究, 拓宽了人们对细胞膜受体生物学功能的认识. 利用我们建立的Tet-on系统调控LMP1表达的细胞系, 采用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证实, LMP1可调控EGFR的核移位, 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 通过GFP与EGFR及不同突变体的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发现, EGFR的核定位信号在其核移位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并初步发现LMP1调控EGFR核移位为配体非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EB病毒转化人鼻咽上皮细胞,建立体外多阶段细胞模型有利于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作深入研究.我们利用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的EB病毒和TPA的协同作用,观察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逃避老化期后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在原代培养后期老化相关半乳糖苷酶(SA-β-Gal)表达降低,形态学上发生改变,出现转化灶样集落,群体倍增时间降低,体外培养寿命延长,表明EB病毒促使部分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逃避老化期、进入永生化早期阶段.这些研究资料为进一步阐明上皮细胞永生化分子机制及建立人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模型提供实验依据.关键词EB病毒人鼻咽上皮细胞老化期永生化  相似文献   

20.
已有大量研究工作证实,Epstein-Barr(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EB病毒在鼻咽癌病因学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在EB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抗原表达与细胞隐性感染和细胞转化的相互关系,是目前所确认的关键课题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EB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有多种EB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产生,包括早期抗原(EA)、壳抗原(VCA)、膜抗原(MA)、核抗原(EBNA)、淋巴细胞确定的膜抗原(Lymphocyte-defined membrane antigen,LYDMA)和EB病毒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