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耕 《生物学通报》1999,34(12):21-22
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生存过,如今绝大多数早已消逝。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是正常事件,如2.5亿年前的三叶虫、6500万年前的恐龙均已灰飞烟灭。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目空一切地参与大自然的事务以后,使这个绝灭时间表大大提前。地质时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动物;1850年至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即有100多种动物灭绝,而且这种灭绝…  相似文献   

2.
《生命世界》2004,(10):22-23
200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IUCN)宣布。濒临来灭绝的物种已达到12259种,此外762种植物和动物已经灭绝,58种动植物仅存活在人工培育的环境中。而这几乎都是由人类造成的。专家们的估算是:目前物种灭绝的束度要比自然规律条件下高出1000倍到10000倍。最触目惊心的警告是:每一小时就有3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消失。是的!一个小时灭绝3个物种!  相似文献   

3.
栖息地毁坏与动物物种灭绝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15  
林振山  汪曙光 《生态学报》2002,22(4):535-540
利用多个物种共存模式模拟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动物种群演化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栖息地的毁坏所导致的动手的种灭绝是依赖于对物种死亡率和有关平衡态的假设的,不同的假设下,既使栖息地的破坏率相同,灭绝的物种可能是竞争能力最强的若干物种,也可能是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若干物种,既不象传统的物种进化理论所认为的必是弱的物种先灭绝,也不象Tilman等人所认为的一定是最强的若干物种先灭绝;(2)如果弱的物种具有较高的平均死亡率,则当栖息地受到一定的毁坏时,将有较多强的物种灭绝,而且物种灭绝时间将大大缩短;(3)在物种死亡率不变的情形下,物种在未受毁坏栖息地上的平衡态和大占有率pl^0,将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罗泽Xun 《生物学通报》1993,28(6):10-11,7
若把化石兽类一并考虑在内,中国历史上已绝灭的兽类种类不少。如北京房山县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距今约69万年更新世中期,即发现诸如三趾马、剑齿虎和梅氏犀等兽类化石。然而,这些化石种类本文不作论述。现要介绍的是目前在动物园或其它园林中人上条件之下尚驯养,但在中国野生自然环境下已绝灭的种类。据确切的报道,中国已绝灭的兽类有麇鹿(四不  相似文献   

5.
王原 《生命世界》2006,(4):53-54
这个长得有点像松鼠的动物就是硅藻鼠类的后代“谜岩鼠”。它站在它的“前辈”:一块具有1600万年历史的山东硅藻化石上。这类已灭绝的动物的后裔在老挝被“重新发现”,引发了学术界巨大震动,也激起公众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由实验和一些例子验证了环境压力与物种生殖力相关性:由食物、密度、捕食等因子构成环境压力,一些物种生殖力随着压力变化,在中等压力时生殖力较大,在低压力及高压力时生殖力减小,物种差异影响生殖力响应差异,大型物种在低压力环境生殖力减量较大。结果说明气候长期变暖导致一些大型物种灭绝:由于不同物种增长率差异。当出现某些大型物种数量远小于环境可容纳量,即产生低压力环境,将造成大型物种生殖力退化而灭绝。由环境变化和生殖力响应规律合理解释大型物种濒危机理和一些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7.
对茅口期Ting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若将Ting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大个体(壳长>6mm)物种与小个体(壳长≤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茅口期Ting类可分为南京Ting类,希瓦格Ting类,费伯克Ting类和新希瓦格Ting类4个主要类群,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南京Ting类,新希瓦格Ting类,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和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 的物种显著减少,而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以及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除南京Ting类外,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导致Ting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在灭绝强度较小时,Ting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杜性森 《化石》1989,(4):14-15
从化石中发现,不少史前动物比现在的大得多。3亿年前左右的古蜻蜓,身长半米,翼展70厘米;七千万年前的大企鹅体长2米,而现在不过1.2米;远古时代的巨犀,肩高5.4米,重约20吨;巨猿高3米,重约150公斤;树懒高3米;海鸟翼展也逾5米。驼鸟的祖先,学者们认为是由翼龙类进化的,起初也许是可以飞  相似文献   

9.
王小波 《化石》2002,(2):13-15
1770年6月 ,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率“努力”号探险船来到澳大利亚大堡礁近岸 ,看见一种腹部有个袋子的奇怪动物 ,就询问土著居民 ,对方回答了一句“坎格鲁” ,于是库克就把这种怪兽称为“坎格鲁”。后来才得知 ,“坎格鲁”并不是怪兽的名字 ,而是当地话“听不懂”的意思。动物学界把这种动物划归有袋类 ,是澳大利亚特有的袋鼠。今天一提起澳大利亚 ,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袋鼠。可事实上 ,澳大利亚并不是袋鼠的故乡!动物地理学家认为 ,几百万年前袋鼠曾在欧洲居住过 ,欧洲很可能是它们的故乡。古生物学家也认为 ,有袋动物的故乡是在北半球。…  相似文献   

10.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时常有惨案发生,因为那里生活着一种可怕的食人鱼! 1998年12月,一位游客亲眼目睹这样可怕的一幕:一位当地的农民买了几头肥壮的黄牛,打算将它们运到河对岸,谁知小船行驶到河中间突然翻船,黄牛发出痛苦的哞哞声,不一会儿,它们就被食人鱼啃得鲜血淋漓!1987年2月,一辆公共汽车不慎翻入亚马逊河,等搜救人员赶到现场后,多数遇难的乘客已被食人鱼吃得仅剩白骨!  相似文献   

11.
问:鼠类真的有害无益吗?答:鼠类对人危害极大。但鼠类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鼠类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其益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系生态平衡。鼠类与其他生物一样,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同为世界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们以自身特有的本能,为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生态平衡又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2)鼠类中的某些品种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快、产仔多和便于人工饲养等特点,常被科学家选做实验动物。3)鼠类中某些种族的皮毛非常柔软美丽,是人类缝制皮衣、皮帽的上乘材料。人们穿着用鼠皮精心缝制的衣…  相似文献   

12.
《化石》1974,(2)
化石,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已经变成了石头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而西伯利亚冻土带的皮肉犹存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则仅被看作是极个别的例外。可是谁会想到,化石并未完全“死”去,它至今还保存着生命的基本成分——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呢? 用现代灵敏度很高的分析技术,对远在五亿年前的寒武纪的三叶虫,到几万年前的更新世的象等一系列化石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化石中存在有蛋白质残余、游离的氨基酸和多肽、脂肪酸、多糖类等。人们不禁会问:这些残存下来的组成生命的有机物质,在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之间,受到了自然界各种力量的作用——地壳的变动,风吹、日晒、雨淋、水力的搬运等等,为什么仍能保存到今天呢?  相似文献   

13.
<正>众所周知,近亲交配产生的后代体弱多病,生活及繁殖的能力降低,甚至会导致种群的衰退和灭绝。因此,在人类社会中,近亲结婚是被法律所禁止的。同样,在动物世界中,虽然没有法律的约束,但是聪明的动物却能够通过各种方式避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近亲交配产生的后代体弱多病,生活及繁殖的能力降低,甚至会导致种群的衰退和灭绝。因此,在人类社会中,近亲结婚是被法律所禁止的。同样,在动物世界中,虽然没有法律的约束,但是聪明的动物却能够通过各种方式避免近亲交配,其中,防止近亲交配的重要基础就是识别自己的亲属,也就是所谓的亲缘识别。  相似文献   

15.
问:在灭绝动物名单中,“麋鹿,1900年灭绝”。眼下不是有大群的活生生的麋鹿吗,怎么说已经灭绝了呢?答: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把灭绝之含义解释一下。灭绝(Extinct)是指当今世界任何地方都没有该种的成员存在时,就认定是灭绝即绝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物种等级标准:灭绝(EX)指在过去的50年中未在野外找到的物种,如渡渡鸟。野生灭绝(EW)指某物种的个体仅被笼养或在人们控制下存活,就可认为是野生灭绝。如麋鹿,自古在华夏大地广有分布,北京南苑不仅是麋鹿这个物种的科学命名地(1…  相似文献   

16.
“你母亲有病,萍,快让你母亲喝药”。相信看过《雷雨》的人都会对这句话有很深刻的印象。一个正常人被迫喝下控制精神的药,是多么令人窒息的场景。我们宁愿相信这样的事情只存在于舞台上和作家的笔下。  相似文献   

17.
正便秘是人群中一个常见的疾病现象,由于久坐少动,精神高度集中,不少人,尤其是女士都遭遇到了这个烦恼。这时就会有人热心地介绍,食用香蕉据说可以缓解便秘。这是真的吗?笔者在此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希望能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麻雀是我们常见的鸟类,即便是不懂鸟的人,也认识麻雀。我们通常说的麻雀是雀形目雀科雀属的鸟类,它们是一类鸟,而不是一种鸟。事实上,麻雀家族在全球共有26个种,麻雀属的发生中心在非洲,非洲现存的麻雀物种数最多,约占现存麻雀属的一半。不过在中国,麻雀属却并不"兴旺",仅有5个种,即树麻雀、家麻雀、黑顶麻雀、黑胸麻雀、山麻雀。即便这5种麻雀,但全部见过的人又有多少呢?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多学科的互相渗透,使过去偏重于形态描述的古生物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少的传统结论正在为新的科学实验所修订。过去的教科书和科普文章中,总是把恐龙当成愚蠢笨拙的象征。画家笔下的典型的恐龙,常常是巨大的体躯上搭配着很不相称的豌豆般的脑子;它们在阴沉的沼泽中,迟钝地跋涉着。在谈到恐龙的绝灭时,也经  相似文献   

20.
克隆与克隆动物基因相同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著名生物学家,1912年生于中国河北省。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1936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37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由北大派出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1946年获博士学位。自此,先后在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后改名为洛克菲勒大学和坦普尔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并获得坦普尔大学终身教授,名字被载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从1953年起,他潜心于“核糖核酸在发育中独特功能”的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他创立了“外基因学说”,开创了人工培育新物种的新思路。获得“利利学术”及“古根海姆”奖。1970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牛教授身居海外,对祖国科学教育事业极为关注,1978年,首先接收中科院派去美国的访问学者,打破中美学术交流的禁令,1980年中科院授予他科学顾问,中国各地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授予他名誉教授、顾问头衔者30多个。近来,为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他主持下在北京成立了“牛满江基金会”,将为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作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