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22,61(4):662-663
1993年, 于菁珊和董国义为辽宁上三叠统的非海相双壳类化石建立了一个新属辽宁蚌Liaoningia Yu and Dong, 1993, 以Liaoningia opima Yu and Dong, 1993作为模式种。然而, 早在1979年, 邢裕盛和刘桂芝就已为辽宁晚前寒武纪南关岭组所产的化石标本创建了新属名辽宁水母属Liaoningia Xing and Liu, 1979, 模式种是Liaoningia fuxianensis Xing and Liu, 1979。然而, 多数学者反对将它视为水母类化石, 有人怀疑辽宁水母属是假化石, 迄今学术界并无统一意见, 故本文暂将它归为疑问化石(Problematica)。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我们提出一个新的属名Liaoningoconcha nom. nov., 用以替代Liaoningia Xing and Liu, 1979的次同义名Liaoningia Yu and Dong, 1993, 仍使用于菁珊和董国义在1993年指定的模式种, 中文译名不变。  相似文献   

2.
李录 《化石》2015,(2):7-8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录、刘俊及其合作者最近在北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第一件鳖类化石——喇嘛洞连鳖(Perochelys lamadongensis)。化石出自九佛堂组,距今约1.2亿年,该材料是目前早期鳖类中最完整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峡东地区下寒武统黄鳝洞组的古动物化石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描述了我国峡东地区下寒武统黄鳝洞组软舌螺类、喙壳类、似软舌螺类、寒武骨片类、异射骨针类以及其它动物化石共25属、37种,其中5新属、15新种。提出了黄鳝洞组有上、下两个化石组合。下组合以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 为特征,上组合以Paleosulca-chites-Lenatheca-Zhijinites-Heraultipegma-Sachites-Zeugites-Lapworthella 为特征。黄鳝洞组下组合化石相当于云南梅树村组下组合化石,可与四川麦地坪组下组合化石对比。  相似文献   

4.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都匀阶“清虚洞组”上部三叶虫Redlichia(R.)guizhouensis-Redlichia (R.)nobilis顶峰带产包括软躯体化石的多门类化石组合,文中描述其中的单板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含2相似种和1未定种:Oelandiell...  相似文献   

6.
中国球针壳属分类的研究II.短附属丝子囊壳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描述了我国具短附属丝的球针壳属白粉菌15个种,其中6个新种和2个改级新组合。具短附属丝的球针壳类,其附属丝长度一般为子囊壳直径的0.5一1.5倍。新种为:①油桐球针壳Phyllactinia aleuritidis Yu et Lai sp. Nov., ②桤木球针壳Ph. Alni Yu etHan sp. Nov. ③蛇葡萄球针壳 Ph. Ampelopsidis Yu et Lai sp. Nov., ④ 木兰球针壳 Ph. Magnoliae Yu et Lai sp. Nov., ⑤泡桐球针壳 Ph.paulownlae Yu sp. Nov. 及⑥中国球针壳 Ph. Sinensis Yu sp. Nov.。新组合为:臭椿球针壳 Phyllactinia ailanthi (Golov.et Bunk.)Yu stat. Nov. 和杨球针壳 Ph. Populi (Jacz.) Yu stat. Nov. 还讨论了述15个种与它们邻近种或相似种之间的区别。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山东临沂寒武系朱砂洞组页岩样品进行酸解浸泡分析处理,获得了数量丰富的、以隐孢子与疑源类化石标本共同出现的微体化石组合,为华北板块寒武系微体化石研究提供了新资料。隐孢子标本具有明显的寒武纪已知隐孢子形态特征,属种包括Adinosporus voluminosus,A. cf.bullatus,Adinosporus sp.,Vidalgea maculata;疑源类4属5种(含3个未定种),包括Asteridium tornatum,Heliosphaeridium obscurum,Leiosphaeridia sp.,Leiosphaeridia sp.A,Synsphaeridium sp.。上述微体化石组合特征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在早寒武世中期为浅水的潮坪沉积环境,陆源物质的搬运可能导致了隐孢子在浅海相地层的出现,或者浅水潮坪环境适宜产出隐孢子的母体植物的繁衍。  相似文献   

8.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松藻类化石古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湖南慈利虾米洞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含有丰富的松藻类和粗枝藻类化石,并且两者各自成带。松藻类化石包括3属(Anchicodium,Gymnocodium,Permocalculus)7种;粗枝藻类化石包括3属(Epimastopora,Mizzia,Macroporella)。基于形态结构和矿物组构的相似性,本文建议将以前归入裸海松藻科的化石属全部归入松藻科。松藻类化石分布在代表低能环境的粒泥岩和泥粒岩中;而粗枝藻类化石产出在松藻类层位之上代表高能环境的亮晶颗粒岩中。由于对光线的依赖,本文把晚二叠世松藻类的古水深范围限定在20–80 m,把粗枝藻类的生活环境限定在水深约为20 m以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较高能浅水环境。认为该剖面从下部的松藻类群落演替到上部的粗枝藻类群落的主控因素是水深的变浅。  相似文献   

9.
南京汤山驼子洞的马科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 0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直立人地点附近的驼子洞堆积中发现了又一处哺乳动物化石点。其中的马科化石有两种 :黄河马Equushuanghoensis和中国 (长鼻 )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这是自 1 95 9年发现黄河马化石以来首次发现黄河马的颅骨和完整的颊齿列标本。这两种马的同时出现说明含驼子洞动物群的堆积形成于早更新世。因此驼子洞堆积的发现是江宁地区下更新统的首次记录。驼子洞的黄河马和长鼻三趾马均为这两类马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首次记录 ,并反映了在早更新世曾发生过北方动物群跨越长江的南迁事件。  相似文献   

10.
<正> 1985年10—11月,由重庆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川东地区古生物考察队在著名的盐井沟动物群化石产地——盐井乡平坝村的平坝新洞采集到一批化石包括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灵长目、长鼻目、肉食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60余种.其中4种小型的肉食类、几种偶蹄类、15种食虫类和大约20种啮齿类是以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0年时,曾由湖北五峰县征集到一枚古乳齿象类牙齿的化石。据当时的记录,它出产的确切地点虽不详,但发现于五峰县境内出产“龙骨”化石的山洞中,是没有疑问的。因当时著者正在研究柳城巨猿洞及广西其他山洞的长鼻类化石,其中包括有由柳城巨猿洞和封门山洞发现的古乳齿象类化石,故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讬著者代为鉴订并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14~2015年在江西萍乡上栗县长平乡发现的杨家湾哺乳动物化石点,是江西省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中出土化石最为丰富多样的:目前已在杨家湾1号洞发现数千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出40个属种;在化石数量上,野猪占绝对优势,其它常见种类还有鹿类、豪猪、黑熊、小型食肉类、鬣羚、水牛、犀牛及猴类等,而长鼻类及貘相对较少;在本地区同时代化石点中,猴类化石最丰富,食肉类属种也更多样。灭绝种类有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德氏狸、剑齿象及巨貘等。从动物群组合来看,杨家湾1号洞与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点最为相似,其时代也应当属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3.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点地层学研究及与山顶洞的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田园洞主体堆积厚度约2.5m,其动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组合:上部组合物种多样性丰富,化石被啮齿类严重啮咬;下部组合化石种类单调,以鹿类和绵羊类为主,但化石丰富,极少有啮齿类咬痕。人类化石发现于下部组合;东洋界动物主要出现在上部组合,例如猕猴、猪獾、果子狸和鬣羚等。而马鹿和绵羊只出现于下部组合。沟齿鼯鼠和豪猪在下部组合开始出现,但主要发现于上部组合。梅花鹿是田园洞的优势种,在各个阶段都出现。通过统计比较,发现山顶洞3个地层单元(上室、下室和下窨)中所含化石属种基本一致,代表同一个动物群。尽管田园洞动物群中尚未发现可靠绝灭种类,但却有10种地区绝灭种,它与现生动物群有一定差异;而在堆积物特征及化石组合方面,与周口店山顶洞的更为接近。在田园洞和山顶洞出现的沟齿鼯鼠、猪獾、果子狸及鬣羚等是各自在华北地区的最早记录,可能代表了更新世末期自南而北的动物迁徙事件。  相似文献   

14.
<正> 因肺鱼 Diabolichthys Chang et Yu,1984 是鳐类 Diabolichthys Holmes,1856 (p.45) 的晚出同名,应予废弃,建议代之以 Diabolepis.  相似文献   

15.
含山剖面位于隆林县城西南部,隆林至德峨公路的80km与81km路标之间,包括早和晚泥盆世地层。晚泥盆世地层出露不全,上部(大约相当于代化组)被掩盖;下部,也就是响水洞组,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硅质岩、含泥硅质岩和黄色硅质泥岩组成。浮游介形类(entomozoids)化石主要被发现自响水洞组上部约4米多厚的黄色硅质泥岩。在这段地层中,除浮游介形类化石外,还发现有牙形刺、竹节石和三叶虫等。根据岩性和所含生物群落特征,被归于南丹型沉积,即浅海盆地相或所谓“台槽相”。通过对样品的镜下观察和鉴定,共发现浮游介形类化石6属、3亚属和23种,包括3亲近种和2未定种(插图1)。其中斗属、1亚属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1984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和道县文化局组成联合工作组~1),对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塘贝村附近的一洞穴(下简称塘贝村洞)的更新世堆积进行了发掘,采获了一些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塘贝村洞的洞口高出地面约8米,在洞口的地面上,有扰乱的松散沙土,在洞内比洞口高3米处,可见含化石的堆积物,其范围不大,约有10平方米.另外,在洞壁较高处残留一层胶结得十分坚硬的黄色粗砂.现存的这层堆积,在洞内各部分变化很大,平均厚约1米,中含零星化石.从这层堆积的产状和岩性来看,它的时代要比前面提到的、位置较  相似文献   

17.
江西萍乡杨家湾1、2号洞出土了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象和亚洲象,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杨家湾洞的剑齿象化石包括DP2, DP3, DP4, M1, M3, dp3, m2和m3等40余件;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可将其归入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在形态方面最显著特征是乳齿的宽/长比值较大、每个齿脊上乳突数目较少和白垩质层不发育。亚洲象化石只发现2件齿板,其特征和大小均与现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一致;此外,2号洞还出土了1件门齿残段;我国南方更新世的长鼻类化石多为颊齿,门齿则报道较少;首次观察了我国化石象类门齿施氏线,其外施氏角为136°,该数值在剑齿象和亚洲象的变化范围之内,因此,仅藉此特征很难将其归入二者之一。东方剑齿象的地质分布纵贯整个更新世,但亚洲象在我国的初现时间却至今不明,其根本原因是对早–中更新世亚洲象(古菱齿象)的分类、演化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不过,在晚更新世,亚洲象已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依据现生亚洲象可能出现的时间判断,东方剑齿象–亚洲象组合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分布时间应当是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末期,并以晚更新世最为常见。剑齿象出现于我国南方第四纪各个时期,早更新世甚至在北方少数地点发现;真象类在早更新世期间在南方地区缺失,而中–晚更新世时却几乎遍布全国(高山地区除外)。这种时空分布上的变化,究竟是长鼻类自身演化的结果还是由环境变化所致,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尺寸较大为显著特征,在玉米洞中仅见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黑鹿Rusa unicolor的角粗壮、纹饰深,眉枝长且与主枝的夹角为锐角,二者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成员。葛氏斑鹿Cervus (Sika) grayi的角相对纤细、表面纹饰弱、主枝与眉枝夹角为钝角,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确切报道。R.unicolor化石标本在玉米洞遗址多数地层可见,而C.(S.) grayi则仅见于代表冰期气候的少数层位中,显示了玉米洞遗址堆积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波动。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相似文献   

20.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