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DNA双螺旋模型到中心法则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互补结构模型,DNA热潮席卷了整个生物学界,因为这个模型暗示了DNA自我复制的机制,并使我们能首次从原子水平上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详细假说。但是Watson和Crick清楚地知道仅仅具有复制能力并不一定就是遗传物质,他们说:“一种遗传物质必须以某种方式行使两种功能,即自我复制和对细胞高度特异性影响,我们的DNA模型为第一个过程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2.
1990年11月20日凌晨4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青年科学家白春礼领导的实验室,用自己研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世界上首次清晰地观察到变性噬菌体DNA的一种新结构——三链辫状缠绕结构。这一发现大大拓宽了人类对DNA这种重要遗传物质的认识。 1986年,首先研制成功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3年后,美国科学家第一次用这种显微镜观察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创了人类直观地看到遗传物质的真实形貌的新纪元。白春礼等人的发现更显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对包括生命科学在  相似文献   

3.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复习课中,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深入剖析,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照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蛋白质和DNA哪个更适于作为遗传物质.复习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供更多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遗传物质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哺乳动物克隆研究的开展以及体细胞克隆动物的相继诞生 ,克隆动物及其早期胚胎的遗传物质检测研究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从染色体分析、核DNA分析、线粒体DNA分析和端粒DNA分析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遗传物质检测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来控制性状的遗传.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双链的DNA,有的是单链的RNA,极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现已发现的单链DNA病毒有:动物的小DNA病毒、植物的双生病毒、X_(174)噬菌体等,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单链DNA.前两者的DNA为线状分子,后者的为环状分  相似文献   

6.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早在1909年,就有人根据高等植物叶片的花斑性状的非孟德尔遗传现象,推测叶绿体内存在着遗传物质。1954年以后,Sager等人以藻类为材料,初步揭示了叶绿体母系遗传的规律。然而,直到1962年,人们才利用电镜技术首次证实了叶绿体DNA(cp DNA)分子的存在。十年后,才分离到cp DNA分子。  相似文献   

7.
遗传工程又称“遗传操作”,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遗传工程指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这种遗传物质所带的遗传信息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狭义的遗传工程又称基因工程或重组DNA技术,这是从供体生物提取所需基因,也就是DNA片段,与载体重组后引入受体生物,从而改变受体  相似文献   

8.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能无限增殖且具有发育多潜能性,在再生医学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长期扩增过程中产生的遗传物质不稳定性及潜在致瘤性阻碍了临床应用。深入理解多能干细胞维持遗传物质稳定性的方式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由于功能的特殊性,相较于体细胞,多能干细胞维持遗传物质稳定性的能力更强,并有其独特的机制。该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在多能干细胞维持遗传物质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干细胞如何有效应对DNA复制压力、如何有效修复DNA损伤以及在DNA损伤情况下的细胞命运决定机制。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小史     
六、脱氧核糖核酸 1911年,美国的列文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之所以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所载者就是DNA。说自己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简单制做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遗传》2018,(11)
正DNA是细胞核中携带生物生长指令的遗传物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推动了遗传密码的复制、转录、转译等一系列生命功能的研究,也由此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序幕。DNA上的核苷酸序列最终决定了生命的遗传信息,而解析DNA序列则是研究生物生长发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邹友龙  李丽莉  楼慧强 《生命科学》2014,(11):1166-1171
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是生命繁衍的根本。基因组DNA的精确复制和分配是遗传物质传递的基础,也是细胞周期两大最核心的生物学事件。DNA聚合酶作为催化合成DNA双链的酶,是复制过程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尽管对这类酶的研究已有将近60年的历史,但依然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前沿之一。真核生物中已知的DNA聚合酶有十几种,它们不仅参与正常基因组DNA合成过程,也参与DNA损伤情况下多种修复过程。如此众多的具有不同特性的DNA聚合酶在细胞内是如何分工与合作的,在正常细胞传代与环境胁迫等情况下维护基因组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又是什么。更有意思的是,最近的肿瘤细胞比较基因组数据表明,多种DNA聚合酶基因突变与某些肿瘤和遗传疾病相关,从而为这些疾病致病机理研究与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上述DNA聚合酶相关核心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路玉兰 《生物学通报》2002,37(11):33-33
DNA是几乎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个 DNA分子的碱基对只有 4种 ,但数目成千上万 ,甚至数百万 ,故碱基对在分子中的排列方式定是个天文数字。生物体无数的遗传信息就蕴藏在这无数的 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中。这多样的 DNA,形成了多样的蛋白质 ,也就形成了多样的生物界。显然 ,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对生物的个体生存及物种的稳定延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稳定性的一面试从个体、群体和细胞分子水平加以讨论。1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多数高等动植物都是二倍体 ,即每一体细胞中有两组同样的…  相似文献   

14.
<正> 众所周知,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深入了解可以说是生物学史上最重要的革命,它导致了20世纪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简单地说,包括40年代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50年代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70年代建立了DNA片段中核苷酸序列简单快速测定方法,并分离出了一系列限制性内切酶及连接DNA切割末端的连接酶;在细菌中发现并鉴定了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环形DNA-质粒等。自60年代开始,对基因活动所进行的大量遗传和生化分析,解开了基因密码并证实了其  相似文献   

15.
“遗传的分子基础”单元的内容揭示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遗传物质对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达。“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从细胞水平阐述遗传的原理,本单元则从分子水平揭示遗传的本质,这2个单元共同构成了遗传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级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生物人教版分第1(·)》(),册和第2册本文就第2册的几处知识点提出看法。。1关于DNA分子的特性作为遗传物质应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从DNA分,。子结构可以看出对不同的DNA分子有不同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着千变万化的多种多样的遗传信息由,,此体现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但对一个个具体的。DNA分子而言其碱基排列顺序又是特定的因而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作为遗传物质又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使每个物种的遗传性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DNA分子在结构上具有很…  相似文献   

17.
分子生物学在蜱螨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兆彦  董慧琴 《蛛形学报》1997,6(2):158-160
蜱螨学从昆虫学中独立出来的30~40年的时间内,一些适合蜱螨学的研究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与完善,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开始被应用在蜱螨学的研究中,从而使得蜱螨学由形态描述之类的宏观层次研究,而开始逐渐转向生化和分子水平,DNA作为物种的遗传物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一直对蜱螨的遗传物质——DNA所知甚少,因此对蜱螨遗传学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伯格(P.Berg)利用内切酶把分属2个不同作用的DNA重组到一起,宣告了基因工程的诞生。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通过载体把重组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使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按人们的  相似文献   

19.
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着来自细胞核和叶绿体的DNA,这些外源DNA的存在增加了线粒体基因组的复杂性.概述了近年来关于线粒体与细胞核和叶绿体之间遗传物质水平转移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初,华生和克里克发现了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不久,分子生物学被引用到古生物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分子生物学是怎么在古生物学园地上开花结果的呢? 首先,分子生物学帮助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认识古生物。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